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亚辉 宋玉 赵煜 蒋立红
一、综合思维试题的水平要求
2021年北京市学业水平等级考试(以下简称“地理等级考”)已经落下帷幕,本年是北京市“三新一旧”教学模式的最后一年,等级考试卷充分体现试题注重对于综合思维核心素养的考查,能够较好区分不同学生综合思维的水平。根据《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以下简称“课标”)中对于地理核心素养水平划分,地理等级考试要求学生能够达到水平4的要求,即学生能够对现实中地理事象,如自然环境的变化、区域发展、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问题等,运用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的分析思路,对其进行系统性、地域性的解释。课标中具体学业水平要求如下:能够运用地球运动规律,解释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从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角度,分析岩石、地貌、大气、水的运动与变化规律,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能够在认识某类区域特征的基础上,从促进区域科学发展的角度,对其发展的条件、过程、问题及决策等进行系统的综合分析、评价;能够从全球化的视角,综合分析人类开发利用矿产资源、耕地资源、海洋空间资源等的条件、方式及潜力,以及产生的资源、环境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并从国际合作的视角理解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二、综合思维试题的特点分析
地理等级考试卷深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五育并举”教育方针,以稳为主、守正创新。试题对接首都地理教育的育人特点和疫情常态化防控条件下的教学实际,深化“四个突出、四个考出来”基本理念,促进地理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人才选拔提供良好条件。全卷每一道题目均涉及综合思维三个维度(即要素综合、区域综合和时空综合)。可见,北京市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对于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考查要求较高,充分体现对后期一线教学的引导。本文将以等级考中的17题为例,深度剖析试题特点,并提出落实综合思维核心素养的教学建议,以期为广大教师提供教学参考和依据。
1.真题再现
例1.读图1,回答下列问题。斯洛文尼亚西南地区年降水量达1 000~1 500毫米。
(1)若在雷卡河修建一座水电站,请评价选址的自然条件。(4分)
斯洛文尼亚森林覆盖率近60%,木材加工是该国传统产业,企业众多,门类齐全。近年来,生产纸浆、板材、家具等产品的品牌企业互动合作,形成高附加值的产业链条。该国木材加工职业教育发达,在卢布尔雅那、马里博尔等地高校设有木材科学、木制品设计等专业。
(2)列举斯洛文尼亚发展木材加工业的优势。(4分)
斯洛文尼亚“干草架”(图2)用于风干、存放牧草和小麦等农作物,是当地常见的乡村文化景观。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该国建立了“干草架”博物馆,“干草架”文化内涵得到扩展。
(3)说出“干草架”体现的农业生产类型,并阐述“干草架”在旅游发展中的作用。(3分)
2.试题特点
(1)要素综合,把握共性
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它是由众多地理要素组成的,其中自然地理要素包括大气、水文、生物、地貌、土壤等,人文地理要素包括资源、交通、人口、城市、工业、农业、科技等。我们认识一个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不仅研究其各个要素,更重要的是把它作为统一的整体,综合地研究其组成要素及它们的空间组合,以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本题共涉及3个小问,第1小问,评价水库选址的自然条件。透过题干设问看到题目考查学生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要素综合思维。应用自然地理要素综合的思考方式,学生需要从自然地理环境五个要素进行逐一分析,把握水库选址的共性自然条件,构建因果思维链条,得到答案:有利条件:降水较丰富,河流径流量大;地势起伏,河流有落差,水能丰富。不利条件: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明显,夏季流量小,水能不稳定;位于喀斯特地貌区,地质条件复杂,易渗漏。
(2)区域综合,突出个性
区域综合(地方综合)是研究不同尺度地方或区域不同要素之间关联问题。它一方面是指不同尺度的地方或区域内的特征,既有自然因素,又有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另一方面,也指不同地方或区域的综合,形成高一级的地方或区域。本题第2小问,概括斯洛文尼亚伐木业发展的有利条件,这是一道工业区位分析的常规设问,学生很自然从影响工业生产的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入手答题,而忽略了伐木业在斯洛文尼亚发展的区域特殊性。学生不仅要关注伐木业在国家层面的个性发展,也要关注伐木业在地区的个性发展。
(3)时空综合,潜移默化
时空综合是针对同一个地区的时间和空间而言,即使与区域综合联系在一起分析,其主体的研究对象仍然以其中的一个为主。本题第3小问,概括目前旅游资源作用,本题虽未直接考查时空综合思维,但是如果学生潜移默化中拥有时空综合思维,对于解题会事半功倍。这样地理事物随着时间的变化发生了作用的改变,学生在思考时既可以考虑其曾经的作用,也可以考虑现在作为旅游资源的作用。同时,这样的一个地理事物在农业发达的斯洛文尼亚,其作用也是具有特殊性的,需要联系该区域要素对其产生的影响。
三、综合思维试题的备考建议
1.从情境入手,由简到繁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试题命制突出结合真实复杂情境,命题情境大致分成三类:学科化情境、学术化情境和生活化情境。三类情境的解读往往是高中生最为欠缺的能力,也是需要老师重点培养的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堂上由简到繁,为学生提供千变万化的情境,以适应不同類型考试的水平要求。以2021年北京市地理学业水平等级考试17题为例,概括高三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情境的复杂程度进行划分,并举例说明(表1)。
2.从要素入手,由少到多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地理原理是高中地理最能体现综合思维的地理原理。综合思维培养需要渗透到高三每一节地理课。教师提供的案例千变万化,综合思维培养则要求教师分阶段,分水平在不同阶段依据学情进行培养。以2021年北京市地理学业水平等级考试17题为例,说明在高三不同时间段教师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水平划分标准(表2)。
3.从程度入手,由易到难
综合思维核心素养在学生间的主要差异表现为当综合分析程度不断叠加时,不同学生思维水平存在差异。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所教学生的思维水平,设计综合分析的教学过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断强化学生思维训练的过程。以2021年北京市地理学业水平等级考试17题为例,概括高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综合分析程度进行划分,并举例说明(表3)。
四、启示
教师培养学生综合思维核心素养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需要在平时的课堂前后充分给予学生思考过程。特别是利用不同类型的课程,如选修课、实践课等,从情境入手,由简到繁;从要素入手,由少到多;从程度入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强化学生综合思维核心素养。学生只有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才能够在地理等级考考场上深刻领会综合思维核心素养为解题带来的便捷。
*资助项目:北京市八一学校致远工程赵煜工作坊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