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心理剧对青少年阈下抑郁状态的干预研究

2023-05-30 08:31孙敏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3年11期

孙敏

摘要:為探究音乐心理剧对青少年阈下抑郁状态的干预效果,选取61名阈下抑郁青少年被试,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接受8次音乐心理剧团体辅导,对照组接受常规心理健康教育课。利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在干预前一周、干预后一周对两组被试进行评估。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干预前两组被试的抑郁自评得分无显著性差异;干预后,干预组的抑郁自评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音乐心理剧团体辅导能显著改善青少年阈下抑郁状态。研究为探索疗程短且有效的调节青少年阈下抑郁状态的干预方法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音乐心理剧;阈下抑郁;团体干预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23)11-0008-05

一、引言

抑郁症已成为现代社会高发的心理疾病。抑郁症的谱系视角认为,抑郁的发展具有连续性,无抑郁和重度抑郁症分属同一连续体的两端,阈下抑郁属于抑郁发生的前驱阶段[1]。所谓阈下抑郁(subthreshold depression),又称亚综合症性抑郁(Subsyndromal Depressive Symptom)、亚临床抑郁(subclinical depression),指具有一定的抑郁症状,但不满足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四版(DSM-Ⅳ)重度抑郁症诊断标准的状态[2]。有研究发现,阈下抑郁和抑郁症表现出同样的神经生理患病机制和危害后果。当个体的大脑奖赏系统出现异常时,会促使抑郁产生,进而激发个体出现不恰当的自我责备、消极的自我偏见等自我加工受损状态。若不加以干预,会增加发展为重度抑郁和自杀风险的概率[3]。

在所有年龄组中,阈下抑郁的患病率均高于重度抑郁症[4]。其中,青少年中阈下抑郁的发病率高达30%~

40%,12个月的患病率从3%到12%不等[5]。可见,阈下抑郁已严重影响青少年群体。目前中国青少年的阈下抑郁患病率高达36.56%,高患病率背后存在两点原因。一是由阈下抑郁自身特点导致的,阈下抑郁虽表现出明显的情绪低落,存在疲劳、头痛、肠胃不适等躯体不适反应,但忧郁症状往往不显著,达不到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容易逃过精神病学筛查[6]。二是我国阈下抑郁青少年面对繁重的学习压力,空闲时间有限,以及对心理辅导存在弱依存性,导致其未能掌握成熟的心理调节策略,容易错过最佳干预期。

目前,阈下抑郁的心理治疗方法较多,但普遍成本高、时间长[7]。研究发现,认知行为疗法对干预青少年阈下抑郁具有中等效应量[8]。考虑到中小学心理资源和空闲时间的有限性,选择有效且时程短的干预方法成为改善青少年阈下抑郁的当务之急。

音乐心理剧作为学科融合的新技术,是将音乐即兴创作、音乐想象及其他音乐治疗技术与传统情节心理剧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9]。其成员容量大,乐器循环使用率高,能节省学生的时间资源和心理辅导的人力成本。而且音乐作为生活中极易接触的精神文化,与其他疗法相比,具有更大耐受性[10]。应用音乐心理剧的关键是,成员利用各种无调性打击乐器即兴演奏[11]。研究发现,使用古典、打击乐在改善抑郁症方面有显著效果[12]。Becker[13]认为,个体身体内存在多种振荡器,利用打击乐器敲击时,个体会随着节奏节拍驱动身体,产生的身体运动进而激活小脑,诱发丘脑下部的快乐中枢,使个体在控制行为的同时满足积极情绪。另外,即兴演奏能唤醒个体早期应听性记忆,帮助个体自发表达多种情绪情感,表露个体内心最深处的意象和情感。

Moreno[9]认为,使用音乐心理剧的效果优于单独运用其中任何一种治疗技术,这主要取决于心理剧和音乐治疗发挥的双重效果。心理剧的主要元素——替身技巧(Doubling),能映射主角内心的影像,帮助主角审视潜意识的想法和感受,呈现主角矛盾动态的观点,促使主角剖析困难点,做出行动决定[14]。替身技巧将主角内心隐藏、抽象的自我对话用明显的、易操作的方式表达出来,使主角脱离僵化的角色,释放情绪,在自我和解中获得自发性,产生治疗效果。音乐代替语言作为主角表达和探索的媒介,既能刺激个体生理反应,减轻疼痛,治疗失眠,还能通过特定的大脑结构唤醒情绪,加强对积极情绪的意识和敏感性[15-16]。音乐期待模型(Expectancy theory)认为,在音乐活动中,音乐旋律影响个体的音乐认知,使个体对音乐刺激的发展及后续出现自动化的期待,当期待实现,即音乐刺激与个体头脑中的音乐表征相匹配时,便会产生积极情绪[17]。

基于此,本研究将音乐心理剧引入阈下抑郁青少年群体干预方案,以期改善阈下抑郁青少年的低落情绪核心症状,诱发积极情绪,为阈下抑郁的干预治疗提供新视角。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广东省某学校609名高一学生,最终筛选处于阈下抑郁的青少年61名,年龄为15~17岁(24名男生,37名女生,平均年龄为15.77±0.61岁)。参加标准:(1)根据流调中心调查,抑郁量表(CES-D)得分大于等于24分并小于29分;(2)结构化访谈结果发现不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抑郁症的诊断标准;(3)未被诊断为抑郁症;(4)自愿参加。利用G*Power3.1对所需样本量分析,假设存在中等效应量0.25,统计检验力0.95,显著性水平0.05,计算推荐样本量54,发现本研究所选样本量具有代表性和可靠性[18]。

(二)研究工具

1.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

采用Sirodff编制流调中心用抑郁自评量表,量表共20题,包含抑郁心情、罪恶感、无价值感、精神运动性迟滞、食欲丧失、睡眠障碍6个维度。采用四点评分,1表示偶尔或者无(少于1天),2表示有时(1~2天),3表示时常或一半时间(3~4天),4表示多数时间或者持续(5~7天),问题如“我不能集中精力做事”“我睡不安稳”“我不想吃东西,胃口不好”等。总分在0~60之间,分数越大代表个体的抑郁症状越多。本研究中,问卷的克隆巴赫α系数为0.87。

2.抑郁自评量表(SDS)

采用Zung编制,张明园、王春芳等修订的抑郁自评量表,该量表能直观反映个体的抑郁主观感受及其在干预中的变化。量表共20个项目,分为精神病性情感症状、躯体性障碍、精神运动性障碍、抑郁的心理障碍4个维度。采用四点评分,1表示没有或很少时间,2表示少部分时间,3表示相当多时间,4表示绝大部分时间或全部时间,问题如“我觉得闷闷不乐,情绪低沉”“我无缘无故感到疲乏”等。标准总分为所有项目分数相加后乘以1.25后的整数部分,标准分为53分,总分50分以下者为无抑郁,50~59分为轻度抑郁,60~69分为中度抑郁,70分以上为重度抑郁,分数越低表示症状越少。本研究中,问卷的奇偶条目分半信度为0.73和0.92,重测信度为0.92。

(三)干预方案及实施

将被试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干预组(n=31)。对照组接受常规心理课辅导,干预组接受音乐心理剧团体辅导。音乐心理剧团体干预的主题为:帮助阈下抑郁青少年调节情绪,改善阈下抑郁症状。本次干预共分为8个单元,详见表1。团体干预在广东省某学校的团体辅导室开展,每周一次,时间为周三17:30—19:00,每次干预时间为1.5小时。每次干预结束后,由成员对团体活动过程和自我参与度进行效果评估。

(四)统计分析

前后测数据为干预前一周访谈时所测和干预结束后一周后所测。采用一对一施测,主试由有经验的心理教师担任,主试分发问卷宣读指导语,被试在15分钟内完成测试,现场回收问卷。利用SPSS27.0对数据进行整理并分析,对前后测数据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干预前抑郁基线水平的差异比较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被试在干预前的抑郁基线水平,发现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见表2)

(二)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干预前后的抑郁自评得分差异比较

对抑郁自评得分进行2(组别:干预组和对照组)×2(时间:前测和后测)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见表3):测试的时间主效应显著(F=37.07,P<0.01,ηp2=0.38),时间与组别的交互效应显著(F=8.04,P<0.01,ηp2=0.12)。简单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在后测T2时间点组别效应显著(F=4.13,P<0.05),说明干预组的抑郁自评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四、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经音乐心理剧团体干预后,干预组的抑郁症状得分比对照组得分显著降低,说明音乐心理剧对减少青少年阈下抑郁症状有显著效果。

音乐心理剧将音乐元素和心理元素结合,两者相互促进,帮助青少年宣泄情绪,转变自卑与失望,改善自我接纳和容纳他人的能力[19]。研究发现,个体在接受干预或治疗时,易受耐受性、可及性、成本、个体多疗法的厌恶程度等影响。音乐作为日常易接触物,个体排斥性小,对诱发情绪具有高成功率,是情绪唤醒、调节和表达的极佳方法[20]。因此,音乐心理剧是受个体阻力小且有效的干预方法。

在音乐心理剧中,个体将音乐作为表现内心想法的语言,基于音乐诱发的意象,以心理剧形式(利用外显动作)表达内心冲突,在精神和身体双重方式下完成内心整合的同时,使他人产生共情。音乐情绪的协同化理论认为,借助音乐,个体与客体(物理或人际)环境互动时,自动激活与客体保持同频率、同方向的倾向,本能地减少与客体的信息差距,实现个体与客体的协同化,以保障自我在环境中处于轻松舒服的状态。如果个体难以完成协同,会陷入紧张不安[21]。因此当个体进入音乐心理剧团体,便对团体中的物理或人际环境做出判断,通过行为模仿或情感拟合的方法,本能地与团体环境保持协同,而这种协同会引发个体的积极情绪,使个体脱离自我怀疑或挣扎绝望,接纳自我,容纳他人。研究表明,音乐还具有综合性的认知加工特点,对个体的情绪调节、语言改善、沟通促进、运动改善、认知调节具有显著效果[22]。

另外,心理剧中的替身技巧能以角色互换的方式帮助个体了解双方,纠正错误认知。其作用机制是,主角和辅角通过身体姿态重现和感知对方,与角色对话,投射对方的想法和情绪,进而拓展自己的角色,帮助个体自我整合,获得新的自发性和创造性[23]。这与具身模拟的观点一致,模仿能激活个体的情感和身体感觉—运动状态,促进个体理解对方,进而完成自我调整[24]。

综上,音乐心理剧团体干预能有效改善青少年阈下抑郁症状。音乐因喜闻乐见、方便接触的特点,适合在青少年群体中运用。

同时,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1)本研究只关注干预结束后一次后测的短期效果,缺少对干预过程中个体变化的监测及干预后长期效果的追踪;(2)本研究只将青少年阈下抑郁症状的减少作为因变量进行观察,未将阈下抑郁的其他症状表现纳入;(3)阈下抑郁的症状仅有被试的自我报告,未纳入他人评价。后续可以弥补缺点,针对音樂心理剧干预阈下抑郁的作用机制开展深层次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Szymkowicz S M,Woods A J,Dotson V M,et al. Associations between subclinical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reduced brain volume in middle-aged to older adults[J].  Aging and Mental Health,2019,23(7):819-830.

[2]Mackin R S,Insel P,Tosun D,et al.The effect of subsyndromal symptoms of depression and white matter lesions on disability for individuals with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2013,21(9):906-914.

[3]齐倩蕊. 抑郁症患者大脑结构差异及脑网络动力学研究[D]. 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8.

[4]Jin hui Li. Exergames vs traditional exercise:investigating the influencing mechanism of platform effect on subthreshold depression among older adults[J]. Aging & Mental Health,2018,22(12):1634-1641.

[5]Fergusson D M,Horwood L J,Ridder E M,et al.Subthreshold-depression in adolescence and mental health outcomes in adulthood[J].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2005(62):66-72.

[6]肖艳丽. 阈下抑郁的辨识和调节[J].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0,7(1):90-92.

[7]Morgan A J. Protocol for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investigating  self-help email messages for sub-threshold depression:the Mood Memos study[J].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2011(136):393-397.

[8]Imamura K,Kawakami N,Furukawa T A,et al.Effects on an internet-based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iCBT) program in manga format on improving subthreshol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healthy workers: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PLoS One,2014(9):e97167.

[9]Moreno J J. Acting your inner music,music therapy and psychodrama[M].  Saint Louis:MMB Music Press,1999.

[10]Shannon Gadd.Developing music streaming as an adjunct digital therapy for depression:A survey study to assess support from key stakeholders[J].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Reports,2020(2):100048.

[11]杜麗丽. 音乐心理剧对流浪儿童自尊水平干预的研究[J].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9(1):121-126.

[12]Leubner D,Hinterberger T. Review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music interventions in treating depression[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17(8):1109.

[13]Becker J. Rhythmic entrainment and evolution[J]. Music,Science,and the Rhythmic Brain:Cultural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2012(1):49-72.

[14]Goldstein S G. The effect of“doubling”on involvement in group psychotherapy as measured by number and duration of patient utterances[J]. Psychotherapy:Theory,Research,and Practice,1967(4):57-60.

[15]郭声敏,刘晓敏,廖彬. 音乐放松疗法对脑卒中失眠患者的影响[J].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8):6.

[16] Nizamie S H,Tikka S K. Psychiatry and music[J].  Ind.J. Psychiatry,2014(56):128-140.

[17]马谐. 音乐与情绪诱发的机制模型[J]. 心理科学进展,2013,21(4):643-652.

[18]Cohen J,Oliver M B,Bilandzic H. The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direct address on parasocial experience and identification:Empirical evidence for conceptual difference[J]. Communication Research Reports,2019,36(1):78-83.

[19]文迪. 音乐心理剧改善大学生自我接纳及容纳他人的应用研究[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20,42(6):117-143.

[20]Martin M. On the induction of mood[J].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1990,10(6):669-697.

[21]马谐. 音乐与情绪诱发的机制模型[J]. 心理科学进展,2013,21(4):643-652.

[22]Thomas H,Anne N,Volker B H. Scientific perspectives on music therapy[J].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2006(1060):271-282.

[23]游淑瑜,刘蕙菁.在台湾校园中,特教老师最常被问到的从心理剧的角色理论探讨[角色交换]督导模式督导效果的机制[J]. 国教新知,2010:73-82.

[24]陈向群.具身认知为何是内感受的——评《具身认知心理学:大脑、身体与心灵的对话》[J]. 心理技术与应用,2022,10(9):574-576.

编辑/张国宪 终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