上海大学与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关系考

2023-05-30 10:48吴铭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23年1期
关键词:上海大学黄埔军校

吴铭

[摘  要]

20世紀20年代,国共两党先后合作创办了上海大学和黄埔军校,培养了一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上海大学对于黄埔军校的创办也有着大力的支持,一批上大师生南下广州,参与校务管理,担任政治教官,或者入学深造。北伐后,叶挺独立团率先克复武昌,武汉成为大革命的中心。在北伐军政治部政治训练班基础上,发展成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即通常所说的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武汉分校在全国招生、校务管理、政治教育和师资队伍建设上与上海大学也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缩影。经过上海大学和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淬炼的一批进步青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大武装起义,为中国革命发展贡献了力量。

[关键词]上海大学;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招生任教

[中图分类号]  D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23)01-0045-05

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主导创办了上海大学。在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一大批上海大学师生支持和参与了黄埔军校、农讲所的办学,特别是与黄埔军校的渊源颇深。“文有上大,武有黄埔”在当时的革命青年中已广为流传。而大革命时期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的成立、招生、师资和办学,直至最后分校师生南下广州参加起义,也都与上海大学有着很深的交集。

一、“文有上大,武有黄埔”:

上海大学与黄埔军校的历史渊源

上海大学是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阵地,革命干部的摇篮,进步青年的灯塔。陈独秀、李大钊直接筹划了上海大学的创办,而党内早期的理论家、宣传家大都在上海大学任职任教。建校之初,邓中夏任总务长,瞿秋白任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陈望道任中国文学系主任,邵力子任副校长,李大钊、蔡和森、张太雷、恽代英、萧楚女、任弼时、李达、李汉俊等在课堂教授马克思主义。一时间,全国各地的进步青年汇聚到上海大学学习,又从上海大学奔赴全国各地。当时,党的中心工作在哪里,上大师生就去哪里。

笔者从校史资料中逐一核对后发现,1924年至1926年,上海大学抽调了一大批师生支持黄埔军校办学。恽代英、邵力子、高语罕、萧楚女、张秋人、张伯简、安体诚、卜士奇、阳翰笙、胡允恭、曹蕴真、罗髫渔、张庆孚、张晓飞、白明善等一批上大师生出任政治部教官,或在政治部任职。黄埔军校前四期在沪招生的考场都设在上海大学,黄埔军校一至六期都有上海大学的学生报考就读。此外,上海大学还输送了许继慎、曹渊、杨溥泉、李逸民、周文在、季步高等一大批优秀学生南下进入黄埔军校深造。

北伐前夕,党中央从上海大学调派学生党团员回原籍,开展工农运动策应北伐,或输送到部队从事政治工作。1926年10月,叶挺独立团率先克复武昌,独立团党代表吴季严、一营营长曹渊、二营营长许继慎都曾是上海大学学生。武昌城下,曹渊壮烈牺牲,周恩来后来赞扬曹渊“为谋国家之独立、人民之解放而英勇牺牲了。这是非常光荣的”。攻克武昌后,北伐军决定开办总政治部政治训练班,为继续北伐培养军事和政治干部。

通常所说的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经历了4个主要阶段,即国民革命军政治部政治训练班、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科、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和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北伐后,随着各地的克复和旧军队的整编,需要大量的部队政工干部和地方上工运、妇运和农运的干部,政治训练班能为这种需求提供依托。1926年10月,政治训练班改办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科,以两湖书院为校址,并将广州黄埔五期政治科学员移至武昌就读。12月,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成立,并将随军北伐的黄埔五期炮兵、工兵科学员也移至武昌就读。1927年1月,成立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27年3月,校长制取消。随着国共合作的破裂,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四一五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中,大批的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被迫害,武汉分校的进步师生毅然在革命洪流中跟着中国共产党奋勇前进。

二、组织招生:上海大学师生

组织革命青年到武汉分校

(一)上海大学教授沈雁冰负责武汉分校在沪招生组织工作。1926年11月,军校招考委员会派员在湖北、湖南、江西、四川、上海、奉天等处招考。1926年底,中共中央派沈雁冰(茅盾)到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工作。临行前,军校招生委员会委托沈雁冰在上海招生,两周内录取了200多名学生,还包括一部分女生。沈雁冰给这批学生发放了路费,物色了陶希圣等3人一同前往武汉分校担任政治教官。沈雁冰从1923年5月起就任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还曾当选上海大学行政委员会委员。

1926年12月13日,《申报》刊登了“军事政治学校在沪招考记”,报名的男女生有1500人,考试分笔试和口试,在上海初试拟录取150人,到武汉后,还需复试。1926年12月23日的《申报》和《民国日报》,以及24日的《民国日报》连续刊登了“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科上海招生揭晓”,宣布正取218名,备取20名。

(二)上海大学输送了一批优秀青年到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上海大学建校之初就开设了社会学系,传播马克思主义。武汉分校一开始招收的就是政治科,良好的理论基础使上海大学学生报考具备了一定的条件。1926年,臧克家也报考了武汉分校,他回忆,由于“对于政治经济一类社会科学书籍接触极少,与上海大学、北京大学的专业青年相比,当然就被比下来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臧克家与军校同学、上大学生刘鸣銮一起撤回上海。臧克家写下《忆战友刘鸣銮》,称他是“沂水南乡最早的一位共产党员,也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当地的革命先驱者之一”。刘鸣銮在上海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又介绍臧克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218名初试正取的政治科考生里,目前笔者已梳理出79名相关的个人信息,还有139名付之阙如。同时,由于上海大学早期的各种材料等多毁于战火和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搜抄,根据掌握的师生名录与历史人物回忆录比对,目前79名有相关信息的人物中,已知38名为上海大学及上大附中学生,其中女生3名。

此外,還有部分录取的考生可能也是上海大学学生。如:易宗邦,1926年7月,团江浙区委关于组织情况的各项统计中,各青年团体党团书记名录里有易宗邦,团体名:河南青年协社,所在地:上海大学。当时学联特别委员会党团一共登记了50个团体,有39个团体备注了所在地,其中26个所在地为上海大学和上大附中。各青年团体总党团书记由曾在上海大学就读的贺昌担任。1926年7月,时任团区委书记贺昌、学生运动委员会书记余泽鸿、学联特别委员会党团书记韩光汉、妇女运动委员会书记丁郁等都是上海大学学生。区委下属一共12个部、特支,其中吴振鹏、顾作霖、刘荣简、曹趾仁、孙金鉴、陈怀朴等6位书记是上海大学学生。1925年到1927年,上海大学学生李硕勋、余泽鸿、刘荣简等相继担任全国学联和上海学联的负责人,领导学生运动。上海党、团区委和各部委的负责人也很多是上海大学的师生,安徽、浙江、江苏、四川、云南、海南、福建等地20余个早期党组织也多由上海大学学生返乡建立。他们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动员和推荐进步青年投考黄埔军校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江浙沪皖川等地的一批军校考生由上海大学师生引导走上革命道路。初试正取的218位名单里,除了上海大学的学生,还有国民大学、群治大学、持志大学、商科大学、大夏大学等学校的学生,以及江苏、浙江等地党组织推荐的考生。他们积极投考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五卅运动的洗礼。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招收的这一批进步青年大多参与过五卅运动,他们从中深受教育,认识到军事斗争是反帝反军阀斗争的重要形式。陈望道曾回忆说,上海大学是“五卅运动的策源地”,游行队伍就是从上海大学出发到了南京路,并影响到了全国;二是党团组织的发动和推荐。上海和江浙党团组织系统进行了推荐,同时不少考生也都曾在学联和党团组织中工作;三是革命领路人的引导。邓中夏、恽代英、萧楚女、侯绍裘、林钧等上海大学党员师生作为革命领路人,发挥了重要的启蒙和引导作用。

因受到上大师生的影响走上革命道路的考生不在少数。如参加上海学联工作的余辉钦,由上海大学学生余泽鸿推荐报考武汉分校。据宋轶能回忆,同样在上海录取的徐勖1924年进入上海大学就读,高尔柏与高尔松经常到上海大学听课。后来在进步思想的影响下,徐勖与陈云、高尔松等人后来组织成立“青浦旅沪学友会”,共同宣传革命真理,开展革命活动。

1923年夏,恽代英应邓中夏邀请到上海大学任教,一直到1926年5月,再受派遣到广州黄埔军校担任政治教官。在上海报考的叶任、杨清源两人名字曾出现在国民党上海执行部下设的宣传委员会里,该委员会由恽代英领导,由他聘任委员。南通的徐家瑾也参加了五卅运动,由恽代英和上海大学学生引导加入了党组织。徐州党组织创始人吴亚鲁在邓中夏、恽代英的引导下走上革命道路,徐州地区在上海报考并录取的还有江苏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的党员丁若兰。

侯绍裘是松江第一位中共党员,1925年8月至1927年4月任上海大学中学部主任。1924年,上海大学教师邓中夏、恽代英、施存统、萧楚女等到江苏吴县活动,开展革命工作。1925年9月,侯绍裘在乐益女中主持成立中共苏州独立支部。程寄如在乐益女中发展入党,与葛琴在同一个支部,程寄如报考武汉分校时在上海做妇女工作。谭勤先、陈夷坚都是武汉分校第六期女生队学员,也都曾就读于上海景贤女中。景贤女中曾因经费不足近乎停办,后由侯绍裘接办才得以维持,谭勤先、陈夷坚在就读期间都受到了侯绍裘的教导和启发。谭勤先由上海大学学生张琴秋介绍入读景贤女中,由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师沈泽民介绍入团。

林钧是浦东党组织的创始人之一。1925年李主一在大同大学读书时结识了上海大学学生会执行委员林钧,经林钧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奉贤首批共产党员。李主一影响了奉贤的进步青年,如报考武汉分校的陈枕石等。上海录取的周务农、赵乃仙、郭君毅和宋益三、赵天鹏都来自浦东地区,当时5人结伴去武汉,时称“五丁凿路”。周务农、赵乃仙、郭君毅都是上海大学学生,他们走上革命道路,深受林钧影响。

除了集中在上海报考外,经各地党组织推荐前去武汉报考并录取的上海大学学生还有徐鹏翥、苏雁秋、孟庆树等。

另有一些深受上海大学师生影响的进步青年,也从全国各地奔赴武汉。如安徽寿县的李坦,曾在上海大学旁听,后由上海大学寒假返乡的学生胡允恭和吴云介绍入党,1926年从安徽到武汉报考。

恽代英、萧楚女曾在四川、安徽等地任教、开展革命活动,胡兰畦、游曦等武汉分校的四川籍学员都深受他们的影响。张晓飞从上海大学南下后,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宣传科长兼政治教官,专门负责动员青年学生的投考和入伍生的政治教育,经在家乡邻水多方鼓动宣传,熊仪芳等报考了武汉分校。

三、任职任教:上海大学师生

在武汉分校投身大革命的洪流

(一)武汉分校管理层和教官中的上海大学师生。武汉分校的招考委员会里,有曾在上海大学任教的李汉俊、郭沫若等。先后担任武汉分校政治教官和到军校演讲的上海大学教师有瞿秋白、恽代英、沈雁冰、施存统、李达、李汉俊、高语罕、梅龚彬、陶希圣等。上海大学女生钟复光到了武汉军校后,成为了女生队的指导员。

陶希圣1925年秋季开始,在上海大学教授《法学通论》。在他的记忆里,“学校的设备是简陋,但洋溢着革命精神和气氛”,“上海大学学生秘密转往广州,尤其投身黄埔军校者,络绎于途”。他还记得上海大学的大门外有上海书店,发行上海大学的讲义和小册子,如瞿秋白的《社会科学概论》等。陶希圣“到上海大学上课之余,亦购买此类小册子回家浏览”,而上海书店则是中共中央的出版发行机构。1927年2月,陶希圣被派往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任政治教官。

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时期,恽代英任政治总教官,张治中任教育长兼训练部部长、学生总队长。张治中曾在上海大学“选修一些课程,主要是学俄文”,他的授课老师中就有瞿秋白。

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本校时期,取消军校校长制,改由谭延闿、恽代英、邓演达等3人组成校务委员会常委,恽代英实际管理校务,由施存统接任政治部主任和政治总教官。沈雁冰曾回忆:“真正主持日常工作的是恽代英,他是军校的校务委员又是军校的总教官。”

(二)武汉分校的政治课教学一定程度上源自上海大学。武汉分校实行军事和政治教学并重。根据沈雁冰回忆,军校政治课的内容“就用瞿秋白在上海大学时编的社会科学讲义”。1924年瞿秋白、施存统等在上海大学讲课的讲义广为流传,并曾作为党内学习读本。上大社会科学会根据学校讲义,汇编了《社会科学讲义》共4集出版,其中收入了瞿秋白的《社会哲学概论》《现代社会学》,施存统的《社会思想史》《社会运动史》《社会问题》,安体诚的《现代经济学》等。据武汉分校政治教官兼军校政治部训育委员会秘书申仲铭回忆,施存统请他讲授“社会学”,他用的就是“瞿秋白的《社会学概论》和李达的《现代社会学》”。瞿秋白在上大期间有《社会哲学概论》和《社会科学概论》这两本讲义教材,申仲铭说的应该是其中的一本。李达于1924年8月在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任教,主讲社会思想史和社会运动史等课程。很多军校学员都回忆学习过《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的翻译者陈望道,1923年夏经陈独秀安排到上海大学任教,后兼任代理校务主任;《共产主义ABC》中文全译本的翻译者郑超麟,1925年春到上海大学任教。

据武汉分校的不少学员回忆,军校期间指导员会教唱《国际歌》,在西征讨伐夏斗寅和南下广州的路上,队伍中时常唱《国际歌》鼓舞士气。第一位将《国际歌》翻译为中文的是瞿秋白,而当初在上海大学的课堂上,在社会活动的现场,常能听到瞿秋白、任弼时等上大教师教唱《国际歌》。中共中央早期宣传家、理论家很多都在上海大学任职任教,他们编写教材,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同时担任《前锋》《向导》《中国青年》等党团刊物的主编,通过言传身教,将思想的伟力、信仰的伟力传递给一代进步青年,老师和学生们并肩为真理而奋斗。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武汉分校被强行解散。部分学员编为第二方面军军官教导团,并随军南下,到九江后改为第四军军官教导团,由叶剑英率领继续南下广州。

四、结论

上海大学和黄埔军校都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下创办,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更是由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联合主导,但最终随着国共统一战线的破裂被强行关闭。武汉分校在创办、各地招生、课程师资和校务管理等方面,特别是在军校政治教育上,都与上海大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革命年代,上海大学作出过重要贡献,上大师生为人民军队的创建和发展贡献了力量。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高语罕、贺昌等参与了起义的决策和领导,曾就读武汉分校的周务农、盛世铎、许维善和李硕勋、阳翰笙、黄欧东、周文在、吴振鹏等近30位上海大学同学参加了起义,他们担任了起义部队的军事主官和各级党代表、指导员,或在地方负责部队的保障工作。

1927年12月11日,廣州起义爆发,张太雷、恽代英、贺昌等筹划和领导了起义,起义的主力部队正是武汉分校学员组建的教导团,当时在教导团的杨士颖、谭冬菁、熊天春和在广州地方工作的季步高、薛尚实、沙文求等参加了起义,他们也都曾就读于上海大学,为日后中国革命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本文系2022年度上海大学党建研究会重点课题“上海大学与中共领导的三大起义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作者系上海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融媒体中心主任,副教授

(责任编辑:赵  菲)

猜你喜欢
上海大学黄埔军校
纪念上海大学建校百年专刊简介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1926年3月24日,李济深前来黄埔军校参观
黄埔军校分校概览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你还好吗?
走进“传媒艺术黄埔军校”——广视学院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熊雄在黄埔军校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