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当你老了,走不动了,炉火旁打盹,回忆青春……”熟悉的旋律响起,有人感叹、有人泪目、有人惆怅,人体衰老是自然规律,每个人都逃不过岁月的侵袭。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规模日益增大、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如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让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老龄工作顶层设计不断加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未来将坚持积极老龄观,促进健康老龄化,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人口老龄化道路。
如果60岁是老龄人口,活到80岁,那就是还有20年的老龄期需要度过,对于很多长寿的老人来说,可能有30年甚至40年的日子要过,这就是人类的第三人生。我们应该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老龄化社会,为第三人生做好充足的准备。
目前,全世界很多国家都在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目前还不是世界最高,但根据联合国人口预测,2020—2050年的30年间,我国人口形势会发生很大变化:60岁以下所有年龄段人群的数量都会净减少,60岁以上人口数量将有较大涨幅,特别是80岁以上人口数量上涨幅度最快。从1990年到2050年,我国80岁以上人口数量可能达到以前的16倍,这意味着我国很快就会和欧洲、加拿大等并列为世界上“最老”的地区。
可以说,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我国今后较长一段时期的基本国情,我们需要认识它,顺着趋势而采取行动。然而,正如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吴玉韶所言,现在全社会对老龄化还存在着认识误区和理念滞后的情况:一是把老年人视为被照顾对象甚至负担和包袱;二是将老龄化问题窄化为老年人问题或者养老问题;三是把应对老龄化看成是部门工作或业务工作;四是把健康等同于医疗,把正常衰老、衰弱等同于疾病。老年问题研究专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老年实验室创建者约瑟夫·库格林在《更好的老年》一书中表示,我们当前的老年观并非固有,而是由社会制度和医疗实践建构而成的。在实践中,要消除年龄歧视,倡导“老有所学”“老有所用”“老有所为”的社会导向;通过提倡终身学习和贡献社会的理念,营造年龄友好的健康老龄化环境;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将社会保障覆盖包括所有老年人的全体国民;要弘扬传统的敬老、养老的社会风尚,推动年龄友好家庭的建设。
实际上,健康老龄化理念早已经成为全球共识。2002年,在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此后,联合国将“积极老龄化”推广为全球的行动纲领,并在《2001年全球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方面的奋斗目标》中指出:“健康老龄化是指从整体上促进老年人的健康,从而使老年人在体力、才能、社会功能、感情、脑力和精神方面得到平衡发展。”
20世纪90年代,健康老龄化在我国开启本土化进程,中国著名人口学专家邬沧萍提出,老年人的健康状态包含3个维度,即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健康,健康老龄化在老龄化社会中具有积极意义。2017年,国家卫健委等13部委联合颁布《“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将健康老龄化定义为:从生命全过程的角度,从生命早期开始,对所有影响健康的因素进行综合、系统的干预,营造有利于老年健康的社会支持和生活环境,以延长健康预期寿命,维护老年人的健康功能,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围绕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完善老年人健康支撑体系、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着力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积极培育银发经济等8个方面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强调“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成为文件新亮点。
我们只有建立积极的老龄观,减少对人口老龄化的担心和恐惧,摆脱“逢老必衰,逢老必病”的过时认知,用乐观思维应对人口老龄化,才能调动更多社会力量,更顺利、更持续地推动健康老龄化中国方案的落实,将长寿变成一种“红利”。
步入老龄化社会,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由2020年的77.93岁提高到2021年的78.2岁。但我国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有待提升,因为长寿不应该只是自然年龄的长寿,更要保证生命生活的质量,需要有尊严的健康长寿。为此,《“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指出要提高老年人的主动健康能力。那具体该如何做呢?答案是,预防先行!
2021年,我国约有1.9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例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我国约75%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患有1种或多种慢性病,43%有多病共存(2种及以上)。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系主任、中国医师协会老年医学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刘晓红介绍:“慢性病是不可治愈的,稳定就好,避免急性加重。随着年龄增加,人体免疫力逐渐下降,对抗感染的能力下降,罹患感染性疾病的风险随之增加,例如流感、肺炎、带状疱疹、脑膜炎等。另一方面,老年人发生营养不良及营养不良风险增加,营养不良和慢性病关系密切。多病共存的老年人每日服用多种药物,很多药物会影响食欲,一些慢性疾病,如糖尿病会使代谢异常,恶性肿瘤会使身体营养素消耗增加,骨折后、外科手术后需要更多蛋白质帮助伤口愈合。患有慢病和营养不良的老年人免疫力下降,防御能力下降不足以对抗病原体打击,罹患感染的机会增加,带来慢病急性加重,及影响生活质量的不良结局。所以,老年人应当警惕多种疾病的叠加风险,预防为先。”
除了慢性病,流感、肺炎球菌肺炎和带状疱疹是在老年人中常见的、会带来不良结局的急性感染性疾病。流感不是“大号感冒”,轻者与普通感冒表现相似,但其发热和肌肉疼等全身症状更明显,一些老年人、嬰幼儿和慢性病患者在感染流感后极易并发肺炎,需要紧急救护或住院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多数是由肺炎链球菌所致,多发生于老年人和婴幼儿,及患有慢病者,如慢性心、肺和肾脏疾病,以及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也极易发生。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皮肤病,典型表现是在身体单侧出现沿神经走向呈带状分布的皮疹,常伴有神经痛,多为阵发性,约近1/3患者留有后遗神经痛,影响睡眠、日常生活活动。我国50岁以上人群每年新发带状疱疹约156万人。九成发病是由于免疫力下降、体内潜伏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复活。带状疱疹可发生于任何年龄,50岁以后发病率显著上升。随着年龄增长,免疫功能逐渐下降则越容易患病,病情也更严重。所幸,流感、肺炎球菌肺炎和带状疱疹这3种感染性疾病都可通过疫苗接种进行预防。
近两年,在医疗机构、街道和社区、养老机构、主流媒体、互联网平台、专家学者们不遗余力地对老年常见慢性病和常见感染性疾病等健康知识宣传科普下,中老年人主动健康意识已有所提升。这一变化体现在体检、疾病早筛、健康食品及健身等“预防式”健康需求数据明显增长——《2022国民健康洞察报告》指出,中老年人的饮食习惯变得更健康,注重饮食清淡、营养搭配与饮食规律,85%左右的人会进行定期体检;《2022国民健身趋势报告》指出,老年人“体卫融合”意识有所增强,53.6%的老年人认为体育健身具有积极作用,68.5%老年健身者得到科学健身指导。
民间有一句口头禅,“养老养老,越养越老,干活干活,越干越活”,这就是参与。大量研究表明,老年人的主动参与和健康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所以老年人要积极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要树立 “自己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观念,做到综合管理、主动预防,为未来 “银发”生活铺平道路!
根据英国保柏(BUPA)健康小组发布的研究报告,我国45~54岁人群中约有54%把自己看成是老人;超过四分之一(28%)的受访者想到自己变老时会心情沮丧;26%对变老有恐惧感;30%对晚年生活表示担忧。与之相反的是,我国老年人心理年龄不断下降,接受调查的上千名老年人平均年龄在60.5岁,但他们心理年龄都在29~30岁之间。
这种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的倒置现象令人警醒,我国当前面临的日趋严峻的老龄化问题,也许不仅仅是人口的老龄化,还应包括中青年的心态老龄化,甚至心态老龄化比人口老龄化更严峻。
心态可以影响健康,甚至可以决定健康。由于工作和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中青年负荷沉重,心理压力过大,精神高度紧张,心态老龄化,心理问题随之而来,导致中青年心理疾患日益高发。一项全国健康调查显示,超过五成的上班族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不仅如此,心态老龄化往往还会导致身体老化,埋下健康隐患。据统计,目前城市白领亚健康比例达到76%,处于过疲劳状态的接近六成。再看看近年来的疾病谱变化。以前,六七十岁才会罹患的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已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越来越多的中青年成为患病人群,老年病呈现出发病“年轻化”趋向。心态老龄化还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中青年身心疾病增多,势必占用越来越多的医疗资源,在看病贵、看病难的现状下,会使得原本就已捉襟见肘的社会医疗资源变得更加紧张。
心态老龄化还反映着一个现状:社会人力资源正在被大量浪费。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李宁宁认为,除了来自工作上的竞争、家庭负担以及当今社会知识更新太快等诸多因素,工作上才能得不到施展也是导致心态老龄化的重要原因,这往往不是个人问题,而跟整个社会氛围有关。在李宁宁看来,在工作上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人,会觉得自己仍年富力强,能做很多体现自己价值的事情。相反,那些才能得不到施展的人,就会有种失落感,进而心态老龄化。“现在考公务员,年龄限制在35岁以下;用人单位招人,也喜欢设置‘35岁以下这个门槛;在一些机关事业单位,到了45岁还没有被提拔,基本就没事可做了。一般来说,到了60岁以上才算是老人,现在45~54岁人群中有一半以上都觉得自己老了,他们被硬性地划到‘老人这一群体里,年富力强者‘有力没处使,客观上造成一种‘老了、没用了的感觉。” 中青年因为才能得不到施展,心态老龄化,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被抑制,这是一种巨大的社会人力资源的浪费。不仅如此,人力资源的浪费还会影响正常的社会管理秩序,容易滋生和激发消极情绪,给社会增加消极和不安全因素,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王一牛表示,心态年轻是保持最佳精神状态、拥有健康心理的法宝。一个人拥有了年轻的心态,就等于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了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观,能正确地面对成功与失败、地位与财富、过往与未来,从而乐观、自信地生活。反之,心态老的人易消极悲观、失落低沉,这如同心灵的毒药,会给身心带来损害。王一牛建议,保持年轻心态,可参照以下做法:
坚持读书和学习 读书可让人心无旁骛,豁达无忧,宁静致远。坚持活到老学到老,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的见解。
保持好奇心 不安于现状,尝试新鲜事物,学习新的兴趣爱好,丰富生活。
生活有情调 花心思养几盆绿植,动手制作一些小玩意,即使退休了,也积极投入各项活动中,唱歌、摄影、绘画、跳广场舞等。
幫助他人 看起来年轻的人一定品行纯良,有慈悲心和爱心。“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多参加志愿者活动,奉献自己的爱心和余热。
坚持运动 适当参加体育活动,和年轻人在一起,活动手指和大脑,做些益智游戏,延缓衰老。
注重日常仪表 老人绝不能懊悔于青春的逝去,认为打扮只属于年轻人。上了年纪也要懂得修饰自己,居家和外出都要穿着大方得体,精神饱满,让自己心情愉悦。
保持规律作息 中老年人每天要保持7~8小时睡眠,听优美的歌曲,可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使人心旷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