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制老旧住区居民对公共综合服务设施设计需求调查

2023-05-30 13:14:47叶梦媛苏剑鸣
设计 2023年10期

叶梦媛 苏剑鸣

关键词:单位制老旧住区 公共综合服务设施 养老服务设施 适老化设计 需求调查

引言

老龄化是社会进步及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不可避免的问题。从世界范围看,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养老已经成为了社会各方共同探讨的话题。在中国,十年后将有三分之一的人口超过60岁,这将给我国带来巨大挑战。我国政府对于老年人口发展及其引起的各种社会问题非常重视,养老服务的对象从特殊困难老人转向了全体老人,并且开始鼓励社会力量的参与。面对这些变化,以老年人为重要使用主体的各种社会性服务设施的适老化设计逐渐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通过以合肥市原红四方厂区附属小区四方新村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其居民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为未来相关社区级服务设施的适老化设计提供功能、空间等方面的设计依据。

一、社会背景

(一)老旧单位制住区老化及老龄化严重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工业时代的迅猛发展导致许多企业更迭换代,留下了大量老旧的建筑、狭小的街道,以及与住宅小区曾经相依存的厂区,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使用年限的增加,这些既有住宅的建筑与外部环境都逐渐老化。合肥市的单位制老旧住区数量很大,老年人口基数大,原老城区很多老旧小区和一些国企、事业单位密不可分,居住者往往有着共性的特点,他们在年轻的时候在同一家单位工作,是一个具有关联性的团体,对居住环境有着同样的心理认同感和归属感,然而现在对他们的使用需求关注过少,针对这种特定住区的更新及改造,需要设计者投入更多的关心。

(二)服务性设施无法满足使用者需求

我国当前执行的住区服务设施的规划设计标准比较落后,随着时代发展已经难以充分满足现代居民的居住需求,尤其是不能满足老年人等特殊群体行为和心理的需求,给老年人的居家养老带来了很多不便,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单位制老旧住区的环境及设施往往缺少有效管理与维护,品质较为低下,而且居住着大量以前企业的老年退休职工,这些问题给当代都市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急需得到解决。

二、单位制老旧普遍特点及问题

(一)单位制老旧住区普遍特点

1.空间特征:早期的单位制老旧住区是一个单位社群共同生活的空间,有着封闭性组团状的特点,道路较窄,建筑立面构成及符号语言都有着独立性,与外界联系较弱,与单位工作空间联系紧密,出入口较少,不像普通商业小区出入口较多。

2.人群特征:早期单位制住区建设主要为了解决员工住宿问题的建筑群,构成人员基本同属于一家单位,即便后期人员有一定的流动性,员工及家属依旧占比较大,而且多呈现老年人口占比较重。

3.文化特征:居民工作时从属于同一个单位,对单位的共同记忆,对企业文化认可度也比较高,容易形成仅属于这个社区的氛围及文化特点。

(二 )单位制老旧住区的普遍问题

1.空间及空间设施陈旧不完备:单位制住区由于其封闭性和时代性,容易出现道路、空间特性、功能无法满足现在多元化的需求,从道路空间的角度上,停车空间的不足、设施用地的不足、空间布置的不均衡,是单位制老旧住区空间上的主要矛盾。

2.社区活力不足:社区活力和社区活动的多元性息息相关,与一个社区的文化、生活、心理丰富度有关,当社区老龄人口增加,出现老龄化时,人口外出数量、外出活动的种类数量、外出活动范围会随之变小,社区活力下降。

3.居民情感缺失:同一个单位的人群,他们步入老年生活时,会比普通社区的人群,更容易追忆过去,怀念一起工作打拼的年轻时光,更需要在社区中寄托并承载自己的情感,老人记忆中的熟悉的城市正在慢慢消失,年轻时工作的场所正逐步化为废墟,情感空虚,无处存放,老人希望对社会做出贡献,而不是“无角色的角色”,让老人不觉得自己是独立的、特殊的,老年人都希望获得来自朋友邻居的关心,特别是单位和集体的关爱,希望自己仍旧是家庭的一分子,单位的一分子,并不希望成为孤立特殊的存在。

三、红四方住区物质空间环境与现状调查

该住区位于中国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属于荷叶地街道,是老红四方工厂的附属小区,该工厂是合肥工业发展史的开端,曾有着辉煌的过去。住区人口约为3470人,老龄人口占比高,约占住区人口的38%,且多为原红四方工厂的退休职工,住区中有不少住户都是两人以上曾是工厂工人,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有部分人父子两代都在工厂工作,甚至还有一家四口父亲、妻子、儿子、女儿都在厂里工作,他们对于曾经托付青春的工厂的拆迁充满不舍,但是面对拆迁的命运又无能为力,他们把青春都献给了这里。小区自带附属幼儿园,北门有600平花园广场,供居民娱乐活动,小区老旧,没有地下车库,小区物业公司为单位自管物业。

通过现场调查发现,住区现有建筑与各类设施较为陈旧,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a.建筑外立面老旧,公共交流空间破损严重

该小区距离建成近40年,住宅老化严重,公共交流空间较少,住区道理为两车道,因为设计时未考虑以后的车辆停靠及使用,大多数道路中的一个车道已经被停车位所占用,仅剩的一条车通行,遇到车辆驶入,需侧身通行。人行道的硬质铺地上也停满了车,人行路线受阻。

小区北广场中大多数空间没有树荫或遮蔽物的遮挡,只有廊架有紫藤萝,所以夏天的清晨和傍晚,会有居民在廊架下距离聊天,中午此地温度过高,不适合人群停留。冬天由于此处无垂直的立面遮挡,基本无人在此处休息聚集。天气晴好时,该空间晚上会有老年人跳广场舞或者锻炼身体。

b.公共配套设施不足

由于该住区是老旧小区,因此许多设施年久失修,设计水平及配套设施无法与当代小区相比,为数不多的健身器材位于泥土之上,无硬质铺地,雨后泥泞,无法锻炼,人群聚集较多的地方主要为住区北侧的小花园,人们聚集在连廊下方一起下棋、择菜、聊天,还有一些人会三三两两在亭子里或者硬质铺地上聊天,还会有老人坐在阻车杆或阻车球上晒太阳、发呆,設施类别单一,人群活动也较为单一,由此可得出,该住区日常公共设施虽然较为普通破败,人群使用次数较少,且养老设施十分缺乏。

通过笔者对住区环境的调研,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文化体育设施:设施设计用地不合理,缺乏丰富性与多层次性。(2)医疗卫生设施:缺乏社区与大医院之间的社区级医院,方便老人慢性病的缓解与改善。(3)商业服务设施:功能结构单一,基本都是生鲜、水果等普通生活用品的售卖服务,缺少便民药店、邮政储蓄、洗衣店等针对老人的配置,还可以帮助腿脚不便的老人配置一些上门服务。(4)社交交流设施:无室内交流空间,用地较少,人均面积不够,受环境影响大。(5)配套教育设施:幼儿园、小学、中学等教育资源足够,但是缺少老年人自己提升能力的教育环境,且缺少亲子空间,带孙辈的老人缺少共同玩乐的安全空间。

四、居民需求调查与分析

(一)调研过程:本次实地调研对象为56人,39人为60岁以上的老人,11人为25-60岁的中年人和青年人,6人为1-10岁小孩子,调研目的为通过进入住区进行问卷调研以及访谈调研的方法,收集居民对空间的功能需求并分析结果。为了让调研结果更加公平客观,作者选择了不同的季节、年份、时间段,现场调研从2019年开始,2021年暑假、十一假期、十二月以及2022年寒假均有调研,夏季调研主要选择居民活动较多的下午三点至六点,一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41份(部分老人写字困难,主要由作者问问题,老人回答,作者答题),其余调研对象为访谈调研。

(二)总体需求概述:

通过上表需求人数占比图表,可以看出该住区老人对于锻炼、亲子、回忆空间的需求人数较多,老人对于养生健康的在意程度还是比较高的,就算住区现状健身空间较少,仍有一些老人趁着阳光晴好时在住区零星区域舞剑、打太极;老人对于亲子空间的需求量可以看出,住区幼儿玩耍空间的缺失,老人与孩子共处空间的缺失,养老空间与学习空间的需求人数相对于其他空间较少,可以看出老人居家养老的愿望强烈,部分老人对于正式学习空间和学习时间有要求,但是这部分人群还是较少的。

(三)各项需求具体分析:

1.养老空间需求:本次调研对象中,认为需要养老空间对象数占比约28.5%。一方面是养老院及护理员较远,最近都需要5.2公里,老人不愿意长住在不熟悉的环境中,不愿意离开熟悉的人和事,另一方面,该住区大多是为六层居民楼,无电梯,住在高层老人上下楼梯困难,老旧小区加装电梯难度较大,老人们需要一定的保健系设施以及短期入住设施,在本次调研中,部分老人提到了一些养老设施方面的需求,约7%的老人对全日制养老空间提出要求,从人数占比可以得知社区级养老设施并不需要像传统大型养老院有过多的居住空间,满足小部分人群的全日制的单人间及双人间即可。

2.亲子空间需求:本次调研对象中,认为需要亲子空间对象数占比约60.7%。虽然在小区中有四方新村幼儿园(原工厂附属幼儿园),但是小区内部无幼儿空间,附近商场虽然有幼儿亲子玩耍的空间,但是作为带孩子的老年人很难融入,老人普遍退休金较少,难以负担高昂的亲子活动设施费用,且精力及脑力也很难跟上现代商业活动综合体的发展,他们需要一个老人和孩子可以互动的非营利性的室内外亲子空间:

a.室外空间:软质铺地,配备中小型游乐设施(滑梯、秋千等普通设施),边上设置座椅和桌子,方便老人一边聊天一边看孩子。

b.室内空间:配置海洋球、室内小沙池等幼儿空间,与老人的健身器材放置在同一空间。

c.共用活动场地应设置游戏器具、沙坑、30m跑道、洗手池等,游戏器具下方及周围应设置软质铺装或塑胶地面。

3.回忆与情感空间需求:本次调研对象中,认为需要回忆与情感空间对象数占比超过一半,约51.7%。老人们在这个工厂工作了大半辈子,工厂搬迁时曾希望该地不拆厂房,作为一个合肥工业遗址博物馆,不仅是给他们这些亲历者保留记忆与精神寄托,也让更多人对合肥化工发展产生直观的感受。但是由于该地块附近地价较高,未作为博物馆,而是全部拆除,因此许多原单位住民渴望留点念想的想法彻底落空,历史记忆不复存在,在踏入老年之后这种念头反而更加强烈,心中容易产生孤寂感,工作也是自己曾经非常熟悉的环境之一,希望可以与该场所始终产生联系,因此对于在复合型养老社区中放入部分回忆空间的人数占比较大。

根据调研结果得出居民回忆空间的因果关系,在该空间的设计中,由于原场地已全部拆除,因此考虑用做旧的装置来体现原厂区的精神面貌以及设施元素,同时要考虑到设备大多体量较大,主要为垂直向,因此水平向的占地面积也需要较大的地面面积,需要展示原厂区的尺度关系,需要考虑两层挑空的空间。

4.社交空间需求:本次调研对象中,认为需要社交空间对象数占比约50%。小区内虽然有少量的室外公共空间,但是遇到恶劣天气老人便无法聚集在一起聊天打牌了,天气与心情有一定的关联,在这种情况下,老人更容易孤独,渴望和朋友一起,因此需要沟通交流、大牌娱乐等功能的室内社交空间.

5.锻炼空间需求:本次调研对象中,认为需要锻炼空间对象数占比约60.7%。该老旧小区建设时间较久,小区道路为双向两车道,但是道路一侧被停靠的車辆占据,还有部分车辆停上了绿地,走路遇到对向车辆不得不侧身让道或走上马路石上,作为老人散步更加困难,另一方面,随着现在人们对于保健养生理念的重视,老人非常愿意适当健身,去健身步道走走,晒晒太阳。

在社区级服务中心设计中室内健身空间功能主要为瑜伽室、开敞健身室及器械健身室,老人器械区和普通年轻人的器械健身的器材需要有所区别,以养生休闲为主,不适用大负荷的器材,避免对老人身体形成伤害,室外步道需使用运动塑胶跑道,颜色鲜艳,室外空间步道一圈大概350米至400米左右,步道外围通过树木及灌木进行围合。

6.提升个人能力的学习空间需求:本次调研对象中,认为需要学习空间对象数占比约26.8%。许多老人在退休后的一两年里,变老速度突然加快,退休生活的清闲让大多数老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开始衰败,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老人需要通过勤动脑去促进脑细胞的新陈代谢。

同时,老人年轻时因为工作、时代之类的限制,没学过乐器、书法等,在调研中,有的老人表达了对于学葫芦丝陶笛等乐器的愿望,有的老人因为不会使用智能机,而觉得和时代脱节,他们希望有人可以耐心教授一些当代年轻人的技能,让生活更加多姿多彩,但是合肥本地的老年大学设点较少,交通不便,往返时间较长,住区老人受教育的途径单一,因此,社区服务中心增加老人学习空间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7.保健康复急救等医疗空间需求:本次调研对象中,认为需要保健康复急救等医疗空间对象数占比约37.5%。该住区附近医院较多,但是大多都是较大的综合医院,人流量密集且手续复杂,老人多为慢性疾病,平时需要康复保健治疗,去大医院较为麻烦,且有的老人突发急症,若社区里有急救功能空间,短距离的送医过程对老人生命更有益处,因此在社区服务设施中,可以适当增加康养空间及急救空间,设置老年专科、老年康养部,设立家庭病床;建立与居住区内老年居民的定向联系,定期对老年人进行健康检查。

结论

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研和现场访谈,在单位老旧制住区的更新改造与公共服务设施中应关注以下三个重点:

1.针对该类住区普遍存在的建筑设施老化与多类空间不足问题,进行空间整合,设计相应的养老、亲子、回忆、社交、健身锻炼、学习、医疗康养空间,同时改善交通,增设专用停车空间,专用室内外活动场地,提高住区环境的空间品质。

2.针对老龄群体占比高的特点,强化健身、亲子、社交空间设施的营造,适当考虑康养、养老、学习空间的设置,以充分满足老龄住区居民的晚年生活的品质要求,以老年人为主体的使用者行为需求为出发点,为面向老龄化的单位老旧住区养老复合设施设计研究提供需求调查支撑。

3.不同的社区有自己不同的故事,不同的历史,不同的人群特征,在做社区服务中心之前,需要设计者深入调研,探讨住区内外的功能配置,探索居民真正的所思所想,了解住区的个性问题,针对单位制老旧住区居民对于原有情感记忆特征,进行记忆场所的相关设施的建设以及在公共服务设施环境设计中融入情感记忆要求,为居民创造出承载回忆与情感的生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