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财政压力与绿色增长

2023-05-30 00:55李少林杨文彤
商业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双碳目标

李少林 杨文彤

摘 要:“双碳”目标与财政压力陡增如何兼容并进,是当前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央地税收分成作为财政压力切入点,利用强度双重差分模型探究地方财政压力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显著促进财政压力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于产业结构低端化地区,在稳增长前提下,适度调整环境规制强度虽然能刺激工业与第二产业发展,创造更多的产业结构优化空间与资本来源,但环境规制强度的下降也导致后续绿色增长动力不足;对于产业结构高级化地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激发更深层次的绿色变革;西部、东北和转移支付流入地的财政压力地区具有显著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效应。

关键词:“双碳”目标;财政压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148X(2023)01-0077-12

收稿日期:2022-01-10

作者简介:李少林(1986-),男,湖北襄阳人,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能源经济与低碳绿色发展;杨文彤(1997-),女,山东济宁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能源经济与低碳绿色发展。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青年项目,项目编号:L19CJY008。

一、引 言

202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指出,“深度调整产业结构,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2021年10月26日,国务院发布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指出,“推动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等行业碳达峰”。“双碳”目标设定下我国经济社会系统结构性调整引致的财政压力现象日益突出,从中长期看,由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世界经济低迷和我国政府债务还本付息的多重影响,财政压力形势将更为严峻。如何渡过结构转型的“阵痛期”和激发绿色发展潜力,成为各级地方政府贯彻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加快结构转型升级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热点问题,廓清财政压力与绿色发展的关系,一直以来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中国式财政分权影响地方各级政府权责安排,影响地方经济发展走向[1]。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作为财政分权体制的完善,分离了地方政府对所得税的征管权和收益权,倒逼财政压力地区政府提高支出效率[2]。已有研究表明,税收制度的成熟与完善能够优化经济结构与政治结构,促进市场经济健康运行[3]。在国际贸易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强的情况下,税制改革更有利于扩大发展中国家的财政空间,优化资源匹配程度[4]。

财政分权虽不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但却是经济增长的激励手段,税收收入分权提高了资源分配效率[5]。在排除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基础上引入财政分权,Slavinskaite发现只有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与财政分权的结合才能发挥积极的经济增长效应[6]。而Skidmore和Scorsone、MacKay等学者认为财政分权不利于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降低地方政府社会服务质量,阻碍经济增长[7-8]。Grisorio和Prota认为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支出结构影响存在长短期差异,总体对财政分权在资源配置效率与经济增长的诱导性影响方面持中肯态度[9]。中国式财政分权下,财政压力导致地方政府倾向于放松环境规制,并且其本地污染情况还受到临地环境规制强度[10]、贸易开放程度[11]、环保垂直管理[12]等多重因素影响。谢贞发等利用“营改增”测度财政压力与财政收益变动,认为两者将恶化工业用地配置效率[13]。Li和Kung利用企业所得税收入分成比例下降测度财政压力,认为财政压力下地方政府倾向于将土地用于商业与住宅,引导地方发展重点由工业化转向城市化[14]。

所得税作为占据中国地方税收收入20%以上的重要税收来源之一,溯源中国财政压力,所得税收入的滞后改革与现行固定分税比例设计都值得进一步探究其背后的经济与环境意义。关于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与绿色发展方面的现有文献,鲜有从财政压力视角评估此次改革对绿色增长效应影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为寻找解决财政压力问题与促进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基于财政压力视角,运用强度双重差分模型考察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作用途径与异质性效应。

本文的边际贡献体现在:第一,从央地税收分成角度,利用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城市财政压力变化,采用强度双重差分方法区分财政压力地区,系统分析财政压力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与作用机制,丰富并扩展了有关央地税收分成、财政压力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方面的研究;第二,区别于以往使用单一变量构建核心污染减排变量指标的实证研究,利用工业企业污染数据库对1998-2002年的工业废水、烟尘与二氧化硫的排放量进行补充,解决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标构建的数据困难,利用SBM模型和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构建包含能源消费的地级及以上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构建排除经济周期性变化的财政压力指标,解决“压力组”与“对照组”内生性問题,更为严谨解释税收分成比例下降导致的地方财政压力与绿色发展的相关性;第三,针对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带来的财政压力变化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进行细致分析,结合中国区域经济、能源发展特点以及中央财政扶持等多方面对政策效果进行差异化比较,为中央政府在财政压力下激励地方政府实现绿色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一)财政压力对绿色增长的影响

第一代财政分权理论中,假设政府完全无私,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相比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更能提供具有地区偏好性的公共产品服务[15]。第二代财政分权理论加入了地方政府理性人的假设,认为地方政府存在为追求自身利益而导致社会整体经济效率偏低的问题,合理的财政分权可以提高财政效率,防止地方政府理性人倾向,并且中央政府可以对地方政府设置激励管理制度,诱导政府间竞争向着积极方向前进[16]。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导致地方财政收入收紧,地方政府作为公共物品提供部门,为扩大税基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影响地方污染治理。财政分权促进地方事权下放,在软预算约束下,地方政府为了争夺更多的流动性生产要素与中央政府扶持拨款而相互竞争,促进经济发展与创新水平提高[16-17]。地方政府在官员政绩考核与污染减排目标的约束下,可能会选择多种途径实现环境改善与经济增长的“两者兼得”,依赖经济高质量发展缓解更深层次的财政压力,使得经济步入绿色发展正轨。据此提出以下假说:

H1:受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影响,财政压力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更为显著,但这种正向激励效应随时间推移有所减弱。

(二)财政压力对绿色增长的影响机制

财政分权理论中“实验室联邦主义”认为政府利用别国经验教训在本国进行“实验”,不同程度的财政分权可能会激励政府在“干中学”中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重改善[18]。环境规制强度能够调节财政分权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合理的财政分权激励地方政府通过“实验”探索环境治理与工业经济发展的平衡点[19];财政分权不仅影响地方政府环境规制强度[10],还影响第二、三产业的结构调整与工业经济发展[20]。基于地方政府所拥有的信息优势,财政分权增强了地方政府对创新活动的引导与转化,提升了地区创新效率[21]。即使在科学技术与创新政策预算紧张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实施因地制宜的创新支持措施也能促进公司创新行为的产生[22]。据此提出以下假說:

H2:受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影响,财政压力地区政府放松环境规制强度,调整产业结构,维持短期经济与绿色发展的双增长,但是随着时间推移,环境规制强度下降对财政压力地区绿色增长的阻碍逐渐显著。

H3:受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影响,财政压力倒逼地方政府为加快城市绿色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三)财政压力对绿色增长影响的异质性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政府职能与市场作用的发挥,中国式财政分权下,地方实际经济增长引导来源差异能导致地方经济增长状态对市场和政府的依赖性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动力存在显著异质性[23]。按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划分的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异质性效应主要体现在:东部地区作为中国最早步入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地区,稳定完整的产业结构与发达的第三产业导致财政收入对所得税收入依赖小;西部地区作为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政府引导[23],而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明确指出中央所获改革收入用于支持西部大开发,财政分权体制能够保护市场健康发展,抑制官员腐败行为的滋生[24],有利于西部地区绿色发展;东北地区作为老一代工业基地,拥有比西部地区更充足的经济与科技实力,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先一步梳理政府职能,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更有利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中部地区相比于西部地区与东北地区,2006年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落后于西部和东北地区,作为东部与西部地区的中间地带,生产要素很可能流入两边地区,不利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据此提出以下假说:

H4:考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在中央扶持政策与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的财政体制优化改革的基本同步进行的情形下,欠发达的财政压力地区具有更为积极的绿色增长效应。

第二代财政理论对中国财政分权模型的分析认为,在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同分享财政收入的基本原则下,转移支付是中央政府对政府间财政竞争扭曲修正的主要手段,例如,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地区边际效益高于国家边际效益,财政分权下,地方政府可能存在基础设施建设服务过剩问题,中央政府将转移支付用于地方基础设施建设能够避免财政支出扭曲,此外,转移支付手段能够维持地方税收制度的公平有效[17-18]。Guo等认为所得税收入导致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加强了对地方转移支付能力的同时还刺激了投资增长,转移支付流入地作为中央政府重点扶持对象,对转移支付依赖性减缓了财政压力带来的政策冲击,激励地方政府加强绿色创新投资与环境治理,释放财政压力,摆脱经济粗放式发展[25]。据此提出以下假说:

H5:所得税税收分成调整与中央转移支付的结合能够更大程度减少财政压力地区政府职能扭曲,实现更为积极的绿色增长效应。

三、研究设计

(一)模型设计

借鉴徐超等、Nunn和Qian学者的实证策略[2,26],运用强度双重差分法(DID)估计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对财政压力地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效应,其基础回归模型如下:

GTFPi,t=βTREATi×POSTi+δXi+∑2018j=1998φjXiIj+νi+μt+εi,t(1)

其中,i、t分别表示城市与年份,被解释变量GTFPi,t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TREATi为所得税收入改革政策分组虚拟指标,POSTi表示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前后的时间虚拟变量,2002年及之前年份赋值为0,2002年之后年份赋值为1;交互项TREATi×POSTi为研究关注的核心解释变量,其系数β为强度双重差分的结果,衡量相对“对照组”而言,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对“压力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政策影响。为进一步排除其他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因素,加入一系列控制变量Xi,以及其与时间交互项XiIj(控制变量固定效应),城市固定效应νi和时间固定效应μt,εi,t表示随机误差项。

(二)数据选取

本文以1998-2018年涵盖30个省份25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构建政策分组虚拟指标以划分“实验组”与“对照组”,考虑到政策影响滞后性,以2003年为时间节点,2003年以及之后年份为政策效果的作用年份。各省份能源消费量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历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夜间灯光数据来自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专利授权总量、绿色发明专利数、发明专利授权量数据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除2002年之前的工业污染排放量来源自工业企业污染数据库以外,其他相关数据均来自历年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此外,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都以1998年为基期进行了价格指数平减以剔除价格因素,除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缺失1998年数据,空气流通系数缺失1998、1999年数据以外,其余数据样本时间区间均为1998-2018年。

(三)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利用Maxdea8. 0软件,以非期望产出、非径向角度的SBM模型和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算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结合现实因素,本文采用规模报酬可变情况下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率(ML指数),假设1998年为基期,其ML指数为1,将测算得到的ML指数进行累乘得到每年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利用单位从业人员(LD)为劳动投入,利用资本存量(ZB)作为资本投入,能源消费量(NY)作为能源投入。产出分为期望产出与非期望产出,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期望产出,工业废水(FS)、工业二氧化硫(SO2)与工业烟尘(YC)作为非期望产出。

在此需要对数据做几点说明:首先,能源消费量数据方面。夜间灯光数据不受人为因素干扰,更能反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将各省份能源消费量根据城市夜间灯光数据占本省比例分配至各城市,得到城市能源消费量[27]。其次,工业污染排放数据方面。由于工业废水、工业烟尘与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缺失2003年之前数据,利用工业企业污染数据库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以补充缺失年份数值。将处理得到的2003年工业企业污染数据库中的相应数据与2003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的工业废水、工业烟粉尘、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进行核对,前后两者之间的工业废水、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数据相差不大,工业企业污染数据库中工业烟尘排放量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的工业烟粉尘排放量相差无几,而工业粉尘排放量与之相比非常低,从而使用工业企业污染数据库中工业烟尘排放量替代2003年之前缺失的工业烟粉尘排放量。

2.解释变量:政策分组虚拟指标。参考曹春方等财政压力指标构建思路[28],以及徐超等、谢贞发等学者划分“压力组”与“对照组”的逻辑思路[2,20],推导得到分组虚拟指标,具体模型如下:

SZQKi,t=α+βlnGDPi,t+γFDCi,tGDPi,t+εi,t(2)

TREATi=14∑2001t=1998PRESSt-117∑2018t=2002PRESSt(3)

其中,i、t分別表示城市和年份,式(2)中SZQKi,t表示财政收支缺口,利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与收入差值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表示。利用以1998年为基期进行指数平减得到的GDP取对数(lnGDP)、房地产投资占GDP比值(FDC/GDP)衡量经济增长周期性变化,将模型回归获得的残差εi,t表示剔除经济周期性变化以外的财政压力(PRESS)。若财政压力为正,代表当年存在的财政压力较大,若财政压力为负,表示当年财政收支较为宽裕。然后根据式(3)获得此次改革前后财政压力变化的政策虚拟指标TREATi,以划分“压力组”与“对照组”,若TREATi>0,说明所得税分享改革之前,该地区财政压力较大,为“压力组”,否则,为“对照组”。

3.控制变量。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与政策分组虚拟指标以外,实证分析还选取了其他差异化控制变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lnSHXF)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衡量;产业结构分别用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DECY/GDP)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DSCY/GDP)来衡量;工业经济规模(PERGY)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来衡量;人口规模(lnRKMD)用年末总人口与行政面积比值即人口密度的对数来表示;绿色创新水平(LVS)用绿色发明数量与专利授权总量比值来衡量;自主创新能力(PERFM)用专利与实用新型之和与专利授权总量比值表示;人力资本质量用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DSLB)表示;教育水平(PERSTUD)用高等学校在校生与年末总人口比重即单位高等学校在校生表示;环境规制强度(lnKQ)利用空气流通系数对数表示。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基准回归结果

1.平均处理效应。表2报告了基准回归式(1)的分析结果,第(1)列仅加入时间与城市固定效应,adj.R2=0. 6717,且交互项系数在5%水平上显著为正,对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政策的解释比较稳健。在此基础加入控制变量,显著性水平不变,解释能力有所提升。参考Nunn和Qian的做法[26],为消除控制变量层面可能存在的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干扰因素,第(3)列在第(1)列基础上仅加入控制变量固定效应,交互项系数显著性水平提升到1%水平。在此基础上再次加入控制变量,交互项系数依旧在1%水平显著为正,系数为0. 1400,假设“压力组”相较于“对照组”全部受到政策影响,则“压力组”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提高了14. 00%,平均而言,“压力组”相较于“对照组”的政策冲击缺口为86. 00%,那么,整体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平均提高了12. 04%,这说明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增长效应,并且对财政压力地区影响更显著。

2. 动态时间效应。经济发展质量随着环境与内部变化而不断改变,为检验其动态时间效应,在基准回归模型基础上加入1998-2018年各个年份虚拟变量与政策分组虚拟指标交互项。模型以2001年为基期,因而结果不包括2001年,其动态时间效应模型如下:

GTFPi,t=∑2018j=1998βjTREATi×POSTi+δXi+∑2018j=1998φjXiIj+νi+μt+εi,t(4)

如图1所示,标记点为效应显著年份,相比于基期水平,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对财政压力地区的绿色增长效应存在波动性,并且随时间推移达到峰值之后,其增长效应逐渐减弱,假说H1得到验证。由此可见,所得税收入分成比例确实增加了财政负担较重的地方政府在新型工业化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等绿色发展方面的紧迫性,但这种固定所得税收入分享比例的良性激励并不能持续存在。

(二)稳健性检验

1. 平行趋势检验。强度DID同样需要满足“平行趋势假设”前提。在基准回归模型基础上加入2003年之前的年份虚拟变量与政策分组虚拟指标交互项,以2001年作为基期,因而检验结果中不包含2001年与政策虚拟指标交互项。若2003年之前的年份虚拟变量与政策分组虚拟指标交互项不显著,则说明满足“平行趋势假设”检验。其平行趋势假设检验模型如下:

GTFPi,t=βTREATi×POSTi+∑2002s=1998ωsTREATi×YEARs+δXi+∑2018j=1998φjXiIj+νi+μt+εi,t(5)

其平行趋势假设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参考徐超等学者的研究[2],前4列中逐步加入2003年之前时间虚拟变量与政策分组虚拟指标交互项,第(5)列同时加入以上交互项,TREAT×POST系数皆显著为正,其他交互项系数不显著。这说明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之前,不同财政压力程度地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不存在增长差异,基准回归分析满足平行趋势假设。

2. 内生性检验。排除对财政压力影响的干扰性因素。鉴于本文的“压力组”与“对照组”是根据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前后财政压力的均值相对划分获得,虽然这种相对划分方式已排除很大一部分的干扰因素,但还可能在存在其他不可观测的随时间变化的因素对财政压力变化影响较大,因此,为排除这一可能,在式(2)中加入时间固定效应,然后根据式(3)进一步推导,得到分组虚拟指标再次进行基准回归分析。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在加入了更为丰富的时间固定效应以后,核心交互项系数除第(2)列在5%水平上显著为正以外,其余皆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与原始基准回归结果基本一致,并不存在显著影响虚拟分组指标的干扰性因素,研究结论依旧稳健。

财政压力指标替换。目前实证研究中主流的财政压力指标除使用财政收支缺口表示以外,还有利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值衡量的财政收支比值来表示。因此,为排除样本选择内生性问题,首先,为避免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的财政压力指标式(2)对政策分组虚拟指标推导造成系统性误差,不再使用剔除经济周期性变化因素的式(2),将财政压力指标替换为财政收支比值,直接使用式(3)获得财政分组虚拟指标TREAT1。其次,在使用原本政策分组虚拟指标推导式(3)的研究思想基础上,利用财政收支比值表示式(2)中的财政收支缺口,然后根据式(2)、式(3)获得新的替代性政策分组虚拟指标TREAT2。两种检验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其交互项系数皆显著为正,与原始基准回归结果相比,TREAT2结果与基准回归结果相差不大,与TREAT1的基准回归结果对比更加验证了使用剔除经济周期性变化公式(2)的合理性。因此,财政压力指标选取并未影响本文结论。

3. 安慰剂检验。在克服内生性问题中针对财政压力指标进行了控制时间固定效应和城市固定效应以排除不可观测因素对结果的干扰,但是仍可能存在无法控制的因素导致结论偏误。为排除此类偏误,借鉴周茂等的安慰剂检验思想[29],将原始核心解释变量从原数据中取出,由计算机随机打乱顺序,然后生成虚拟核心解释变量,之后再与除去原始核心解释变量的原数据进行匹配,在253个城市中重复随机抽取1000次,每次随机抽取部分地区作为压力组,其余为对照组。利用Stata16软件,如此重复1000次随机抽样的之后,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核密度分布绘制在图2中,计算重复抽取1000次之后的βrandom均值为-0. 0006,与原始基准回归结果的系数0. 1366相比基本上接近于零,并且p值均在0. 1以上,均不显著,通过安慰剂检验。

图2 安慰剂检验

注:X轴代表随机抽取1000次之后,选取部分城市作为虚拟实验组所估计得出的TREAT×POST系数的t值,Y轴代表其相应p值,曲线代表核密度估计的t值分布。

4. 时间节点选择检验。中国于2001年12月颁布《国务院关于印发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方案的通知》,决定从2002年开始改革,2003年及之后又修改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所得税收入分成比例。为保证时间节点选择的正确性与结论的稳健性,以2001年为節点,即2001年及之后POST=1,表6第(1)、(2)列显示其交互项系数虽为正,但不显著,说明地方政府并没有为适应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可能带来的财政压力而预先采取可能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措施。以2002年为节点,即2002年及之后POST=1,第(3)、(4)列显示其交互项系数仅在10%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由于政策效果存在滞后性,并且自2003年及之后的所得税收入分享比例保持不变,使用2002年为节点对政策效果存在低估。

5. 排他性检验。2006年1月1日,中国正式取消农业税。事实上,在此之前,绝大部分地区在2005年已基本取消农业税[5]。陈晓光、谢贞发等认为取消农业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区税收征管与财政压力,将导致地方政府产业结构大幅调整以稳定财政收入[5,20]。为削弱取消农业税对本研究中样本分组的影响,剔除在2003-2004年已经实施取消农业税的上海、北京、天津、吉林、黑龙江、浙江、福建等七个省市数据,将2005年政策虚拟变量纳入基准回归公式中,表7回归结果表明虽然取消农业税存在显著的绿色增长效应,但本文核心交互项系数显著性并未改变,说明农业税取消并不影响研究结论。

五、影响机制分析

基于绿色增长效应的波动性与逐渐削弱性,如何进一步强化此类绿色激励值得探讨。本文将空气流通系数对数(lnKQ)、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DECY/GDP)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DSCY/GDP)、专利与实用新型之和与专利授权总量比值(PERFM)分别作为衡量环境规制强度、产业结构、自主创新能力的代理变量,参考一般作用路径分析模型[30],设定如下:

Y=βTREATi×POSTi+α1Xi+∑2018j=1998φjXiIj+νi+μt+εi,t(6)

GTFPi,t=τTREATi×POSTi×Y+βTREATi×POSTi+α1Xi+α2Y+∑2018j=1998φjXiIj+νi+μt+εi,t(7)

其中,GTFPi,t是绿色全要素生产率,Y表示代理变量,核心系数为β、τ,系数β用以衡量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对验证機制的相关性,τ用以进一步验证作用机制对财政压力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强度。

(一)调整环境规制强度,优化产业结构

Hering和Poncet将空气流通系数作为环境规制强度的工具变量[31],并且空气流通系数与工业污染排放呈负相关关系[30]。为验证假说H2,本文选择空气流通系数对数(lnKQ)作为衡量环境规制强度的代理变量、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DECY/GDP)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DSCY/GDP)作为衡量产业结构的代理变量分别代入式(6)、(7)。表9第(1)、(4)列的回归结果表明,当代理变量为产业结构时,其双重差分交互项都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促进了财政压力地区第二、三产业发展。表9第(3)列表明当被解释变量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PERGY)时,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显著刺激了财政压力地区的工业增长。表8第(1)列表示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显著提高了财政压力地区的空气流通系数,在不控制其他控制变量的情况下,表8第(2)、(3)列表明无论是否纳入空气流通系数的对数,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都会显著提高。由此可知,地方政府虽然放松了环境规制强度,但是在剔除环境规制强度影响之后,财政压力地区仍具有显著绿色增长效应。结合前文的动态效应检验结果,降低环境规制强度也可能是未来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不能维持显著绿色增长效应的原因之一。从长远角度来看,地方政府仍需提升整体环境规制强度的绿色效率,否则不利于保持绿色增长效应的长期性。

为进一步分析,将以上代理变量分别代入式(7),表8第(4)列表明受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的财政压力冲击影响,短期内环境规制强度的降低对绿色发展的阻碍作用并不显著;表9第(2)、(5)列显示,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较大的“压力区”表现出显著的绿色增长效应,但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较大地区并不显著。这说明,第二产业增速较快的财政压力地区,财力较为充足,通过调整产业结构,绿色增长效应更显著。综上,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促进了第三产业发展,但短期内,工业、制造业存在高污染与高收益并存的特点,对第二产业增速较快地区的财政收入贡献较大,对其产业结构的调整,会更为及时有效缓解财政压力,较快显现降污减排成效,假说H2得以验证。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结合上文验证的假说H2,政府有激励发展第三产业,调整产业结构,但是第三产业发达地区的绿色增长效应却并不显著,这说明对于产业结构水平较高的财政压力地区,作用路径1中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通过产业结构优化的路径获得的绿色增长激励效果不显著。第三产业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较为完善,先进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更能获得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效,而创新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关键[32]。因此,本文认为除假说H2以外,还有其他可能的作用路径,即财政压力地区受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影响,地方政府存在激励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促进绿色发展。为验证假说H3,选择专利与实用新型之和与专利授权总量比值(PERFM)作为自主创新能力的代理变量代入式(6)、(7)进行检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10所示,第(1)列显示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显著提高了财政压力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将自主创新能力的代理变量代入式(6),第(2)列显示其三重交互项系数在5%水平上显著为正,自主创新能力越强的财政压力地区的绿色增长效应更显著。假说H3得以验证。

六、异质性分析

(一)考虑经济发展水平类型的异质性影响

对于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地区而言,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对财政压力地区的绿色增长效果可能存在差异,因此,按照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进行地区异质性分析。表11分别报告了不同地区在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影响下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情况。其中,西部与东北地区的交互项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中部地区在5%水平上显著为负,东部地区不显著。

东部地区拥有最为完善的科研技术水平,资源禀赋充足,最先步入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对东部地区经济与环境发展的关联性影响不大。2000年,国务院成立西部开发办;2003年,《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2006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西部地区与东北地区先后受到中央政府政策针对性扶持,确定了具有地区特色的经济发展方向与环境改善策略。但西部地区扶持政策先行,东北地区财政制度改革先行,中部地区的扶持政策落后于两者。结合回归结果分析表明,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财政制度改革先行完善,改善市场对经济调节的能力,然后针对性实施中央政府扶持政策,保证地方政府不会过多干预市场经济健康运行,有利于培养财政压力地区更强的绿色发展能力。因此,假说H4得以验证。

(二)考虑转移支付因素的异质性影响

所得税分享改革通过转移支付将中央获得的所得税收入用于中西部地区,有研究表明之后年份的转移支付金额速度显著增长[33]。为验证转移支付对改革所带来的绿色增长效应的影响,将转移支付流入地赋值为1,转移支付流出地赋值为0,作三重差分交互项进行基础回归分析以验证假说H5。表12中表明在同时控制城市固定效应与时间固定效应的基础上,是否加入其他控制变量的情况下,其三重差分交互项均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下,相比于转移支付流出地,转移支付流入地的财政压力地区具有更显著的绿色增长效应。转移支付流入地大多属于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内容中的扶持地区,市场机制欠缺,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政府引导,财政支出主要依赖中央转移支付,其财政压力地区更甚。转移支付手段可减少政府职能扭曲,这导致转移支付流入地在经过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之后,不仅优化了政府职能与市场机制,更拥有更多资本用于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与创新投资,缓解现有的环境与经济发展矛盾,具有更显著的绿色增长效应。因此,假说H5得以验证。

七、結论与启示

本文基于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使用1998-2018年25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通过SBM模型与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法,构建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规模报酬可变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利用剔除经济周期性变化影响的财政压力指标,进一步推导获得财政压力相对分组,解决借助财政压力视角分析的问题。利于强度双重差分模型分析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对财政压力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主要结论有:

第一,平均处理效应表明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具有显著的绿色增长效应,并且财政压力地区的绿色增长效应更显著。通过对动态时间效应分析可知,随时间推移,绿色增长效应在达到峰值之后逐渐下降并变得不再显著。

第二,通过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分析财政压力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可知,对财政压力地区而言,产业结构低端化地区的地方政府为应对此次改革导致的财政压力变化,更倾向于放松环境规制强度,刺激工业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但从更为长远角度来看,地方政府应提高环境规制强度,发展第三产业,才能保持有效的绿色发展。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地区而言,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能实现更有效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第三,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的绿色增长效应存在显著的地区异质性,按照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地区划分,西部、东北地区的财政压力地区具有显著的绿色增长效应,抑制中部地区绿色发展,东部地区则不显著。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与环境发展偏向于依赖中央政策引导。

第四,按照转移支付类型划分,相比于转移支付流出地而言,转移支付流入地大部分为欠发达地区,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缓解了财政压力地区财政扭曲,具有更强的绿色增长效应。

基于以上结论提供差异化政策启示,具体如下:

第一,基于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带来的财政压力给予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激励,中央政府应将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自然资源禀赋状况、城市化水平等因素充分纳入地区发展的考量之内,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税收分成比例应该按需调整,因地制宜;建立地方政府财政压力风险监管系统,激励地方政府提供更多关于本地绿色发展的财政支出需求交予中央政府相关部门进行评估。

第二,基于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对环境规制强度的抑制作用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刺激作用,在财政分权方面,加强中央对地方政府环境规制的垂直监管,注重第二产业发达地区的上下游产业延伸,扶持与发展新兴产业。不断优化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制度,规范与提高地方政府对高污染、高排放行业企业招商引资的环境标准门槛,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与环境污染治理观念,加强地方政府官员的绿色发展意识。

第三,基于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的创新激励方面,增加地方政府的自主决策能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入了解地方企业发展需求与问题所在,鼓励企业对产业核心技术研究进行数字化模拟,避免企业研发资金浪费,规范企业参与科技创新研究的相关制度,激励企业之间进行合作研究,确保参与企业权益受到保护,提高合作研究信任度,促进企业公平竞争。提高政府职能实施效率与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协作能力,制定创新型与更具主观能动性的资金投资项目计划,发展适合地区经济发展特点的绿色产业。

第四,基于所得税收入分享政策的异质性效应,财政分权应该“集权有理,分权有据”,中央政府在财政方面的集权应充分考量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结构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规范地方政府对财政资金的投资使用行为;分权应明确地方政府各层级财政支出责任,提高财政效率,在避免政府职权扭曲的情况下,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中央政府把控,加强对转移支付流入地与转移支付流出地的各级政府财政收支结构管理,引导政府调整优化地方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结构的关系,对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应落实在教育、科技的投资方面,保障转移支付流出地剩余财政收入有余力用于加快创新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效率与新型技术投资研发等方面。

参考文献:

[1] 孙开,张磊.分权程度省际差异、财政压力与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偏向——以地方政府间权责安排为视角[J].财贸经济,2019(8):18-32.

[2] 徐超,庞雨蒙,刘迪.地方财政压力与政府支出效率——基于所得税分享改革的准自然实验分析[J].经济研究,2020(6):138-154.

[3] Besley T,Persson T. Why Do Developing Countries Tax So Little[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14,28(4):99-120.

[4] Gnangnon S K,Brun J F. Tax Reform and Fiscal Spac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Eurasian Economic Review,2020,10(2):237-265.

[5] 陈晓光.财政压力、税收征管与地区不平等[J].中国社会科学,2016(4):53-70.

[6] Slavinskaite N.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Selected European Countries[J].Journal of Business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17,18(4):745-757.

[7] Skidmore M,Scorsone 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Fiscal Stress in Michigan Cities[J].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2011,41(4):360-371.

[8] MacKay R C. The Impact of Fiscal Stress on Local Government Fiscal Structures:An Event Study of the Orange County Bankruptcy[J].Public Budgeting and Finance,2017,37(2):102-124.

[9] Grisorio M G,Prota F. The Impact of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on the Composition of Public Expenditure:Panel Data Evidence from Italy[J].Regional Studies,2015,49(12):1941-1956.

[10]黃寿峰,邓宇铭.财政压力、企业要素投入扭曲与经济绩效[J].财政研究,2020(3):85-100.

[11]田玲,刘春林.“同伴”制度压力与企业绿色创新——环境试点政策的溢出效应[J].经济管理,2021,43(6):156-172.

[12]包国宪,关斌.财政压力会降低地方政府环境治理效率吗——一个被调节的中介模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4):38-48.

[13]谢贞发,朱恺容,李培.税收分成、财政激励与城市土地配置[J].经济研究,2019(10):57-73.

[14]Li H,Kung K S. Fiscal Incentives and Policy Choices of Local Governments:Evidence from China[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15,116(C):89-104.

[15]Tiebout C M. 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56,64(5):416-424.

[16]Qian Y,Weingast B R. Federalism as A Commitment to Preserving Market Incentives[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7,11(4):83-92.

[17]Qian Y,Roland G. Federalism and the Soft Budget Constrain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8,88(5):1143-1162.

[18]Oates W E. An Essay on Fiscal Federalism[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9,37(3):1120-1149.

[19]魏佳慧,耿成轩.环境规制能提高企业融资效率吗?——基于重污染行业和清洁能源行业的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111-120.

[20]谢贞发,严瑾,李培.中国式“压力型”财政激励的财源增长效应——基于取消农业税改革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7(12):46-60.

[21]曾春影,罗明忠,和欣.高管的高质量生态环境经历与企业绿色创新研究[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22(3):82-97.

[22]Szczygielski K,Grabowski W,Pamukcu M T,et al. Does Government Support for Private Innovation Matter?Firm-level Evidence from Two Catching-up Countries[J].Research Policy,2017,46(1):219-237.

[23]詹新宇,刘文彬.中国式财政分权与地方经济增长目标管理——来自省、市政府工作报告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20(3):23-39.

[24]Weingast B R. The Economic Role of Political Institutions:Market-Preserving Federalism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Law,Economics & Organization,1995,11(1):1-31.

[25]Guo Q,Liu C,Ma G. How Large is the Local Fiscal Multiplier?Evidence from Chinese Counties[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16,44(3):343-352.

[26]Nunn N,Qian N. The Potatos Contribution to Population and Urbanization: Evidence from A Historical Experiment[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11,126(2):593-650.

[27]范子英,彭飞.“营改增”的减税效应和分工效应:基于产业互联的视角[J].经济研究,2017(2):82-95.

[28]曹春方,马连福,沈小秀.财政压力、晋升压力、官员任期与地方国企过度投资[J].经济学(季刊),2014(4):1415-1436.

[29]周茂,陆毅,杜艳,等.开发区设立与地区制造业升级[J].中国工业经济,2018(3):62-79.

[30]任胜钢,郑晶晶,刘东华,等.排污权交易机制是否提高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19(5):5-23.

[31]Hering L,Poncet S. 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Exports:Evidence from Chinese Citie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14,68(2):296-318.

[32]付宏,毛蕴诗,宋来胜.创新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2000-2011年的省际面板数据[J].中国工业经济,2013(9):56-68.

[33]贾晓俊,岳希明.我国均衡性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机制研究[J].经济研究,2012(1):17-30.

“Double Carbon”Goal,Fiscal Pressure and Green Growth:Policy Experiment

from the Income Tax Revenue Sharing Reform

LI Shao-lin,YANG Wen-tong

(Center for Industrial and Business Organization,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Dalian 116025,China)

Abstract:How to deal with“Double Carbon”goal compatible with fiscal pressure surge is the current hot problem urgently to be solved in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conomy.Taking the central and local tax sharing as the entry point of fiscal pressure,this paper uses the intensity difference-in-difference model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local fiscal pressure on urban 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on the basis of overcoming the endogeneity problem and passing a series of robustness tests,the income tax revenue sharing reform significantly promotes the growth of 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n fiscally stressed regions;Mechanism analysis shows that for regions with low-end industrial structure,under the premise of stable growth,moderate adjustment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can stimulate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and secondary industry,create more space for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capital sources,but the decline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lso leads to the lack of impetus for subsequent green growth;For the regions with advanced industrial structure,only by 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can stimulate the deeper green changes;the heterogeneity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fiscal pressure regions in the west,northeast and transfer payment inflow areas have significant 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rowth effects.

Key words:“Double Carbon”goal;financial pressure;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income tax revenue sharing reform

(責任编辑:周正)

猜你喜欢
双碳目标
我的新目标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双碳”背景下推动创新示范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思路
绿田机械:净利润复合增速超80%“双碳”目标加速企业绿色发展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新目标七年级上Units7—8单项选择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