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究

2023-05-30 10:48:04朱明康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13期
关键词:应用型育人思政

朱明康

[摘           要]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应用型高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内在要求。当前,应用型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已取得长足进步,但仍存在课程思政认识缺乏全面性、课程思政理解缺乏深入性、课程思政建设缺乏联动性等问题。应用型高校应厘清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发挥教师在课程互联中的桥梁作用,构建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育人的大格局。

[关    键   词]  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思政元素;育人大格局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3-0013-04

根据教育部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5月31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2759所,含本科院校1270所,其中50%以上属于应用型高校,应用型高校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培养符合社会和地方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中以工科为主的专业集群更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于2020年6月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中提出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促进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基本健全,高校立德树人成效进一步提高。因此,应用型高校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对于贯彻落实《纲要》来说尤为重要。

一、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内涵及特点

(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内涵

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融入高校教育全过程,打破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两张皮”的问题,实现高校育人与育才有机结合和统一。

应用型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后劲足”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塑造学生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敬业乐群的协作精神和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情怀。课程思政的本质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校教育的全过程,贯穿日常教学全流程,贯穿课堂教学主渠道,彰显课程思政育人內涵,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特点

1.课程思政教育主体

高校课程思政的教育主体包括专任教师、辅导员和企业导师。专任教师是课程思政课堂育人的重要力量,专任教师在课前备课、教案编写、教学计划安排、课堂教学等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课程思政育人元素。辅导员与高校学生日常生活接触频率较高,他们广泛接触学生,日常一言一行都能影响到学生,因此辅导员利用自身角色优势充分发挥课程思政育人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企业导师熟悉行业企业发展,结合学生培养需要挖掘企业课堂思政元素。组建校企混编教学团队,由“单兵作战”方式向“群体攻关”方式转变,要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思政理论”优势、专业课教师“专业素养”优势、辅导员“多重角色”优势、企业导师“贴近产业”优势,形成良性互动机制,集课程思政之共识,合作开发教学资源,共同探讨教学方法。

2.课程思政教学渠道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是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高校课程思政教育阵地不只限于第一课堂,还可以是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第一课堂,顾名思义就是教师授课的理论课、实践课、实验课等课程的课堂,是教师开展学生培养和思政育人有机结合的重要场合。第二课堂是学生在校园生活学习中除第一课堂外的所有生活学习活动的范畴总称,如学生社团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文体类活动等,第二课堂的氛围通常是放松的,在此情境下进行课程思政能有更好的育人效果。第三课堂指的是学生在校外参加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暑期社会实践、企业实习、创业等,这些活动也是课程思政教育的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协作精神。

3.课程思政育人方式

课堂教学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主渠道”,是直接面向学生开展知识传授、文化传播、精神传承的重要途径,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将育人理念贯穿“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开发—教学方法选择—教学组织实施—教学评价反馈”各环节,创造浸润式课程思政教学环境,创新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做到学科知识性与育人性并重,既要有产业前沿知识技能,也要有专业知识点背后的“中国故事”“先进人物”和“现实问题”引申出来的育人素材,让学生在课堂中既获得知识积累和技能提升,也受到思想洗礼和情感熏陶,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

二、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思政认识缺乏全面性

目前,部分高校未能充分认识课程思政,仅把课程思政建设看作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建设,致使课程思政建设完全依靠教师个人主动性,个人能力强、积极性高的教师能根据实际情况建设,并且被推荐评选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但大部分教师还处于被动接受阶段。但从实际而言,教师将课程思政看作课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合理性,但从应用型人才培养大局出发,课程思政是各种育人环节的重要“系带”。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课程思政不是以往专门的思政类课程,而是在各门专业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实践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在大思政格局中,课程思政一方面将思政课程中的元素具体化、微观化,培养学生在探索科学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时的责任感、使命感;另一方面通过在各类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形成对世界、国家、社会、自身科学、正确的认识。所以说,高校和教师应全面认识课程思政建设,摒弃课程思政建设是“金课”建设的想法,要多角度、多维度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构建课程思政育人大格局。

(二)课程思政理解缺乏深入性

仍有部分教师把课程思政理解为马克思主义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揉进课程教学中。各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也有不同之处,应用型高校的课程思政,主要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过程中,课程思政可以在三方面体现:一是能力方面,培养学生具有执行能力、协作能力和领导能力;二是素质方面,培养学生具有动手实操、創新实践和发明创造的能力;三是思想方面,培养学生具有关心国家、关心社会和关心人民的思想。然而,在实际发展历程中,多数应用型高校存在课程知识缺乏课程思政深入的问题,学生难以通过浅层的课程思政内容去感受自身与社会发展、国家前途间的联系。将课程思政融入各类课程,是教育回归“育人”的本质需要,将学生的个人能力、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结合起来,打破以往高校教育缺乏价值引领、价值塑造的状态。

(三)课程思政建设缺乏联动性

当前,多数应用型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果,优秀教师主动探索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但在过程中存在缺乏联动性的问题,“单打式”地单独探索建设,没有组成合力发展成“组合拳”。高校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需要将各门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思维、价值观念和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形成课程体系。目前,多数高校都存在多门课程的课程思政内容高度重合,无法形成对学生的课程思政育人作用。同一学科门类中的不同课程中思政元素不同,传递的课程思政价值观也应不同,但现状是因缺乏联动性,导致课程之间没有统筹规划具体课程的课程思政方向,比如偏重理论构建的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科学研究意识,偏重人文历史的课程能够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偏重实操技能的课程能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不同课程的课程思政应呈现互动、联动、互补的关系,而非机械式的叠加。

(四)课程思政成效缺乏评价性

课程思政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建立健全课程思政成效评价体系是推动课程思政持续改进、不断完善的重要手段。目前,大多数应用型高校的课程思政教学与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未能构建一套完备的课程思政成效评价体系。学生作为课程思政的直接参与者和最终受益者,在课程思政成效评价体系中处于核心位置,他们对任课教师课程思政实施情况以及对自身成长所产生的影响有着最直观的感受,因此课程思政成效评价体系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目标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以上存在问题的出现,跟高校未能将课程思政建设的体系构建完善有关,用体系化的观念去建设课程思政,站在体系化的视角去协调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用型高校的课程思政育人格局从微观到宏观是呈现“单门课程—课程思政—育人格局—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架构模式。微观视角的“单门课程”,并不指定某一具体课程,而是高校教学中的每一门课程都不是孤立的,任课教师也不是孤立的。宏观角度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需要课程思政去培养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协作精神和家国情怀。

三、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厘清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

在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过程中,首先要厘清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之间的关系。从词语结构上看,两个词的中心项都在后面。即“思政课程”的中心项是“课程”,“思政”是修饰词;“课程思政”的中心项是“思政”,“课程”是修饰词,这两者都是以“课程”教学为手段,以教师为关键,以学生获得感为旨趣,都需要一定的保障机制。其不同之处主要在于“课程思政”要“融入有道”,而“思政课程”要“灌输有方”,两者侧重点不一样,前者是在专业课、通识课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后者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目的而专门开设的显性课程。

应用型高校各专业课程都蕴含可挖掘的思政元素,如公共基础课程中能挖掘出提升学生人文素质、思想道德修养、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和认知能力的思政元素;专业理论课程能挖掘出厚植爱国情怀、磨炼科学精神的思政元素;专业实践课程能挖掘出提升创新精神、拓宽学生视野的思政元素。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要两个方向同时进行,一是将课程思政建设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将立德树人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进教学全过程中。二是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脚踏实地的工作,体现在教师要以某一具体课程作为建设载体,充分挖掘出可使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资源。应用型高校多以工学类专业为主,理、农、管理、教育、文等专业门类为辅,以工学类专业为例,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不断提升科技视野和培养大国工匠精神,为我国科技发展再添一块砖;以文学类专业为例,教师要以古今文化、中外文化为对比视角,用跨文化视域挖掘思政元素,教育学生尊重不同文明,学习其他文明的精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以体育类课程为例,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运动本领、提高身体素质、弘扬运动精神。

综上,课程思政不是浮于表面的“简单主义”,而是需要以整体性角度贯彻的体系,通过对不同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保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二)发挥教师在课程互联中的桥梁作用

课程思政建设要紧紧围绕教师这一重要群体,使其充分发挥课程互联的桥梁作用,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需要优秀的教师去落地实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对优秀教师的四个要求,即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所谓理想信念,即教师应与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基准,始终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自觉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教学管理全过程,引导学生不断增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所谓道德情操,即教师要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优秀教师的道德情操最终体现在对教书育人事业的忠诚和热爱上,拥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以自身模范行为教育引导学生。所谓扎实学识,即优秀教师要有敬业的教学态度、坚实的学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教师学识储备不足、视野不够,在教书育人中自然做不到游刃有余。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学生”,陶行知先生说过:“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即教师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站在知识发展的前沿,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所谓仁爱之心,即优秀教师应该是仁师,把教育事业看成是“仁而爱人”的事业,用仁爱之心启迪学生心智、滋润学生心灵。把课程思政变成有温度的课程思政,充分发挥课程思政铸魂育人的功效。作为高校课程思政的重要群体,教师肩负价值引领的重任,因此,教师应坚定理想信念、秉承道德情操、掌握扎实学识、身怀仁爱之心,成为课程思政育人的大先生,促进学识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

(三)构建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育人的大格局

课程思政育人,归根到底是教育过程的一个部分,实现的方法正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理念。从微观角度看,课程思政育人格局中无非只有教师和学生两个群体;而从宏观角度出发,课程思政育人格局中可以是发挥思政教育功能的任何一个人。而且,进行课程思政育人的场所并不局限于校园、教室、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等,也可以是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活动、学术交流等,如若仅仅认为课程思政只能在课堂上开展,显得有点狭隘了。应构建课程思政育人的大格局,充分利用可开展课程思政的“场所”,如学生在进行暑期社会实践过程中,体会劳动观念、提升社会责任感、不断加强自身能力锻炼等思政元素均有体现,而且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触的也并不都是教师,将课程思政育人延伸至课堂以外,从而构建全方位、全领域的课程思政育人格局。

应用型高校与其他高校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管理机制等维度都存在差异,应用型高校学生更为注重提升实践能力,课程思政元素也就不仅仅只来源于教材书籍,要结合实际挖掘实践类课程的思政资源,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实践环节,从而更好地促进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格局的形成。

(四)构建课程思政成效评价体系

从知识、能力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的现实表现对课程思政成效进行评价,在课程实施中可以通过组织问卷调查、学生座谈等形式,引导学生从学习体验感出发评价课程思政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学习获得感出发评价其对课程思政的接受度和认可度,从成长需求出发评价其对课程思政的满意度和期望值,全面掌握学生对实施过程和结果的显性或隐性的价值判断。对学生的考核则采取专业理论课程、思政课程和实践类课程多维度综合评价,在专业理论课维度上侧重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动力、知识掌握和运用情况方面的考察;在思政课维度上侧重对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价值追求方面的考察;在实践类课程维度上则侧重对学生职业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性方面的考察。综合以上考察情况全面客观评价学生短期的学习效果、中期的德行养成和长期的社会贡献度,从而准确评价课程思政实施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提升和价值观改造的成效。

(五)加强课程思政育人体制机制保障

课程思政是一项自上而下的系统工作,其价值目标在于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格局,构建课程思政育人大格局需要依靠高校的专业课教师、思政教师、专业课程实践指导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等“大先生”。应用型高校培养的是“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后劲足”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课程思政育人环节是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的重要部分。要想形成高校课程思政育人的大格局,需要高校党委强化课程思政主体责任意识,根据学校发展制定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加强课程思政育人管理,做好课程思政育人机制保障工作。各二级学院是课程思政育人的“主战线”,根据专业情况制定一套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建立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标准、课程思政创新管理机制和课程思政标准审核制度。以淮阴工学院为例,学校层面出台相关文件制度,实施六大措施:一是落实课程思政理念有机融入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二是推进全校课程思政建设课程全覆盖和教师全覆盖;三是树立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示范专业;四是加强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五是完善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六是建立课程思政建设激励机制。学院层面,根据专业自身特色、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注重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和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农学类专业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大国三农”情怀,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专业课程注重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艺术学类专业课程注重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作为应用型高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办学目标,应更加注重在各类课程中深层次挖掘课程思政育人元素,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紧缺形势培养应用型人才,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改革等环节探索出区别于研究型高校的课程思政育人理念和路径,推动构建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育人大格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高校名单[EB/OL].(2022-06-17)[2023-02-15].http://www.moe.gov.cn/jyb _xxgk/s5743/s5744/A03/202206/t20220617_638352.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5)[2023-02-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3]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R].2019-08-14.

[4]習近平回信勉励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 真正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 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N].人民日报,2021-09-10.

[5]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6]高惠芳,张晓辉.新时代课程思政改革的理路[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20(2):51-57.

[7]李蕉,方霁.高校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的路径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22(11):64-71.

◎编辑 王亚青

猜你喜欢
应用型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辽宁丝绸(2022年1期)2022-03-29 00:59:06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现代企业(2015年5期)2015-02-28 18:5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