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超 赵延喜 姜景山
[摘 要]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不仅要智育,更需要德育。分析目前新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别从育人理念、教师队伍、教学资源建设和课程思政内容等方面探讨了课程思政的建设思路,并以隧道工程的发展、隧道施工技术及隧道位置选择等为例,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无痕植入思政元素进行初步尝试,期望为新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进一步实施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 新工科;课程思政;立德树人;隧道工程
[基金项目] 2021年度南京工程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KCXZ2021033);2021年度南京工程学院社科联党建与思政教育研究课题“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创新探索”(SKLB202139)
[作者简介] 张 超(1981—),女,山东泰安人,博士,南京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土木工程相关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10-0101-04[收稿日期] 2022-05-06
一、新工科背景下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新工科是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在以新科技、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现代化高等教育建设要求。新工科建设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为主要路径,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1-2]。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不仅注重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更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这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实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指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
新工科是在国际竞争新形势、国家发展战略新需求、立德树人新要求下,应运而生的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选择,而课程思政是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共同育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塑造新时代大学生精神面貌的有益探索[3-4]。在新工科和课程思政背景下,如何将课程思政中的思政元素以润物无声的方式隐形融入课程之中,将工科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结合,更有效地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是每位专业课教师亟须思考的问题。深刻认识课程思政之内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之元素、充分发挥课程思政之价值、全面推进课程思政之建设,对实现立德树人的高等教育任务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目前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工科专业教师思政意识薄弱,思想认识不到位
工科专业相对于人文社会科学专业来说,有其独有的特点,工科课程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多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教学目标,教师一般以传授知识与技能、方法为己任,课堂教学也多呈现出专业化和实用化特点,而部分工科教师对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存在认知偏差,长期认为思政教育是较为空洞的說教,与工科科学是两种不同的教育体系,所以专业课基本不涉及专业知识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思想引领和家国情怀;更有个别工科专业教师因为本身所授课程课时量少,而课程内容繁重,涵盖的知识面丰富广泛,综合性较强,课时少与授课内容多之间的矛盾,导致有部分教师会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会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5-6]。诸如此类,直接导致工科教师在承担价值引领的重要使命时感觉无从下手。
(二)工科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能力尚不足
虽然工科专业课教师长期从事教学研究,教学经验丰富,但是思想政治教学理念的积累还不足,思想政治知识储备不够,难以发现专业教材和课堂知识中潜在的思政元素,创新意识薄弱,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填鸭式”引入专业知识技能的讲授过程显得过于生硬和呆板,不够自然顺畅,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空洞乏味。如此生搬硬套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长此以往不仅起不到思想政治引领功能,还会导致学生失去对专业课学习的兴趣。课堂上教师无法做到润物无声地渗透思政元素,就难以将课程与思政建立有效的融合。
(三)课程思政的推行缺乏完备的保障机制
课程思政的推行不仅仅是专业课教师和思政教师的工作,学校的各级职能部门都要参与进来,既要有权威高效的领导体系的运筹帷幄,又要有权责明确的管理体系的保驾护航,还要有协同效应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铺垫和引导。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各项工作间因缺乏有效互动融合,部分高校在推行全员育人和全过程育人的过程中,课程思政的实际推行效果不尽如人意。
三、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思路
(一)改变传统育人理念,增进德育育人意识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已经明确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就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传播之间的有机融合给出了建议。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不断适应国家和行业发展需要,依托工程建设,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培养政治坚定、人格健全,具有专业技能、科学素养、人文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社会担当的拔尖创新人才,使其勇于担当历史使命和国家大任,正确把握国家的重大需求,把远大的理想抱负和所学所思落实到报效国家的实际行动中。
(二)加强交流,注重导师队伍和教学资源建设
优秀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一流的导师队伍和教学团队,要建立校内导师和研究生基地导师有机融合的导师队伍。加强研究生培养能力和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两者相辅相成,实时加强协同和交流,注重重大工程建设的不同阶段,长时序的、全方位的、多元的教学培养资源和条件建设;支持青年教师赴国外高水平大学进行学术访问,提升青年教师的国际视野和合作交流能力。
(三)加强课程思政内容体系建设,挖掘新工科专业核心课程思政内容
对于新工科而言,加强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而专业核心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挖掘是其中最为核心和关键的部分。根据不同课程内容,合理嵌入具有专业特色的育人要素,潜移默化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实现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涵养品行的目标,保证育人效果最大化。
四、专业核心课程思政元素设计及初步实践
(一)建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深入挖掘思政元素
组建核心专业课思想政治教学团队,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教师进行指导,搭建课程思政共建的对话交流平台,定期以教研活动形式和集体讨论备课的方式,按照专业培养计划和育人规定,整合梳理教学资源,围绕教学重难点及工程建设等,全面挖掘核心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细化为若干具体目标。
以“隧道工程”为例,“隧道工程”是面向城市地下空间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课程内容涵盖了隧道的基础知识、结构计算及施工技术等内容,课程信息量大。教学团队根据所涉及的科学问题的不同,参考教学大纲、学时分配及内容属性等元素,将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具有相互联系的模块,然后立足于各个模块的具体教学任务。挖掘课程中蕴含的使命感、责任感、爱岗敬业及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等思想政治元素,融入教学方案,精心组织教学,完成思想政治育人为重点的教学设计成果。并实时掌握隧道工程的技术进展,持续补充隧道工程施工技术学科前沿内容和思想政治育人素材,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学体系,提升课程育人能力。下面简要介绍部分思政元素。
通过绪论、隧道工程勘查模块内容中关于隧道工程发展概况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隧道工程正在由世界隧道大国步入世界隧道建造技术强国的行列,使学生坚定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怀,感受祖国的日益强大,激发学生奋发图强的意志。在隧道主体建筑结构和附属建筑结构模块内容中,通过列举个案探讨隧道衬砌断面设计要求,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做有责任心、有良心的工程师。在围岩分级及围岩压力章节内容中,教师设置任务:根据地质条件等划分围岩级别并以此选择施工方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汇报成果。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组织管理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更加明白团结合作的重要性。通过学习隧道工程结构计算模块,让学生认识衬砌结构不仅能提供安全储备或承受后期围岩压力,而且还可以作为防水层最后一道防线,引导学生学习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隧道施工方法模块,可以列举实际工程事故,通过分析原因,如未做好超前地质探测、超前支护或施工质量不过关等情况,警醒学生要养成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忠于职守的工作作风,培养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新奥法充分发挥围岩的承载能力,通过新奥法的学习引导学生要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无形之中自然也会反馈于人类。
(二)优化教学设计,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并非是“1+1=2”,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单纯利用一部分时间来专门讲解课堂知识,一部分时间讲思想政治教育,会导致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的完全割裂,陷入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两层皮”的境地,很难达到专业核心课程思政改革的目的。“隧道工程”课程思政的改革应结合隧道工程自身特点,并紧密结合我国超级隧道工程建设,丰富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设计,通过案例讲解、人物故事及小组互助讨论等手段,使学生真正从思想上认同并接受隧道工程的价值和意义。
关于隧道工程施工技术章节,引出我国第一次在外海环境下建沉管隧道(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时,我国海底沉管隧道安装技术尚不够成熟,全国的沉管隧道加起来还不足4千米。面对巨大的工程体量、复杂的建设条件、落后的技术条件,我国以林鸣总工程师为代表的科学家们毫不畏惧,攻坚克难,带领全体工程人员在12年间一次次地尝试,终于完成了工程中的所有沉管工作,成功修建了举世瞩目的超级工程,震惊中外。通过这样的人物故事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前辈们的工作态度和工程思维,激发学生为国争光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实践创新的工科精神。
关于隧道位置选择章节,影响隧道位置选择的因素很多,如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地形和地貌条件、投资条件、工期要求甚至于当地的环境控制要求等。众多因素中,孰先孰后,孰轻孰重?结合具体的隧道工程案例进行具体分析,为学生答疑解惑,完善课程主要内容的同时,帮助学生建立隧道工程师的工程思维和工作态度。20世纪70年代成昆线至泸沽段隧道方案,需穿越小凉山分水岭,在纵横几十千米范围内进行了大面积的测绘及勘查,最终沙木拉打、瓦吉木、小相嶺和阳糯雪山四个垭口入选。将学生分成若干讨论组,分别从当时和现在两个时期进行最终方案的确定分析。考虑到其他方案地形困难、施工条件差,而沙木拉打垭口两侧沟谷较长,地势开阔,线路沿沟谷有展线条件,再加之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最后选定该垭口,这一方案是符合当时具体情况的。但随着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若按现在的经济条件及技术水平,会毫不犹豫选择小相岭方案。通过工程案例的对比分析,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深入学习、主动学习、探索学习,更好地巩固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开阔思维,突破常规,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与时俱进;再者,可以让学生切身体会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我国科学家及隧道工程师们不畏辛苦、不惧挑战,勇于克服技术难题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实践创新的工科精神。
(三)建立专业核心课程思政考核与评价体系,强化课程思政效果
建立完善的“课堂—课后—考试”全过程课程思政评价机制,加强课程思政的影响力及说服力。首先,课堂教学过程中,摒弃传统的师生授受的教学思想,教育不是教师单方面地向学生灌输教材中的知识,这种死板的教学方法不仅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更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潜质。新工科背景下,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这一载体,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课堂表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结合小组讨论、个人发言等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其次,课后除布置常规习题作业外,以加分项或自由选择完成等形式增加关于专业核心课程思政体会、感受或启发的项目,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空间,多方面考核学生能力,使学生学在平时、考在平时。最后,试卷考核方面,结合先进的实际工程的案例背景,通过一个个层层递进式的小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探究事情本质,抓住问题本源,在学生能力范围内激发其独立思考能力。同时,案例本身往往也代表着我国隧道建设的先进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树立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結语
“隧道工程”课程知识体系庞杂,知识点繁多,概念相对较为抽象,单纯的课堂讲授对于学生而言,不仅晦涩难懂,更难以调动学习积极性,而大量的隧道工程实际案例及卓越工程师事例的引入,为思政教育提供了素材。反过来,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渗透,又极大地增强了课程的趣味性和实践性。基于隧道工程案例,将大国重器、工匠精神及工程伦理道德等内容引入课程教学,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家国情怀,使得课程在具有传授专业知识的能力的同时,具有价值引领的功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3]蒋莉珍.新工科背景下思政教育融入《图像信息处理》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才智,2020(26):57-58.
[4]李荣.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融入工程热力学课程中的研究[J].化工时刊,2020,34(10):60-62.
[5]张俊玲,黄静华,付立新.工科类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突破与实践[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9,33(4):7-10.
[6]吴宝海,沈杨,徐冉.高校新工科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1):61-65.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Professional Core Cours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ZHANG Chao, ZHAO Yan-xi, JIANG Jing-shan
(School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Nanjing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Nanjing,
Jiangsu 211167, China)
Abstract: Educating people is the foundation, moral education is the priority, and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are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ducation. Talent train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requires not only intellectual education, but also moral education.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new engineering specialty curriculum are analyzed and the construction idea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curriculum are discussed from the aspects of educational concept, teaching team, teaching resource construction and the content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aking the development of tunnel engineering, tunnel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tunnel location selection as examples, this paper makes a preliminary attempt on how to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classroom teaching. It is expected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further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emerging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courses.
Key words: emerging engineering;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moral education; tunnel enginee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