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婷 董利浩 李世泰
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1],首次提出了研學旅行的概念;2016年教育部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2],使研学旅行在学校教育中快速推广。研学旅行是学科课程的有机延伸,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3]。地理学科集区域性与综合性于一体且与多种学科联系紧密,因而在地理教学中开展研学旅行更有利于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是一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国家高度重视中小学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和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开展。2021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在中小学组织开展“从小学党史永远跟党走”主题教育活动的通知》,指出中小学校要利用各类革命场馆组织学生开展实践体验活动,着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4]。将红色教育渗入地理研学旅行中是传承红色基因与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组合,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有效途径。本文以推进地理研学旅行创新发展为目的,对昆嵛山的研学旅行资源进行分类与整合,以红色资源为重要研学资源开展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通过地理研学旅行与红色教育相融合的教学模式,丰富研学内容、优化研学效果,使学生在实践探究活动中学习地理知识,感受革命先烈视死如归、顽强拼搏的伟大革命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期为高中地理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一、昆嵛山研学旅行资源的分类与整合
胶东地区是我国较早进行革命活动的地方,是山东进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重要根据地。昆嵛山作为胶东革命的摇篮,处烟、威交界地区,三面临海,主峰泰礴顶为胶东最高峰。由于其地势险峻、山危树茂、峰峦绵延,为红军游击战提供了天然的庇护所,在胶东抗战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该地也被誉为“胶东的井冈山”。昆嵛山不仅拥有丰富的红色革命景观,还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该地区物产丰富,林壑秀美,奇峰林立,四季各异,拥有全球分布面积最大的赤松林并建设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高林密的特点使其成为多条河流的发源地,因此昆嵛山也有“胶东水塔”的美称,是开展红色教育和地理研学的绝佳地之一。
结合实地考察与查阅文献资料等多种途径对昆嵛山的研学资源进行调查和统计,其中红色资源最著名的当属“昆嵛山红军游击队”。昆嵛山红军游击队是在“一一·四”暴动失败后转入昆嵛山由于得水等人所组建的革命队伍,在党的领导下昆嵛山红军游击队与敌人进行了两年多的艰苦游击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昆嵛山红军游击队所展现的英雄事迹和传递的革命精神被冯德英等人撰写成红色文学作品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蕴含丰富的红色基因。本文从军事地理的视角对昆嵛山现存的资源进行综合考量,从地理区位、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气候、水文等方面开发出适合开展地理研学旅行的红色资源,并根据已有的研学旅游资源分类对昆嵛山的研学资源进行梳理和分类制成昆嵛山研学旅行资源分类表(表1)。同时,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对研学资源进行深度整合,打造出一条以昆嵛山红军游击队活动范围为主线的红色地理研学旅行线路,即雷神庙战斗遗址—“一一·四”暴动展馆—帷幄洞—泰礴顶“三花”影视基地。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重走红色革命路,使碎片化的地理知识得到整合并形成知识体系,在实践体验中产生情感共鸣,传承红色基因。
二、地理研学旅行活动方案设计
按照“主题—专题—问题”的思路,在围绕研学主题明确四个专题的基础上,紧扣高中地理教材内容设计研学问题,引导学生联系所学知识进行深度思考,并引入“研学留白”,借助主线任务和自主任务,树立学生的人地协调观,促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的全面提升。
1.研学主题
胶东井冈,地理探秘——昆嵛山红色地理研学旅行。
2.研学对象
此次研学的对象主要为高中二年级的学生,该学段的学生对地理区位、地质地貌、土壤、植被等要素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具备在研学实践过程中深入分析各要素间关系的能力。学生能够从本次研学中用地理的角度分析昆嵛山红军游击队作战时的艰苦环境及历史背景,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并学习英雄人物不畏艰险的革命精神。
3.研学目标
以研学对象的特点和昆嵛山的研学资源为基础,结合研学旅行课程标准和研学主题,从地理核心素养和红色(革命)教育两个维度设计研学目标,具体如表2所示。
4.研学时间
此次研学旅行时间选择在7月中旬的周末,用时为1天。
5.研学任务
在研学准备时,教师将学生划分为四个小组并在组内确定一名学生为组长,组长负责监督组员研学任务完成情况,每个小组的研学任务不同,分为四个专题:地理区位、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气候水文(表3)。学生在研学准备的过程中不仅要查阅本组研学任务所需资料,还要了解昆嵛山红军游击队的相关内容。除此之外,要求学生在研学活动的过程中根据个人兴趣点,发现并记录研学任务之外的地理现象或问题,与老师、同学交流;在研学结束后根据研学收集的相关资料撰写研学报告并通过情景剧、摄影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对昆嵛山红军游击队的认识,促进学生对红色资源进行再创造。
6.研学活动实施
在研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依据“背景学习—问题呈现—困难解决—体验升华”的顺序引导学生逐步开展研学活动,通过由浅入深的学习方式和沉浸式的体验活动进行深入的情感熏陶,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传承红色品质。具体研学实施方案如表4所示。
三、红色教育和地理研学旅行融合创新发展的建议
1.解析教材内容,促进红色文化与地理教学深度融合
研学旅行的目的是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5],因此研学活动必须紧密联系教学内容,为教学服务。以红色资源为载体开展地理研学旅行,要求教师掌握本地红色资源的情况并提高自身红色文化传授的素养,在深入解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挖掘与地理教学最匹配、最有价值的红色资源。同时,红色地理研学旅行要注意突出“课程思政”而不是“思政课程”,在研学实施中要注重指导学生用地理的思维来分析历史事件和问题,促进红色文化与地理教学深度融合。
2.完善评价体系,巩固紅色地理研学旅行教育成果
研学评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养,而且还可以使研学旅行的服务更加规范、课程不断优化。因此建立具有全面性、激励性、表现性和开放性的研学评价体系十分重要[6]。在研学活动结束后,通过组织班会、专题展览、研讨会等形式的活动将学生的研学成果、研学报告以及研学问题与全班分享交流。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自制情景剧,摄影、绘画作品展等,能动地表达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创造属于他们的红色资源[7]。最后全班同学通过问卷调查、观察法、自评、互评等多种方式对此次研学进行综合评价,整个评价体系包括对学生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和对研学基地的评价,通过多方位的评价方式巩固红色地理研学旅行教育成果。
3.建立红色地理研学旅行合作机制,形成研学共同体
研学旅行需要在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才能保证红色地理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政府方面要发挥统筹规划和规范管理的作用,联合社会各界共同合作并提出质量标准;学校方面要加强红色地理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聘请相关专家指导或与高校合作设计研学方案;基地方面在保障安全和食宿问题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新媒体提高知名度,实施沉浸式体验营销策略,增加研学活动的趣味性和参与度,通过多种方式传递红色基因。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EB/OL].(2013-02-18)[2022-5-11].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3-02/18/content_3928.htm.
[2] 教育部等11部门.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EB/OL].(2016-12-19)[2022-5-1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612/t20161219_292354.html.
[3] 黄志毅.基于UbD理论的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以鄂西“一江两山”研学为例[J].地理教育,2021(11):53-56.
[4]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中小学组织开展“从小学党史永远跟党走”主题教育活动的通知[EB/OL].(2021-03-22)[2022-1-11].http://m.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2103/t20210331_523634.html.
[5] 钟金香.浅谈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J].地理教育,2019(S2):7-8.
[6] 周维国,段玉山,郭锋涛,等.研学旅行课程标准(四)——课程实施、课程评价[J].地理教学,2019(8):4-7.
[7] 胡恒恒,陈丽君.对话理论视阈下红色基因融入研学旅行的思路与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20(25):5-9.
通信作者:李世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