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劼
不造车的决议将在今年10月宣告到期,华为造车还会远吗?
一条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OO、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产品线总裁王军停职的消息,外加一张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代替王军、陪同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到阿维塔参观的照片,将华为车BU推到了风口浪尖。
一时间,业内传出了各种猜测。
有熟悉内情的人士称,去年底王军便受到内部处分,停职消息当时就已确定,“但是否离开华为目前还没有定论”。
也有相关方表示,王军之所以被处分,很大程度源于2022年其主导的华为HI模式进展欠佳。
还有人透露,王军被停职其实是源于多方面的原因,但华为非常重视自身培养的干部,只要没有犯下原则性的错误,一般不会轻易让人离职,而是会进行新一波的调用或轮换。
种种言论,难辨真假。相对于王军停职始末,圈内人士更为关注的还是:王军停职会为华为汽车业务的未来走向带来哪些影响?与华为合作的车企们将面临什么?更加重要的是,力挺华为造车的余承东独揽大权之后,华为造车还会远吗?
智选与HI不可兼得?
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所辖之下,余承东与王军是华为车BU最得力的干将。双方二人虽然是上下级关系,但余承东是华为智选模式的支持者,代表作主要是AITO问界,王军则是华为HI模式的主要负责人,合作品牌有极狐、阿维塔。
这两种模式的业务运作方式有所不同,所涉及品牌的旗下产品销量也千差万别。
华为与车企有三种合作模式,第一种是传统零部件供应商模式,即为车企提供所需要的零部件;第二种是HI模式,即和车企一起打造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目前业内的主要代表是极狐、阿维塔;第三种智选模式,则指的是华为全程深度参与产品定义、整车设计、营销和渠道工作,在三种模式中合作范围最广、也最深入,AITO便是这一种。
2022年,AITO销量表现亮眼。数据显示,自2022年3月开启交付以来,AITO问界系列销量超8万辆。在此带动下,赛力斯2022年度预计实现营业收入335亿~350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00.38%~109.36%,毛利率较上年同期有所增长,报告期内单季度毛利率环比正增长。基于AITO漂亮的上扬曲线,不少业内人士评价其为新势力中的“一匹黑马”。
相比之下,极狐与阿维塔就没有那么幸运。新车交强险数据显示,极狐2022年累计销量为11 895辆,北汽蓝谷预计2022年净亏损52亿~58亿元,当然,年度重点车型极狐阿尔法S全新HI版发布较晚(7月)可能是一部分原因。阿维塔交付更晚,2022年12月底进入市场,截至2月5日,累计交付2 000辆,距离2023年10万辆交付目标依然较远。
AITO珠玉在前,不仅增强了华为深度介入智能电动汽车赛道的信心,同时也吸引了更多车企寻求与华为更深入地合作。资料显示,除了AITO,华为已相继与奇瑞、江淮等品牌敲定智选车业务合作。
虽然目前极狐仍以HI模式与华为合作,但其也正在不断挖掘与华为的合作深度,逐步向智选车模式转型。据悉,阿尔法S华为HI 版正在逐步入驻华为门店,同时,极狐也已决定与华为深度合作,共同设计下一款新车阿尔法E。
基于AITO、极狐、阿维塔三者的不同表现,或许可以大胆猜测一下,无论是阿维塔,还是其他更多寻求与华为合作的车企,未来都不会只停留在传统供应商或HI模式,而是会像极狐一样逐渐深入,最终走到智选。
不过,针对业界所关心的——王军停职是否会令极狐、阿维塔与华为的合作陷入瓶颈,华为、阿维塔与极狐均对此表示否认。
极狐相关负责人表示,与华为之间的沟通并没有受到影响,双方依然在积极对接之中,未来的业务规划也会如常展开。阿维塔内部人士也认为,HI模式经过了华为巨量的资源投入,已经上升为华为的重要技术资产,华为不会改变该业务的运作模式,但未来具体的打法可能会有所调整。余承东则一锤定音道:“(王军被停职)是正常的人事变动,华为在汽车业务方向上没有变化。”
华为离造车还有多远?
自2019年华为首次以Tier1的角色高调亮相上海车展以来,华为要造车的“绯闻”就从来没有间断过。尤其是近两年,从标准化零部件的供应到HI模式再到智选车,华为在汽车领域的布局不断升级,更是难以洗脱想要造车的嫌疑。
认为华为会造车的人,理由很充分:华为已经从技术、产品、营销三大核心领域介入AITO,最近更是把AITO海报右上角的logo从AITO换成了HUAWEI,造车的野心难道还不够明显吗?
认为华为不会造车的人理由也站得住脚:智选模式下,华为除了不造整车,其他什么都干了,干嘛还非要亲自造车呢?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华为汽车业务板块的一把手,余承东本人是“造车派”的坚定拥趸。这并非猜测,而是得到了现任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的亲言认证。徐直军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华为最高层最终选择了不造车方案,因为“老余只有一票”。这也是外界盛传余承东独掌大权、华为距离造车会更近一步的主要原因。
針对华为内部以及外界关于造车的种种争论,华为官方以反复强调的方式坚决否认。2020年10月,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甚至因此专门签发了一份《关于智能汽车部件业务管理的决议》,严辞厉色明确“华为不造车”:“以后谁再建言造车,干扰公司,可调离岗位,另外寻找岗位。”
戏剧性的是,这份《决议》的有效期同样十分明确——只有3年。也就是说,华为不造车的决议将在今年10月宣告到期。与此同时,华为也将迎来新一轮重要的人事变动——任正非之女、华为副董事长、CFO孟晚舟即将于4月1日首次当值华为轮值董事长,再加之以余承东已经在汽车业务上集权,届时,华为关于造车的态度是否会迎来360度的大转弯?我们或许可以从华为中期财报中窥见一二。
华为2022年中期业绩显示:实现销售收入3016亿元,净利润率5.0%;其中,终端业务收入为1013亿元,在华为三大业务中占比最高,但与2021年中期业绩同比减少344亿元、下滑25%,拖累总体营收同比下滑5个点。
华为终端业务的下降顺应了全球手机市场的走向,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出现了一成以上的降幅,再往前看几年,全球手机市场的增速不说下降明显,也在逐步放缓。也就是说,未来几年内,华为的终端业务很大可能不会有明显的回升。
主营板块开始走下坡路,掌舵人任正非首先有了危机感。2022年8月,其在《整个公司的经营方针要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讲话中提到,华为应改变思路和经营方针,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以保证度过未来3年的危机,华为一定要把“活下来”作为最主要的纲领,2023年预算要保持合理节奏,盲目扩张、盲目投资的业务要收缩或关闭。
这些压力无疑传导给了华为车BU,传导给了余承东。要知道,虽然华为没有披露汽车业务的营收数据,但作为华为业务增长的第二张底牌,车BU成立3年来一直处在亏损状态几乎是业内公开的秘密。
余承东本人也曾公开承认:“华为在汽车上投入很大,一年花掉十几亿美元,目前是华为唯一亏损的业务。”承压之下,在2022年12月的华为内部会议上,余承东下定决心:“车BU要在 2025 年实现盈利。”
结合以上因素,我们或许更应该倾向于,寻求盈利是华为车BU的当务之急,造车暂时还不会纳入华为的短期目标。毕竟,整车制造环节投入大、利润低、回本周期长,对于此时的华为而言,要持续将巨额资金投掷到汽车业务之中,风险太大。
当然,世事无绝对,从长期来看,实力强大的华为从困境中摆脱出来只是时间问题,到那时,再甩出造车这第二张底牌,也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