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以其优美的语言表达、跌宕的故事情节和先锋的思想情感一直为近现代译者视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书中的判词更以精练的语言勾勒出人物形象。本文以韩礼德经验功能理论为框架,以《红楼梦》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David Hawkes译本中香菱的判词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二者的翻译特色,研究结果认为参与者翻译方面,David Hawkes译本更好的刻画了香菱高洁不屈的品格;时间、环境处理方面,杨、戴译本更能通过时间介词、助动词等突出体现香菱日渐式微的漫长过程;物质过程呈现方面,David Hawkes译本更符合原文的意思、内涵和意境,更加尊重原文。
【关键词】《红楼梦》;翻译;判词;韩礼德经验功能理论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8-0106-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8.033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独特的叙述方式以及“集大成”的文学价值吸引着古今中外的学者不断地进行研究[1]。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从各个角度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世态百相。此书很早就被译为多种语言的版本,其中广为流传的英译本以杨宪益、戴乃迭和David Hawkes的译本颇受广大学者认可[2],因此本文选取这两种译本进行具体对比研究。
作者曹雪芹自小受到了良好的传统中国文学文化的教育,在书中所展现出的诗词歌赋的才能尤为突出,不仅文学底蕴深厚,大量运用的谶语更是本书的“文眼”,与书中的情节走向与人物结局紧密相连[3]。因此,译文能否准确地通过书中的诗词歌赋来表达原文所承载的意义、意象和内涵,传达独特的中国文化,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拟从韩礼德经验功能的视角对比分析杨、戴译本和David Hawkes译本中关于“香菱”这一人物的判词翻译,探索古诗英译中不同译法的独特之处。
一、韓礼德经验功能理论概述
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把语言的功能分为三大元功能[4],分别为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其中,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是指通过说话人对主客观世界的观察,其语言反映客观世界事物发展的进程以及人们内心世界的功能。概念功能可以支配语义系统中的及物性系统,主要包括经验功能(experiential function)和逻辑功能(logical function)。经验功能主要探讨语言的过程类型,通过“及物性”和“语态”得以体现,及物性系统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分成若干过程(process),主要包括过程本身(types of processes),过程中的参与者(participates)以及与过程有关的环境(circumstances)。而过程本身分成六种过程:第一种,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表示做某事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一般由动态动词来表示,至少有一个参与者来发出动作。第二种,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表示“感觉”“反应”、和“认知”等心理活动的过程。这一过程一般有两个参与者。第三种,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反映事物之间处于何种关系的过程。可分成“归属”关系和“识别”关系两大类。第四种,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指的是诸如哭笑、叹息、做梦等生理活动过程。这一过程一般只有一个参与者,且多指人。第五种,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表示人们通过说话交流信息的过程。第六种,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表示有某物存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必须有一个“存在物”。本文将从过程中的参与者,与过程有关的环境,以及过程本身三个角度讨论两个翻译版本的不同特点,探索翻译的奥秘。
二、参与者:高洁不屈
第五回香菱的判词:
原文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杨、戴译:
Sweet is she as the lotus in flower,
Yet none so sorely oppressed;
After the growth of a lonely tree in two soils
Her sweet soul will be dispatched to its final rest.
Hawkes译:
Your stem grew from a noble lotus root,
Yet your life passed, poor flower, in low repute.
The day two earths shall bear a single tree,
Your soul must fly home to its own country.
从韩礼德经验功能的参与者角度出发,对本诗的两个译文对于参与者的翻译进行分析,发现David Hawkes译更加贴切,更加尊重原文。原诗中有三个参与者,分别是“荷花”“孤木”和“香魂”。
首先,比起杨、戴译本,David Hawkes译更能体现“荷花”的高贵之意。根据牛津字典的释义,David Hawkes译本中所用的“noble”一词可以用于形容个人品质,有品质高尚、崇高之意,也可以用于形容人的出生家境,表示贵族的、高贵的。由此可见,译文中使用“noble”来修饰荷花“lotus”,并搭配了“stem,root”这两个表示“根茎”之意的词,可以表达出香菱的外在根本与内在根本——出生与性格,都是高贵、高尚的。而杨、戴译中修饰“lotus”所用的“sweet”是芬芳、芳香之意,只是泛泛地描写了“lotus”的外在特征,并没有突出lotus的高贵之意。根据诗意可以判断出“荷花”就是该判词主角——香菱的暗喻,而“荷花”是中国诗词中重要的意象,表示清香芳洁,高雅尊贵。在作者的眼中,香菱就如荷花一般出淤泥而不染,品性高洁,对自己的人生有所追求,即使为土霸王薛蟠强娶做妾,还是要认林黛玉为师,学习写诗。因此,David Hawkes译本充分地揭示这一意象的内涵,向不了解中华文化的读者传达了此处荷花的深层含义,表达出原文作者对香菱的喜爱之情以及对她高洁不屈品格的赞扬。
其次,David Hawkes译对于“孤木”的翻译更能体现“孤寂、孤立”这一深层次的意象含义。杨、戴译的 “a lonely tree”和David Hawkes译的“a single tree”都再现了原文的意象,不同之处在于两者对于“孤”字深层含义的展现。David Hawkes译使用的“single”是从外界的角度看待事物的状态,体现单个的、单一的,有孤立无援的感觉;而杨、戴译中的“lonely”是孤独、寂寞,其所表示出的是人自己的内心感到孤独落寞。在判词中,“孤木”是对夏金桂的暗喻,即孤木不成林,这一意象所折射的含义是孤寂、孤立。夏金桂因为善妒而少有朋友来往,为香菱也总是恶言相向,不怀好意,对其不断地摧残打压,“孤木”所暗含的正是对夏金桂人格的批判,并反衬香菱人格的高尚。相比之下,David Hawkes译的“single”更符合原诗的内涵——夏金桂因性格善妒而落得孤寂、孤立的下场,而不是“lonely”所表现出的她内心的孤独。
最后,对比杨、戴译本与David Hawkes译本对“香魂”的翻译,杨、戴译将“香”字译出,更加尊重原文。杨、戴译本中用“sweet”来修饰灵魂“soul”,“sweet”本用来形容食物的甜美味道,其引申义也可以形容人体贴友善,讨人喜欢,与原文的“香”相对应,在此语境下可以体现出香菱是个精华灵秀所钟的女子,“魂”则道出香菱离开人世这一事实。而David Hawkes译本则是“Your soul”,没有体现原文对于“魂”字的修饰,对原文参与者的完整性没有保留,而且从目标读者的角度来看,仅仅通过“Your soul”不能体会作者对于香菱这个人物所寄托的丰富的情感,显得有一些单薄。在原诗中,“香魂”表达了作者对香菱的怜惜与不舍,她一生命运多舛但并没有屈服,而是用诗这一高雅的文化形式作为寄托自己情感世界的凭借,可见香菱虽身处困厄但仍心志高洁,薄命早逝令人惋惜。因此,杨、戴译中的“Her sweet soul”不仅尊重了原文的形式,也再现了原文的内容和情感,令目標读者能够领会原文作者对香菱早逝的惋惜哀叹之情。
综上所述,David Hawkes译本对于判词中参与者“荷花”和“孤木”的处理更能体现原文内涵,而参与者“香魂”的翻译则是杨、戴译本更为尊重和贴切原文。但是从整体的角度来看,David Hawkes译本更能突出参与者的高洁不屈。
三、时间环境:日渐式微
从韩礼德经验功能的环境角度出发,分析本诗后两句的两个译文版本对于时间环境—— “自从”以及侧面烘托时间环境的“两地生孤木”的翻译,得出在杨、戴译文更能体现时间的幽久。
原句: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杨、戴译:After the growth of a lonely tree in two soils, Her sweet soul will be dispatched to its final rest.
David Hawkes译:The day two earths shall bear a single tree, Your soul must fly home to its own country.
杨、戴译本中对于“自从”的翻译更能将事情前因后果产生的过程表现出来。一方面,杨、戴译本中,“自从”对应“after”,表示的是时间上的一个存续的状态,符合了原文想表达的没有终止的时间环境。另一方面,后半句所用的“will”与之相对照,“will”有“将要”的意思,与前半句的“after”相结合,表现出香菱的去世是在经过了长时间的欺压,打击的不断累加而后香消玉殒的。而David Hawkes译中“自从”对应“the day”表示“这一天”,是一个时间点,在时间上所表示的含义是截止、终止的一个结果,与原文所要表达的长期不符。并且对照后文表示“必定”含义的“shall”和“must”,所传达出的意思就是“在两地生孤木的那一天,你的灵魂必将飞回故土”,读起来有一种戛然而止之感,在时间环境上忽略了原文中香菱饱受折磨的漫长过程。在中文里,“自从”是指行为或事情的起始时间,在使用“自从”的句子表达中,行为或者事情往往没有结束点。所以在时间环境的角度上来看,原诗中发生在两个参与者之间的行为,即“孤木”对于“香魂”的影响,是没有结束点的、漫长幽久的影响,因为夏金桂对香菱的折磨不仅仅是短暂的肉体上的欺凌,更是长期的精神上的打压,从而使得香菱的生命逐渐走向尽头。因此,杨、戴译本中“after”和“will”这两个小词,使得夏金桂对于香菱的长期折磨得以立即浮现在读者的脑海中。
此外,除了表示时间的介词可以体现时间环境,在此句中,杨、戴译本对于“两地生孤木”的翻译也比David Hawkes译本能从侧面体现出时间的幽久漫长。在杨、戴译本中,一方面,所使用的名词短语“the growth of a lonely tree”,与原文的“生”相对应,“growth”一词有“生长”的意思,相比使用动词“grow”更能传达出一种静态持久的感觉;另一方面,“growth”与前文“after”相对应,可以体现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过程,进而将“孤木”所暗喻的对象夏金桂对于香菱日渐残暴的折磨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出来。而在David Hawkes译本中,“two earths shall bear a single tree”中的“bear”是“two earths”的谓语,表示承载,说明了这片土地上承载着一棵孤树,是对一个既定事实的陈述,而非对一个事情过程的描述,所以未能将香菱所受到的长期影响很好地传达给读者。因此,杨、戴译本中的名词短语更能侧面衬托出时间的悠久,香菱所受影响之深远。
综上所述,通过对比分析时间环境的译文,杨、戴译本通过时间介词和助词的搭配以及词性转换,将判词中的时间环境处理得较好,更能将香菱的每况愈下体现出来。
四、物质过程:魂归故里
从韩礼德经验功能的过程分析角度出发分析本诗后两句的两个译文版本对于原文物质过程—— “返”的呈现效果,得出在David Hawkes译文中物质过程的翻译更能传达原诗中魂归故里的蕴涵义与意境。
原句: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物质过程)
杨、戴译:After the growth of a lonely tree in two soils, Her sweet soul will be dispatched to its final rest.(物质过程)
David Hawkes译:The day two earths shall bear a single tree, Your soul must fly home to its own country ..(物质过程)
从韩礼德经验功能的过程分析角度来看,原句整体是一个物质过程,表达的意思为:在两地生长出的孤木之后,使得香魂返回了故乡,也就是使得一生终结。“自从”属于环境,代表时间是孤木生之后; “两地”属于环境,代表地点;“生”属于物质过程,是动态的动词,意为一棵孤树生长出来,“孤木”是“参与者”;“致使”是物质过程,“香魂”是参与者,“返”是物质过程,“故乡”是环境。
从整句上来看,杨、戴译本还原了物质过程,但是对于前半句的物质过程并没有还原。对于原诗中的物质过程“生”,杨、戴译采用一个名词“growth”表示状态。内容上,杨、戴译传达了原诗的内容。“自从”对应“after”,“两地”对应“in two soils”,“孤木”译为“a lonely tree ”,“生”则是用一个介词短语“in the growth”表现生长出了孤木的状态,“致使返”是中文中的使动,对应译文中“will be dispatched”,有遣返、发派的意思,“香魂”对应“sweet soul”,且与第一句的sweet相呼应,“故乡”译为“its final rest”,意为“灵魂的安息之处”,所表达的意思为“在两地生长出孤木之后,她的香魂最终将被遣返至安息之处”。蕴涵义上,杨、戴译有违原判词欲表达的蕴涵义。杨、戴译将原诗中的“返”翻译为“be dispatched”,表示的是派遣、遣返之意,所传达的人物情感是被动接受、无可奈何的,因为两地生孤木,灵魂而不得不被遣返回故乡,不得不接受死亡。但是在原诗作者的眼中,香菱并非庸俗之辈,她的死相比于无奈接受,更有一种解脱之意在其中。意境上,不符合原诗的魂归故里、得以解脱的意境。
David Hawkes译则完全还原了原诗的物质过程。内容上,“自从”对应“the day”,表示一个时间的终结,“两地”对应“two earths”,“孤木”是“a single tree”,“生”译为“bear”,动词还原物质过程,但是与原文的意思却不一样,此处是说“两地承载着、支撑着孤木”,也就间接指出孤木生长于两地,“致使”翻译为“must”,必定的意思,也与前面“the day”表结果相对照,“香魂”对应“Your soul”,沿用了上文的第二人稱,“返故乡”对应“fly home to its own country”,灵魂飞回原来的家乡,“its own country”指“故乡”,所表达的意思为“两地承载着孤木的那一天,你的灵魂定将飞回故乡”。蕴涵义上,David Hawkes译中的“fly”有一种自由的意味在里面,表现出香菱死后灵魂得以解放,并与开头暗喻香菱为荷花相对照,首尾呼应,传达出终于落叶归根的解脱与自由。意境上,David Hawkes译符合原文的意境,既暗含香菱的死因是夏金桂对她的折磨,又表现出香魂归故里的解脱,并且符合前文所提及的“荷花”和“香魂”这两个意象所流露出的作者对于香菱高贵本质的认同。
因此,通过对比分析译文中对于物质过程的表现,David Hawkes译本不仅尊重了原诗的物质过程,再现了原文的内容,在意蕴和意境这两个方面也有较好的处理,更加贴合原诗欲表达的魂归故里的意境。
五、结语
《红楼梦》本就是一部极具中华文化特色的小说,要将这本书以英文的形式翻译出来则更具难度。译者需要采用合适的处理方法来传达原文的词意、句意、蕴含意和文化意象,使译本整体风格与原文达到功能对等、形式对等。由于中文和英文之间本就存在着差异,不同译本对于意象的体现、内涵的表达和过程的重现的不同处理都会造成不同的表达效果。本文根据韩礼德经验功能理论,对比分析杨宪益和Hawkes的香菱判词的译本,探讨经验功能中“参与者”“环境”和“过程”在判词英译本中的具体体现。通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David Hawkes译本对于本诗参与者的翻译能够将香菱高洁不屈的品格更好地刻画出来;杨、戴译本在时间环境的处理上更能通过时间介词、助动词等突出体现香菱日渐式微的漫长过程;而物质过程的呈现方面,David Hawkes译更符合原文的意思、内涵和意境,更加尊重原文。
由此可见,韩礼德的经验功能理论对于中国古典诗词英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杨宪益夫妇和David Hawkes对于《红楼梦》中香菱的判词只是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翻译艺术和翻译风格,但是二者都通过翻译的形式传播了中华诗词和小说的内涵,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让更多的人能够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参考文献:
[1]冯庆华.红译艺坛:《红楼梦》翻译艺术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刘士聪.红楼译评:《红楼梦》翻译研究论文集[C].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3]张娅.多维视角下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基于《红楼梦》金陵判词英译对比分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9).
[4]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94.
作者简介:
杨婧,女,汉族,江苏盐城人,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语用学,翻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