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鹏飞
一、当前校园武术文化发展的现状
中国武术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文化价值作用。在国家危亡之际,武术这一“国术”始终与民族、民族传统、民族文化紧密相连。历史上的许多英雄人物,都是从武林中走出来的,比如岳飞,文天祥,明朝的抗倭英雄戚继光,现代的秋瑾,武术大师霍元甲等等。这些年来,武术成为我国重大节日的优秀传统表演项目,这是习武者的爱国情怀,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一股强大的精神动力。在当代,武术文化注重的是自我反省与自我修养,以达到塑造个性的目的。武谚道:“练武必先练德”,强调“以武艺之能,以德为德”,这是武术训练的目标和基础,其实习武和人的性格、道德观念息息相关。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活动主要集中在篮球、足球、排球等专业人才的发展上,目前选修武术的学生走的道路较少,而且就训练的运动员数目而言,武术训练的人数也不多;以中经网为基础,对山东省运动员进行了按级别划分的发展,2015—2019年共有865名运动员(包括二级、一级、健将级和国际健将级),而三大球(每个级别)运动員中,仅篮球运动员就有1321名,而且每年的参赛人数都超过了一级运动员的三倍。学生获得武术等级的数量较少,反映出武术运动不受重视,学生通过武术升学的模式匮乏,导致学生对武术的兴趣下降。同时,这些数字也会对教师职业发展产生潜在的影响。从总体上讲,目前我国武术专业师资的晋升渠道较窄,导致师资力量长期不足,导致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落后,加强校园武术氛围的营造,是目前我国武术文化培育的一个迫切课题。
二、新时代高校培育武术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提高大学生体质
武术是一种以多种体育技术为主要的健身方法,其最明显的作用就是提高个体的体质。武术是一项以攻守、搏击为主要训练内容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包括多种动作、防御动作、徒手搏击、拳脚搏击等多种体育艺术形式,讲究内外文武兼修,形神武兼备,动静相融;“内、外、外”是指各种类型的武术,能够适应不同体质需求的青少年,然而由于受到各项外在因素的影响,很多大学生的体质并不好,一系列慢性疾病也逐渐呈现着年轻化的趋势,因此,在新时代的背景之下,弘扬校园武术文化开展体育活动能够有效缓解这一社会现状,满足青少年的发展需求。适当地让年轻人定期参加健身太极拳和气功运动,不但可以增强人体的肌肉、骨骼力量,还可以增强人体的整体循环和调节系统活动,还可以增强人体循环系统内的正常生理血液循环代谢能力,从而帮助和促进青少年完全脱离亚健康的状态。
(二)增强大学生心理素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强化做好思想政治建设、在全社会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高校公共武术课程教学推进的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形成核心素养并开展高质量的素质教育尤为重要,这不仅仅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身体,同时也能够对学生开展高效的思想道德教育。在这一过程中,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大学公共武术课程建设,使得学生的全面素质得到提升,为大学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中国武术是中国精神的象征,它的产生、演变和传播,都是贯穿了中国人的全部文化。通过对武术文化中优秀的文化品质的继承和发扬,从而促进其文化性格的养成。“天人合一、止戈为武”等武术的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精神,能使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产生共鸣,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武术动作的形成是一项长期的锻炼,它既能促进青年体质的发展,又能培养其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而传统武学所表现出来的豪迈的精神文化,也能让学生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培养出一种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和积极的精神品质。武学有一句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武术文化的正确引导,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一种胸怀天下的爱国之心。
(三)促进武术文化的发展
促进中国高质量、高水平的发展,是促进新时期三大发展矛盾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整体文化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在校园里普及武术可以让学生和家长对武术运动的关注,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们对武术有更多的了解,从而促进社会的武术风气的形成。在公共武术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有积极主动的锻炼意识对公共武术课堂的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帮助,对培养学生坚持终身公共武术锻炼,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以健康的体魄去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学生只要有积极主动的意识思维之后,就能促使自己的行为发生改变,督促自己主动地、自觉地去坚持完成一件事情或者是参加一项公共武术活动,例如晨跑,只要学生头脑中有坚持锻炼的意识,清楚地认识到晨跑能给自己带来的优势,就会促使自己坚持每天都晨跑的习惯,通过自己的坚持,看到自己身上的长处和闪光点,也能发现自己喜爱和擅长的公共武术项目,增加自己的业余爱好。同时学生也能把这种坚持和自觉应用到自己的学习中,但近几年来,国内对武术的重视程度有所降低。培育武术校园文化,有利于人们对其内在价值的重新认识,提高其兴趣,促进其消费需求,促进其全面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而校园文化则是其形成的重要力量。培养高校武术文化,有助于推动高校体育与文化同频共振、协调发展。
(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传播
校园是中华优秀血脉的沃土,在校园里进行武术文化的传播,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2017年1月24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中第九条贯穿全国教育的一条,明确提出:坚持立德育人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当代学生成长认知教育规律特征和现代教育课程教学规律,按照德育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实施的工作原则,把德育一体化、分学段、有序地推进实施的工作原则,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内涵全方位深度融入到思想道德理念教育、文化历史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技能教育;要把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全面纳入到学校的体育教学中,并提出“把加强和加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目前中国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竞赛教学中,西方体育占了很大比例的教学内容,而没有学习和传承传统的武术文化。在国家和社会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时,我们应当把武术文化融入到学校的体育教学中去,从而促进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当今中外交往日趋紧密的今天,开展校园武术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在海外推广武术文化,有利于促进外国朋友了解中华文化,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立。
三、新时代培育校园武术文化的策略
(一)建立健全的教育评估机制
目前,高校武术文化面临困境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学校在制定的政策上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西方体育技术项目课程和西方古代体育文化的研究一直是西方国家各级学校体育项目的主要组成部分,而我国的传统学校体育项目的学习,被完全排斥在了课程之外。久而久之,武术就无法继续发展下去。这个现实问题,最近又受到了中央部委的高度重视,教育部出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明确提出要把中国五大民族传统文化列入《中华体育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大纲。为使武术运动得到更好的普及,必须要制定一套科学的评估体系,在体育教学内容中加入武术教学,在教师晋升渠道上给予武术教师晋升的机会;鼓励学生、老师和家长对武术运动的关注,在学校运动会上大力宣传武术运动。
(二)适当扩大武术特长生的招生规模
依据当前的中高考政策,武术特长生也有相应的升学特招途径,部分的体育类高校和综合性高校也通过高考招收武术特长和武术专业的学生。但是与音乐、表演、体育、美术、编导等大类特长专业相比,一是招生规模少,二是社会和师生的认可度还不算太高。如果可以发挥中高考指挥棒的作用,适当扩大武术特长生的招生规模,为对武术有兴趣的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升学机会,那么必将有大量的学生会投身于武术学习,客观上对在校园内弘扬武术文化精神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高校对武术师资培训的重视
全面推进大学继续教育的教学和工作,为创新人才的全面培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我国早在1997年就成立了体育院校开设了专门的体育专业,但有关的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依然十分匮乏,这也是造成我国武术文化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必须重视武术人才的培养。可以在高校建立武馆,对武林高手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我国的主要体育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已經建立了足球队,可以借鉴高校的足球专业,培养出高水平的武术运动员,同时也可以开设面向中小学的武术教学,使得武术教学能够更加规范化;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四)在中小学校培养具有鲜明特色的武术文化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种类繁多,许多武术项目都带有地域特征,中国武术中流行的一种武谚是“南拳北脚,东枪西棒”,这是因为地理条件的不同,形成了南北、东西两种武术的地域性差别。地方政府可以针对不同地区的武术发展状况,鼓励中小学结合地方特色的武术文化,在校园内进行具有地域特色的武术文化教育,建立特色武术学校。针对当地特点开展有代表性的武术教学,既能促进当地特色武术的传承,又能提高教学的趣味性。通过这种方式,有些学校获得了成功的经验,这一具有鲜明特点的校园运动项目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认同,同时,在某些地区也有了一定的成效,比如河南省的嵩山少林寺武校,为少林武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结语
武术运动是中华传统体育精神的一种表现形式,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因此,在校园内大力发展武术运动,不仅对青少年学生自身的体育个人文化成长教育有重要积极的导向作用;同时,对我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社会意义。在政府的引导之下,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并且推动校园武术特色项目的开展,既可使校园武术能够摆脱当下的教学困境,同时也能够充分发挥校园武术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在新时代的背景之下,培育校园武术文化能够充分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感,同时也能够使得学生的核心素养有所提高,对于文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