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鹏
【摘要】小川洋子的长篇小说《沉默博物馆》是一部现实与虚幻融合的作品。小说中,承载着沉默博物馆的村镇仿佛是一个独立于现实世界的虚幻的世界,而在荒诞离奇中又有一些现实性的因素。作者就是通过这种虚幻与现实融合的描写,表达了隐藏于“沉默博物馆”这座异乎寻常的博物馆深处的小说主题,即想要保留平凡人存在过的痕迹的想法是伟大的,但在现实中是难以实现的,必须加以虚幻才能以理想化的状态存在。
【关键词】小川洋子;《沉默博物馆》;现实与虚幻;痕迹
【中图分类号】I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8-002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8.006
小川洋子于1962年出生于日本冈山县,被评为平成时代最具话题性的三位作家之一,自小便展现出了对文学深厚的兴趣。从1988年凭借《扬羽蝶受伤时》获得海燕新人文学奖开始便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并在1991年凭借《妊娠日历》获得芥川奖,在三十多年的写作生涯中,小川洋子一直活跃于文坛,并多次提名欧美文学奖,可谓硕果累累。其作品《博士的爱情算式》《无名指的标本》以及《人质朗读会》曾被拍成电影,获得日本国内外观众的喜爱。
小川洋子一直擅长用细腻悠长,不紧不慢的手笔撰写平静而又充满深意的作品,重里彻野曾评价道:“小川洋子侧耳倾听人的心灵物语。” ①《沉默博物馆》就是这样一部细致而又直达人心的作品,小说主要描写了主人公接到客户委托来到一个村镇。这座博物馆的藏品并不是华丽的代表自然和人类变迁的奇珍异品,而村镇普通人的遗物。起初主人公无法接受这样的安排,可是命运总是造化弄人,最终“我”不得不留在这里继续遗物的记述工作。
日本著名评论家重里徹野曾评论道:“村上春树、多和田叶子和小川洋子,如果接下来有日本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我认为那必将是这三人中的一人。” ②由此可见,小川洋子是较有影响力的,虽然在日本对小川洋子的研究已经较为丰富,但是整体而言我国学界对小川洋子的研究尚少。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抓住小川洋子作品《沉默博物馆》中现实性和虚幻性共存这一特点,进一步对《沉默博物馆》这部小说的主题进行剖析。
一、现实中的虚幻色彩
当主人公提着背包从这座村镇的车站下车时,村庄、汽车、落落大方的少女……仿佛一切都是真实的,主人公像往常一样接受了客户的委托,将要在这座村镇建造一座博物馆,面对古怪脾气暴躁的客户,主人公一边犹豫一边做好被辞退的准备,可他意想不到的是自己成功的留下来了。
这座村镇本带有着一定的虚幻色彩。“村庄位于三面环山的盆地内,山脚下的平原上零星点缀着几片不起眼的小湖,一条河流自东向西流经这一带。整个村庄的形状,就像一片以中央车站为轴心的槭树叶。” ③由此可以看出这座村镇的地貌是盆地,三面环山的构造为这座村镇提供了一个相对与世隔绝的封闭的环境,除此之外在“我”下车时,此站只有“我”一人下车,迎接“我”的少女快速将“我”辨认出来说明了此村镇与外界交流过少。
村镇上接连发生了女性被割掉乳头后被杀害的离奇事件,并且“我”在藏品室发现那些本应该放着自己曾经找来的关于那三个女人的“森林公园的杂草、残破不堪的蕾丝桌垫和那块擦拭餐具的布条”的遗物,都被换成了泡在酒精里的乳头,而装乳头的瓶身上的标注是园艺师的字迹时,“我”终于意识到杀害这三个女人以及三十年前杀害宾馆里妓女的人,就是园艺师和他的祖父。
这时,主人公吃惊又害怕,满脑子都是远离这个可怕的地方。可当主人公走到车站时,更加诡异的事情发生了,“车站的天花板上悬着蜘网,周围看不到其他等车的人,也没有工作人员。无论我环视多少遍,视野中都只有野猫远去的背影和行道树随风摇曳的树干。这里,只有我而已” ④,“偶尔也会有汽车拐入站前的交通环岛,但一改换方向便驰离了车站” ⑤。主人公乘坐列车到达这里的过程是不容置疑的,可为什么没再有列车停靠在这里呢?正常运营下的车站为什么会挂满蛛网?“文学作品为描写生动和细致以及深刻地揭示人物或事件内在的特点时所涉及的一切感觉物体和品质,不管这些物体和品质是通过描写、引喻,还是明喻或暗喻中的类比媒介所表达的” ⑥那么这里的“蜘蛛网”则是荒芜和废弃的象征。废弃的车站和不驶向此站的列车都决定了这注定是一场有去无回的旅行。
不仅是村镇这种有形的存在,主人公“我”在村镇经历和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也充分体现了虚幻感和神秘感。由于客户的老妇非常相信历书,所有事情都按照历书上的指示进行,这就增加了故事的神秘性。当村里终于有人去世时,老妇显得异常激动,“我”也开启了第一次“获取”遗物的探险之旅,有少女陪伴,虽让“我”感到一丝欣慰,但仍难以掩盖心中的紧张,于是在盗取过程不小心碰倒了房间内的椅子引起了这家人的注意。
幸运的是,“我”第一次遗物盗取之旅总体来说较为成功。可每次都像这样留下很明显的痕迹不被发现,甚至从未被怀疑过,“这些遗物不都是我们偷来的吗?可奇怪的是既没有听说有人报案,警察也没来调查过。而且,死者家里的人也都没注意到。这么重要的东西明明消失了,但卻没有人发现” ⑦。正常来讲,对于死者重要的物品,家人应该是最重视的,尤其是这样可以代表一个人存在过的关键物品,小说中却没有人怀疑过它的丢失和有人进去过的痕迹,是不现实的。
小说中的园艺师是一位继承祖辈技艺的工匠。在“我”看来,园艺师一直是一位热情豪爽善良的人,但就是这样一个“好人”却是一个变态杀人犯。园艺师的杀人动机小说中从未涉及,但令人注意的是警察从未查出园艺师杀人也没有对其实行过逮捕。按照小说中的描写,园艺师共杀过三个女人,每一个的杀人手法都惊奇的相似:先用锋利的刀片割掉乳头并带走,然后将其杀掉。但园艺师却从未被警察怀疑过,哪怕他手里有着一样的刀,哪怕这把刀就是园艺师自己制作的。而且,自从警察来过“沉默博物馆”见过园艺师后,便再也没有去调查过“我”。这种令人不解的情节背后,是作者对于虚幻色彩的强化。
二、虚幻中的现实因素
主人公“我”所来到的这座村镇是一座三面环山、与外界交流极少、能够自给自足的相对与世隔绝的地方,这增加了这座村镇的虚幻性色彩。但是,在这座虚幻性的村镇里,也有一些显示着现实性的东西。“时至八月,连日来天气晴朗。村里不时能看到三三两两的游客,田里的小麦进入了收割的季节” ⑧。从远方来的村里来游玩的游客,说明这个村镇也是真真切切存在的,也会与外界具有一定的交流,这样就一下将村镇拉回现实,削弱了这座村镇的神秘感和虚幻性,而增强了这座村镇的现实性。
在“我”和少女一起经历过广场爆炸事件之后,“我”只是耳朵受了一点伤,但没有伤到根本不算严重,而少女却因此受了非常严重的伤并且住院治疗了很长时间。虽然在出院后老妇让少女反穿衣服来躲避灾难,有一些宗教性的忌讳。但和正常世界中的人一样少女为此在脸上留下了一道疤,“在广场喷泉被炸掉的时候,这女孩还受了重伤。她脸上的伤疤到现在都褪不掉” ⑨。这便是一种现实的书写,是虚幻世界中的现实性表现,增加了小说的现实性色彩。
除此之外,自从来到这座村镇以来,“我”写给家中哥哥的信便一次也没有收到过回信,一开始读者会认为这充满奇妙不可思议是一种虚幻色彩。但是随着故事的推进这层奇妙的面纱逐渐被揭开,是园艺师将我的信件全部拦截了下来。当“我”碰到了园艺师烧毁自己全部信件的时候,“我”陷入崩溃,放声大哭。“我”来到这里后尽管一直想要回家看望,但是一直由于手头上的工作被耽搁。在初夏时节(园艺师是春天时来到的这座村镇),“我”决定休假回家探望。可是就在向老妇提出请假申请并获得批准、各方面都已做好准备之时,临行前的早晨,园艺师突然通知“我”休假必须暂停一下,原因是村镇上又有人去世。于是“我”不得不停止了休假计划,进入到收集遗物的工作中去。
而在小说接近结尾,小说达到高潮以后,这一切巧合和神秘的令“我”留下来的所谓“巧合”都找到了答案。之后,“我”惊讶的在藏馆室里发现了那几名离奇遇害的女人的乳头,“我”收集的关于这几名女性的遗物已被全部替换,试管标签是园艺师的字迹。这也就将阻断“我”休假的谜底打破,是园艺师的暗箱操作导致了“我”自从到来之后一次也没有再离开过这座村镇。结合写信无法收到回信事件和离开博物馆受到阻碍事件,可以看出导致主人公“我”无法与亲人取得联系、无法离开村镇的原因,都只是园艺师的操作,是现实性的人为因素而不是虚幻性的神秘色彩。
三、走向虚幻与现实交融的世界
这座村镇就是虚幻和现实世界交融的,但是虚幻色彩更加浓重。这里将从工作和生活两方面来分析主人公“我”是如何一步步走入、最终完全踏入村镇这个虚幻与现实交融的世界的。
首先在工作方面,“我”在与许多应聘者的竞争中被留下,成功被录用。尽管老妇并没有给“我”任何好的脸色,但无疑这是“我”从现实中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步。尽管老妇严格按照历书行事,“我”在来到这里后没有马上开始工作,但是“我”对这份工作的适应也就代表了“我”开始走进这个世界。
逐渐走向虚实融合世界的第二步就是“我”对于博物馆相关工作的逐渐独立完成。在“我”来此之后村镇里第一次有人去世时,老妇明确地将需要盗取的最能代表此人生存过的遗物告诉“我”,并派自己的女儿给我做助手协助“我”盗取遗物。第一次遗物的盗取虽历经波折却也相对成功。渐渐地,村镇里越来越多的人去世,老妇开始让“我”独自去寻找遗物,并且独自去思考最能代表这个人生存过的遗物到底是什么。不仅是遗物的收集上老妇开始让“我”独立完成,就连遗物记录的书写和遗物的入馆,老妇都逐渐交到“我”手里。尽管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难题,但“我”对于遗物的收集工作无疑是逐渐熟练的趋势。在对沉默博物馆的建造过程中独立完成的过程也就是“我”逐渐对工作适应的过程,也是“我”渐渐走向这个虚实融合的世界的过程。
走向虚幻世界的最后一步当属老妇的去世,“我”全权接手沉默博物馆的建设之时。从“我”来到这所村镇到我对于博物馆的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的过程,也是老妇身体逐渐变差的过程。“我”是春天来到这所村镇,经历过夏天秋天,老妇最终在冬天死去,“我”也在冬天开始全权接手博物馆的建造工作,小说的结尾写道:“遗物的故事将由我开始传叙。” ⑩也可以说此时,“我”已经完全属于这个虚实融合的世界了。
在生活方面,起初“我”轻车简从的来到这里,根本没有长期居住的打算,但当“我”听说已经被录用时还是决心留下来完成这份工作。“我”很快便适应了在这所村镇的生活,“若撇开工作不谈,我的新生活从一开始便顺畅地滑上了轨道” ?。这是“我”走向这所村镇基础性的一点。
在身体上,夏天时“我”生了一场很严重的病,在床上躺了好多天却怎么都治不好,这病使“我”感到疲倦,无法睁眼,意识也逐渐模糊。就在这时,修道院的少年给“我”带来了修道院秘制的药,这药喝下去“我”便开始大汗淋漓,一夜之后疾病痊愈精神百倍,“我能感觉到,精疲力竭的内脏正在一个接一个的重新复苏” ?。这里不难发现,“我”生病之后重生的过程隐喻着“我”告别原来的肉体,生长全新的属于这座村镇的肉体的过程。
在精神上“我”也和原来的世界渐行渐远,这主要表现在园艺师切断了“我”与家人书信的往来。来到这所村镇以后,“我”给家中哥哥写的信从未收到过哥哥的来信,尽管“我”无比担心和好奇也试图回家去探望过,可都被建造博物馆的事情耽搁下来。直至后来,园艺师的秘密被逐渐打开,在园艺师点燃的火红的火焰中,“我”写给哥哥的信、买给哥哥新出生孩子的蛋雕被一一燃烧殆尽,“我”终于发现,自己再也回不去了。“我”与家人也可以说与曾经生活的世界的联系被掐断,这从精神的层面说明“我”将在这个虚实结合的世界中停留。
经历过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洗礼后,“我”依旧无法说服自己告别过去,于是“我”试图逃离这里。而不管“我”怎么期盼着可以带“我”驶离这里的列车的到来,所有的列车都无情地避开了这所车站,不管“我”怎样拼命地往前跑,“我”都无法离开这所村镇。在惊慌和疲倦的双重压迫下,“我”晕倒在地,被女孩救起并回到沉默博物馆。这时候“我”才发现,“我”将永远都无法回到原来的生活中,而注定要在这里生活下去,完成建造沉默博物馆的使命。
这样,从工作和生活两条线路说明“我”逐渐走向这个虚实交融的世界的过程,两条线路形成回响和呼应,表明了“我”终将留在这里的必然性。与外界联系的被切断,也从侧面反映了建造这所独特的沉默博物馆所需要的虚幻性因素。
四、结论
这篇小说通过现实和虚幻融合的描写,主人公“我”逐渐脱离现实而将永远地留在这座虚幻与现实结合的村镇,建造一间可以证明一个人存在过的史无前例的博物馆。表达了作者对于小人物的关怀和对生命流逝之快的感慨,体现了小川洋子想要在纷乱的世界中留住一些平凡的记忆的主题。通过建造博物馆来保留每一个生命存在过的证据,这是一件伟大的事业,但是事实证明在现实中根本无法实现这样的伟大设想,于是作者通过现实与虚幻结合的描写手法,企图在小说中传递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和被紀念的呼声。
注释:
①②陈世华、王奕红:《从小说看平成30年间的日本》,《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2月31日。
③④⑤⑦⑧⑨⑩??小川洋子著、伏怡琳译:《沉默博物馆》,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6页,第237页,第238页,第110页,第128页,第204页,第254页,第27页,第164页。
⑥王刚:《从〈河湾〉中的意象看奈保尔笔下的现实与虚幻》,《山东外语教学》2006年5期,第12-16页。
参考文献:
[1]小川洋子.沉默博物馆[M].伏怡琳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2]陈世华,王奕红.从小说看平成30年间的日本[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12-31(002).
[3]刘曦.沉默的博物馆 孤独的使命感——小川洋子的长篇小说《沉默博物馆》主题分析[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1(01).
[4]杨庆东.在现实与虚幻中浮游——东西小说论[J].当代文坛,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