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 赵彩平 马锋旺
[摘 要] 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探索发展农村经济的新型农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意义重大。结合园艺专业培养目标及社会对于园艺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为例,围绕立德树人使命践行、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方案设计、双课堂教育培养等方面进行重点探讨。实践表明,这些措施运用在园艺专业农业推广硕士教育方面,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园艺新型人才。
[关键词] 农业推广;复合型;园艺;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 2020年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产业融合发展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JXGG2051);2019年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面向产业融合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Y1902003)
[作者简介] 张 东(1981—),男,安徽固镇人,博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苹果发育生物学研究;赵彩平(1975—),女,山西興县人,博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果树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果树栽培生理研究;马锋旺(1964—),男,山东汶上人,博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果树逆境生物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14-0113-04[收稿日期] 2022-11-0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背景下,发展产业融合是推动乡村振兴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保障和提升农民收入的重要路径。复合型人才是指具备多种学科专业背景,既拥有扎实全面的专业基础,又兼具融合跨领域专业知识能力的人才,要求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兼备[2]。产业融合的健康持续发展依赖于大批农业复合型人才,高等农业院校作为农业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孕育之地,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才的重大责任。在国际局势日新月异的当下,高校必须根据自身教育定位,研究制定科学发展战略,在重视科学研究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同时,紧抓应用型和推广型高层次人才培养建设,持续向“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推进,以实现社会责任及社会功能[3]。目前,我国大规模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为农业学子带来了春天,为优秀的高学历、高水平的农业人才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平台,因此,如何源源不断地为社会培养助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复合型人才,对高等农业教育院校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要求[4]。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为西北地区唯一一所“双一流”建设高等农业院校,自194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以来,始终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高素质、国际化”的总体思路,发扬农科特色,着力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和“三农”情怀,以及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能够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创新创业技术领军人才和社会发展管理人才。
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介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于2000年7月正式成立,由原西北农业大学园艺系、陕西省果树研究所和陕西省蔬菜花卉研究所合并而成,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34年成立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园艺组。园艺学院自成立以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助力下,学科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目前拥有园艺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果树学、蔬菜学、茶学和设施园艺学4个二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园艺学博士后流动站;有果树学国家级重点学科,果树学、蔬菜学和茶学3个陕西省重点学科;有园艺、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和茶学3个本科专业。设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研究中心3个,国家种质资源圃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部级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部级创新基地1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省级学会1个;校级研究中心(所)3个,专业试验示范站(基地)20个,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2010年,学院初步形成《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园艺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简称《培养方案》),对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课程设置做出明确的规划。时至今日,根据国家农业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社会对农业人才的需求,已对《培养方案》进行了三次修改,将学习年限增至3年,培养目标明确为培养农业领域现代化、高水平、创新型的复合型人才。
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构建
(一)践行立德树人使命,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情系“三农”情怀
学院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和专业思政成果总结与展示系列活动,为思政元素在专业课程中的融入提供借鉴和支撑,实现了课程思政全覆盖。同时,从立项建设的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中,凝练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和专业育人案例,并集中进行展示和宣传。以教学系为单位,组织教师围绕课程思政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的集中研讨和交流;设立课程思政教学标兵、能手和骨干,与课程思政示范课课程组成员就教学设计和案例总结进行交流,为教师有效开展课程思政拓宽思路。
学院每年举办“畅享园艺”“品味西农——科研成果进社区”等系列校园文化活动,打造了园艺特色品牌,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荣誉感;搭建“TALK空间”,整合知名专家、杰出校友等教育资源,对学生开展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创新创业经验分享和指导;设立学术交流平台,不定期开展讲座、报告等,与国内外园艺领域教授专家面对面交流,拓宽师生认知领域,使其专业能力逐步提升;发挥优势,结合专业试验站开展“1123”社会实践活动,围绕1个产业,依托1个试验站,选拔2名思想政治和专业指导教师,组建本科、硕士和博士3个学历层次的实践队伍;开展创新创业培育计划全覆盖,“上不封顶”资助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且除获得国家和学校资助的项目外,其他项目学院每项资助2 000元。
(二)强化师资建设,构建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高素质教学团队
作为一所教育部直属、国家原“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农业高校,学校瞄准国际科技前沿,紧扣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发展需要,积极开展面向农业生产实际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园艺学院作为学校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学院之一,始终坚持“顶天”和“立地”两个努力方向,依托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研发中心平台和大学推广模式平台等优势平台,有效汇聚了果业优势人力资源和校内外果业教学人力资源,研究建立“大学+试验站+龙头企业+政府”多学科参与、多专业协同、多层次联动的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育人教学团队。通过引培结合,优化学缘结构;结合教学和学术考评新机制,采用学科交叉研讨和青年导师制,探索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明确教学科研型教师主讲理论课程,科研型教师主讲科研专题、指导毕业论文和科创项目,科研推广型教师承担专业综合实习、指导创业项目和产业发展相关的毕业论文。在校内构建了教学科研型、科研型和科研推广型融合的高素质团队。
(三)根据农业发展需求,科学制订研究生培养方案
园艺专业依托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及实践基地,发挥学科优势,经过不断试验和评估,根据我国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科学制订了一套研究生培养方案。除设立本领域的专业基础课程外,另增加相关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课程,以期培养具有综合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农业基础课程包括“线性代数”“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生物与化学”“试验设计与分析”“植物学(含实习)”“植物生理学”“昆虫学”“土壤肥料学”“农林气象学”“植物病理学”等;园艺专业基础课程包括“园艺植物栽培学”“园艺植物育种学”“园艺产品贮藏加工学”“设施园艺学”“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园艺植物分子生物学”“园艺植物生态学”等。这些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园艺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果、蔬、花、茶等四类园艺植物栽培、生产和采后处理的异同,明确本专业发展历程、现状和未来趋势,具备利用专业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生产问题的能力。
涉及管理、人文社科知识的课程包括“外语学”“技术推广理论与方法”“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自然辩证法”等。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基本的政策、管理和经济知识,掌握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技术发展需求规律、技术应用和传播模式;学习不同领域的思维方式,将不同的学科建立连接,并充分糅合,进而具备农艺与种业领域全产业链的生产与经营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技能,能够独立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
2000年,我国高等农业院校招收第一批农业推广硕士,招生对象为具有3年以上农业推广经验的在职人员;2009年,我国大规模启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5-6]。以园艺专业为例,2016年发布的培养方案表明:农艺与种业硕士专业学位(原农业推广硕士)招生对象主要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应届和往届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的农业相关专业人员。与2010年相比,招生对象范围逐渐扩大。目前,园艺学院每年招收农业推广硕士100余人,录取人数每年增加。同时,针对跨专业、跨学科攻读园艺方向农艺与种业硕士学位研究生,要求补修园艺方向基础专业课程以及学院特色园艺理论和实践课程,以保证每一位研究生接受全面和专业的基础理论教育。
(四)充分发挥科研单位和生产企业的优势,系统构建双课堂教学模式
园艺专业属生产类学科,学位论文指导实行双导师负责制。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园艺学院重视第一课堂教学的同时,系统构建第二课堂育人体系。第一课堂教学以校内培养为重,以具有丰富科研经验且具有高级职称的导师指导为主,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帮助学生确定学科专业研究方向,养成科学思维,掌握科学研究方法,锻炼实验技能。导师应根据本领域研究现状和进展实时调整科研方向,指导毕业论文的撰写等。
第二课堂教学以学生校内科研课题开展为中心,同时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且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校外导师,在生产一线开展实践训练。目前,学校建设的园艺方向试验示范站共15个,试验示范基地共4个。试验示范站和基地由学校统一管理,基地负责人为本校科研推广型教师;基地建设规范,配套设施齐全,能够同时满足开展生产、科研和实践教学的条件。另外,本着坚持标准、严格要求、择优选聘、保质保量的原则,学校从广大涉农类企业聘请一线优秀产业工作者担任校外导师。校外导师在协助学生开展学习生产、管理和营销等实践技能之外,还要结合学生的课题研究布置田间试验。第二课堂教学有助于使农业推广硕士摆脱传统“学院式教育”,成为紧跟现代化农业发展,兼备科学思维及现代生产技术的多功能人才,与学术型硕士在农业研究生培养成效上形成互补。校外导师与校内学术导师紧密合作,充分沟通,将生产中发现的实际问题转化成科学问题,积极寻求技术或品种的改进和创新,协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进一步整体提升了导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促进了产学研紧密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培养质量,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
双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科研单位和生产企业的優势,促使学生在接受专业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扩展教育空间,增加知识储备,拓宽知识结构,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及发展趋势,不断更新资源库,激发学习内动力,提升广大学生“一懂两爱”的“三农”情怀。
(五)高度重视复合型人才培养,大力推进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园艺学院高度重视复合型人才培养,近年来大力支持建设人才培养配套硬件设施。学院目前拥有专业试验示范站(基地)20个,实验研究服务技术平台(园艺科学研究中心)1个。
平台实验室总面积达1 500 m2,1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45台(套),价值2 000多万元,代表性仪器有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植物活体分子标记成像系统、三维立体及样带植物荧光成像系统等,设备配置合理、功能齐全,可满足园艺学院“园艺作物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研究”“园艺作物逆境生理生态与品质调控研究”“产品采后生物学物流研究”与“设施园艺与高效可持续利用研究”四大研究方向实验开展的基础设备要求。同时,平台配备专职实验教师8人,为实验教学提供了专业的技术支持,有效保障了学院农业推广研究生科学研究的顺利进行。
學院目前拥有果树、蔬菜、茶等园艺作物,并设置专业相关的试验示范站(基地)20余个,基地建设面积均具备一定规模,种植园、展示区和试验区等基础功能区域建设齐全,其余配套设施完善;其中,基地主要管理人员由学校正高或副高级推广研究员担任。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方案指出:研究生须在校外实践基地、涉农企业或政府涉农机构岗位实习不少于1年。校内导师和基地校外导师根据指导学生的研究方向,共同制订合理的实践锻炼计划,确保农业推广硕士在基地学习期间能够全面开展相关园艺作物的栽培、植保、采收、贮藏和采后加工等一系列园艺技能的操作学习。实践锻炼结束后,学生要向学院提交双导师签字确认的实践研究报告和实践活动报告,并且校外实践单位应对学生开展的实践活动做出鉴定性评价,确保学生实践训练课程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以充分保障农业推广研究生实践课程的高效开展。
三、人才建设成效
在园艺领域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过程中,通过对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探索,园艺学科特色凸显,教育质量得到提升,培养成效显著。农业推广硕士整体素质提升,其综合教育产生的积极影响逐渐辐射并渗透到本科教育中。青年教师在实践中得到锻炼,科学研究与实践生产联系愈发紧密,已逐步组建成一支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青年教师队伍。随着学院实践教育平台条件的逐步完善,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所提高,创新意识有所增强,发现、解决生产一线问题的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学生知农、爱农情怀加深,学习内在驱动力加强,越来越多的研究生毕业后选择进入农业行业工作,近三年初次就业率达99.8%以上。同时,园艺领域农艺与种业(原农业推广)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已逐步完善并形成一套特色的培养模式,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复合型农业专业人才。本研究对其教育模式进行了简单探究和归纳,以期为其他学校或学院教学规划改革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2022-10-28].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卫振华.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建设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25):22-23.
[3]库夭梅,江青艳,黄文勇.高等农业院校的办学定位与发展战略选择[J].高教探索,2007(2):107-109.
[4]焦新安,俞洪亮,杨国庆,等.涉农综合性大学“新农科”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20(5):22-25+56.
[5]李家新.高校应用技术转型背景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5):12-17.
[6]姚志友,董维春.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路径探索:一个整体性教育的视角[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11):7-13.
Abstract: Industrial prosperity is the key to realiz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human resourc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a training mode for agricultural compound talents to develop rural economy. Considering the cultivation goals of horticulture and the social demand for compound talents, now we focus on the training program of College of Horticulture in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from four aspect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ission for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the design of curriculum scheme and the double-class education, etc. The practice shows that these measure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s of agricultural extension in Horticulture and educates a large number of compound talents, who love agriculture, master technology and are proficient in management.
Key words: agricultural extension; compound; horticulture; talent tra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