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直播前,碰到不会读或不确定的字词这种情况,姚老师以及背后100多人的专家团队会迅速答疑解惑。一般我给姚老师发微信或者打电话,姚老师都回复得很及时,尤其是18点以后。”康辉说。
“节目中,撒贝宁爆料央视Boys之间也有‘食物链:小撒(撒贝宁)遇到不会读的字会问小尼(尼格买提),小尼不会的话就去求助广权(朱广权),广权不会则会问‘食物链顶端的男人康辉。如果康辉也不会,姚喜双老师就得闪亮登场了!”近日,作为开讲嘉宾,国家语委咨询委员、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姚喜双现身央视综合频道《开讲啦》节目。
《新闻联播》主播遇到不熟的字,咋办
姚喜双曾是《新闻联播》主播康辉的专业启蒙老师,现在康辉遇到读音问题依然会向他请教。康辉分享了一次难忘的经历:2021年,《新闻联播》的一份稿件中有“听令景从”一词。康辉拿捏不准“景”的读法,立即发微信求教姚喜双,姚喜双通过“诸葛会”的会诊碰撞,告诉康辉应读“yǐng”,意为听从命令,像影子一样跟着,“景”是“影”的通假字。
其实这个“影”字在高中文言名篇有实例可以学习迁移: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新闻联播》直播前,碰到不会读或不确定的字词这种情况,姚老师以及背后100多人的专家团队会迅速答疑解惑。一般我给姚老师发微信或者打电话,姚老师都回复得很及时,尤其是18点以后。”康辉说。
康辉私下里也经常向姚喜双请教字音问题,姚喜双在节目现场拿出一本打印好的字音小册子,这是康辉的问学集。
“我必须对说过的每一句话负责”
《新闻联播》主持人是康辉身上最重要的标签。他2006年亮相《新闻联播》,被认为“《新闻联播》的第三代主持人”。他很少发朋友圈,在公众场合发言也很谨慎。“因为工作关系,我只要说话,别人就不会认为这仅仅是康辉在说话,前面永远会给你挂上‘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尤其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持人的头衔。我们的个人角色和职业角色是无法分割的,我必须对说过的每一句话负责”。
2013年除夕,康辉和搭档李修平在《新闻联播》结束时给大家拜年,双双行了拱手礼。后来,这也成为《新闻联播》在除夕夜的惯例。康辉说:“我们俩之前还特别认真地研究过,老礼里拜年男女手势不一样,谁应该左手在上,谁应该右手在上。”
2014年第一天的《新闻联播》,又是康辉上演了最浪漫结尾:“朋友们都在说,2013就是爱你一生,2014就是爱你一世,那就让《新闻联播》和您一起传承一生一世的爱和正能量!”
2015年开始,《新闻联播》有了越来越多的百姓自拍视频,比如“厉害了我的國”。康辉说:“以往我们报道成就,可能会让大家感觉话语很高很大,但‘厉害了我的国就是老百姓自己的语言,是大家自己拍摄上传的视频,是很接地气的表达。”
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央视调研,走进《新闻联播》演播室,迎接他的是当天值班的康辉和海霞。康辉后来回忆说:“总书记就坐在我播报新闻的位子上,特别有兴致地对着摄像机体验了一下新闻播报。那条新闻正好讲的是他的一些思想理念,他还说起这是他在什么时候提出的。后来他又说,《新闻联播》责任非常重大,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闪失。”
虽然见惯了大场面,但康辉主持《新闻联播》还是会紧张。“每次播片头时最紧张,等片头过去,我把第一句话说出来,感觉这口气吐出来,才可以正常往下进行。我干这个工作其实越干胆越小,因为越干越懂得责任在哪里,责任有多大。”
要在节目中体现“中国气派”
在不少人眼里,主持《新闻联播》就是念稿子,念了那么多年,还能有什么问题?遇到这种问题,康辉会说:“你拿一张今天的报纸,找一篇新闻,不用长,从头念到尾,一字不错,还得声情并茂,你就会发现没那么简单。”
更重要的是分寸的拿捏。“我举一个极端的例子,播讣告。大家认为播讣告就是沉痛,但按中国传统习俗,90岁以上的老人去世是喜丧,所以不能太沉痛。同时,虽然这些去世的人都为国家做出了很大贡献,但贡献的程度又不一样,这些细微的差别都要传达出来。”康辉说道,“我再举一个例子,某国领导人胜选或就职,我国家领导人致贺电。贺电一定是欢欣鼓舞吗?不是的。国与国关系不一样,这个人上台和另一个人上台对我们的外交也有不同影响。所以同样是贺电,你注意看文稿,内容不一样,这就意味着我们播送的时候情绪也不一样。”
康辉很敬佩一些前辈:“他们对国家的政策、形势把握得特别好,你要让他们讲一讲新闻背后的东西,他们能讲得特别到位。所以他们才能把文字中蕴含的东西准确地播出去。”
刚刚主持《新闻联播》时,康辉向前辈罗京请教,自己要注意什么。罗京说:“我不跟你讲技术层面的东西,你要知道的是这个节目的分量,你要在这个节目中体现‘中国气派。”多年过去,康辉也不敢说自己完全体现出了“中国气派”,但他一直记着前辈的话:“《新闻联播》是最重要的一个传递中国声音的窗口。今天中国人的精神风貌,都要通过你的语言和表现传递出来。这种‘中国气派来自对工作发自内心的尊重,这在《新闻联播》团队里是一脉相承的。”
(央视网2023.4.15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