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静
近段时间以来,“内卷”一词逐渐在网络上流行起来,为人们所熟知。那么,“内卷”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内卷化”也称“过密化”,本来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在网络文化发达的今天,这个概念已经在各个领域被传播开来,很多行业已成内卷化的重灾区,比如“金融圈”“教育圈”。在我们大多数人的理解里“内卷”本质上是一种竞争关系,是一种非理性的,而实际上又无效的对内部稀缺资源的恶性竞争。内卷的本质是因为资源的稀缺吗?其实不然。
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内卷化”现象随处可见,考研大军的队伍不断扩大而录取率却降低,学历焦虑、身材焦虑泛滥。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的“教育内卷”现象尤其严重,受传统文化影响,在中国人的意识中:孩子一定要有出息,一定要读书。在当今的教育行业中,很多孩子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就被家长逼着开始学习各种复杂的技能。很多社会观念都给我们戴上了一把无形的枷锁,当我们定义了北大清华才是好学校、买车买房才是成功的时候,我们就已经被卷进了这种竞争。
焦虑常常与选择相连,当我们选择了一种东西,不可避免地就会伴随着另一种东西的失去。焦虑是正常的,不可避免,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参与这个世界,但是如果过于体验这种情绪而忽略了其他感受,就会错过很多体验甚至影响我们的健康。我们耳边充斥着很多声音,鼓励着我们去不断追求被社会定义好的幸福和愉悦,尤其对在大城市里的年轻人而言,繁重的工作使人们失去了生活的空间,过快的生活节奏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压力和焦虑,但这种物欲带来的短暂满足真的能给我们带来愉悦和幸福吗?我们甚至没有时间静下来好好想一想。被生活推着机械地前进,我们常常忘了思索自己的路到底是什么,被迫卷进这巨大的被称为“努力”的洪流,那么我们如何才能不被“卷”,怎样才能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呢?法国哲学家保罗·萨特的《存在主义》或许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思路。
作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存在人本主义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尊重每一个体的自由选择和主动性,人们能根据自己的意向,确定其自身存在的意义。很多人可能听过“存在主义”这个名词,这个词初闻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古希腊时期那些胡子花白、充满智慧的哲学家,很难把它和生活联系在一起。但其实,试着剥去它令人生畏的外衣,“存在主义思想”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生活智慧。
简单来讲,存在主义关心的问题是:作为人类,存在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是对于我们的体验、我们和世界、我们的关系以及“自我”的思考。存在主义认为,每个人生来都面临着一些普遍条件,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就在于——我们选择如何去面对这些问题。比如,我们每个人最终都会面临死亡,有的人可能会选择顺其自然地接受这个事实而去过好当下的每一天,有的人却会在心底逃避或否认这个事实,做出一系列的举动来尽可能延缓这一天的到来。
很多东西常常会影响我们对自己的定义,当我们在谈论自己是谁的时候,我们可能会用一些标签或者既定的外延条件,比如,我的职业是什么、我是谁谁的丈夫或妻子、我的人格特质有哪些等等。但存在主义认为,我们不是一成不变的实体,在与这个世界互动的过程中,我们是处在一个不断“形成”的过程中。将存在主义运用于心理治疗,我们认为,人应该有一个连贯的自我感,也就是说,我们都有能力让自己获得自由,不再受到身份的束缚,一旦接受了这个设定,我们就可以做出改变,去探索不同时刻灵活的自我。
总的来说,给我们造成最大影响的常常不是大自然,而是我们身边的伙伴、亲人。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别人对自己的目光和评价,那么他人就成了我们痛苦的源泉。如果能够做到脱离“他人”,不在乎他人的眼光,只感受自己的存在和价值,我们的很多烦恼也就不复存在了,但这并不是一个普通人能够轻易实现的。
“人是社会的人”,我们生活在社会中,就一定会受到社会制度和文化的影响。在社会中生活和交往,我们不得不去稳定自己的某些特质,但如果让自己过于固定,就会变成一种自我禁锢。套在自己给自己制定的框架中无法挣脱,也就感受到了痛苦。同样的,我们与他人交往的时候,如果把他人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个体,同时也给别人套上了框架,当我们对他们的认知和他们表现的行为产生差异时,我们就会感到不舒服。我们总是与他人共同存在于世界中,以动态的角度理解自己和他人的世界观,更有利于我们去维持一段关系。
我们生活的世界由人、观念、物体还有动态的事件构成,每个人都不可能完全脱离情境。当面对焦虑或悲伤时,客观地审视自己的境遇有助于状况的改善。也就是说,你眼前的世界并不是最真实的世界,而是你用你的经验和价值观构建出来的世界。我们是透过自己的主观价值、经验和观念的视角来为这一切赋予意义的。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会觉得有些东西不重要,但这种“不重要”也是在我们进行了评估后才会认定的,去思考我们是以何种方式看待世界的,通过另一个视角重新审视,或许一切就会变得不一样。
“内卷”不是一天形成的,而且还可能在内外环境的作用下加剧,世界是不断形成着的,不论外界在怎样变化,理解自己如何存在于这个世界才是最重要的。感受当下,感受此刻的阳光、空气、路边的花朵与平常有什么不一样,感受自己如何存在,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觉察每个清晨和日暮对自己来说意味着什么,体验这一切怎样影响我们,体验自己正在怎样地“活着”。存在是一个整体,带着这种态度,将感受到的一切添加到动态的自我概念当中,会帮助我们正视焦虑、理解世界,做人生的主人,过自由选择的生活。
参考文献
薩特,周煦良,汤永宽.(2008).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上海译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