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内马勒艺术歌曲研究的文献综述

2023-05-30 12:09:03蔡恩慈
艺术科技 2023年10期
关键词:马勒艺术歌曲

摘要:马勒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位重要的指挥家、作曲家,其创作领域主要集中在交响曲和艺术歌曲上,并将二者融合与升华,创作出“歌曲化的交响曲”和“交响化的艺术歌曲”,其创作的45首艺术歌曲将这一艺术体裁又一次推向高潮,成为晚期浪漫主义的“挽歌”。文章以中国知网上收集到的与马勒艺术歌曲有关的文献为依据,通过整理和分类,梳理国内关于马勒艺术歌曲的研究状况。国内关于马勒艺术歌曲的研究,从各首艺术歌曲、各声乐套曲到艺术歌曲的各个研究角度,都较为全面。研究的方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马勒艺术歌曲的作曲技法研究;二是马勒艺术歌曲的美学价值研究;三是马勒艺术歌曲演唱和演奏实践研究。文章对各个研究角度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分析,并对国内关于马勒艺术歌曲的学术研究情况提出问题和建议,旨在为日后研究马勒艺术歌曲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马勒;艺术歌曲;研究角度;交响性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0-00-03

0 前言

19世纪末,作为一位成功的指挥家,古斯塔夫·马勒的指挥艺术受到了同代人的高度评价。然而作为一位作曲家,他的作品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毁誉参半,有少数仰慕者对他的创作佩服得五体投地,而更多的是其他音乐家对他的嘲讽和谩骂。不过正是这些评论家和音乐家的评论和宣传,使人们对马勒的音乐愈发感兴趣。于是,在马勒辞世50年后便掀起了“马勒复兴”运动,正如马勒在世时曾预言,“我的时代终将来临”[1]。

随着“马勒复兴”运动如火如荼地进行,有更多的马勒音乐被演绎出来,有更多马勒音乐作品被录制成片保存,也有更多的音乐学者对马勒生平、音乐作品和音乐美学价值进行研究,并为之著书立说。

在国内关于马勒音乐的著述,有王次昭先生主编的《马勒<大地之歌>研究》,这一著述是综合国内关于马勒《大地之歌》的论文集,所选的研究论文涉及《大地之歌》的音乐、歌词等,对《大地之歌》三个乐章中的七首唐诗歌词进行溯源和分析[2]。然而这一著述对歌词的研究占比量大,对音乐的评价显得单薄。

周雪石编著的《马勒》以音乐作品为线索,串起了马勒的个人传记,体现了马勒音乐思想的形成及其发展成熟的过程[3]。李秀军的《生与死的交响曲——马勒的音乐世界》是一部全面论述马勒音乐中蕴含的精神内涵的专题性研究文献,是作者从整体上审视和研究马勒音乐,结合西方宗教文化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写成的有关马勒的创作和生活的研究著作[4]。

马勒的创作领域主要集中在交响曲和艺术歌曲上,其艺术歌曲是对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一次总结。马勒一生创作了45首艺术歌曲,包括由马勒自己作词作曲的早期三首歌曲,声乐套曲《青年漫游之歌》《亡儿之歌》,歌曲集《儿童的奇异号角》,以及《吕克特之歌》和其他独唱曲。

国内关于马勒艺术歌曲的研究,从各首艺术歌曲、各声乐套曲到艺术歌曲的各个研究角度,都较为全面。本文整理和归纳我国关于马勒艺术歌曲的论文文献,并根据研究角度进行分类,客观分析国内关于马勒艺术歌曲的学术研究情况。

1 马勒艺术歌曲的作曲技法研究

马勒艺术歌曲中极富创意的艺术表达,不仅体现在独具匠心的音乐语言上,而且呈现于另辟蹊径的艺术构思中,在这种独特的创作思维指导下,创作出了具有戏剧张力的交响性艺术歌曲。本章主要从马勒艺术歌曲的主题、调性、结构、和声等创作技法的角度,及其诗乐关系和琴乐关系进行分析,通过梳理各方面创作元素,总结马勒艺术歌曲创作特点。

金美琳在《19世纪晚期德奧艺术歌曲特征——以古斯塔夫·马勒艺术歌曲为例》一文中,以马勒的45首艺术歌曲为例进行分析,并以最具代表性的选段为例,从艺术歌曲的主题特征、调性特征、结构特征等技法元素出发,分析马勒艺术歌曲的创作思维与作品风格。

马勒艺术歌曲的主题设计,常见有重复、模进、动机贯穿的创作技法,特别是同音重复的主题设计,使艺术歌曲更具歌剧宣叙调的色彩,增强了艺术歌曲的表现力。而在调式特征中,作曲家最常运用关系大小调、主属关系等手法做调性变化,一首歌曲中可能是一个调式贯穿到底,但更多的是运用复杂多变的转调,增加艺术歌曲的色彩。作者从艺术歌曲的“词”与“乐”关系的角度出发,阐述了作曲家为了充分表现歌词中深刻的内涵和复杂的情感,运用频繁的转调来体现强烈的情感,体现了“音乐服从于诗歌”的理念。在结构特征中,作者观察到马勒艺术歌曲主要应用了单三部曲式、单二部曲式、一部曲式和复乐段,其中单二部曲式最为多见。除此之外,马勒还创作了部分自由结构的作品,如变体曲式结构和边缘曲式结构等。

林松源在《持续的艺术——浅析马勒声乐套曲

<流浪少年之歌>持续音运用》一文中,从作曲家运用的和声技法角度出发,分析该套曲的持续音运用技法及其作用,指出马勒独特的和声运用手法,即持续音的运用,它对调式和作曲结构的统一起着重要作用。还分别列举了马勒运用主持续音、属持续音、外声部双持续音等技法,这类持续音的使用在巩固调性、调性转换、增强作曲结构的控制力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此灵活多变的持续音用法,也成为马勒作曲和声技法的特征之一。

吴荣华在《论艺术歌曲的诗乐关系——以马勒的声乐套曲<旅人之歌>为例》一文中,从“语词”“情境”“题旨”三个层面出发,分析马勒艺术歌曲的诗乐关系。在“语词”层面,作者从音乐美学角度分析诗歌文本与音乐的关系,将作品局部细节,即某一个语词、音节、句子与所配的音型、旋律、句法关联起来。在“情境”层面,则是通过最恰当的旋律创作来渲染和烘托情境,体现为将各个意象所对应的旋律连接起来,烘托出某一情境,表达作曲家的情感。在“题旨”层面,每首艺术歌曲都有“题旨”,该“题旨”包括“主题”和隐含的“言外之意”,所有语词、意象和情境结合并指向最高目标。艺术歌曲的“诗乐关系”直接关联着音乐的句法、结构、性格及形象,因此这方面的考察将有利于艺术歌曲欣赏、理解、表演、教学等多项活动的进行。

伴奏声部是艺术歌曲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马勒的艺术歌曲最初以交响性的语言来谱写钢琴伴奏声部,随后又谱写了交响伴奏版本。张婧茜在硕士学位论文《相辅而行的琴与乐——马勒声乐套曲<吕克特之歌>钢琴声部的演奏教学》中,对钢琴伴奏声部与声乐旋律声部的关系以及二者的融合进行了分析。

一是对话式关系,即钢琴伴奏声部有流动的旋律线条,与声乐旋律声部此起彼伏地应和着,呈现“二重唱”的特点。二是衬托式关系,即钢琴声部呈现出的织体和音型对旋律起着音乐渲染和衬托的作用。三是叠加式关系,即钢琴声部的旋律层为旋律声部同度重复,中声部分解和弦依然起着烘托主旋律的作用,低音声部的和弦低音将声部拉宽,听起来更有层次,音乐更丰富和宽广。如此也体现出钢琴不再作为歌曲的伴奏,而是作为一个与旋律声部同样重要的声部,二者作为一个整体共同诠释歌曲内容。

马勒艺术歌曲的创作,从主题设计、调性特征、曲式结构、和声编配,到词乐关系和琴乐关系,都体现了音乐为诗歌服务的创作思维。马勒具有较强的音乐表现力,并且将这种能力充分发挥到创作中,使音乐与诗歌高度契合,并通过声乐的演唱、伴奏的配合,共同描述音乐故事,传递音乐情感,引发听者的情感共鸣。

2 马勒艺术歌曲的美学价值研究

马勒的艺术歌曲大部分由管弦乐队为之伴奏,这种“艺术品”更好地搭载了宏大的音乐内涵,描绘了极具戏剧性的“艺术品”。本章从音乐美学角度分析马勒艺术歌曲交响性的创作思维,及其所表现的艺术张力和音乐感染力。

郭宇菁在《马勒艺术歌曲的价值与美学张力》一文中,从音乐美学角度出发,探讨了马勒艺术歌曲这一“艺术品”创作的美学价值。马勒艺术歌曲的交响性不仅体现在交响性的伴奏声部上,还体现在艺术歌曲和交响曲的融合上,如《第一交响曲》中运用了声乐套曲《漂泊艺徒之歌》的旋律。在将艺术歌曲向管弦乐转变的过程中,马勒充分利用管弦乐队的表现力,扩大了乐队编制,将所要表现的内容在色彩上呈现出鲜明的艺术格调和艺术品位,但这并没有因此掩盖声乐的表现力。

曹凯歌在《马勒音乐创作的美学内涵分析》一文中,阐述了马勒艺术歌曲具有阴暗而温柔的色调,这体现了马勒孤独的内心世界中也有对美好的向往。马勒具有敏锐的生命感受力和艺术表现力,他将这些复杂的情感通过宏大的音乐构想不遗余力地表达出来,将所思所想以及所遭受的转化为直接的音乐情感意象,更加令人为之动容。马勒在浪漫主义的回想和20世纪音乐的探索中创作这些艺术歌曲,也启发了人们对宗教哲学、爱情、生死的思考。

马勒作为浪漫主义的典型代表,其艺术歌曲中充满了人道主义的情怀和诗一般的想象力,同时充满了宗教与哲学色彩。他的音乐创作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揭示了人生的意义,并触动人类内心深处那些激动、苦闷、亢进与不安的部分,也正是如此真情流露般的创作,才更能感化人。他那交响性的艺术歌曲创作思维,使歌曲整体更加宏大,更有感染力,以其独有的感召力引领着一种社会审美情味。

3 马勒艺术歌曲的演奏和演唱实践研究

笔者在中国知网查找马勒艺术歌曲相关文献的过程中,发现对马勒各声乐套曲和许多艺术歌曲都有关于演奏演唱方面的实践研究。本章从文献中梳理出对马勒艺术歌曲的演唱、演奏以及二者合作配合的研究。

张越棋在硕士学位论文《马勒<吕克特之歌>之演唱风格分析》中,分析了马勒声乐套曲《吕克特之歌》中五首歌的演唱技法。马勒从德语咬字、气息控制、强弱处理、情感表达、琴乐配合等细节入手,使艺术歌曲的音乐元素和情感表达更好地展现出来。当然,如果想要完美地演绎作品,就不能仅仅进行音乐本体分析,还要对诗人与作曲家的生平背景、词曲创作的题材来源、当地音乐特色进行分析和探索,避免在解读演唱风格时出现偏差。

最初马勒在创作艺术歌曲时,就以交响性的思维谱写伴奏声部,这一交响化的歌曲形式,需要钢琴伴奏最大限度地体现管弦乐队的伴奏效果。路祎在硕士学位论文《马勒声乐套曲<漂泊艺徒之歌>钢琴伴奏研究》一文中,通过对乐队总谱的分析研究,利用乐队思维对这部作品的钢琴伴奏进行了分析。对照钢琴谱和乐队总谱,并结合各类管弦乐器的音色,通过钢琴演奏技法、强弱关系以及音色控制的处理,左手或右手钢琴伴奏声部模仿某一種乐器,弹奏出乐队伴奏的效果。虽然钢琴伴奏不能完全体现乐队伴奏的效果,但马勒那宽宏的音乐特色依然展现得淋漓尽致。

然而,艺术歌曲的完美展现并不仅仅是演唱或演奏单方面的精湛演绎,还要通过无数次的交流、合作排练。金禹宏在硕士学位论文《马勒艺术歌曲<莱茵的传奇><人间生活>的演唱和合作艺术研究》中,对演唱和伴奏的交流与协商、速度与气口的统一、和声音响练习以及增强协作效果、脱谱演唱等阶段进行分析,并找出合作过程中的难点,解决难点,总结经验。

当然,理论最后都要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演唱和伴奏的配合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特别是到了真正的演出舞台上,还会受到心理方面的影响。演出舞台上紧张的心理情绪容易造成二者配合的失调,不能发挥出平时排练的水平。不断配合和排练,就是为了降低在这种心理状态下的失误率。

艺术歌曲最终都要通过演唱演奏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对演唱、演奏以及二者合作配合的研究是必要的,这类课题的研究能为演唱演奏和教学提供参考。

4 结语

国内对马勒的研究,不管是对其艺术歌曲的研究还是交响乐的研究,在音乐本体分析、作品创作、演奏演唱、美学价值等方面都比较全面。然而很多研究“换汤不换药”,对于不同作品,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都是相似的,缺乏新意,且没有深度挖掘和深入分析。因此还要大量阅读文献和著作,加强对国内外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并通过多领域的研究探索,从中寻找新视角,探索新课题。

马勒的艺术歌曲是继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之后的又一高峰,他的艺术歌曲就像他的音乐日记,诉说着自己的经历和情感。他的艺术歌曲创作思维,即所有的创作技法都在为诗歌服务,不管是旋律创作技法、伴奏声部音型的写作,还是曲式结构、和声音响,都是为了更好地体现诗歌的内涵和情感。仿佛诗歌里的故事就是他本人,谱写的旋律就是他内心所思所想。他的另一种艺术歌曲创作思维,即交响性创作思维,不仅体现在艺术歌曲在交响曲中的运用,还体现在以交响性思维创作伴奏声部,艺术歌曲与交响乐交融,并得到升华。同时他的艺术歌曲就像种子,在交响曲中不断完善,也成为阐述其交响曲最好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孙国忠.马勒百年祭[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1(4):129-143.

[2] 王次昭.马勒《大地之歌》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193-207.

[3] 周雪石.马勒[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3-208.

[4] 李秀军.生与死的交响曲:马勒的音乐世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6-7.

作者简介:蔡恩慈(1999—),女,福建漳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猜你喜欢
马勒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望终南山》的演唱分析
“拨乱反正”时期的艺术歌曲创作
中国音乐学(2020年2期)2020-12-14 03:07:40
马勒与后现代——探寻马勒交响曲中的“文本化”起源
乐府新声(2019年2期)2019-11-29 07:33:50
马勒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马勒推出新型模块化混动系统
马勒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音乐家马勒的第九个“剧院工作”
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 03:40:13
谈艺术歌曲《忆秦娥·娄山关》的钢琴伴奏
乐府新声(2016年4期)2016-06-22 13:02:54
浅谈黄自艺术歌曲的民族性
人间(2015年10期)2016-01-09 13:12:52
谈福雷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及演唱技巧——以《梦后》为例
音乐生活(2015年3期)2015-12-19 13: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