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舟
小学语文教学成果的最佳表现形式就是学生能写出好文章,学生通过作文能够把自身的语文功底展现出来。作文主要考查的就是文字书写、语言构建、合理选材、情感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小学生处在语文素养形成的初始阶段,需要从多种角度思考并学习相关的语文知识。作文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因此,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引导,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逐渐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作文是一项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因此,想写好作文,学生需要有丰富的素材库,灵活的思维,同时要进行有效的训练等,这样才能写出语言优美,内容丰富的好文章。在实际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更多的写作手法和技巧,并让学生灵活运用于作文中,从而不断提升写作能力。本文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探究小学作文教学中可以采取的有效策略,以不断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
一、小学作文教学现状
1.作文教学脱离生活实际
作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将所看到的、所感受到的用所学的知识表达出来,从而逐渐提升写作能力。然而,目前的作文教学脱离生活,大多数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讲解写作方法和技巧,往往让学生死记硬背,背大量的好词好句,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且会使学生在作文中过于注重使用华丽的语言,而不是实事求是,表达内心感受,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内容假大空,很难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在实际作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致使学生不注意观察生活,不能从中积累写作素材,更不愿意在作文中表达真情实感。小学生年纪太小,阅历太少,生活体验和感悟也较少,这就使得学生在作文中往往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渐丧失写作兴趣,会变得厌写作文,怕写作文。
2.缺少科学有效的指导
目前,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讲为主,且只注重教授写作方法和技巧,忽视对写作过程的引导,这就使得学生虽然学了很多的写作技巧,但不能很好地运用于日常写作中,作文水平很难提高。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受到打击,写作兴趣会逐渐丧失,会变得厌写作文。在阅读指导过程中,很多教师缺少科学的引导,这就使得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仅仅是“囫囵吞枣”地理解,不懂得如何将阅读知识应用于作文中。这样,学生由于平时的积累不足,在写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无内容可写的情况。但是为了完成任务,学生只好照抄照搬,甚至开始胡编乱造,这就使得写出来的作文内容空洞乏味,很难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由于年纪太小,他们的自我控制力和耐心都不足,若没有人引导和监督,学生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学习效率会大打折扣。同时,大多数小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阅读对他们而言是一种枯燥的活动,因此不愿意主动阅读。对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引导,创新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养成爱阅读的好习惯,这样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另外,大多数教师明白,阅读对学生的写作很重要,但在考试环境下,很多教师为了能快速提高学生的成绩,会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让学生背诵好词好句、掌握写作技巧上,而不会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二、小学作文教学的重要性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作文就是把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用恰当的文字表达出来。作文教学既是对学生进行字、词、句的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目前,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其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注重形成健全的人格。而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加强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将作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从多视角、多角度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寻找和挖掘写作素材。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帮助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在阅读过程中不断积累,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为日后写作奠定基础。教师要重视写作过程的指导,要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讲真事,说真话,表达内心真实的感受。
三、小学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1.明确作文思路
小学阶段的作文相对简单,一、二年级会从基础的看图写话开始,之后的年级会逐渐增加难度,要求学生写好一篇文章。小学阶段的作文练习最多的是命题作文,这类作文相对简单,要求学生看到作文题目,要先确定写什么,怎么写等等,列出作文大纲,然后开始作文。要想写好命题作文,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打开写作思路,找准写作方向。对此,在实际作文指导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积极地帮助学生拓展思路、延伸思路,从而在作文中有个性化的表达。
例如,在以“写观察日记”为题的作文训练中,教师先要让学生明确本次作文要写什么,即要通过连续的观察,用日记的形式记录观察结果。写观察日记看似比较简单,但是要求学生长时间地坚持观察,很考验耐心。因此,需要引导学生,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观察”的要求以及知道如何开展这一活动。这样学生可以有选择地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不至于因為选择太多而毫无头绪,没有方向。与此同时,观察对象定下来,教师还应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避免学生盲目观察。比如,有些事物可能生长周期比较短,观察的过程也较短,可以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但是有些事物成长阶段比较长,需要将不同阶段进一步细分。最后,观察日记看似好写,但是它不同于通常写的日记,而是要求通过“日记”的形式来呈现,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除了用到“嘴”“鼻子”“耳朵”、“手”之外,还需要用心感悟和体会。写作的目的就是记录生活,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表达出来。在学生开始接触写作时,教师就应该让他们树立这种写作观念,在写作中不断丰富情感,获得成长。总之,作文前的有效引导会帮助学生更快地找到写作方向,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效率。
2.作文模仿分析教学
作文教学过程中,有些技巧性的内容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讲明白的。甚至很多时候,理解能力极强的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也会吃力。对此,可以引导学生模仿范文,以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写作知识。在模仿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范文为案例,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这样能直接快速地掌握相关的写作技巧,并能灵活运用于作文中。在指导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引导,要让学生在模仿中创新,进而不断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
例如,在以“写好一件事”为主题的作文训练中,教师在课上认真讲解了写作要求,学生也对此有了充分了解。但是,在后期的批改过程中,教师会发现大多数学生在写作顺序方面以及心理描写等方面都有所欠缺。对此,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找出有代表性的课文,以此为范例,引导学生学习相关写作知识。以《我家的杏熟了》为例,文章开头直接以“我家院子里有一棵大杏树”来引出下文,接下来就开始写“分杏”这件事,分杏的起因、具体操作以及分杏的后续。这篇文章是以杏儿为线索,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条理清晰,通俗易懂,值得借鉴学习。另外,书本中还有一篇《小木船》,作者在開头设置疑问,之后开始交代“小木船”的故事。起因是“我”把“陈明”的小木船摔坏,他很生气,就把“我”的小木船也摔坏了,“我们”的友谊就此破碎。后来,“陈明”向我道歉,“我”接受了。最后,“我们”重归于好。这篇文章也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展开的。在学习以上两篇课文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作者的叙事手法,也可以学习其中的用词、修辞等,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作文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在模仿训练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模仿不是抄袭,在借鉴范文的同时发挥独创精神。
3.作文素材积累教学
素材是写作的基础。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写作素材,学生在作文中就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寻找并积累写作素材,从而为日后作文打好基础。例如,在以“我的心儿怦怦跳”为题的作文训练中,要想写好这篇文章,学生需要有相关的素材,且在文中要有具体的细节描写等。因此,素材积累很关键。如果学生平时有写日记的好习惯,那么就能记录下生活中发生的很多趣事,而这些都可以作为作文素材。
阅读也是积累写作素材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阅读,让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从中不断积累写作素材。再以《我的心儿怦怦跳》为例,写这篇作文要求学生透过具体的事件体现“怦怦跳”这种心态,如可以是“参加比赛”“走夜路”“第一次骑车”“挑战胆小”等。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阅读这类文章,看看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和方法来表达情感的。在阅读优秀范文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其中的好词好句,还应学习作者使用的写作手法和技巧,这样可以为日后写作积累经验,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
另外,在作文指导过程中,教师也应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积累方法。一篇文章背下来容易,十篇文章或许就比较难了。对此,可以借助阅读文本,让学生了解积累的方法。如有些文章学生可以着重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有些文章则需要积累其中的好词好句。总而言之,在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时候,应该让学生从实际生活入手,激活学生的参与热情,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4.让作文修改为写作助力
作文修改是作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环。在批改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问题,同时能及时找出作文教学中的问题,并予以改进。同样,学生在完成作文后可以先自行修改,以不断完善自己的作文。应该让学生养成自检的好习惯,了解修改的方向、修改的技巧等。为了加深学生的了解,可以利用典型的案例,引导学生掌握修改的方法,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作文质量。
例如,在以“二十年后的家乡”为题的作文训练中,教师提出具体的写作要求后,学生便可以开始构思作文。紧接着,学生就可以动笔,直至完成作文。要想让文章更完美,学生需要自检作文,要检查作文中是否有错别字、用词不当等情况,若有这些问题应及时修改,这样才能有效提高作文质量。在修改初期,学生由于缺少经验,只会进行简单的修改,这就需要教师及时给予指导,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具体的修改方法。如写《二十年后的家乡》这篇文章,有的学生写的内容如天马行空,不着边际。比如,“二十年后,我的家乡成了一片废墟……”这位学生对“二十年”的时间跨度不是很清楚,因此作文中的内容会有点不切实际。学生若自己修改,很难发现这一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指导,要与学生有效沟通,让学生了解实际情况。很多时候,修改不仅仅是针对文字上的修改,还需要学生认真分析作文内容,判断是否有逻辑不通、层次不清等问题。虽然写作的目的是让学生用文字表达真情实感,但是要想写好作文,掌握必要的写作技巧是很重要的。在修改作文的过程中,学生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写作方法的重要性,它直接关乎一篇文章的成败。通过不断修改,学生能够认识自身的不足。从长远来看,作文修改过程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写作观念,同时有助于提升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