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模式的价值与实践

2023-05-30 14:20张帅李新宇赵如月宋高峰
西部学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社会实践协同育人生态文明

张帅 李新宇 赵如月 宋高峰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课题“北京高校服务首都西部工业区转型发展的可持续实践育人路径研究”(编号:MS2022345)阶段性成果

摘要: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是高校研究生提升理论水平与工作能力的有力抓手。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将党和国家的战略发展规划理念与实践育人、创新创业有机结合,逐步探索出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模式,有效推动创新创业多维度发展、深化专业理论实践化外延和丰富思政教育新格局体系。研究生创新创业团队积极践行专业科研服务国家战略理念,将建筑学、城乡规划学专业与城市更新、生态文明等战略深度融合,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衔接贯通,专注于低碳绿色、可持续、面向未来的建筑和城市设计,初步取得了实践效果,彰显了社会价值,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生态文明;研究生;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F27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3)10-0117-05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勉励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大学生上好社会实践“必修课”、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根本遵循[1]。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大学生,希望青年学子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在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2]。“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已经成为一堂融党史教育课、国情思政课、创新创业课、乡村振兴课、红色筑梦课为一体的、极具特色和标志意义的中国金课[3]。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发展是其中一项[4-5]。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将党和国家的战略发展规划理念与实践育人、创新创业有机结合,逐步探索出一套系統化协同育人模式,促进建筑学、城乡规划学专业研究生科学研究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实际问题,提升了青年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一、创新创业与社会实践协同育人模式的价值意蕴

现有关于创新创业和社会实践的研究较多聚焦于创新创业或者社会实践工作本身,呈现出单一线程的研究发展趋势,创新创业与社会实践协同育人模式沿袭两者优势的同时,体现出更多新的特征与意蕴,主要表现为推动创新创业多维度发展、深化专业理论实践化外延、丰富思政教育新格局体系。

(一)推动创新创业多维度发展

高校研究生创新创业模式一般地较多聚焦于科学技术领域,建筑学、城乡规划学专业学生在创新创业领域内始终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在创新创业与社会实践协同育人模式下,建筑学、城乡规划学等设计类专业研究生从服务国家战略、助力城市转型发展的顶层设计维度将自己的专业知识植入创新创业的系统,在社会实践中调研社会发展遇到的实际问题,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创新创业项目中将团队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与模式、技术与体系整合为一套能够真正为社会发展解决问题的商业模式,在商业模式架构下,聚焦细分领域,实现特定领域的技术创新。

创新创业与社会实践协同育人模式突破了实用型理工科专业学生在创新创业领域的相对垄断,为设计类专业学生提供了新的通道。设计类专业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改变传统“由点到面”创业模式,创新凝练“由面到点”的新模式,推动了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模式多维度发展。在创新创业工作中,商业模式的分析研究是对前期社会实践工作的反馈和检验,有效促进实践育人的效能发挥。创业工作引领学生在立足专业发展基础上从经济发展规律角度重新审视自身科学研究路径,实现学生从发展大格局出发对自己重新定位,有益于学生未来的职业选择和生涯规划发展。

(二)深化专业理论实践化外延

社会实践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抓手,是检验学生理论知识的衡量标尺。高校是为党和国家培养优秀接班人的关键阵地,党和国家的战略发展是源于解决国家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并由解决实际问题外延出新的前瞻性思考。高校是青年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要场所,高校围墙之外的广袤社会则是学生的另一所大学。学生学习、科研是一个丰富自己技能的过程,最终的目标的是为党和国家解决发展中遇到的细分领域问题。学生在高校的学习过程中,经常性走出理论学习区域,走入另一所没有围墙的社会大学,开展调查研究、总结现有问题、梳理专业发展规律、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思路,是对自己理论学习、科研学术工作的系统检验。

社会实践是学生感知时代发展,与社会同频共振的现实途径。新时代的国际国内社会一直处于快速发展中,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发展同步始终是时代课题。为了书写好这个课题,通过社会实践引领校园内的青年学生走入时代的大潮中,感知时代的变化,用现实的飞速发展反馈调节个人知识结构的动态定位,是课题解题的核心。在个人理论学习与社会发展动态联动基础之上,社会实践令青年学生们从书本跳出来,切身感受到祖国的兴盛发展,能够有效激发青年科技报国的爱国情怀。

(三)丰富思政教育新格局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工作,我国高校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是不断增强立德树人工作成效的重要成果。如何将理论育人的成效提升到新的境界、真正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入脑、入心、入情,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新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技术高速迭代、国际国内社会深度联动的时代,新时代青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多元信息和理念的影响,用一种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引领青年弘扬主流,主动屏蔽外界嘈杂的、不良的、反向的声音是应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挑战的理论路径。与青年学生用社会实践检验专业技能类似,社会实践同样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实践转化的有益途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青年学生在“万里路”的社会大学中用目光所及、心之所感,不断将校园内的思想政治教育“万卷书”映射于社会的实际发展中,实现知与行的有机统一。

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实践过程中,青年学生不仅在真实社会中验证了理论的科学性,在这一过程中,亲身感悟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和繁荣,有助于提升青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科技报国情怀。在理论与实践完美耦合的基础上,实践引领青年学生反馈、丰富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元素,真正实现思政育人的效能提升。创新创业与社会实践协同育人的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提升教育效果、拓展教育广度、夯实教育深度的实践创新之路。

二、创新创业与社会实践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探索

城市更新是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之一,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是城市更新战略中的重要一环。长期以来,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一直是社会发展的热点议题,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立足城乡规划学和建筑学专业特征,探索通过创新创业与社会实践协同育人模式,为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提供智慧力量。

我国的能源结构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6-7],煤炭资源型城市是我国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工业体系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8-9]。随着资源的高强度开采,部分城市、地区煤炭资源已经接近枯竭,大批以煤炭资源为生的资源型企业难以为继,城市经济发展受到限制,城市及地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10-11]。面对这种窘境,探索符合地域特点的城市低碳绿色发展模式是接续资源枯竭型城市永续发展的根本路径[12]。为解决上述问题,发挥相关领域青年学生服务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专业技能,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研究生成立创新创业团队,专注于低碳绿色、可持续、面向未来的建筑和城市设计。团队工作范围包括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工程设计、工程咨询等。团队拥有绿色建筑设计能力及技术专利,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有系统的研究基础和技术储备,提供绿色建筑方案设计、资源型城市转型规划(包括矿区绿色转型规划、旅游规划、绿色景观重构等)、绿色景观土壤构型优化、绿色建筑性能评估等服务,构建了绿色建筑设计培训与交流平台。

(一)定位重点城市,初探社会需求

创业初期,团队选择山西省大同市作为典型资源枯竭型城市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调研并尝试开展了城市绿色转型方案的设计,为未来团队产品规划与服务模式构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团队的实践调研与分析研究从城市多領域产业资源调研和支柱型能源企业调研两个维度展开,先后调研了云冈石窟、大同古城、大同市博物馆等文旅资源,考察了大同市煤炭博物馆、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等特色资源产业,深度调研晋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塔山循环工业园区、同忻煤矿等,综合对大同市的整体城市风貌、文旅资源概况、特色产业资源发展、重点企业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

基于现场调研、深度访谈及科学研究,团队对煤矿废弃地功能重构、煤矿矸石山固废利用与景观修复、废弃地下矿井空间再利用、具有煤矿特色的博物馆建筑设计、大同文化旅游资源项目导视系统及展示模式等问题进行系统思考。团队初步提出具有大同特色城市风貌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策略,并进行科学系统的设计规划和大数据分析,为大同市转型发展提出一套完整的城市转型方案,其中包括基于耦合生态发展与工业记忆理念的建筑及景观研究与设计方案、基于风能利用技术的煤炭工业建筑设计与技术方案、基于土地复垦技术的煤矿矸石山景观规划设计方案和文旅项目导视系统升级优化策略等,团队全流程工作充分发挥集体的专业技能和智慧,为大同市转型发展探寻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提出有价值的转型思路与方案。

(二)外延专业结构,明晰服务范围

基于实地调研、方案设计和一系列研究基础工作,团队针对以大同市为代表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难题,提出全流程综合解决方案的服务模式,以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研究生团队的学术成果与实践成果为技术支撑,在城市转型发展的各个环节配套专业团队提供技术服务,形成对成本、收益和风险的全维度把控,实现团队工作目标与价值。团队提供的产品服务具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规划服务。团队创新提出区域审视、底板生成、策略制定、方案择优的城市转型规划工作流程,根据被规划城市的交通、人口、环境等客观条件选取评估因子、建立评估框架、生成方案底板,从生态、文化、经济、社会四大方向制定规划策略,可为资源型城市低碳绿色转型、生态旅游规划、绿色景观重构等需求提供最优解。

2.绿色景观土壤构型优化服务。针对资源型城市能源企业资源开采导致煤矸石堆积、生态破坏严重的现实问题,团队自主研发专利《基于机制砂的井工矿山沉陷区复垦后土壤构型及复垦方法》,利用机制砂、煤矸石、粉煤灰等固体废物资源,形成可以应用于矿区地表沉陷区的土地复垦土壤构型,恢复地貌,为矿区景观重构提供物料支撑。

3.绿色建筑方案设计服务。团队擅长绿色建筑咨询、评估与设计规划,拥有多套专业的环境模拟软件,可在绿色建筑策划、设计、施工、使用或改造等各阶段为客户提供可行性研究、方案设计、设计施工指导、宣传策划等全方位的服务。从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需求出发,根据风、光、声、热等评估结果不断优化设计方案,构建完善的建筑节能系统,实现节能效益的最大化。

4.绿色建筑性能评估服务。团队基于绿色建筑和节能领域的专业研究和实践经验,能够综合应用各种建筑流体模拟软件、建筑能耗模拟软件为现有建筑进行测试,形成能耗评估报告和节能改造方案,为服务目标选择合适的技术策略组合,提供最优的节能解决方案。

5.绿色建筑设计培训与交流服务。团队将多年绿色建筑、生态规划研究成果整理汇总形成线上资源库,定期举办学术沙龙与交流会,选择专业人员进行绿色建筑设计、性能模拟等课程教学,致力于为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提供设计服务与智力支持。

(三)精细团队架构,凸显专业优势

通过发掘学生团队多元业务能力,结合市场需求及行业现状分析,团队细化业务服务架构,团队形成四方面竞争优势。

1.团队优势方面。团队具备多元化、系统化的专业体系,具备应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挑战及业务需求的专业人才,具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和业绩,合作紧密、分工明确,展示出为目标客户提供专业服务的能力。

2.服务优势方面。团队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服务方面以基础能源資源型城市为主,兼顾其他类型资源型城市,展示出服务目标的专业性和针对性,以做细做精做强的目标迅速增强行业市场认知度,树立良好商务形象。搭建网络咨询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便捷性拓展服务的方式,增强客户的服务体验,展示团队实力。

3.技术优势方面。为更好地全方位服务资源型城市转型,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基于目标城市实际调查研究,团队提出基于机制砂的井工矿山沉陷区复垦土壤构型及复垦方法,并进行专利申请。专利技术一方面解决目前井工煤矿地表沉陷区土地复垦问题,一方面合理利用矿山开采或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对土地资源利用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影响意义重大。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框架体系之内,团队不断在细分技术领域提出创新的理念和落地的技术研发,充分体现了团队的创新能力。

4.模式优势方面。团队提供“修复—再生—复兴”一体化全周期服务模式,服务流程专业清晰,有效避开同类企业单一化服务模式带来的分散性弊端,为目标客户带来更加便捷的服务,节省大量技术板块接续的成本,有助于团队业务规模的扩增。

(四)聚焦创新发展,彰显社会价值

在发展模式方面,全面聚焦创新发展。团队项目运营始终坚持生态、文化、经济、社会四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同时创新提出“修复—再生—复兴”的一体化服务模式。以基础能源资源枯竭型城市山西省大同市为例,团队根据项目特点从技术层面推动城市转型升级,改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运营模式及空间使用情况,实现全周期推进城市综合发展、可持续发展。

在专业技术方面,致力推动技术革新。基于充分实地调查研究,团队创新提出基于机制砂的井工矿山沉陷区复垦后土壤构型及复垦方法,本技术发明属于井工煤矿地表沉陷区复垦和固体废物材料循环利用领域,专利技术涉及的土壤构型通过设置致密的机制砂隔离层,起到物理隔离煤矸石和原地表的作用,结构新颖,成本低廉,绿色环保。一方面解决目前井工煤矿地表沉陷区的土地复垦问题,另一方面绿色循环利用矿井开采或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对土地资源的修复利用、废旧矿山的资源利用、资源型城市及区域转型发展、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在服务社会方面,持续创造社会价值。深刻思考当前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探索符合城市发展规律的新型绿色转型路径,对于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实际意义。团队提供的产品和咨询服务将有助于资源型城市在国家“双碳”战略下的转型发展,引领更多各领域从业者关注城市转型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树立以人为本、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长远目标,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注入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将矿山与山村的“两山”发展格局与城市发展有机融合,系统解决资源型城市在转型发展中遇到的各类难题,引领城市突破资源与发展瓶颈,助力实现区域发展和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五)对接国家战略,发展前景广阔

党中央、国务院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问题始终高度重视,先后分三批确定了69座资源枯竭型城市,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是其中占比最大的城市类型,此类型城市长期依靠传统粗放式发展模式,历史遗留问题较多,转型难度较大,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各领域技术问题复杂繁多,需要复合型专业团队提供可持续的系统化解决方案。

在能源结构优化调整降低煤炭能源比重、“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资源型城市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问题将会逐渐增多,转型发展研究工作亟需前置于资源枯竭期,嵌入于资源型城市当前发展中。团队产品需求在广度和深度上均有广阔发展空间,在业务体量层面,解决现有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问题是业务主要源头,介入正在发展的资源型城市是补充;在技术研发层面,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涉及的技术解决方案也需要专家团队不断攻关、升级更迭,不断提出涵盖多领域技术的产品。团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符合时代潮流,是对接国家战略的有效载体,具有强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结语

新时代为高校提出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新要求,更是研究生知识体系多领域发展的良好契机。在服务国家战略背景下,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的协同育人模式创新有助于研究生理论知识对接实际需求,有益于研究生以更加宏观的视角规划个人发展,能够显著提升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与效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01).

[2]习近平总书记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大学生的回信[DB/OL].中国政府网.(2017-08-16)[2023-01-20].http://www.gov.cn/xinwen/2017-08/16/content_5217973.htm.

[3]高毅哲,胡航宇.把青春梦创新梦创业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N].中国教育报,2022-06-18(01).

[4]习近平.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J].求是,2022(11).

[5]郇庆治,曹得宝.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教学的若干问题研究——以北京大学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21(3).

[6]殷腾飞.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与路径研究文献综述[J].煤炭工程,2021(12).

[7]康红普,王国法,王双明,等.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21(5).

[8]余林徽,马博文.资源枯竭型城市扶持政策、制造业升级与区域协调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22(8).

[9]张莹,陈涛峰,陈洪波,等.扶持政策对资源枯竭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促进效果[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2(5).

[10]唐宇,宋永永,薛东前,等.资源型城市经济韧性时空演变与障碍因素——以山西省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2(5).

[11]苏宁,丁国栋,杜林芳,等.人类活动对资源型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以鄂尔多斯为例[J].生态学报,2022(16).

[12]常锦,雷鸣,聂重军,等.“双碳”与“交通强国”背景下道路工程专业学生的绿色工程教育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16).

作者简介:张帅(1986—),男,汉族,辽宁沈阳人,博士,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李新宇(1997—),女,汉族,黑龙江黑河人,单位为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研究方向为建筑学。

赵如月(1997—),女,汉族,吉林长春人,单位为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研究方向为建筑学。

通讯作者:宋高峰(1989—),男,汉族,河南济源人,博士,北方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土木工程、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张震)

猜你喜欢
社会实践协同育人生态文明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建立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