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没跟上“社会时钟”节奏怎么办

2023-05-30 10:48
读报参考 2023年15期
关键词:时钟节奏毕业生

“社会时钟”一般是指一种由主要生活事件排序而成的规定性时间表,它约束着个体要遵守固定的规范,常听到的“到什么年纪做什么事”就是“社会时钟”的直观体现。“社会时钟”有明显的时间标尺,当指针指向毕业这个节点时,就业就成了一些人衡量个体有没有跟上“社会时钟”节奏的标准。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发布的一项有2001名青年参与的调查显示,65.5%的受访青年觉得自己一直被“社会时钟”推着走。

首都师范大学应届硕士毕业生胡玲说:“去年底,身边的同学在准备公务员考试时,我在作课题项目,所以对京考、事业单位考试几乎没有准备,现在再去刷题明显感觉时间不够了。”“像事业单位、国企央企这样的单位,招聘时间相对固定,如果错过了,就等于与这些单位无缘了。”胡玲觉得,在这种机制下就得跟上节奏,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才能把握住,“所以一刻也不敢放松”。

“00后”陈小北同样有“时间”上的紧迫感。去年12月,她从英国硕士毕业回国。经历了4个多月的求职,她的目标也在不断调整,从“非大厂不进”到“只要有一定规模、机制比较完善的公司就可以”。在求职的时间点上,陈小北努力想跟上节奏,“如果错过了这次春招,就要等到下半年的秋招,那时自己就要和2024届应届生一起竞争了,压力会更大”。

就读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95后”应届生张子卿说,前段时间北京硕博毕业生人数首超本科生的消息,让自己感受到了就业形势的严峻。对于“社会时钟”,张子卿觉得,这一方面可以让人在某些时间节点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但也容易把人限定在框内,限制了个人想法和多样性的可能。

正在求职的吴浩每天最常做的事情就是查看邮箱。他坦言,现在很怕过周五,因为这意味着一周就要结束了,“如果这天没有收到任何消息,就表示下周一又要重新开始了”。调查显示,如果没能在社会“规定”的时间内找到工作,74.8%受访青年会感到焦虑。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蒋建荣分析,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岗位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差距,供给小于需求,这属于结构性失业;另一种是求职者的就业期待和现实情况存在差距,甚至觉得如果找不到最理想的工作,宁可不就业。

蒋建荣认为,如果是第一种情况,就需要国家来解决,比如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发展经济,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求;如果是第二种,则需要求职者依据自己的能力,及时调整就业目标和就业期待。“如果发现自身竞争力不够,可以适当调整就业期待,先实现就业的目标,在工作岗位上提升自身能力,再向上发展。”

對于求职“社会时钟”难以暂停的原因,受访青年首选经济实力不允许,比例为54.2%。其次是害怕竞争力会降低,为52.1%。比例均超过半数。其他还有:试错成本太高(44.0%);担心一步落后,步步落后(42.5%);同辈比较带来的压力(39.9%);父母不理解不认可(37.1%);年龄歧视普遍存在(22.7%);不符合社会的期待(10.0%)。

张子卿的父母都是体制内的工作人员,她的求职目标也是体制内的工作,所以在选择岗位时,父母能为她提供很多建议。但张子卿也表示,自己对就业的想法会和父母有些不同。“我考虑的是近几年的发展情况。父母则会考虑离家远近、未来长期发展等。”

虽然求职的“社会时钟”具有很强的紧迫性,但让张子卿觉得比较安心的是,父母提供了很多支持,“比如关心我的日常生活、找工作进展,在经济上也尽可能支持我。最重要的是他们不会催促我,而是希望我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刚开始爸妈还会问我找工作的情况,现在反而时常劝我顺其自然。”陈小北觉得,父母的态度让自己在找工作时不会有太大负担,“我爸还跟我说,如果实在不行可以回老家,但我想靠自己搏一把”。调查显示,如果没能按时找到工作,86.7%的受访青年期待获得父母的理解。

张子卿留意到,苏州为到当地找工作的毕业生提供了短期免费住宿,“这项政策非常好,实打实地为毕业生提供了帮助”。张子卿觉得,即使没有找到工作,也能趁这个机会在当地转转,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求职心理压力,“希望这个政策能在更多城市普及”。

如果没能按时找到工作,大家还期待哪些支持?调查显示,59.2%的受访青年期待学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帮助;56.0%的受访青年希望打破求职中的年龄限制;52.4%的受访青年期待人才评价标准更加多元。其他还有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40.8%),减少对就业压力的渲染(40.1%),社会给予年轻人更多包容理解(30.0%)等。

(摘自《中国青年报》王志伟)

猜你喜欢
时钟节奏毕业生
别样的“时钟”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伤心的毕业生
古代的时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YOUNG·节奏
有趣的时钟
时钟会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