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人”,是在野外长期从事大熊猫保护与科学研究人们的自称。这是一份需要倾注耐心、毅力和挚爱,才能从事一生的职业。
刘春华和丈夫董礼是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雅安碧峰峡基地管理处职工,两个“熊猫人”因为照顾大熊猫而结缘,组建了一个特殊的“熊猫人”家庭。
刘春华是熊猫中心目前唯一一位长期坚守在繁育岗位上的女性职工,董礼是一位藏族汉子。二十年来,刘春华夫妇情系深山、同舟共济守护国宝,完成了100只以上大熊猫的发情配种期、孕期、产期和哺乳期的监测和饲养管理等高难度工作,特别是参与指导赠台湾大熊猫“团团”、“圆圆”的繁育工作,迎接了第一胎幼仔“圆仔”的降生。刘春华夫妇舍去了无数个与家人团聚的春节和假日,用青春和热血为中国大熊猫科研保护奉献了小家力量。
融入熊猫,融入青春
在人生的刻度上,有多少个二十年,屈指可数。只有时间才可以真正的检验我们对某件事的热爱。
刘春华从2002年开始饲养大熊猫,到现在已经20年的时间。刘春华20年前对大熊猫最初的印象是,长得圆圆的、憨憨的,可爱又乖。20年后,照顾大熊猫,是她的一种责任,一种担当,也是她生活的一部分。在刘春华的世界里,大熊猫就是她的孩子,她每天都会去观察大熊猫的日常行为,并记录在自己的本子上,一旦发现有反常的行为,就会及时与兽医联系。照顾刚出生的大熊猫幼崽时,要注意它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奶嘴的挑选,盆盆奶的制作,都需要做到十分的精细,有时半夜也要起来照顾它们。
大熊猫陪伴刘春华走过了20年的岁月,而刘春华同时也伴着熊猫中心三分之一的大熊猫走过了它们20年的时光。她说:“这20年我饲养的大熊猫数量可以用百来计数了,但第一只饲养的大熊猫始终是让我最怀念的。”
刘春华喂养的第一只大熊猫叫古古,回忆古古的时候,脸上都洋溢着幸福,她喂养古古的时候,古古是一个小男孩,在她的印象里古古是一只贪吃、护食的大熊猫,早上她去给古古喂食,刘春华假装要拿古古的窝窝头,古古立马把手护在了胸前,保护自己的食物,然后刘春华温柔的告诉它说:“我不吃你的窝窝头,你自己慢慢吃。”后来因为工作安排,古古去了北京动物园,刘春华当时非常不舍。
古古陪伴了刘春华的整个青春,刘春华也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大熊猫。“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俩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在顾城的诗里,陪伴就是这样简单而美好。
同舟共济,相濡以沫
每一个努力的人,背后都有一个家庭的付出和坚守。
刘春华和丈夫董礼在同一个岗位,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有了共同的话题,共同的事业,这背后也多了一份彼此理解和支持。两人因工作结缘,结婚的时候是真正的裸婚,无三金、无婚纱、无婚照,纪念品目前就只剩下各人结婚时穿的衣服和一件床单被套。曾经有次回老家后他俩把身上所剩的钱都留给年迈父母,仅留下返程车费。返程时饥肠辘辘的两人用仅剩的2元钱买了一个白面馒头,啃着馒头的同时不得不计划着家庭的未来。当时那窘迫却又幸福的感觉至今都历历在心,也使他们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夫妻俩结婚19年来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在家里从来没有谁说了算,都是通过家庭民主生活会来解决问题。这种相濡以沫、同舟共济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常常引来同事、亲朋的羡慕和称赞。
尊老爱幼,孝爱和乐
同在农村长大的原生家庭,让刘春华董礼现在的小家庭也继承了中华民族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夫妻两人都把对方父母当做自己父母,对父母从未红过脸说话。刘春华的父母年迈体弱,为了使二老安享晚年,两人经过商量后把父母接来了工作地,把在尽可能的时间下,两人精学厨艺,让父母吃上欣慰的晚餐。
2019年的一天,刘春华年近八十的父亲突然晕厥倒地,董礼见状迅速拨打了120并将岳父背下了五楼送医。住院期间,他一直守着岳父洗脸、换衣服、辅助上厕所、清洗呕吐物等等。
因为常年在野外工作,夫妻俩没法像别人一样照顾到自己的孩子。刘春华说:“我们俩几乎照顾不到儿子。儿子读小学,上学放学都是一个人,他好羡慕同学啊,不是爷爷奶奶,就是爸爸妈妈,放学上学都有人接送。有的家長问他,你爸爸妈妈在哪里?儿子很伤心地说:‘他们在给熊猫当爸爸妈妈。我们的儿子终于满10岁了,我们不再那么提心吊胆了——想起他一个娃娃,背个大书包,自己去上学,心头就痛得很!我们欠家人欠得太多了……”
现在13岁的儿子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中健康成长,非常懂事,爱读书、与人为善、爱护动物、勤俭节约。在一起的时候时常为忙碌了一天的父母准备晚餐,主动搀扶农村来的爷爷过斑马线,主动为爷爷打洗脸水等等。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也响应学校号召也学着父母平时积极回馈社会的教导把积攒的零花钱捐了出去……他们家慈子孝,其乐融融。
刘春华说:“每次大熊猫健康长大和顺利诞生幼崽,是她最为开心和自豪的事情。”熊猫饲养员,这份平凡的工作,具有不平凡的意义,刘春华、董礼为中国大熊猫保护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正因如此,这份工作点燃了他们自己,点燃了整个大熊猫保护事业,即使辛苦,也甘之如饴。
爱岗敬业,恪尽职守
人工圈养大熊猫的繁殖,是个世界难题。
“发情难、配种受孕难和育幼成活难”一直是困扰大熊猫繁殖的三大难关。
1972年,周总理代表中国政府送给美国一对大熊猫之后,美国一直在倾力做繁育研究。1983年,熊猫“玲玲”好不容易生下一只幼仔,只活了三个小时就夭折了。美国人好心痛,设在瑞士的WWF总部下半旗致哀。二十多年了,美国的几个有熊猫的著名动物园,花了好多经费投入了不少人力,得到的4胎5仔全死掉,最长的活了十天!
在大熊猫保护与研究方面,中国拥有领先世界的丰硕成果。而这些成果的背后,来源于无数如同刘春华、董礼夫妻一样“熊猫人”的不懈努力。
刘春华夫妻既是生活中的伴侣,也是工作中大熊猫的共同的守护者,还是熊猫中心唯一一对大熊猫饲养管理核心技术骨干夫妻,两人都拥有丰富的大熊猫饲养管理经验和系统行为培训技术,熟练掌握大熊猫发情配种、母兽带仔等难度较高的繁育技术。
2012年—2017年,大熊猫中心所有母兽均在半野化环境中完成产仔及哺乳。面对高难度监测工作,作为团队中唯一女性,刘春华选择了积极挑战高难度培训工作。男同事对她有担忧,她坚定的说,没事!
半野外监测熊猫的行为难度太大了,在当时没有完善的监控系统情况下,有时需要爬上房顶才能观察到,有时需要站在围墙上才能观察到。当男同事看到刘春华在2.7米高30厘米宽的围墙上走动,搭着楼梯利索的爬上熊猫内舍房顶的平台时,他们笑了,说她真的不温柔。
在长达几年的半野外坚守中,刘春华收集了大量重要原始行为数据及影像资料,为熊猫中心后期野化培训技术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起到了重要的铺垫作用。
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为了配合防疫工作,夫妻俩在一线岗位上高强度坚守了40多天,后来是领导强制他们休假才进行了轮休。
董礼多次被单位指派到香港、台湾、日本、奥地利等国家和地区,参与大熊猫饲养技术指导工作。特别是参与指导赠台湾大熊猫“团团”、“圆圆”的繁育工作,迎接了第一胎幼仔“圆仔”的降生。
刘春华还是大熊猫中心雅安片区的妇女职工带队人,她主张女性独立,喜欢带领女性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在生活中也关心着职工的家庭和谐。
近二十年来,因为熊猫繁育工作,夫妻俩舍去了无数个与家人团聚的春节和假日,分别在各自岗位上完成了100只以上大熊猫的发情配种期、孕期、产期和哺乳期大熊猫的监测和饲养管理工作,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大熊猫从出生到变老,见证了大熊猫从几十克的小宝宝成长到上百公斤的奇迹,见证了诸多大熊猫荣耀国内外……他们为大熊猫种群的壮大奉献了自己的青春。
图文来源: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