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敬欢?李璐伶
从元宇宙视角出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途径进行新的探索,走出以往非遗传播的困境,并高效结合了当下数字媒体技术推广非遗,将非遗的传播有效融入到元宇宙的各类场景中。同时,充分利用跨界链接为沉浸式传播非遗进行布局,拓宽非遗的受众面与传播过程的感知体验,力求精准传播非遗内容,高效促进非遗发展。
元宇宙概念
元宇宙是近来再次兴起的一个概念,其英文为“Metaverse”,元宇宙最主要的特征有现实和虚拟的融合、数字化技术一体集合、线上线下无差别转换、用户思维深度清晰化等。元宇宙是平行于现实世界的智能空间场景,是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展示的完美平台。最早的元宇宙概念诞生于尼尔·斯蒂芬森所著科幻小说《雪崩》(Snow Crash),书中就有现实世界的人类通过VR设备与虚拟人共生于虚拟世界中的桥段。电影艺术同样也曾多次出现元宇宙情节,2018年上映的《头号玩家》给大众展示了虚拟科幻世界的精彩绝伦,2021年一部《失控玩家》则以虚拟游戏NPC视角切入,反向鲜活演绎了由虚拟技术开启的“第二人生”。如今,拥有元宇宙概念的“脑机接口”技术在医疗健康等领域也获得发展,现实的限制其实从未让人们停止尝试构建虚拟世界。尽管目前我国对元宇宙的探索和研究还处于萌芽阶段,但种种迹象都表明,我们可能即将迎来元宇宙时代。
非遗文化传播发展的革新之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历史的重要标志,是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来源之一。非遗内容明确包含五个方面:(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同时,非遗又具有其独特的历史性、地方性、多样性、实践性、易损性等不同特征,所以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拥有不同于物质文化遗产的别样性。当下,无论国内外,都在交流保护非遗文化相关的信息与经验,对非遗都力争采取一致性的保护措施。可以说,非遗在各类型社区和不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和与自然或历史的互动进程中,被不断地再创造,并持续为这些社区与群体反馈文化认同感。换言之,非遗的发展传播过程,就是提升人们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尊重度的过程。
传统非遗传播途径与困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是文化发展与人类文明的重要纽带,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人是非遗文化传播的重要环节之一,日本、韩国先后开启“重要无形文化财产保持者”制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给予极高的社会地位,大力支持非遗传承人在技艺技能上再度创新和提高,国内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鼓舞和保护非遗发展。现在,非遗以一种接近活态化的形式存在于人类社会中,其传播方式自然不能脱离当下的特殊语境。又因非遗的传播是一个立体并长期的过程,有独特循序渐进的体系,除了传承人这个传播途径外,当下非遗也大多依靠着传统媒介进行传播。
由于受到城市现代化的冲击,目前我国非遗传播仍面临着许多严峻的问题。一是非遗传播范围普遍辐射较小。受到地域的限制,即使有很多非遗文化已和当下数字化结合,但数据库也非常乏味枯燥;二是传播方式受限。非遗的传播大多还只存在于电视、手机、报纸和文化活动中,传播效率较低;三是非遗传承是活态化系统的传承,主要依赖于口口相传,其特殊性注定了传承群体的珍稀性,以至于传承群体愈发缩减,甚至已有后继无人的问题出现。并且近些年随着互联网的崛起,人们生活生产思维方式发生巨大转变。虽然非遗传播的途径正在逐渐与时代发展的脚步相契合,但大多仍停留在初步阶段,甚至丝毫不会考虑受众群体审美需求与情感体验,缺乏创新。革新非遗发展环节,完善非遗传播体系,是当下的新挑战与新要求。
元宇宙领域与传统背景下非遗传播过程的差异
元宇宙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差异,首先体现在审美感知上。在元宇宙世界,全沉浸式审美感知体验,使得艺术在原有的基础上,其内涵与张力得到进一步拓展,元宇宙和艺术是相互成就的关系,非遗与元宇宙一旦融合,沉浸式传播体验或成为主流。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明,至203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重点要求“综合运用报纸、书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站等各类载体,融通多媒体资源,统筹宣传、文化、文物等各方力量,创新表达方式,大力彰显中华文化魅力,实施中华文化新媒体传播工程”。同时,“要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群艺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以传统手工艺为例,以往的传播方式受困于主体性、民族性、地域性的限制,传播质量一直有待提升。而根据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传播者也是信息的接受者”原则,在元宇宙环境里,把运用增强现实技术AR当做是其传播过程的数字化媒介,再与传统手工艺结合,从信源出发,搜集传统手工艺的一系列背景与制作方法,并利用实景拍摄,运用三维激光扫描对其形态进行数据采集,使其可转换为一种可视化表达,为受众呈现数字动画或是高清影像。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工藝美术类非遗项目来说,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使其逼真地呈现出来。
元宇宙视域下非遗文化传播的策略
元宇宙文化艺术并非孤独的,它与传统文化艺术一样具备连贯性。非遗在元宇宙世界通过媒介进行传播,能达到全沉浸式的审美感知体验。当下,元宇宙热潮已经涉足多个领域,通过元宇宙与非遗文化的结合,拓宽非遗的传播途径,能有效改变非遗文化传播的困境。
高效构建GLAM(Galleries Libraries Archives and Museums)虚拟空间,为非遗传播开辟新路径
数字技术的发展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了全新的发展空间与机遇。以往传统的非遗资料大多以书籍形式供大众查询,此种方式目前看来过于单一,受众其实并不广泛,且数据库类型简单,使用率不高。根据阮冈纳赞第五定律“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因需而变看待,元宇宙与非遗的接口一旦打开,全新的图书馆VR场景将发挥强大的优势。利用好AR技术手段,能极大地提升非遗检索过程的三维可视化功能,弹性满足每一个查阅者的喜好。而传统的博物馆场景中,大多是以展示非遗藏品为主,将其静态放置于橱窗,并在旁配有文字解释说明。在元宇宙领域,则可以充分利用AI、XR、MR等数字交互技术,混合现实与虚拟特效,整合空间声学等新元素,打造全新的“感知即交互”沉浸式藏品观赏体验。像巴黎国家自然博物馆,就有通过头显Hololens2实现沉浸看展的方式,来引起用户情感共鸣,同时这种传播方式也有利于增强非遗在大众群体中的关注度。元宇宙视域、GLAM等机构会极大地革新与延伸职能,可使大众深度感受非遗魅力所在,跨时空和地区限制,实现非遗实体资源数字化双生。
高效构建GLAM虚拟空间,对非遗的传播来说是巨大的创新与变革。通过虚实结合的沉浸感受不仅能增加大众的文化认同感,拉近与大众的心理距离,同时还进一步提升非遗传播过程中的仪式感,满足了大众的参与感、代入感,并获得了民族自豪感与认同感。而非遗资料的储存,在这一系列传播进程中,超越了现实与时空的限制,大力提升了非遗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数字藏品丰富非遗的传播方式
数字藏品在国外更侧重于一种金融资产,允许使用虚拟币进行交易,而国内购买数字藏品有精确的范围,禁止使用虚拟货币,主要看中数字藏品的收藏价值。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要求要积极迎合化数字化发展的大趋势同时,要充分运用新技术,发展推广文化产业,革新、创新传播传统文化的路径,构建数字化产业布局。
在非遗传播过程中借助XR+AI技术,可将非遗藏品进行等比复刻,或开启XR数字巡展等形式,大大降低非遗展出的成本和过程中的损耗。例如平台“十八数藏”就携手蜀绣非遗传承人黄海彦,推出了《妙丝禅香》系列数字藏品。而早在2021年,奥利奥就推出了“奥利奥饼干数字藏品”,并以盲盒形式和限量发售打造品牌年轻化形象,线上顾客的转化率直接带动了线下实体产品的销量。
元宇宙的成功营销远远不止这一个案例。数字藏品因其预算可控,最关键的是没有任何限制,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在元宇宙平台,均可发售为数字藏品。非遗一旦有机会与此种形式进行一体化传播,就会重塑“人、藏品、空间”三要素的关系,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受众面更加广泛。如果能有效利用此模式,不仅有利于非遗藏品资源保护活态化,同时也能满足公众对文化多样性的需要,促进非遗文博文创产业发展,更能使非遗传播顺应时代潮流,更加充满朝气。
利用游戏平台,深度挖掘元宇宙领域非遗的商业价值
腾讯集团成立了XR部门,字节跳动公司收购了VR头显制造商Pico,品牌Nike在元宇宙概念游戏平台Roblox上打造了Nikeland,并将粉丝见面会、社交、促销活动等一系列品牌体验融汇于此,都是在积极迎接元宇宙时代的到来。
将元宇宙带来的一系列虚拟概念与现实结合,IP联名产品也出现在不同元宇宙游戏平台中,游戏“崽崽Zepeto”等向用户提供IP联名场景和物件,用户可根据自身喜好选择个性的穿着搭配,这种方式让受众从游戏中获得更为愉悦的精神享受。如果此类模式结合非遗文化标签,大众也将更愿意为快乐和兴趣买单。例如游戏《江南百景图》中,众多环节都围绕着非遗展开,游戏中的螺钿漆器、顾绣、苏绣等多种非遗元素都以新潮的形式出现,不仅让大众在游玩中体验了众多苏州元素,还让其感受到了风俗人情,了解了江南地域历史,使相关文化产业在游戏中一并渗透。而游戏《阴阳师》也与非遗叶雕相结合,在角色剧情发展的同时,也让玩家们感受到了非遗叶雕魅力所在,同时用户们的文化认可度也随之提高。诸如此类,都可以帮助拓展非遗的传播思路,使不同类别的受众群体都可参与其中。
虚拟数字人助力非遗传播
元宇宙是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要想符合此类生态系统,并在元宇宙领域里传播非遗艺术,就迫切需要更具有符合此场景的媒介作为链接出现。而虚拟数字人恰巧能满足这一特征。
虚拟数字人存在于虚拟世界,从技术上而言是由图形渲染、深度学习、动作捕捉等一系列数字手段创造而成,是高度拟人化的虚拟人物。借助虚拟数字人来传播非遗,能让非遗传承人拥有比以往更加广泛和响亮的知名度,在发展传承人多样性的同时,还对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典故有更生动的挖掘和展示,也为非遗技艺传承和商业变现带来了更多可能。
通过赋能虚拟人传播非遗,不仅能让受众打破界限感,增加亲近感,还可使非遗的传播过程变得更加立体生动。虚拟数字人是连接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媒介,是元宇宙视域下为非遗传播发展提供新机遇的有效助力。加之虚拟人的可塑性强,一方面不仅能立体化地传播非遗文化,推动和提升非遗的商业价值;另一方面,还打破了数字媒体冲击下非遗传播的边界感,实现了与观众情感的双向互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用超前的眼光布局元宇宙视域下的非遗传播,探索新兴非遗传播策略,借助VR、XR、MR、AR等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元宇宙领域的不同场景,勇于打破非遗传播的困境,通过增加非遗传播过程中的主体,搭建传播所需的平台,不仅能有效提高非遗地传播,同时还为非遗传播开辟了新的道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未来社会进程中,非遗的传播过程也将占据愈发重要的地位。以往传统的非遗传播模式,需要不断地反思和创新,要进行一定程度的重构,最终才能达到理想的输出效果。结合科学技术手段,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元宇宙视域下的传播条件与途径,遵循新规打破传统的逻辑限制,就是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另一种形式。
参考文献
[1]喻国明.未来媒介的进化逻辑:“人的连接”的迭代、重组与升维——从“场景时代”到“元宇宙”再到“心世界”的未来[J].新闻界,2021(10):54-60.
[2]DIWASA T.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Nepal: Future Directions. [M].Kathmandu:UNESCO Office in Kathmandu,2007.
[3]陳旺,李钰.元宇宙语境下对非遗传播的策略研究[J].声屏世界,2021(S01):6-9.
[4]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2017-01-25)[2023-02-15].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5]孙洁.增强现实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探索与实践[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9.
[6]杨新涯,钱国富,唱婷婷,等.元宇宙是图书馆的未来吗?[J].图书馆论坛, 2021,41(12):35-44.
[7]韦曦.智能传播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场景传播研究[J].传媒观察,2021(12):62-68.
[8]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EB/OL].(2022-05-22)[2023-02-15].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9]顾振清,肖波,张小朋,等.“探索 思考 展望:元宇宙与博物馆”学人笔谈[J].东南文化,2022(03):134-160+191-192.
[10]潘海霞.浅析传统手工艺现当代发展传播新路径[J].大众文艺,2021(21):79-80.
【课题项目】南充市社科研究规划项目“非遗保护视野下川东北民歌传承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NC22B242)。
【作者简介】许敬欢(1994—),女,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音乐教育;李璐伶(1980—),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