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音乐期刊的出版发行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从考古发现远在商周时期有关音乐文献的记载,到现今社会主义新时代音乐报刊呈现的多元化、数字化的千年历程中,音乐报刊承载了记录音乐事件、音乐传播、音乐研究与探索、音乐教育、音乐人才培养等多种功能。音乐报刊在传播音乐知识的同时,也在不同历史时期受到社会政治变革影响,同样肩负了政治责任。尤其在近代时期受到新思潮的影响,中国报业迅速发展壮大,音乐期刊也从无到有,承上启下,推动了我国音乐专业化的展开,也为今后市场经济下音乐期刊的繁荣发展打下了牢固根基。
【关键词】音乐期刊;发展;近代时期
【中图分类号】J6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01-008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1.026
一、回顾中国报业的起源
(一)中国古代报业的起源
自汉代开始,我国就已经出现了“邸报”这种发布皇帝诏书、负责通报和接受官员报告的内部手抄报。这就是古代最早出现的报纸,也叫“邸抄”,属于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官报,相当于现在的《内参》,基本上是为皇权政治服务的。宋代时,出现了专门抄录“邸报”进行买卖的行业,这就形成了古代社会早期的報业。
(二)中国近代报业的探源
中国近代的报业发展的源头,要归于外国传教士来华后通过办报宣传宗教和西方近代知识的活动。翻阅①《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卷,可以查到“在中国,近代化的报刊,是外国人首先创办起来的”这一说法。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这些近代思想运动的高潮阶段,也是报业发展的高潮时期,这也意味着具有民主色彩的报业逐渐在中国兴起。报刊从汉唐时期由仅为皇权政治服务的“邸报”,到如今多元化、信息化、数字化,服务于大众的各类刊物,走过了千年的历程,成为记录和传播的重要媒介。其中,音乐类的期刊也有了超过百年的发展历史,最重要的变革时期就是近代音乐期刊的出现。
二、中国古代音乐文献发展历程
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明,早在远古时期,中国就已经出现了五声、六声和七声音阶,古人就有了对音乐的理解和探索。我国最早的乐器骨笛已有8000多年历史,而早在先秦时期的皇家就已经拥有宫廷礼乐,民间又有《诗经·风》中记载的160多篇诗歌民歌。
(一)中国音乐文献的主要阶段
经过考古发现,远在商周时期就有了关于音乐的文献记载,例如《吕氏春秋》中的“古乐篇”;同样,《史记》《尚书》中也有关于夏商时期音乐活动的记录。这一阶段也被称为中国音乐文献发展的“萌芽期”,而后,逐步经历了“形成期、发展期、成熟期、变革期和繁荣期”共六个阶段。其中,意义深远的就是近代的“变革期”,指的是1912年至1949年这一阶段。
(二)中国古代音乐文献的发展
从西周到秦汉时期,经过考古和挖掘,音乐史学家发现关于音乐的记载资料逐步增多,对于探寻音乐的起源、音乐知识、音乐的社会价值及政治价值有着重要意义。到了魏晋隋唐时期,关于音乐理论和曲谱类的著作迅速增多,有代表性的就是阮籍的《乐论》,其中涉及了音乐与自然的哲学关系以及音乐美学;白居易的《议礼乐》,则着重讨论了礼和乐的功能。各类曲谱和曲辞也在社会流传,如《天平琵琶谱》《古今乐录》等。
从宋元开始,音乐文献的发展进入到成熟期,由于印刷技术的出现,音乐文献的种类和数量得到一定量的增加,各种音乐文集随之传播开来,其中戏曲和宗教音乐资料也得到了补充。
(三)中国近代音乐文献的发展
晚清时期,由于社会变革和新思潮的影响,很多有关音乐的活动和事件通过报刊大量报道,影响力较大的有《万国公报》《申报》等。报道的内容涵盖了文字记录、乐谱印制及图片插画等多种形式,为音乐在民众中的推行奠定了基础。有些报刊还开辟了专门的音乐栏目,还附带出版了音乐类的画报,比如上海《申报》于光绪十年(1884年)创办了《点石斋画报》,其中用绘画和文字的形式介绍了各种西方乐器,这也是音乐刊物发行的前身。
三、近代时期音乐类报刊的发展
(一)最早的音乐报刊《音乐小杂志》
我国真正意义上最早的独立音乐杂志是李叔同(弘一法师)于1906年编印的《音乐小杂志》,也是第一本传播西方音乐的杂志。这本杂志是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和日本友人共同出版的,由东京的“三光堂”印制,32开本,共26页。有乐史、乐歌、词府、插画等诸多栏目。其中,李叔同为这本杂志撰写了500多字的《序》,杂志中共收录了他谱写的《我的国》等三首乐歌。虽然由于时代原因,这本杂志只出版了一期,但它是中国音乐期刊出版的基石,对后世音乐期刊的出版及发行有着深远影响。
(二)新文化运动中的音乐报刊
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社会新思潮活跃,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刊物,特别是《新青年》,《每周评论》这种以反对封建思想,宣传新思潮的期刊,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进行。“五四运动”促进了各类报刊业的发展,短时间内全国报刊数量达到了500多种。
在这一时期,民主思想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潮流,1919年1月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成立了“音乐研究会”,秉承“兼容并包”的思想,于1920年出版了《音乐杂志》专门期刊,输入西方音乐理论的同时,发展中国新音乐。同年,由吴梦菲、丰子恺等人在上海成立“中华美育会”,并育有会刊《美育》,宣传艺术平民化。刘天华等人于1927年成立了以宣传民乐为主的“国乐改进社”,也出版了《音乐杂志》。随之,各地成立了专门的音乐教育机构,比如1922年北京大学成立了“附设音乐传习所”,是由当时的北京大学音乐团改建的,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出任所长、萧友梅博士出任主任。1927年北大音乐传习所取消后,萧友梅在上海成立了第一所“国立音乐学院”。艺术歌曲、民族器乐、戏曲音乐在新文化运动中都得到了蓬勃发展,更有一批音乐家从国外留学归来,把西方音乐知识理论和各种乐器带入中国。
1923年李大钊在《北大经济学会刊》上发表了文章《平民主义》,提出“平民主义应遍及社会种种方面”,陶行知等人倡导“平民教育”,随之“平民政治”“平民艺术”等均被提出,这一思想在音乐领域也得到普遍认知。曾经在北京大学求学的黎锦晖则率先提出了“音乐也要平民化”,刘天华、萧友梅等人也主张音乐要普及到一般民众,这也是民主思想的重要体现。在这一倡导下,音乐创作和音乐教育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很多学校都开展了音乐教育活动,国立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都创办了平民夜校,同时开展了音乐课。在音乐平民化的思潮影响下,一些通俗音乐读物的出版也推动了音乐在大众间的普及,像丰子恺便著有《音乐初阶》《音乐入门》《音乐的常识》等通俗音乐读物。这段时期,北京上海等地纷纷出版了各种音乐刊物,每种音乐期刊都有自己的主打方向和特色。内容涉及西方音乐介绍、音乐教育、传统国乐研究、音乐理论、演奏技术、音乐评论、音乐美学以及发布演出消息等。这些刊物有月刊季刊,均有具备一定水平的创作出版团队,在介绍传播音乐知识,培养音乐人才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民国时期的音乐出版发行已初具规模,达到一定专业化的程度,这些杂志报刊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有的主要介绍西方音乐的《新乐潮》,有的以复兴民族音乐为主,整理古乐谱,推广戏曲音乐;还有的主要探讨音乐教育改革,面向中小学音乐教育。1928年5月,蔡元培和萧友梅创建的国立音乐学院创刊了专业的音乐研究杂志《音乐院院刊》,这也是第一本专业音乐学校的校刊,主要刊登了冼星海、萧友梅等人发表的专业的学术研究性文章。虽然这本刊物只出了三期,但对今后音乐研究领域及音乐院校创建上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
近代音乐期刊出版虽是初始阶段,但对现代音乐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在民众中得到普遍认可,为现今音乐期刊的繁荣阶段打下了深厚基础。
四、革命战争时期音乐类期刊的形式
(一)西南地区的音乐报刊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很多民族企业及教育机构也向重庆转移,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各个机构团体的涌入,重庆成为了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西南地区的文艺圈提出了“文艺救国”的口号,一时间涌现出了大量体现抗日救亡主题的文艺作品。仅音乐类期刊西南地区就诞生了20余种,主要以传播通俗易学的抗战歌曲为主。出版这些刊物的基本都是各民间音乐团体,且这一时期已做到了“报刊分家”,即以前在出现在报纸上的音乐副刊,已经形成了独立的期刊形式并单独出版。1943年出版的《音乐导报》,之前就是报纸的副刊形式,后来独立成刊发行。这一时期,音乐期刊最大的特征就是有了政治色彩,“团结抗战”这一主题则是那时音乐期刊的核心内容。
(二)西北地区的音乐报刊
同一时期,延安成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革命中心,一大批爱国音乐家前往延安进行采风和学习,搜集整理民间音乐,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开展出版发行工作。其中马可和张鲁等人独具慧眼,发现了民间音乐的特殊艺术价值,成立了“民间音乐研究会”,通过挖掘、探访、口头传授、文字记录等形式,传承了信天游、秦腔等西北戏曲和地方特色的民歌;出版了《民间音乐研究会刊》。陕甘宁边区的《歌曲月刊》和《民族音乐》也相继出版,这是扎根于延安的音乐家们深入民间长期工作的实践总结,也是探讨民间音乐理论的升华。在特殊的战争年代,这些刊物在推广音乐的同时,主要还起到了宣传革命思想,吹响战斗号角,鼓舞人民斗争士气的作用。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音乐类期刊的
多元化发展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音乐报刊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入了全新的历史时期,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过渡。这一时期,毛泽东主席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指导方针,同时,使得音乐创作和音乐理论的学习讨论蓬勃发展,各地纷纷成立了音乐协会,文化局文化馆等基层单位也开展了群众性的音乐宣传及普及活动。各个音乐家协会也出版了自己的音乐杂志或报刊,以中国音乐家协会为代表的,具有学术权威影响力的《人民音乐》杂志于1950年开始出版发行;各省文联也创办了自己的地方性音乐刊物。这些刊物的办刊宗旨就是服务于新中国的文化建设,宣传党的文艺方针政策。除了音协和文联,各专业的音乐院校和文艺团体也有自己的专门刊物,1958年中央音乐学院创刊了《中央音乐学院校刊》,这也是现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的前身。音乐院校的校刊多以音乐表演、中外音乐史、音乐理论研究和探讨新社会的音乐教育问题为主。
(二)“互联网+”新经济形态下当代音乐报刊的变革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音乐期刊呈献了繁荣发展的景象,不管是从期刊的种类、数量、样式上,都体现了新时代的开放性、多元性、包容性、流行性。根据其社会功能及传播价值,大致分为三类:通俗性刊物、技术性刊物、学术性刊物,以满足不同人群需求。特别是,当代的音乐期刊已经在不同专业上更为细化,具有针对性,比如人民音乐出版社旗下的《钢琴艺术》和《歌唱艺术》,还有专门面向少年儿童美育的《琴童》杂志。
自20世纪末以来,各类电子通讯媒体逐步出现,大大便捷了人们的讯息需求。互联网的发明让人们不再完全依赖于纸质、电视等设备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同時也为数字化出版开启了新机会。②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了“互联网+”的新型经济形态概念,即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和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各个传统行业相结合。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中国音乐的出版也逐渐由传统纸质出版进入到数字化出版的变革时代。各期刊附带有电子版、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或者手机APP,供读者在网络上阅读,不但可以使信息传播更快更广,还便于保存,节省纸张,同时可以和读者互动,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声书刊深受读者喜爱,尤其是应用于音乐教学时,声像、图谱和文字成为必备条件,使音乐期刊从无声到有声,为读者带来视觉和听觉享受。
六、总结
中国音乐期刊从第一本《音乐小杂志》开始,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道路。“五四”新思潮在為中国带来政治变革的同时,也促使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平民思想”推进了音乐艺术在大众的传播,音乐报刊作为主要的音乐信息传播媒介,更是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不同时期的音乐刊物也承载了不同功能,比如抗战时期,宣传抗日,鼓舞斗争士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贯彻“双百方针”,坚守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的文艺工作精神,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人民群众服务。在网络化数字化的今天,音乐期刊已经实现了多种视听效果,不但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同时还兼具着复兴民族艺术的使命。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科技程度的不断进步,还会有新的媒介形式出现,未来的音乐期刊将更具有艺术性和各种科技功能,增加音乐的传播速度,扩大影响力及受众人群。
注释:
①刘家林:《中国新闻通史(第一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②“互联网+”战略上升至国家战略——《中国日报》网2015-3-5, http://www.chinadaily.com.cn/interface/toutiao/1138561/2015-3-5/cd_19726763.html。
参考文献:
[1]韦杰.我国音乐期刊在各历史时期的传播特征[J].音乐传播,2017,(03).
[2]雒有仓.略论中国音乐文献的分期与特点[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9,28(03).
[3]杨海虹.音乐期刊的历史回眸——20世纪20年代中国音乐刊物[J].编辑学刊,2013,(03).
[4]马一宁.抗战时期西南地区音乐期刊的出版传播研究[J].出版广角,2018,(18).
[5]石娟娟.革命战争时期延安民间音乐出版物与民族音乐学[J].出版广角,2015,(12).
[6]徐科锐,刘赟.从《音乐小杂志》到《音乐研究》 ——
中国现代音乐启蒙之一[J].艺术教育,2019,(01).
[7]张延莉.音乐期刊数字化转型的“另类”探索——上海音乐学院学报《音乐艺术·声像版》创刊一周年记[J].人民音乐,2016,(05).
作者简介:
陈灵犀,女,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2020级本科,音乐学专业,兼修新闻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