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出路

2023-05-30 10:48吴思
领导文萃 2023年2期
关键词:转型数字化政府

吴思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中小微企业是数量最庞大、生命力最旺盛的市场主体,在增强经济韧性、创造就业机会、激发创新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包容、可持续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中小微企业由于“船小好调头”,充分发挥了灵活和韧性的优势,积极复工复产、转型自救,不仅确保了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同时促进了在线教育、在线办公等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中小微企业是支撑“六稳”“六保”工作的关键力量,支持其重新走上健康发展之路是保持经济韧性的关键。但是,当前在市场需求不足和成本压力难以释放的影响下,新冠疫情持续的冲击使得抗风险能力弱的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面临诸多困难。那么,疫情对中小微企业造成了哪些影响?中小微企业发展眼下面临哪些挑战?政府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如何既着眼当前又惠及长远?如何探索出一个可行的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围绕上述问题,本刊特约记者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马骏。

中小微企业面临经营成本压力和市场需求收缩痛点

《领导文萃》:中小微企业是我国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前,我国实体经济面临的外部环境愈加复杂严峻和不确定,经济发展也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如何看待当前中小微企业的经营现状?哪些行业、地区和产业链环节的中小微企业受到的冲击最大?

马骏:中小微企业具有规模小、数量多、分布广、机制灵活等特点,对中小微企业开展统计监测具有一定的难度。在中小微企业统计数据缺乏的情况下,目前我们跟踪中小微企业经营状况主要有两种手段,一是通过宏观统计数据和问卷调查相结合来反映中小微企业总体情况,二是通過实地调研座谈深入了解典型案例。

从阿里研究院《2022年二季度中小企业调研报告》和北京大学企业大数据研究中心《中国小微经营者调查2022年二季度报告》调查结果来看,2022年上半年受疫情散点多发影响,到第二季度末有近半数企业复工但未满产,最主要的障碍是“物流不畅”和“不愿复工”。在需求侧,需求不足问题始终突出,逾六成企业反映新订单和客流量减少是最主要的经营困难。由于产品无销路、库存积压,导致企业现金流困难,能维持正常经营不足3个月的企业占比过半。而考虑到订单减少,近四成企业在第二季度进行了裁员,且招工愈发谨慎收缩。可见中小微企业受疫情冲击和需求收缩两个因素的相互影响,引发资金紧张、裁员等连锁反应,总体上仍面临较大困难。小微企业经营状况不好,会导致大量企业停业、裁员,给经济社会稳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

从行业来看,聚集性服务业小微企业受到的影响较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第二季度和上半年GDP下滑最严重的行业首当其冲的是房地产业。受需求下滑影响,房地产相关建筑材料、建筑业的企业受影响程度非常大。其次是住宿和餐饮业以及交通运输行业,再次是商业服务业。在区域层面,上半年上海、北京、吉林等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地区小微企业受冲击程度更大。在产业链环节层面,上游企业由于原材料上涨所受冲击不那么明显,但下游企业受上游原材料成本上涨、供应链中断、需求不足等冲击,受影响程度较大。

需要强调的是,在经济形势复杂严峻的当下,准确掌握中小微企业相关数据非常必要。我国的统计体系尚不完善,中小微企业涉及的数据量大面广,关于中小微企业经营状况的准确数据难以及时获取。要解决中小微企业数据统计和监测问题,须进一步改进统计工作。第一,从数据统计范围来看,规模以下企业近似于小微企业,可以在总量数据和规模以上企业数据基础上大致计算中小微企业数据;第二,可以推动税务、市场监管等政府部门的数据实现共享,以提供更有用的信息。有条件的省市可以在中小微企业数据统计上进行探索,尤其是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时候,从而摸清情况,为决策提供参考。

《领导文萃》: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中小微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有哪些?影响中小微企业复苏的主要障碍是什么?

马骏:困扰中小微企业的主要痛点和复苏障碍仍是经营成本压力和市场需求收缩。根据北京大学2022年二季度的调查,从事建筑业和制造业的小微经营者主要面临较大的成本压力,虽然由租金、原材料、雇工等构成的成本压力有所缓解,税费负担减轻,但防疫成本加重。数据显示,防疫成本从第一季度的12.7%大幅上升至二季度的220.3%,物流成本受封控政策、油价上涨等因素影响也有所上升。而从事商务服务业的小微经营者主要面临需求不足的问题。规模较大的小微经营者,受到的经营成本压力越大,而规模越小的小微经营者主要面临的是市场需求疲软和市场竞争所带来的压力。

保中小微企业就是保就业稳经济,具有极端重要性

《领导文萃》:当前保中小微企业有何重要意义?对于中小微企业面临的困难,各级政府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纾困政策救助中小微企业,包括资金支持、税费减免、延期措施、就业保障以及结构性措施等。但从政策效果来看,政策落地情况与企业实际需求仍存在一定偏差,仍有企业未复工或复工未满产。您认为针对中小微企业的纾困政策,最主要应该保什么?

马骏:毫无疑问,保中小微企业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首先,保中小微企业就是保就业。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中小微企业提供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是提供就业岗位的主力军。其次,中小微企业贡献了60%的GDP,是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经济增长快一点或慢一点本身不是太大的问题,但其带来的社会影响太大。所以保中小微企业不仅仅是经济发展问题,更是关乎社会发展、涉及社会稳定的问题。要正确认识政府帮扶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要放水养鱼,才能保障企业创造就业岗位,维护社会稳定。政府与其去救助失业者,不如帮助中小微企业发展,让其提供就业、创造价值,政府一定要算好这笔账。

所以保中小微企业不仅仅是经济发展问题,更是关乎社会发展、涉及社会稳定的问题。要正确认识政府帮扶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要放水养鱼,才能保障企业创造就业岗位,维护社会稳定。政府与其去救助失业者,不如帮助中小微企业发展,让其提供就业、创造价值,政府一定要算好这笔账。

政府出台纾困政策的逻辑,是要保中小微企业大盘子稳定,从而达到稳就业和稳经济的目的。中小微企业涉及人们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对于生活便利度都有影响。政府出台的政策措施要对症下药,具体包括:第一,加强宏观调控,提振社会总需求。2022年以来,政府出台了很多财政金融政策,如发行用于项目建设的3.45万亿专项债券等。第二,优化营商环境,让中小微企业自救。中小微企业是很有活力的,在面对困境时会寻找新机会,比如疫情期间餐馆从线下转为线上。而政府则需要优化营商环境,快速及时捕捉到中小微企业的服务需求,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服务,为中小微企业积极自救(创业创新、转型升级、转行、开展新业务)提供便利。政府对于企业首先是服务,不该管的不要管;该管的,政府要明确对市场主体监管的目的,本着促进市场繁荣、培育优质企业的初心去监管。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时期,更要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服务,根本目的是释放中小微企业的活力,让企业通过自救走出困境。第三,对于前一阶段的精准防控,个别地方采取过度的防控措施,给企业交付订单造成较大影响,要通过科学精准防控保障人流和物流畅通。

《领导文萃》:一揽子稳增长政策出台以后,对于缓解中小微企业经营困难问题是否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中小微企业的利润较低甚至亏损,减税降费等政策实际效果有限,如何增强中小微企业的政策获得感?下一步对中小微企业的政策帮扶还有哪些建议?

马骏:总体来说,普惠性政策的实施效果比较好。对中小微企业最好采用普惠性政策,因为非普惠性政策的执行是有成本的,而且存在“寻租”的可能。有些地方虽然依靠数字技术解决一部分问题,但政府还是会有额外的审批成本,企业也有相应的申请成本。

政策帮扶目前来看主要是税费减免和补贴,在肯定效果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其局限性。有调查显示,税费占小微企业经营收入的比重为2.8%。考虑到小规模经营者的税费负担相对较轻,即使全部减免这些税费,对小微企业的经营改善效果仍十分有限。

因此,政府出台的纾困政策对于中小微企业而言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不是决定性的。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政策是优化营商环境。营商环境的好坏决定着企业能不能做、做不做得成。地方政府要厘清不同政策的重要程度,对中小微企业来说,营商环境更加重要。中小微企业就像是小草,如果说营商环境是中小微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纾困和调控政策则是“浇水施肥”。小草只要有土壤,就能茁壮成长,只有在干旱时才需要“浇水”,在碰到地力不足时才需要“施肥”。

《领导文萃》:中小微企业回款慢、账款拖欠,是当前反映强烈的一个突出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拖欠民营企业、大企业拖欠小企业账款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如何健全拖欠中小微企业账款的长效治理机制? 

马骏:中小微企业回款慢、账款拖欠确实是当前一个严重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有研究团队通过跟踪上市公司应付账款的变化,分析发现我国大企业应付账款比例比较高(相比国际水平)。我们在调研中也关注到中小微企业普遍反映拖欠款项存在账期长、票据多等问题。近年来我国对地方政府和事业单位拖欠中小微企业账款问题经过专项治理后明显好转,但是大型企业包括国有企业拖欠中小微企业账款问题还比较严重。

但解决账款拖欠问题的最大难点在于,大企业和中小微企业之间的欠款是一种市场行为。大企业市场竞争力强,有些中小微企业为了降低风险,即使被拖欠账款,仍愿意与大企业进行合作。对于部分中小微企业来说,有拖欠的生意总比没有生意要强。那么政府到底该不该管、按照什么标准管、管到什么程度?我认为如果拖欠情况比较严重的话,政府应当适当进行干预,但也要尊重市场规律,采取合适的标准,这是一个需要探索的领域。

关于如何健全拖欠中小微企业账款的长效治理机制,国内有学者主张借鉴日本的做法,在反垄断法制度体系框架下解决大企业拖欠问题,借助反垄断机构的力量强化执法,对大企业拖欠进行分类细化并制定详细的违法判定标准处罚措施等。这些机制可供参考,但这么做需要很多前提条件,难度很大,因为政府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进行顶层设计、制定法律法规、提高行政执行力,建议东部先进地区开展试点探索。

我个人建议将这个问题列入企业社会责任范畴,通过社会评價推动大中小微企业共同发展。在解决账款拖欠问题上,大型国有企业应该发挥表率作用。

《领导文萃》:中小微企业因其自身基础薄弱、抗风险能力差等原因,在新冠疫情中面临较大挑战。当前大量中小微企业处于生死边缘,有观点认为,现在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腾笼换鸟的机遇期,您怎么看待这类观点?应如何处理好企业主体自救与政府救助的关系?在救助企业过程中如何避免“僵尸企业”的问题?

马骏:不管经济形势好坏,总会有企业被淘汰,也有企业新设立。就像人体一样,有细胞死亡,也有细胞再生,这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过程。企业新陈代谢是提升企业竞争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条件。这恰恰是经济有活力的表现,那么问题的关键在于新陈代谢的比例是否在合理范围,我本人通常观察新增注销市场主体和新设市场主体的总体比例这个指标。

从每年新增注销市场主体与新设市场主体数量之比来看,我国比较合理的比例是在三分之一左右。2018-2021年该比例分别为0.28、0.34、0.25、0.46。可以看到,2020年由于政府纾困政策力度比较大,虽然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但该比例反而较上年下降了9个百分点。但到2021年,本该淘汰的企业还是被淘汰了,该比例又上升了21个百分点。

关于如何平衡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关系,首先企业新陈代谢一定要有,其次要关注上述关键指标是否处在合理范围内。根据我们的测算,我国每万人拥有市场主体数量已经接近美国,以后我们市场主体数量会继续上升,但增速不会像过去那么快,因此预计注销市场主体与新设市场主体的比重会有所上升,但大体上将保持稳定。此外,要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退出提供便利。

需要指出的是,不要从单个企业的角度来看中小微企业的问题。对于地方来说,要关注的是总体的企业新陈代谢是否正常。不能看到有企业倒闭就惊慌失措,也不能看到没有企业倒闭就洋洋得意,各个地方要根据自身总体情况找到企业新陈代谢的合理水平。

如何建设中小微企业服务体系?中小微企业服务体系实际上是没有边界的,因为中小微企业既可以从市场获得服务,也可以从政府获得公共服务,问题的关键是到底哪些需要政府去建设?政府要做的,首先是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其次是弥补市场服务的不足,比如有些地方通过引导基金调动社会资本投资中小微企业。

以制度创新引领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

《领导文萃》: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积极推动发挥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作用,重点培育国家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和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形成以平台网络为骨干,构建以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等为支撑,以广大社会化服务机构为重要基础的服务体系架构。如何进一步完善中小微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服务中小微企业的能力和水平,助推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

马骏:中小微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对于保民生、保就业、促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十四五”规划提出支持建设中小微企业信息、技术、进出口和数字化转型综合性服务平台,我认为这里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应该是一个虚拟的网络平台,借助数字化手段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入口,而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线下实体平台。通过综合性服务平台的入口,中小微企业能够便捷地找到各项服务,至于平台的实体在哪、是一体化还是分散的实体并不重要。因此我不赞成再建一个大型综合服务实体平台,平台的建设重点应在于“一站式服务”的入口。过去政府在中小微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很多尝试,比如各地分散式的专业化服务机构,但现在看来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综合性的窗口对于便利中小微企业非常重要。

如何建设中小微企业服务体系?中小微企业服务体系实际上是没有边界的,因为中小微企业既可以从市场获得服务,也可以从政府获得公共服务,问题的关键是到底哪些需要政府去建设?政府要做的,首先是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其次是弥补市场服务的不足,比如有些地方通过引导基金调动社会资本投资中小微企业。这个问题上各个地方目标不同,市场条件不同,政府的作用也不同。有一些服务中小微企业很需要,但靠政府是无法直接提供的,比如数字化转型,因此政府还要考虑自身的能力,通过适当的方式发挥作用,当自身能力不足时,要更加重视发挥市场力量作用。

对于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有些地方虽然建了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中心,也引入了很多机构入驻,但门可罗雀。总体来看,目前在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集群促进中心等基础上叠加的公共服务效果较好,政府专门自建的中小微企业服务机构反而效果欠佳。政府将鼓励性政策或资金用于支持园区或平台,让园区或平台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服务,可以为企业提供更有针对性、更精准的服务,这样做的效果更好。所以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大力度建设中小微企业服务体系,但不要把重点放在再建一套新服务体系上,而应建立一个虚拟的综合性窗口,将资源整合并与现有园区和平台对接。当然,各个地方的情况有所不同,也要结合当地产业情况以及园区和平台的定位提供针对性服务。

此外,建设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体系还面临一些问题,一是资源投入不足,要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高度,进一步加大投入。二是服务的精准度不够。比如中小微企业服务体系归工信部管理,但众创空间、孵化器都有各自的管理部门,要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提升服务的针对性。三是机制有待完善,要尽量调动社会资源,政府支持中介,中介服务企业。比如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需要在商业金融的基础上建立政策性工具,用来降低商業性金融的风险而不是代替商业性金融。最后,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与营商环境息息相关,二者存在一定的交叉。公共服务体系作为促进性政策十分重要,但重中之重的仍是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有利于中小微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大环境。

《领导文萃》: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推动中小微企业数字化,是我国经济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基础。尤其是新冠疫情以来,中小微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的认知程度不断加深、需求大幅增加。数字化转型对于中小微企业将带来哪些生机?大量中小微企业仍然处于升级的起步和探索阶段,数字化转型过程面临多重困难,在实践中也明显落后于大型企业,应如何破解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困境?

马骏:数字化转型是未来10-20年最大的发展机遇。2022年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要“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观察中小微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要采用生态群落演进的视角。一方面数字化转型以万物智联、平台经济、重构生态为特征,产品、企业、产业、贸易各个环节都在发生革命性变化;另一方面中小微企业业务单一、实力较弱,全面数字化的能力不足,但船小好调头,善于发现新的生存空间。

观察中小微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要采用生态群落演进的视角。一方面数字化转型以万物智联、平台经济、重构生态为特征,产品、企业、产业、贸易各个环节都在发生革命性变化;另一方面中小微企业业务单一、实力较弱,全面数字化的能力不足,但船小好调头,善于发现新的生存空间。过去大家看到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如不能转、不愿转、不会转等,这是因为我们都是从单个企业的视角来考察的。以服装行业为例,这个行业的特点是产业链长,但市场需求变化快,容易产生库存积压。在20世纪80-90年代,服装行业以“生产+设计+实体店铺销售”的传统模式为主;到2000年左右,服装企业美特斯邦威通过建立数字化平台,采取“产品自主设计+生产外包+直营与加盟销售相结合”的经营模式,将中小型服装生产企业整合到数字化供应商平台,使得产品周期从过去的1年缩短到1季度,以满足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解决积压问题;再后来,海澜之家、南极人等服装企业,将生产、开店等环节都外包给其他企业,大量中小型制造和销售企业加入到这个产业生态中。当前发展势头正猛的中国时尚服装零售商希音(SHEIN),整合产业链上的中小制衣企业,将服装交货周期缩短到1周。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到,数字化转型并不是单个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而是需要整个平台生态实现进化。通过依靠数字化技术打造聚合企业的生态系统,加速推动企业向专业化发展,让不同环节的企业做其擅长的事情,搭建畅通供需两端的数字化平台串联产业链上下游,从而实现高效生产、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因此,企业突破数字化转型困境的着眼点是构建生态,政府需要做的是鼓励创新,让每个企业在生态平台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发挥自己在产业环节中的专长。

所以,从单个企业的角度去看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從生态演进的角度去看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我们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数字经济有新的发展规律:平台赋能,中小微企业基于平台形成生态群落,相互协作,共同满足用户的需求。中小微企业只需要在新的生态群落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不是每个中小微企业都要进行全面的数字化投资,主要还是利用外包的数字化工具强化自身专长。

《领导文萃》:《“十四五”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规划》提出将全力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加速壮大,目标是推动形成一百万家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十万家“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一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小微企业加快向“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哪些难点堵点?如何打通这些堵点?

马骏:过去工业经济领域认为中小微企业是“杂、散、小”,这是相对于规模经济的提法。而在数字经济与工业经济并存的状态下,未来一部分产业(如钢铁、化工)仍然会保持规模经济的发展路径,但随着数字经济发展,市场中将大量存在“平台+小企业”的数字经济新形态。

不管什么形态,“专精特新”都是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方向。对于发展的难点和堵点,主要有两个:第一个难点堵点是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技术的链条存在断点。要补足国家创新体系的短板,需要重点建立技术育成机制,打通创新链,跨越技术创新的“死亡之谷”,为中小微企业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可商用的技术来源。定位于解决“死亡之谷”的应用技术研发机构,必须整合政府、科学家、企业家资源,同时解决技术和市场的双重不确定性。建议东部产业集群地区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应用技术育成机构,探索符合创新规律的新机制,从政府主导模式向多方参与模式转变,比如民办官助,设立民办非企业单位,根据使命定位建立相应财政补助机制,实施理事会治理,由科学家和企业家共同决策。

第二个难点堵点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目前,我国企业融资主要依靠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与大企业不同,中小微企业稳定性差、风险较高,贷款具有“短、小、频、急”的特点,传统金融机构的贷款产品和审批流程无法及时满足中小微企业的贷款需求。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一是要创新商业金融模式和产品,可以借鉴东亚国家的商业金融机构经验,做中小微企业的“小本生意”。二是发展金融科技,鼓励商业银行转型,允许新业态发展,利用大数据手段科学定价,同时降低审核的时间和人力成本。三是在商业金融发展的基础上,适当导入政策性金融。政府可以帮助商业银行分担部分风险,让银行有动力承担风险、扩大中小微企业贷款覆盖范围。目前,政策性担保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效果,原因在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考核机制导致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不愿承担风险,甚至风险容忍度低于商业银行。要明确政策性担保机构的目标不是盈利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而是为了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层面算大账。

猜你喜欢
转型数字化政府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转型
数字化制胜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沣芝转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