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桂玲
关键词:认知评价;坐针毡;流言;初中生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3)14-0029-04
【活动理念】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和性意识萌发,初中学生开始对异性产生朦胧的好感,他们被异性吸引,渴望得到异性的欣赏,十分关注异性交往话题,但碍于年龄、身份、学业等原因,他们会将注意力转移到关注别人的情感动态上。部分学生会因好奇、唯乐心理传播无中生有的事情,造成不好的影响。
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认为,情绪的产生离不开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在情绪活动中,人们需要不断地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即情绪的产生有三个层次的评价——初评价、次评价和再评价。基于三层次评价设计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能够引导和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困境事件,调节不良情绪,助力健康成长。
教育戏剧是将戏剧的元素、形式融入教育,注重引导和鼓励学生从中体验、思考和感悟,在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团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坐针毡(hotseating)是教育戏剧的一种范式,具体的操作是,学生或者教师坐在一把椅子上,进入一个特定的角色,其余人对其进行提问。
本节课以拉扎勒斯情绪理论三层次评价为设计框架,采用教育戏剧范式坐针毡,模拟“青春流言”情景,旨在引导学生认识流言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做到明辨是非,不传流言。
【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感受和理解传流言给他人带来不良影响的情感体验;
2.认知目标:解读传播流言者的心理,多角度评价传流言行为;
3.技能目标:面对流言和传流言行为,能够辨别是非、泰然处理。
【活动对象】
初二年级学生
【活动时长】
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小调查
引导语:流言指的是广为流传但无根据或来源的说法。进入青春期,同学们开始关注异性,开始有了自己的情感小秘密,也会关注身边同学的情感小秘密。在学生生活里,流传最多的流言之一便是“某某喜欢某某”。
小调查:你曾经被传过“青春流言”吗?你有什么感受呢?你认为传流言者是什么心态?当你听到似是而非的话语时,你做了什么?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引出课题,引起共鸣和吸引学生注意力,为后面的主题活动作铺垫。
二、坐针毡
故事背景:甄美的妈妈和郝帅的妈妈是闺蜜,两家住得很近,因此甄美和郝帅从小就认识。进入中学后两人分在同一班级。某天,郝帅和同学在操场打篮球,甄美和好朋友坐在场外观看。不一会,甄美就听到小A说,“你看甄美眼睛都离不开郝帅,还不承认和郝帅谈恋爱!”小B附和道:“是啊!我经常看见放学时他们一起走。”小C听到后说:“我看他俩平时就是借着班干部工作腻歪在一起的!”第二天,同学们议论纷纷,关于甄美和郝帅的流言满天飞……现在甄美和郝帅不敢说话,更不敢一起回家,可是他们因为班干部工作又不得不相互接触……
规则与要求:
(1)一名学生充当坐针毡者,扮演流言传播者角色,其他学生可以作为受害者、参与者、目击者、旁观者等角色,对传播者进行提问;
(2)提问的目的是更好地剖析人物角色,挖掘人物角色的行为动机、立场及更深层次的内心感受和想法;
(3)提问只针对角色,不针对扮演者,不得带有任何恶意去提问;
(4)坐针毡者需要在扮演的角色身份下回答问题并发表看法。
示例:为了方便学生理解活动规则和过程,在体验活动开始前呈现示例PPT,由教师作示范。
活动过程:
(1)体验前准备
4人一组讨论,将需要提问的问题写在学案纸上,时间为3分钟。
(2)体验活动
学生提问,坐针毡扮演者回答,教师将提问和回答要点板书在黑板上,引导未提问的学生仔细体会人物角色被提问时的内心感受。
体验活动开始时,教师引导坐针毡者作“入戏”准备,也提醒其他同学提问过程中只对事不对人,营造安全、轻松的課堂氛围。
师:现在我们的体验开始了,请问你是谁?
生:我是传播流言者。
课堂实录(部分)(Q:问题;A:回答):
Q1:请问你是嫉妒甄美和郝帅吗?
A:我就是觉得好玩,大家都好奇嘛。
Q2:请问是你的好奇心驱使你去说流言,还是甄美、郝帅的行为让你觉得这些流言是真的呢?
A:我就是好奇,然后还看到了他们走得那么亲近。
Q3:你以前也深受流言伤害吗?
A:(倔强地)没有,我就是好奇他们的事。
Q4:假如那些话被证明是流言,你会做什么?
A:就当成玩笑嘛,这多好玩!
Q5:你一直在说别人的流言,你考虑过后果吗?
A:没事,我知道我的行为是不对的,但伤害性不大,我现在觉得很好玩。
Q6:那关于其他人的流言你会传吗?
A:会,只要不是我的,我都会传。
Q7:你认为传流言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那你传流言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呢?
A:我怎么知道是流言呢?而且,我的生活无趣,需要一些乐子。
Q8:你有没有想过要去了解真相?
A:没有,我就图一乐!
Q9:你想过你传流言会给别人造成伤害吗?
A:没有,我觉得这与我无关,谁让他们那么亲密,都是他们自己造成的。
Q10:假如你已经对别人造成了伤害,你有什么感受呢?
A:(倔强)我觉得无所谓。
Q11:那你能负得起责任吗?
A:(脸通红,不知所措)这……
体验活动结束时,坐针毡者去角色化,教师表扬坐针毡者和学生的互动表现,营造良好的氛围。
师:现在我们的体验活动结束了,那么请问你是谁?
生:我是XXX。
三、粉碎机
分享与反馈:请学生谈谈对传播流言的看法、感受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分享给予反馈。
课堂实录(部分):
学生1:我扮演的是传流言的人。我根据平时观察到的“青春流言”传播者的表现,我觉得他们的心态和狗仔队一样,一定要向大众曝光所收集到的“证据”。当被提问的时候,我的态度是无所谓,无论他们问什么我都回答“就是好玩”。可当我被问到“你能负得起责任吗?”我突然蒙了,我当时脑子一片空白。跳出角色后,我再重新看待传播者的行为,我觉得传播者太自私自利了,自己的快乐不应该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教师回应:谢谢你的分享。进入青春期后,大家都十分关注情感话题,而这些话题又正好比较隐秘,让人有一种挖掘真相的欲望,发现得越多,越能满足好奇心,越能感到自己被“重视”。从这位同学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传播流言者最初的心态就是吸引眼球、图乐子,完全不在乎他人的感受。换另一个角度,当被传流言时,当事人如果“着急上火”,也许正中传播流言者下怀。但如果能够冷淡处理,也许传播流言者会失去兴趣,就会“知难而退”。
学生2:我觉得传播流言过程中,传播者只了解一部分的事实,然后加上自己的想法,最后就歪曲了事實。
教师回应:流言能够被“广而告之”,部分原因是由传播者用所知道的部分事实加上猜测导致的。因此,对流言说“不”的第一步就是了解全面的信息。
学生3:传流言者如果只是图乐趣,可能是因为生活太无聊、无趣了,可以换种娱乐方式。同时我注意到,刚才扮演者多次提到“我看见他们在一起”,我觉得异性同学交往需要注意尺寸,以免落人口舌。比如讨论班级工作时避免单独两人交往。
教师回应:这位同学分析问题的角度很特别。“青春流言”传播者不应过分关注他人的情感,而应该关注自身成长。同时,我们每位同学都应该注意异性交往分寸,大方、自然交往。
学生4:我觉得传流言会自毁形象,也会伤害同学之间的关系。
教师回应:是的,传流言就像长舌妇,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被传流言者会因流言尴尬、伤心、愤怒、难堪等,感到被伤害。
教师提问:面对“青春流言”,我们可以如何应对呢?
学生1:实事求是,学会辨别是非,不做流言助推者。
学生2:洁身自好,不清楚的事不议论,不确定的话不转述。
学生3:保持冷静、冷静分析、泰然处理,可以采取无视、让对方觉得无趣、适当澄清、自查反省等方法应对。
四、话成长
小结:进入青春期,大家开始对异性产生朦胧好感,开始关注异性交往话题。这一话题是敏感的、羞涩的,因此大家会将注意力转移到关注别人的情感动态上。有的同学由于猎奇和图乐心理,传播没有根据的“青春流言”,这种行为无论是对自身还是他人,多少都会造成不良影响。希望同学们能够辨别是非,让流言止于智者!
设计意图:通过规则讲解和示范,营造安全、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在坐针毡活动互动中自主生成课堂感悟,激发学生多维思考流言者的行为意图、动机、想法等,感受和理解传播流言带来的不良影响。
【活动反思】
在初评困境和前情绪自评环节采用“课堂小调查”形式,链接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困境,引起学生共鸣,能够开门见山,自然导入课题;在次评困境和后情绪自评环节,采用教育戏剧范式——坐针毡,教师在该环节中作为引导者而非答案传递者,帮助学生搭建面对“青春流言”困境的评价框架,注重引导学生在问与答中思考、感悟和生成,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实现教学目标;在再评环节中,用提问的方式展现学生对“青春流言”的再反馈和评估。
活动主要以剖析“流言传播者”为主线,并以学生的自发性生成为主,在一问一答的互动中引发学生思考“青春流言”的特点、危害、处理和应对。课堂中,学生表现出极强的思考力,沉浸式参与课堂生成许多独特的感悟。教师作为课堂助推者,需要有极强的课堂把控能力。
编辑/张国宪 终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