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楚依 邓君 常严予
摘 要:运用文献调查法对2020~2022年档案学核心期刊论文进行分析,借助VOSviewer统计分析各期刊发文数量,探究开展档案学研究的主要机构、作者与资助基金;刻画归纳这一时期档案学研究热门主题。总结档案学研究特点,包括研究主题多元化,兼顾理论建构和实践应用;研究思路复合化,以跨学科视角审视档案学研究;研究方法多样化,技术和需求推动研究创新,并展望未来档案学研究趋势,以期为档案学研究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档案学;档案信息化建设;《“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
Abstract: This report analyzes the papers published in the core archive science journals from 2020 to 2022 using the approach of literature survey. With the help of VOSviewer, it counts and analyzes the number of papers issued by each journal and explores the main institutions, authors and funding funds that carry out archival research so as to describe and summarize the hot topics of archival research in this period.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rchival research, including the diversification of research topics,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and multiple research methods. It proposes research innovation with technology and demand, outlines the future trend of archival research and trie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archival research.
Keywords: Archival scienc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of archives; The 14th five-year pla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archives
1 引言
随着《“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的颁布,我国档案事业起航的巨幕正在拉开,追求高质量发展将成为未来档案事业的前行方向。同时,在数智技术赋能下,档案工作模式、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迫切要求档案工作向数智化转型。与此相适应,档案学研究方向也随之发生转变,研究内容也得以拓展。本文运用文献调查法,以2020年~2022年档案学期刊刊载论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相关文献外部特征和内容特征的深入解读,揭示档案学研究的热点主题和特征趋勢,为档案学理论研究以及实践指导提供理论支持。
2 档案学研究基本情况统计分析
本文选取中国知网(CNKI,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全文数据库作为数据源,采用高级检索,将发表时间限定为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一是检索文献来源为档案学领域影响力较高、学术性较强的重点期刊所有文献,包括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档案事业类全部期刊以及《山西档案》《兰台世界》;二是以检索词“档案”在图情类期刊中进行主题检索作为补充,共得到8028篇文献。对检索到的文献人工逐一查阅筛选,剔除与档案研究无关以及选题指南、会议通知、工作报告等非学术研究类文献,最终筛选出4360篇与本文研究范围相关的文献,将其导入Excel和软件VOSviewer进行基本情况统计分析。
2.1发文机构分布
经统计发现,发文机构高达2223所,其中1620所机构仅发表1篇文献,绝大多数机构参与度较低,研究不够深入系统。发文数量最多的是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389篇),其次是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223篇),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等也是领域研究重要力量。
以最低发文量10篇为阈值筛选得到56所高产机构,借助VOSviewer绘制机构共现知识图谱研究高产机构合作关系,发现高产机构中有7所不与其他机构相连,高产机构整体合作关系较为松散。剩余49所高产机构共现图谱如图1所示,节点越大,代表出现频次越多;两个节点之间有连线代表存在合作关系,连线越粗,合作次数越多;颜色代表其所属的聚类,最终得到9个聚类。
图1 高产机构共现
相同聚类机构之间会产生合作,如由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开封市档案馆、濮阳市档案馆、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4所机构组成的合作群体。不同聚类机构之间也会产生合作,如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和中国石油档案馆、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国家档案局之间同样存在合作关系,这充分说明学界与业界是理论与实践紧密融合的学术共同体。此外,发现高产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依然受到一定地域限制,如在共现图谱中中国石油档案馆和其所合作的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国家档案局等机构地址均位于北京。未来需不断创造机构科研合作机会,举办学术研讨会议,打造学术合作平台,积极发挥各自优势进行理念碰撞和技术交流,促进各机构跨界跨地域展开合作,提升档案学整体科研能力。
2.2 发文作者分布
经统计发现发文作者4188人,其中2949人仅发表1篇文献,绝大多数作者的研究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
表1 发文数量不低于30篇的作者
其中发文数量不低于30篇的作者如表1所示,档案学研究领域已经形成一批高产量核心研究学者,这些核心学者的研究呈现出多样化和系统化特点,表现为每位学者的研究成果都包含数个研究主题且一个研究主题可能发表一系列相关文献,未来需要这些学者继续在各自领域深耕细耘,为档案学研究发挥引领带头作用。以最低发文量10篇为阈值筛选得到76名高产作者,借助VOSviewer绘制作者共现知识图谱研究高产作者合作关系,发现50人彼此之间没有联系,高产作者整体合作松散,大部分没有合作关系。
图2 高产作者共现
剩余26名作者共现图谱如图2所示,姓名节点越大,代表出现频次越多,颜色代表其所属的聚类,高产作者群体中已经形成了8个相互合作的小团体,如由中国人民大学徐拥军、李孟秋、郭若涵、龙家庆和武汉大学王玉珏组成的5人合作群体。同时,不同的小团体间也会进行学术合作,如中国人民大学龙家庆和南昌大学聂云霞。未来需进一步挖掘学者间潜在科研合作關系,强化各学术团体合作联系,逐步扩大档案学学术研究合作圈群,同向合力推动档案学研究进程。
2.3 基金分析
科研基金为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持,为学术发展提供坚实保障,论文作为科研成果重要形式之一,与科研基金密切相关,因而本文统计了各个期刊所发表论文的基金资助情况,如图3所示。
图3 期刊论文基金项目
本文将基金资助划分为6种情况,分别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国家档案局项目、其他基金项目、无基金项目6类基金项目,如若同一论文由多个基金项目支持,取级别最高。
从图3可以看出,三大基金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在档案领域相对较少,究其根源在于这两个基金在档案学领域中资助项目数量较少。相对而言,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档案学科研项目较多,作为国家社科领域最高级别的研究项目,得到国家社科基金支持越多代表着档案学科研究越具有竞争力。[1]同时也可以发现,国家档案局为档案学研究提供重要支持。基金资助通常可以证明论文研究成果是具有研究前沿性与研究复杂性,但是从图3中可以发现,没有基金资助的论文数量也不在少数,这也反映出档案学科研究成果未来需要积极申请基金支持,紧紧围绕国家发展重大战略需求、社会经济与文化建设展开科研探索,持续产出创新成果,不断提升学科发展力。
3 档案学研究主题分析
经统计发现关键词14110个,以最低频次15次为阈值筛选得到137个存在共现关系的中文关键词,借助VOSviewer绘制高频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4,结合文献研读梳理出17个档案学领域热点研究主题。
3.1 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国档案学理论经历了初创期、发展期到今天的成型期,[2]构建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新的发展时期,面向新的历史任务,服务新的国家大局,中国档案学者深耕实践,根植中国特色,坚持学术自信,促成档案基础理论研究的飞跃发展。
图4 高频关键词共现
丁海斌教授在《档案学概论》的修改过程中,对档案的定义及其理解进行了新的思考,[3]对档案形成者问题进行了专门探究,[4]对档案学基础理论体系的统一、自洽问题进行了剖析,[5]不断深入,求真,回答档案学的学科属性和研究方法问题,[6]求实,完善和发展“档案自然形成规律”的内涵,[7]求新,分析档案时空理论问题,[8]求深,解析档案本体论[9]和档案价值论[10]的根本要义。同时其他学者也进行充分探索,胡鸿杰分析档案学科的结构与建构问题,[11]杨茜茜提出档案数据治理研究的理论坐标,[12]并基于组织沟通视角分析档案学基础理论的适应性发展问题,[13]张衍等对后保管理论与文件连续体理论关系进行重新审视,[14]马仁杰等阐释“互联网+”时代我国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特征,[15]刘竟等统计与分析近二十年我国档案学研究中的理论应用情况,[16]马伏秋探析中国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阵地坚守与革新路径。[17]真正的学术自信主要来源于理论与方法的成熟与自信,[18]我国学者立足时代,面向未来,推动我国档案学理论体系富有特色、趋向成熟。
3.2 档案史研究。在宏观层面,丁海斌教授开辟了中国档案史史料学研究新领域,这是档案史学科趋于成熟的重要标志,填补了中国档案史史料学研究的空白。其中,系统梳理了我国一史馆、二史馆珍藏的近代档案史档案史料,对其进行了详尽的分类与解读,[19]并对中国近代档案史料在中国近代档案史研究中应用特点进行了全面述评[20];同时丁教授创新性发表了一系列中国古代档案史史料研究论文,对中国古代档案史类书史料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阐释,既介绍了史料内容、探究其在档案史研究中的重要价值与特点,也剖析了其在应用中需要辨明的典型问题。[21]此外,还有学者对明清档案史的研究成果进行统计述评,[22]探析近代档案史料观念传播的三条路径[23]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学者们提升了微观研究的深度。如从《黑图档》入手,系统梳理嘉庆朝盛京的文书制度,[24]具体分析盛京将军衙门的军事职能、政治职能、经济职能。[25]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之际,一些学者还研究了党的革命历史档案,如分析浙江革命精神档案史料内涵、特征,发现其挖掘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26]丁海斌教授还开展了一系列的档案历史语言学的研究,对“文簿”[27]“文案”[28]“卷宗”[29]“文件”[30]“案牍”[31]“公牍”[32]“户籍”[33]等重要档案名词做了历史源流考证。未来应加大档案史研究力度,开发利用档案史料蕴含的丰富价值,完善档案学研究体系。
3.3 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管理
我国档案学者对于电子文件管理的探索之路也越发深远,论文数量显著增加,成果创新性、实践性日益凸显。
3.3.1 电子文件“单套制”归档探究。面对海量电子文件,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已然不适用,电子文件“单套制”管理可以有效减少工作量、降低成本,同时随着新《档案法》的颁布,电子文件的凭证价值得到了法律保障。[34]但电子文件“单套制”管理仍面临挑战,学者们对机构电子文件“单套制”实施困境进行探讨,并提出优化路向,[35]从理论层面思考电子文件归档的实施模式,提出电子文件单套归档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其对策。[36]同时探索我国电子文件“单套制”管理试点工作,分析国家电网[37]、核电企业[38]、辽宁省档案馆[39]等单位开展电子文件“单套制”工作中的问题与优点,从实践总结经验,推动电子文件“单套制”管理持续向前。
3.3.2 区块链的应用。区块链是一个无法被篡改的数据库,所有信息都会被记录在数据库中,不能被人为修改。[40]在档案业务中,区块链的应用可以充分保障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因而学者们梳理分析区块链在高校学籍档案[41]、社保档案[42]、招标档案[43]等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种基于链上链下的电子文件可信管理系统模型,[44]提出基于区块链的可信电子文件保障体系。[45]未来应继续探索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管理的关键技术、制度流程和转型要点。
3.4 档案收集。档案收集是档案管理的第一步,独特的战略意义和地位备受学界关注。档案收集的完整性直接影响档案室藏资源的结构、数量及质量。[46]因此,学者们一方面从档案收集主体角度出发:明确档案部门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角色定位与职能发挥[47];以实例操作为依据,提出档案收集工作的问题和措施[48];探析档案馆开展档案收集工作的方法建议[49]以及如何借助移动新媒体强化档案收集工作。[50]
另一方面从档案收集客体角度出发:明确档案收集必要性,介绍博物馆革命历史档案收集过程,[51]研究教师业务档案[52]、人事档案[53]、科研档案[54]、家族档案[55]、音像档案[56]、重大突发事件档案[57]等收集的方式、现状、问题和对策,系统性、规范化地推进档案收集工作,为档案管理和档案利用奠定基础。其中,抗疫档案研究成果较多,鉴于新冠肺炎疫情对社会造成了巨大影响,对疫情期间产生的档案进行收集整理,是一项能够服务国家决策和学术研究的重要工作。[58]如徐震结合防疫实际经验及疫情防控档案收集的真实情形,总结疫情防控档案收集的意义及相关注意事项。[59]通过对档案收集主体行为和档案收集客体需要的研究共同推动档案收集工作规范科学化、与时俱进化。
3.5 档案保护。档案保护是传承发挥档案价值的必要工作,与文物、图书古籍保护同属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范畴。
(1)理论层面揭示档案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60]梳理档案保护思想理念的演进迭代,倡导加快转变传统档案保护理念,树立档案整体性保护理念、档案动态保护理念、档案全过程安全管理理念[61]等档案保护新理念,解读档案保护行业标准相关内容。[62]如钱毅梳理档案保管思想的发展脉络,对保護、保存、管护等相关概念进行辨析,厘清不同概念内涵所匹配的保管对象、保管内容及适应态别。[63](2)技术层面研究纸质档案、电子档案、缩微档案等保护和修复技术。如黄晓红等比较研究真空充氮消毒法和等离子臭氧消毒法的灭菌除霉效果。[64](3)策略层面分析档案保护不足之处,提出档案保护工作优化建议。如宋帅分析数字时代音乐非遗档案保护现存障碍有保护内容缺乏完整性、保护方式缺乏多样性和保护理念缺乏先进性。[65]王英等构建侨批档案保护与利益相关者互动关系模型,提出各个利益相关者保护侨批档案的具体措施。[66]总之,新理念、新技术的应用和研究为档案保护创新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而档案保护的优化和进步推动着档案工作迈向更加科学合理的阶段。
3.6 档案服务。档案服务是连接档案资源与档案用户的桥梁,也是实现档案价值、彰显档案工作意义的重要途径,[67]是受到学界和业界重点关注的热门研究主题,学者们聚焦于:
(1)档案服务工作的优化路径与模式。新形势、新环境、新技术给档案服务工作带来挑战,同时公众也对档案服务工作提出新要求,在此背景下传统档案服务工作正在优化升级,不断创新发展。学者们提出智能化档案信息服务开展的优化路径,[68]思考后疫情时代下档案服务的策略,[69]探求档案信息服务与媒体融合的契合点,[70]并融入服务主导逻辑的理论,提出档案服务创新的策略。[71]
(2)档案知识服务、智慧服务的架构模型。学者们从梳理智慧档案馆相关理论入手,探究智慧档案馆知识服务的层次架构,[72]结合用户画像技术构建企业科技行政审批档案知识服务模型,[73]在技术环境赋予的时代机遇下激流勇进,不断提升档案服务能力。[74]
(3)档案服务企业研究。在政府职能转变的背景下,“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档案服务企业蓬勃兴起,但是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学者们进行了丰富的研究,探究档案服务业企业知识产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75]分析珠三角地区档案服务行业监管的现状、问题、对策,[76]构建档案外包服务企业人员胜任力模型,[77]提出我国档案服务企业管理创新的路径。[78]在信息技术的驱动下、在国家治理的变革中,各档案机构不断注入新思维,开展新模式,推动档案服务工作向着内涵更深、范围更广、路径更优、服务更新的目标高歌猛进。
3.7 档案治理。学者们立足实际工作需要,不断调研各类档案资源管理的现状和问题,研究其提升之路和转型之路,如突发事件档案[79]、科研机构基建项目档案[80]、文学档案[81]、流动人员档案[82]、企业境外档案[83]等,多视角、多层次、系统化丰富档案学研究体系。而伴随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高度发展,治理概念产生,档案治理是治理理论在档案领域的应用,是档案管理的新发展,是更高层次的档案管理,[84]档案治理这一概念可谓中国的独创,是中国档案事业融入国家发展,支撑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目标实现的重要体现,[85]亦是当前档案学界和业界的关注焦点。
(1)研究丰富档案治理理论内涵体系,包括档案治理概念体系[86]、评价体系[87]、档案制度建设与档案治理现代化关系辨析[88]、研究现状和未来图景[89]等。如倪丽娟对档案治理本质、档案治理思维出发点与目标指向进行研究论述。[90]
(2)总结实践工作,分析档案治理的具体实践案例,[91]发现档案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92]构建多元主体参与档案治理机制,[93]提出“数智”时代档案治理策略和路径,[94]推动档案治理能力建设,[95]构建自治、法治、共治三位一体的档案馆档案治理体系,[96]加快推进档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此外,也有学者对档案治理视域下水电企业档案工作[97]、离散档案数字回归[98]、档案服务外包安全监管[99]等展开研究。未来要不断拓展我国档案治理研究视野、完善我国档案治理理论体系、丰富我国档案治理研究方法、提升我国档案治理实践效能。
3.8 档案学专业建设。高校档案学专业作为培养档案人才的主阵地,档案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一直是学界研究热门。一方面学者们持续关注传统档案学教育模式和机制的更新以提升线上线下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如赵雪芹等构建数据科学驱动的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框架,从基础性理论课程、融合性应用课程及开放性实践课程三方面加强教学改革[100]。周文泓等提出整体背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支持、评估与考核五大维度构成的档案学教学数字转型框架,并提出应用策略[101]。
另一方面,2018年10月,教育部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我国开始新文科建设。档案学专业紧跟国家宏观战略,在多元学科融合和信息技术引入的潮流中,学者们纷纷探究新文科背景下档案学人才培养策略和专业发展路径。如聂云霞等结合新文科建设背景,构建以培养目标为导向、教育模式为途径、课程体系为抓手、育人平台为推手、师资力量为保障的“五位一体”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人才培养优化路径[102]。其中,课程思政和计算档案学是新文科背景下的研究重点。
3.8.1 课程思政。2020年11月,《新文科建设宣言》明确提出“牢牢把握文科教育的价值导向性,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103]”。学者们研究档案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必要性、难点、模式和路径,分享课程思政建设实践经验。如徐拥军等从队伍建设、元素挖掘、方法改革、评价体系四个层面提出推动档案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策略[104]。马捷等结合吉林大学图情档学科的特点,構建“思创融合,协同育人”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并以档案学为例,介绍该模式指导下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经验及成果[105]。同时,还有学者研究如何利用档案学本身优势如抗疫档案[106]、抗日战争档案[107]、红色档案[108]等特色档案资源开展思政教育。
3.8.2 计算档案学。计算档案学旨在为计算机同档案学的跨学科融合形成理论基础,聚焦于将计算方法和资源应用于大范围的文件/档案处理、分析、存储、长期保存和利用,以实现更高效率、生产力和精准度的鉴定、整理、描述、保存和利用决策,并助力参与和开展使用档案材料的研究。[109]学者们在辨析其概念内涵[110]和特点[111],探析其在中国发展前景[112]的基础上,提出计算档案学发展建议。如周文泓等解析计算档案学发展局限以及新文科建设提供的发展机遇,把握两者相互作用的要点,提出计算档案学发展策略。[113]
此外,2022年9月14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了《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其中“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更名为“信息资源管理”。对于这一学科发展历程中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学者们探讨学科更名给档案学专业带来的影响,[114]思考学科更名带来的机遇和挑战[115],提出在新目录指导下的档案学专业建设方向和策略[116]。还有部分学者将档案馆等机构教育作为高校档案学学科教育的补充展开研究,如钱思雨提出我国档案馆进行青少年教育活动建设路径[117]。总之,充分利用校内校外资源,线上线下双向并进,打造“智育”和“德育”能力双优的档案学专业,培养具有远大抱负和职业道德,兼备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能力的新时代档案人才。
3.9 档案机构。2018年2月2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我国启动新一轮机构改革,档案机构由“局馆合一”改为“局馆分设”,理顺职责,政事分开[118]。一方面,学者们梳理档案机构面临的挑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119],分析档案机构改革后对档案事业的影响[120],探讨档案机构自身定位的重塑,[121]提出加强档案行政执法队伍建设[122]、加强我国档案行业协会建设[123]及如何做好机构改革后档案工作[124]的建议和路径。另一方面,学者们针对机构改革背景下档案服务外包[125]、档案部门参与非遗保护[126]、档案工作与文书工作的协同机制[127]等展开研究。
同时,学者们聚焦档案机构的研究还包括:(1)定位各类档案机构在社会突发事件中履行的职责[128],针对各类档案机构的设置、运行和发展提出对策建议。如王强等分析治理现代化背景下企业档案机构设置及其运行的挑战和机遇,并提出对策建议。[129](2)梳理档案机构评估历史和现状,分析我国档案机构评估存在的问题和原因,[130]提出档案机构评估主体多元化协同发展策略。[131](3)以档案机构微信公众号[132]和档案机构短视频平台[133]为研究对象,调研分析运营现状和影响因素,提出优化用户体验、服务质量、传播效果和管理水平的策略与建议。总之,学者们立足时代新要求和行业新背景,从专业角度探讨档案机构职责、运行、发展等,以期对提升和改进档案机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有所裨益。
3.10 “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2021年6月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档案界头等大事,迅速引起学界热议。《规划》为我国档案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目标和新要求,学者们从“十四五”时期我国档案事业面临的全新机遇和主要挑战出发[134],结合《规划》解读制定新时期电子档案管理、智慧档案馆建设、档案人才培养、档案服务等各方面核心任务和重点内容。如蔡盈芳从治理体系、资源体系、利用体系、安全体系和档案信息化5个方面进一步说明“十四五”时期企业档案工作重点任务安排[135]。同时,学者们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为推动《规划》提出的深化档案信息化战略转型实现和“十四五”时期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献智献策。如陈慧等立足于《规划》文本内容,围绕主体、资源、技术及文化四维视角探讨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创新路径与方式,[136]冯亮秋等结合《规划》研究新时期档案信息化战略转型方向。[137]此外,学者们还关注档案法治建设[138]、档案学术研究[139]、档案统计工作建设[140]对档案事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档案事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141]。通过专业解读和研究明晰《“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思想理念、目标原则、任务要点,条分缕析,鞭辟入里,推动《规划》逐步落实。
3.11 《档案法》研究。自2020年6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新修订《档案法》起,学者们纷纷展开相关研究助推国家档案法治建设。
(1)微观层面结合新《档案法》具体条文对其中档案安全、档案征购、档案销毁、档案利用等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读。如肖秋会等针对新《档案法》第二十二条辨析档案征购行为的独立性特点,梳理其立法沿革,指出档案征购面临的问题。[142]栗相恩通过对新《档案法》“法律责任”章的分析,发现其规范内容主要属于处罚性规定[143]。宏观层面思考新《档案法》立法理念[144]、立法特点[145]、现存不足[146]和实施要点[147]等。如邓君等从立法结构营造技术和语言表达技术两个方面对新《档案法》展开分析,阐明新《档案法》的科学合理性、新颖完整性、规范性、专业性和准确性。[148]
(2)新《档案法》实施向档案事业各方面提出新要求[149],学者们研究在此背景下档案资源建设、档案开放利用、档案数据治理、档案众包、加强档案职业道德建设等具体工作面临的挑战,提出解决策略和优化路径,形成档案工作新规范和新格局。如聂云霞等分析当前我国档案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从法律体系、主体权责、监管客体、监管技术、监管模式等方面进一步探索并构建新《档案法》背景下档案监管新格局。[150]总之,学者们从新《档案法》出发,丰富理论内涵,在实践中规制档案行为,指导档案工作,促进新《档案法》贯彻落实,推动国家档案法治建设。
3.12 档案文化。档案文化是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文化研究对档案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该主题学者们聚焦于:
(1)分析档案文化传播现有特点、影响因素和面临问题,构建档案文化传播路径和机制等。如赵彦昌等认为档案文化传播要注重分析公众需求、联合“新”“旧”媒体和加强多元合作。[151]
(2)档案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推广、运营以及档案文化创意服务的模式和提升策略。如饶圆等在研究广西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现状和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开发建议[152]。郭若涵等从档案文化创意服务主体、内容、效果三個方面分析我国档案馆文化创意服务现存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153]。
(3)探索档案文化育人功能和惠民功能,提出档案文化资源赋能文旅融合的路径[154],如黄霄羽等提出档案馆文化惠民服务实施策略[155],王玮从核心资源、保障要素、输出形式、运行环境四要素出发,构建高校档案文化育人体系[156]等。
(4)构建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档案文化资源建设模型[157],研究企业、学校、乡村等档案文化建设的问题和路径等。如刘业群引入PEST分析法,提出高校档案推进大学文化建设的路径,[158]朱彤等探析口述校史在高校档案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与价值,[159]学者们的研究推动着档案文化深层次挖掘、多领域开发、广范围传播,使档案文化价值发挥更充分,为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贡献档案智慧和档案力量。
3.13 档案信息化建设。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为社会信息化进程提供强劲引擎,在社会信息化朝向更高质量、更广范围发展的同时,档案信息化建设不断创新、持续远航。
(1)新时期档案信息化建设路径、策略探析。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尤其是在新时期,在技术相继更迭的深远影响下,更加需要做好顶层规划与设计,我国学者对此进行细致的分析,明晰档案信息化建设统筹主体、档案信息化建设支持主体和档案信息化建设业务主体的职责[160]并提出五大保障路径,推动“十四五”时期我国档案信息化战略转型顺利实现。[161]同时,信息化背景下档案职业也陷入危机,亟待重塑,因而学者们分析信息化背景下四川大学档案馆重塑档案职业的措施,[162]提出信息技术革新背景下档案职业的发展路径。[163]
(2)不同行业、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研究。在具体实践中,不同行业与企业需要依据行业性质、发展目标等探索适宜的档案信息化管理方案,因而学者们分析如工程档案[164]、地质资料档案[165]、公安人口档案[166]、不动产档案[167]、医疗档案[168]、乡镇档案[169]等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3)数字档案馆建设。数字档案馆是档案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在新技术不断赋能、新战略不断推动下,数字档案馆建设日趋成熟。在理论探讨方面,学者们探索数字档案馆的“数字—数智—数治”的演进之路,[170]分析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关键影响因素,[171]构建数字档案馆生态位三维模型,[172]提出新时期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新型路径、实现思路及发展趋势。[173]在技术赋能方面,学者们将数字孪生技术融入数字档案馆建设实践,设计数字档案馆建设体系架构。[174]在实践试点方面,学者们分析中国华能数字档案馆建设实践[175]、浙江省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建设实践[176],总结了数字档案馆建设经验。
此外,档案信息化建设全面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档案数据库、档案网站、档案管理系统、档案平台的完善进步。档案数据库建设方面,王志宇等分析采用文档型非关系型数据库存储档案数据的优势和价值[177]。黄天娇等探索疫情防控档案专题数据库的建设。[178]档案网站建设方面,赵嘉文等探讨数字文化视域下档案网站建设的意义与价值,[179]吴琳等构建政府网站网页归档体系,提出政府网站网页归档的发展策略[180]。档案管理系统方面,学者们对地方高校科研档案管理系统[181]、港口企业数字档案管理系统[182]、政府档案知识管理系统[183]、电子公文档案管理系统[184]等进行探究,分析各系统的建设目标、现状、不足等,并提出优化路径。档案平台建设方面,学者们设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数据采集系统[185],探索信息集成平台在医院统一无纸化病案归档中的应用价值[186],并以武汉大学《专门档案管理》课程为案例,对档案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的建设和功能架构进行分析。[187]总之,学者们抓住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契机,打造档案信息化人才队伍,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管理、开发和利用,助力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进一步推动档案事业发展和国家信息化建设。
3.14 档案与数字人文。数字人文是技术与人文碰撞的新领域,深刻变革人文学科的研究范式,不断拓宽人文学科的研究空间。2009年,王晓光将“数字人文”概念引入我国的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领域,开启了我国学者“数字人文与图情档融合研究”的求索之路。[188]在档案领域,我国学者展开了丰富的研究。
(1)档案学科与数字人文共生的理论思辨。数字人文为档案学科提供了重要机遇,因而一些学者从理论层面进行探索,构建档案学科参与数字人文研究的模式、明晰数字人文视角下档案学科前进的路径。牛力等构建数字人文视角下档案研究的方法论体系。[189]左娜等基于共生度分析方法识别数字人文跨学科共生因素,透视出数字人文跨学科共生背景下的档案研究范式。[190]曲春梅等从档案与数字人文的双向视角考察二者的概念内涵;分析二者双向推动的价值意义;探索二者相互建构的实践路径,推动档案与数字人文之间的学科对话与共生发展。[191]
(2)数字人文视角下档案资源的开发。数字人文正在快速通过前沿技术打开全新视觉场景,社会信息资源由单调静态方式叙述表达转变为直观动态形式体验传达。[192]档案是重要的信息资源,在数字人文赋能下,档案资源的建设与开发利用呈现出新模式。学者们深入分析基于数字人文的档案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193]提出数字人文赋能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三维机制体系,[194]建构面向数字人文的新型档案资源整合模式,[195]并对不同的档案资源提出不同开发建设路径,如对南侨机工档案[196]、京剧脸谱图像数字资源[197]、大型体育赛事档案资源[198]、抗日战争档案资源[199]、戏曲档案资源[200]等进行了探究。同时学者们不断尝试运用数字人文技术与方法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赵雪芹等将本体构建应用于万里茶道档案资源的知识组织中,实现对档案资源的关联组织与可视化呈现:[201]邓君等构建抗日战争老兵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完成对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的多维知识发现研究,丰富并拓展了知识发现研究体系。[202]
(3)数字人文与档案工作。档案部门是数字人文的天然合作伙伴,在数字人文概念发展完善的路途上,档案工作不断调整,持续变革,多路径、多维度、多模式参与到数字人文的发展中,在数字技术的渗透下,档案工作逐渐开辟新的场景,二者和合共生。学者们提出档案工作参与数字人文建设的五种应用模式[203],分析数字人文背景下档案馆知识服务的价值阐释与运行逻辑[204],阐明数字人文视域下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合理性并提出数字人文视域下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基本策略[205],确立民国档案数字人文服务平台的功能定位与建设思路[206]。
3.15 档案与记忆。记忆是对过去的感知与再现,在记忆的长河中历史得以传承、文化得以延续,而档案这种具有证据和记忆功能的特殊文献是社会历史面貌的真实映射[207],在社会记忆的建构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社会记忆研究逐渐延伸,数字记忆、档案记忆受到关注。
(1)档案与社会记忆研究。档案是社会记忆建构的重要载体和主要形式,社会记忆的构建可以维护历史的真实面貌,传承人类文化,具有重要价值。[208]因此学者们探索档案数据化趋势下融合信息技术的定量社会记忆构建方法[209],探讨档案参与构建社会记忆的可行路径,[210]提出面向社会记忆重构的档案信息语义组织框架,[211]重构档案合理管控社会记忆的策略。[212]社会记忆理论为档案理论和档案工作带来新的视角,因而在宏观讨论基础上,学者们基于社会记忆视角,分析日本细菌战档案编纂利用的价值、困境,[213]阐释疫情防控档案征集的理念与策略,[214]提出非遗口述历史档案资源保护及开发路径,[215]充分发挥档案在社会记忆构建和社会记忆传承中的功能和价值。[216]
(2)档案记忆研究。档案记忆是社会记忆主流力量,档案记忆作为社会记忆的一种形态,一方面具有社会记忆的共性,另一方面与其他社会记忆相比也有自身特质,因而学者们对档案记忆进行了深入探究。[217]学者们对皮埃尔·诺拉的档案记忆思想进行了剖析和揭示[218],提炼出英国Memory Lane项目在区域档案记忆项目构建中的经验[219],结合社会融入理论对档案记忆建构活动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220]。随着研究的深化,档案记忆研究向著档案记忆再生产研究自然延伸,学者们站在档案记忆本体立场上创建档案记忆再生产理论,[221]基于知识管理勾勒出档案记忆再生产架构,[222]并结合档案记忆再生产的过程思考档案记忆再生产如何实现对身份的“知情意行”四个层次的认同,[223]进而在对档案记忆构建理论与实践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后疫情时代档案记忆建构的方法及流程。[224]
(3)档案与数字记忆研究。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档案记忆的研究重心渐渐从传统形态转变到数字形态,数字记忆研究进一步发展,[225]学者们分析档案馆数字记忆的价值及构建路径,[226]探索档案著录工具在数字记忆构建中的应用,[227]总结数字记忆与新时期国家档案数据治理之间的内在联动,[228]用数字记忆建构过程来划分档案文化创意服务的模式,汲取数字记忆理念为档案文化创意服务的具体路径提供支撑,[229]同时,将数字记忆理论融入档案资源开发中,开发中大记“疫”档案知识图谱,[230]构建红色档案资源开发模式,[231]提出晋商档案资源建设策略,[232]以智慧的技术方法和先进的思维理念挖掘档案信息资源。[233]学者们通过对档案记忆及档案在社会记忆构建中的应用研究助力历史面貌再现和当前文明赓续,更好地完成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职责。
3.16 档案与大数据。大数据正在掀起各领域与行业变革的巨浪,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思维方式。大数据也给档案界带来了新转变,档案工作正在经历一个从接收保管纸质档案到接收保管电子档案,从管档案实体到管档案数据,从手工操作到信息化智能化操作,从档案资源分散利用到联网共享的变革过程,[234]我国档案学者瞄准大数据赋能发展的新契机,着力寻求档案研究的新突破。
(1)大数据背景下档案工作研究。大数据背景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升级,档案信息化速度加快,信息资源数量剧增,为档案工作带来新挑战,为档案业务体系的格局带来新要求,因而我国学者对大数据时代档案工作转型的进路进行了思考与探究,分析大数据、云计算时代,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的新机遇和挑战,[235]提出大数据环境下病历档案数据[236]、人事档案数据[237]管理的策略。
(2)档案数据研究。大数据时代,随着档案管理数字转型不断推进及数据处理技术应用推广,档案数据管理逐渐成为档案工作的新常态。[238]我国档案数据探索还处在起步阶段,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因而学者们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阐释大数据时代档案数据质量控制的实现价值,[239]诠释档案数据安全保障内涵,解析档案数据安全保障目标,[240]提出省域档案大数据共建共享方法与路径。[241]未来随着数字化进程加深和档案数据飞速增长,学者们应针对大数据背景下档案工作的开展和转变以及档案数据的整理、管理、开发和利用投入持续系统的研究。
3.17 档案与社交媒体。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成为信息传播的新平台,新时代要求档案主管部门发动社会力量广泛地参与档案事业。[242]学者们对此展开如下研究:
(1)社交媒体在档案中的应用研究。社交媒体为创新国家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提供了探索空间,[243]为档案信息资源挖掘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网络平台,我国学者总结了社交媒体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挖掘的模式,提出社交媒体在国家数字资源整合与服务中的优化策略,[244]并以美国国家档案馆在利用社交媒体开展档案服务工作方面的成效为经验,为我国国家综合档案馆应用社交媒体提升档案信息服务水平提出参考建议。[245]
(2)社交媒体文件归档研究。在数据资产积累与数字记忆构建战略导向下,社交媒体用户的信息存档需求日益提升。[246]我国学者对社交媒体文件的归档问题进行探究,厘清社交媒体文件权属关系,[247]分析《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制下删除权的行使对社交媒体文件归档的挑战,[248]探讨社交媒体归档工具设计的原则和功能要求,[249]建构社交媒体政务文件鉴定的主要工作框架,[250]提出基于我国国情的档案馆社交媒体信息存档策略,[251]从而为我国社交媒体文件归档提供依据、工具和动力。该主题学者们将社交媒体应用于档案研究,以期更广泛地传播档案信息、更便捷地提供档案服务。
4 档案学研究特点和前沿趋势
基于上述对档案学研究主题聚类分析,可以发现2020年~2022年档案学研究具有如下特点:
(1)研究主题多元化,兼顾理论建构和实践应用。4360篇档案学学术文献研究主题包括理论、方法、机构、人员、机制、规范、应用以及档案史等各方面。学者们立足国内档案现象和档案工作,研究红色档案、历史档案等特色资源,开展系统完善的综述分析,梳理学术发展史,探讨未来发展趋势和工作重点,把握现状的同时透视过去和遥视未来。时刻关注国际档案界研究前沿热点,引入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以及开辟新领域等,通过信息技术、档案理念和战略规划的发展催生新主题,既有宏观瞰览、顶层设计,也有微观探析、路径细化,研究内容广泛,研究成果丰富。研究主题彼此之间也存在紧密的联系和交叉,突显档案事业数字化、智慧化发展趋势。
(2)研究思路复合化,以跨学科视角审视档案学研究。在新文科建设和一级学科更名的推动下,学科交叉融合成为科学研究的新趋势,档案学科不断与其他学科进行合作,突破专业壁垒,拓宽学科口径。如在对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连续体理论、全宗理论等档案学基础理论持续研究的基础上,引进4R危机管理理论、心流理论、长尾理论等其他学科理论,不断丰富档案学研究体系。当代研究热点也反映了档案学研究跨学科性,计算档案学能够在档案工作、档案学理论中注入计算思维,推动档案学科在方法、理论、技术等方面进行创新。此外,档案学也不断加深与图书馆学、情报学、历史学等学科的合作。
(3)研究方法多样化,技术和需求推动研究创新。传统的档案学研究以定性分析为主,是思辨的学问。[252]随着大数据、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的发展,档案学研究方法逐渐融入定量方法,技术化转型,如区块链技术在电子文件“单套制”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知识图谱、本体、社会网络分析等技術方法在档案知识组织中应用广泛,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情感分析等也应用于档案数据处理分析中,共现分析、引文分析等方法也被引入到档案学量化研究中。同时在新时代,公众对档案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档案法》和《“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也对档案工作提出了新目标,因此在数字档案馆建设、档案服务研究等问题上,也不断探索利用新的技术、融入新的理论方法赋能研究建设,如将数字孪生技术、云计算技术嵌入到数字档案馆构建中,将零数据理论、服务主导逻辑理论应用到档案服务中,推陈出新,不断推动档案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未来档案学要秉承以“人”为本的观念,着眼多元主体需求,立足实际档案工作和档案现象,保证研究方法规范性和研究理论合理性,积极开展跨学科、跨机构交流与合作,同时发挥自身优势搭建平台,实现档案学与其他学科的双向互动式协作,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档案学研究体系,并将关注以下主题:
(1)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等研究持续推进。电子文件研究将持续深化,将进一步完善电子文件“单套制”管理研究,系统、全面探索单套制应用的优势、风险、策略、方案等,并不断探索新的技术,解决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可用性、安全性等问题。此外,要加大对中国档案史料学、中国档案历史语言学等较为新兴且与学科本质根基息息相关的研究领域的关注程度。
(2)档案与数字记忆研究。记忆承载历史、传承文明,档案具有社会记忆属性,是建构社会记忆的不可替代要素。[253]置身于数字时代,数字记忆成为研究的热点,对数字记忆的探索将持续加深,将在数字记忆的建构;数字记忆理论的完善、数字记忆资源的长期保存;数字记忆资源的组织、开发、再现、分享,数字记忆实践项目开发等方面展开进一步探索。
(3)档案管理的数字转型。随着数字时代到来,各行各业开展数字化转型抢占制高点,《“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指出,到2025年档案工作基本实现数字转型。因此,传统档案管理和档案数据管理的异同辨析,通用及面向特定档案资源的档案数据管理模式和机制,从问题难点、原则方法、流程规范搭建档案管理数字转型理论体系;提出档案管理数字转型策略和路径值得学界持续關注。
(4)新文科建设和一级学科更名背景下档案学改革和发展。一级学科更名拓宽了档案学学科边界,其作为国家新文科建设重要参与者应在信息技术广泛运用和多元学科交叉融合的大趋势下激流勇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档案学发展道路。探索新背景下档案学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资源、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革新和升级;档案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理论体系和模式路径;计算档案学在中国档案学界发展方向和道路,以及一级学科更名后档案学专业发展图景和建设策略等,孕育、延伸和拓展学科新增长点,满足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人才需求,增强学科核心竞争力,提升学科话语权,是目前亟待丰富和完善的新发展领域。
5 结语
本文对档案学领域重点期刊进行探究,统计分析各期刊文章的作者、作者机构、资助基金等信息,分析这一时期档案学研究的主题,探究档案学未来研究热点,旨在从整体勾勒出档案学研究图景,把握学科研究前沿动态,明晰学科研究发展态势。在社会变革的机遇期,档案学研究破解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道路中的各种难题,借助新文科建设契机,深化档案学与其他学科的合作,推动档案学科持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裕晨,邱均平,赵腾.新时代我国省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竞争力与特征分析——基于2009-201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统计数据[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1,44(08):68-74.
[2]张斌,尹鑫.中国特色档案学基础理论体系的历史发展与当代构建[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1,47(06):36-49.
[3]丁海斌.再谈档案的定义及其理解[J].档案管理,2022,(02):5-7+11.
[4]丁海斌.论档案形成者[J].档案管理,2022,(01):5-10.
[5]丁海斌.谈修改《档案学概论》的几个重要问题[J].档案学研究,2022,(01):30-35.
[6]丁海斌.档案学科论:学术之道唯在求真[J].山西档案,2020,(06):10-16.
[7]丁海斌.档案形成论:实践的故事[J].山西档案,2020,(06):5-9.
[8]丁海斌.时空论:寻找档案世界存在形式的规律性[J].山西档案,2020,(05):11-16+10.
[9]丁海斌.本体论:档案哲学的纲领与根本原则[J].山西档案,2020,(03):5-9.
[10]丁海斌.档案价值论:寻找事物的本质意义[J].山西档案,2020,(03):10-14.
[11]胡鸿杰.解释与建构:十字街头的学科[J].档案管理,2021,(03):35-38.
[12]杨茜茜.概念?内容与定位:我国档案数据治理研究的理论坐标[J].档案学研究,2021(06):28-34.
[13]杨茜茜.档案学基础理论的适应性发展——基于组织沟通视角的分析[J].档案学研究,2021(04):32-40.
[14]张衍,黄清晨.后保管理论与文件连续体理论关系的重新审视[J].档案学研究,2020(01):25-31.
[15]马仁杰,蒋潇洁.论“互联网+”时代我国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特点[J].浙江档案,2021(11):28-33.
[16]刘竟,姜思凡,卢章平.近二十年我国档案学研究中的理论应用分析[J].档案与建设,2020(11):41-46+52.
[17]马伏秋.中国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阵地坚守与路径革新探析[J].档案与建设,2021(08):38-41+56.
[18]丁海斌.谈我国档案学研究方法的特点与不足[J].北京档案,2019,(04):4-9.
[19]丁海斌,刘卉芳,许茵.中国近代档案史档案史料研究[J].档案与建设,2021,No.395(11):38-44.
[20]颜晗,丁海斌.中国近代档案史料在近代档案史研究中的应用[J].档案与建设,2022,No.407(11):37-40.
[21]丁海斌,唐密.中国古代档案史类书史料研究[J].档案与建设,2022,No.400(04):32-35.
[22]姜珊.2018—2019年明清档案史研究述评[J].兰台世界,2020,No.569(03):12-16.
[23]王霞.近代档案史料观念传播路径探析——基于史学视角的考察[J].档案管理,2022,No.258(05):75-77.
[24]赵彦昌,姜珊.《黑图档·嘉庆朝》所见清代文书制度若干问题研究[J].北京档案,2020,No.349(01):7-10.
[25]赵彦昌,李昕竹.从咨文的使用看盛京将军衙门的职能——基于《黑图档·嘉庆朝》的学术考察[J].山西档案,2020,No.253(05):179-188.
[26]程世利.革命精神档案史料的利用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档案与建设,2022,No.405(09):66-68.
[27]丁海斌,慕梦琪.“文簿”一词源流考[J].浙江档案,2022,No.489(01):40-43.
[28]丁海斌,邹安宁.“文案”一词源流考[J].档案与建设,2020,No.375(03):14-18.
[29]丁海斌,李灵珊.“卷宗”一词源流考[J].档案管理,2020,No.245(04):9-13.
[30]丁海斌,丁思聪.“文件”一词源流考[J].档案管理,2021,No.248(01):23-25+29.
[31]颜晗,丁海斌.“案牍”一词源流考[J].档案学研究,2021,No.180(03):4-9.
[32]丁海斌,劉卉芳.“公牍”一词的起源与后世应用考[J].北京档案,2021,No.365(05):7-10.
[33]吴哲,丁海斌.历史上“户籍”一词源流考[J].浙江档案,2021,No.482(06):40-43+22.
[34]吴聃,黄世喆.新《档案法》背景下电子文件信息演进流程中凭证价值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J].档案管理,2022,(05):58-61.
[35]龚骏骎,颜祥林.电子文件“单套制”归档实施困境与优化路径[J].浙江档案,2022,(06):51-55.
[36]杨茜茜,吴硕娜.面向数据化的电子文件单套归档实施路径研究[J].山西档案,2022,(02):114-124.
[37]陈彦,江裴红,薛鹏程.电网建设项目电子档案单套制管理初探[J].中国档案,2021,(05):58-59.
[38]施千里.核电企业重大建设项目电子文档管理实践分析——以福清核电电子文档管理试点项目为例[J].浙江档案,2021,(03):58-59.
[39]赵健.辽宁省档案馆电子文件“单套制”归档与电子档案单套制管理技术创新与策略研究[J].兰台世界,2022,(12):5-7.
[40]陈勇,肖文鹤.区块链技术在电子文件管理中的应用路径[J].北京档案,2022,(03):35-37.
[41]杨建军,戴旸.区块链技术在高校学籍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北京档案,2022(11):28-30.
[42]程洪杰.区块链思维下社保档案信息服务模式研究[J].兰台世界,2022,(12):127-129.
[43]李春艳.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招投标电子档案可信认证新模式探索——以中国石化物资招投标电子文件单套归档试点为例[J].中国档案,2022(11):70-71.
[44]杨海杰,石进,卢明欣.基于链上链下的电子文件可信管理系统模型[J].档案管理,2022,(02):12-16.
[45]聂云霞,罗宛清.基于区块链的可信电子文件保障体系探析[J].档案与建设,2021,(11):28-31.
[46]崔玉珊.收集工作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京档案,2020(03):35-36.
[47]谢玉雪,聂书源,郭若涵.档案部门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角色与职能[J].浙江档案,2020(02):40-41.
[48]王羽佳.基层单位档案收集精准化管控探析[J].北京档案,2020(02):23-25.
[49]王遥.国家综合档案馆档案资料征集的方法研究[J].兰台世界,2020(04):66-68.
[50]江浩艳.移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档案征集工作新思考[J].兰台世界,2021(04):64-66.
[51]秦刘威.博物馆革命历史档案的收集和利用研究[J].档案管理,2022(01):127-128.
[52]金海焕.加强学校教师业务档案收集的若干举措[J].浙江档案,2020(07):64.
[53]沈程程,王伟萍,龚胡微.论如何做好人事档案收集工作[J].兰台世界,2020(S2):79-80.
[54]杜静,罗瑞丽.关于科研院所科研档案管理的探析[J].北京档案,2020(12):35-37.
[55]郑淑玉.家族档案征集与利用探析[J].北京档案,2020(09):28-31.
[56]华林,谢梦晴,谢梓菲.扶贫记忆抢救:云南省精准扶贫音像档案体系化征集研究[J].档案学研究,2021(06):84-90.
[57]王青霞,郑慧,王哲平.重大突发事件档案收集策略研究[J].兰台世界,2022,No.602(12):43-45.
[58]王凯,蒋国勇.集体记忆构建视角下疫情口述史料采集研究[J].浙江档案,2020(10):29-31.
[59]徐震.浅谈疫情防控档案收集与利用[J].档案与建设,2021,No.388(04):56-58.
[60]马钰荟.从央视《客从何处来》节目谈保护家庭档案的重要性[J].兰台世界,2020(10):80-83.
[61]秦军艳.基于全过程安全管理的档案保护新理念与新模式探究[J].档案管理,2021(06):72-74.
[62]陆兴中.《档案仿真复制工作规范》解读[J].中国档案,2022,No.587(09):30-31.
[63]钱毅.从保护到管护:对象变迁视角下的档案保管思想演变[J].档案学通讯,2022(02):82-88.
[64]黄晓红,栾宁丽,徐向东,杨勇.真空充氮法与等离子臭氧法对纸质档案霉菌灭活的效果比较研究[J].浙江档案,2021(12):63-65.
[65]宋帅.数字时代音乐非遗档案保护研究[J].档案管理,2021(06):82-83.
[66]王英,舒洁.利益相关者视角下潮汕侨批档案的保护研究[J].档案管理,2020(06):79-82.
[67]潘娜,常大伟.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档案服务工作的发展与变革——基于政策文献的内容分析[J].中国档案研究,2020,(02):158-169.
[68]周林兴,林腾虹.用户画像视域下智能化档案信息服务:现状?价值?运行逻辑与优化路径[J].档案学研究,2021,(01):126-133.
[69]徐丽娜,杨杰,孙连荣.后疫情时代档案服务策略研究[J].兰台世界,2022,(05):34-37.
[70]苏君华,宋帆帆.媒体融合语境下档案信息服务质量:价值?机理及提升策略[J].档案学研究,2021,(05):10-16.
[71]李彦,向禹,王雪君.服务主导逻辑视角下的档案服务创新研究[J].兰台世界,2022,(05):41-44.
[72]任越,问宇鹏.智慧档案馆知识服务的构成要素及服务层次探析[J].山西档案,2021,(03):15-23.
[73]于英香,姚倩雯.基于用户画像的企业科技行政审批档案知识服务模型构建[J].档案学研究,2022,(03):52-59.
[74]赵栩莹.新技术环境下的档案智慧服务:思维?业态与机遇[J].北京档案,2021,(11):13-17.
[75]李姊忆,王毅.档案服务业企业知识产权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中国档案研究,2020,(02):3-16.
[76]李海涛,苗亚新.珠三角地区档案服务行业监管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档案学通讯,2021,(02):35-43.
[77]李海涛,张海枫.档案外包服务企业人员胜任力模型构建探析[J].档案学通讯,2022,(06):36-44.
[78]朱建邦,谢永宪,房小可.我国档案服务企业管理创新路径研究[J].兰台世界,2021,(05):40-45.
[79]李琳.高质量发展语境下突发事件档案管理的实践困境与突破路径[J].档案管理,2022(04):90-91.
[80]张旭.科研机构基建项目档案管理探究[J].北京档案,2022(07):33-35.
[81]吴春梅.信息技术背景下文学档案从实体管理向知识管理转型——以中国现代文学馆藏品管理系统为例[J].兰台世界,2021(05):102-105.
[82]马仁杰,潘文珂.新冠肺炎疫情排查背景下中国流动人员档案管理的若干思考[J].档案学通讯,2020(03):68-73.
[83]王洋,蔡盈芳,王露露.试论企业境外档案管理体制及建设策略[J].档案学通讯,2021(04):63-70.
[84]金波,晏秦.从档案管理走向档案治理[J].档案学研究,2019(01):46-55.
[85]徐拥军,连志英,陈怡.2021年中国档案学研究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J].档案学研究,2022(01):8-13.
[86]张帆,吴建华.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档案治理概念体系研究[J].档案学研究,2021(01):23-31.
[87]张卫东,张乐莹.我国档案治理能力评价体系研究[J].浙江档案,2021(04):26-28.
[88]孟月,马爱芝.档案制度建设与档案治理现代化关系辨析[J].兰台世界,2021(06):107-111.
[89]李宗富,董晨雪,杨莹莹.国家档案治理:研究现状?未来图景及其实现路径[J].档案学研究,2021(04):17-24.
[90]倪丽娟.档案治理问题思考[J].档案学研究,2021(01):58-63.
[91]李红梅.船舶集团联合重组背景下档案治理体系构建[J].中国档案,2022,No.586(08):60-61.
[92]慈波.档案治理体系建设的探索思考——以嘉兴市为例[J].浙江档案,2021(08):46-48.
[93]李孟秋.整合视角下多元主体参与档案治理的机制与路径[J].档案学通讯,2021(02):12-19.
[94]金波,杨鹏.“数智”赋能档案治理现代化:话语转向?范式变革与路径构筑[J].档案学研究,2022(02):4-11.
[95]常大伟.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我国档案治理能力建设研究[J].档案学通讯,2020(01):109-112.
[96]沈洋,赵烨橦,张卫东.现代化档案治理体系构建研究——以国家档案馆为主体的视角[J].浙江档案,2020(10):17-19.
[97]段华梅.档案治理视域下水电企业档案工作创新研究——以华能澜沧江水电股份有限公司小湾水电厂为例[J].山西档案,2021(02):104-108.
[98]常大伟,罗瑞云.全球档案治理进程中离散档案数字回归的挑战与对策[J].档案与建设,2021(05):38-41+67.
[99]徐拥军,王兴广.治理视域下档案服务外包安全监管研究[J].档案学研究,2022,No.187(04):116-122.
[100]赵雪芹,李天娥.数据科学驱动的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山西档案,2021(01):143-150+142.
[101]周文泓,黄小宇,吴琼,文传玲.档案学的教学数字转型框架构建及其应用研究[J].兰台世界,2021(04):39-45.
[102]聂云霞,黃星.新文科背景下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北京档案,2021(12):37-39.
[103]《新文科建设宣言》正式发布[EB/OL].(2020-11-03)[2022.09.02].https://news.eol.cn/yaowen/202011/t20201103_2029763.shtml.
[104]徐拥军,熊文景.档案学专业融入“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路探析[J].档案学通讯,2021(02):20-25.
[105]马捷,赵天缘,田园,邓君.思创融合,协同育人——吉林大学图情档学科课程思政建设模式与实践探索[J].图书情报工作,2022,66(01):11-21.
[106]颜冬英.抗疫档案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探析——以潍坊医学院为例[J].浙江档案,2022(03):55-57.
[107]华林,董慧囡,李莉.海外抗战档案文献联合编研研究[J].浙江档案,2022(03):17-21.
[108]朱彤,曾祥明.论红色档案传承红色基因的生成机理?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J].档案学通讯,2022(01):23-28.
[109]CAS.About us[EB/OL].[2020-01-11].https://dcicblog.umd.edu/cas/about-us/.
[110]周文泓,贺谭涛.计算档案学要义研究:三层理解逻辑揭示[J].浙江档案,2020(12):19-22.
[111]刘越男 ,杨建梁 ,何思源 ,祁天娇.计算档案学:档案学科的新发展[J].中国档案,2022(01):72.
[112]赵跃,张佳欣.计算档案學在中国的发展前景探析——基于中国图情档界的计算档案学认知调查[J].档案学通讯,2021(05):32-39.
[113]周文泓,代林序,祁天娇.新文科背景下计算档案学的发展策略研究[J].档案学研究,2022(01):22-29.
[114]何振.一级学科更名对档案学专业的影响[J].档案学通讯,2022,No.268(06):105-107.
[115]曹宇,赵彦昌.“一级学科更名”后档案学专业建设的新认识与再思考[J].档案与建设,2022,No.407(11):16-19.
[116]赵彦昌.一级学科更名对我院发展的影响和我们的应对之策[J].档案学通讯,2022,No.268(06):111-112.
[117]钱思雨.我国档案馆青少年教育活动建设路径研究[J].兰台世界,2022(04):29-32.
[118]韩季红,夏秀丽,黄健.我国档案管理体制的四次改革及其规律[J].浙江档案,2020(02):62-63.
[119]傅荣校.当前档案机构改革若干问题探讨[J].档案学通讯,2020(01):63-69.
[120]邱志鹏,高建辉.新一轮档案机构改革背景下的档案事业发展研究[J].北京档案,2020(01):25-27.
[121]陈艳.后机构改革时代:档案机构定位的重塑——基于山东省省级机构档案工作者的调查[J].档案学研究,2020(03):39-45.
[122]陈鹏.机构改革背景下档案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研究[J].浙江档案,2022(04):51-53.
[123]李海涛,杨晗.机构改革背景下的我国档案行业协会建设[J].档案与建设,2022(08):30-34.
[124]黄玉明.关于在深化改革中加强档案工作的几点思考——以安徽省各级档案馆为例[J].档案学研究,2020(01):41-45.
[125]张帆,朱令俊,张弛.机构改革背景下档案服务外包行业的四个主体及其关系研究[J].档案学研究,2020(02):43-50.
[126]裴佳勇.机构改革背景下我国档案部门参与非遗保护的问题及对策[J].档案管理,2020(05):22-24.
[127]杨霞.档案机构改革后档案工作与文书工作协同机制探析[J].档案学通讯,2020(02):32-39.
[128]任越,夏嘉宝.社会突发事件中档案机构职责分析——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为例[J].山西档案,2020(03):15-21.
[129]王强,杨文.治理现代化背景下企业档案机构设置及其运行研究——以中国石油为例[J].档案学研究,2021(05):45-51.
[130]马双双.我国档案机构评估历史与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档案管理,2020(02):29-31.
[131]马双双.我国档案机构评估主体多元化协同发展研究[J].浙江档案,2020(03):28-30.
[132]陈祖芬.档案机构微信用户体验的设计原则与重点研究[J].档案与建设,2022(03):25-30.
[133]王静,沈涌,郭淼.档案机构短视频平台运营现状与优化策略研究——以抖音号为例[J].兰台世界,2021(08):75-77.
[134]郝琦,王玲,黄婉华,王阿陶,赵局建,李雯.“十四五”时期我国档案利用服务的机遇?挑战与对策建议[J].档案学通讯,2021(06):94-96.
[135]蔡盈芳.推动企业档案工作高质量发展——《“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企业档案工作重点[J].中国档案,2021(10):26-27.
[136]陈慧,南梦洁,罗思静,齐璐阳,蒋冠,吕元智,聂云霞,钟福平.档案学者纵论新时期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解读[J].山西档案,2021(04):5-14.
[137]冯亮秋,王治,尚喆,詹高飞,和小波.基于《“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的档案信息化战略转型研究[J].档案管理,2021(05):46-47.
[138]封盛龙.以法治建设推动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J].中国档案,2022(06):28-29.
[139]常大伟.与时代对话:以档案学术研究服务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J].山西档案,2021(03):1.
[140]王思婷.加强新时代档案统计工作建设 为档案事业发展提供高质量数据支撑[J].兰台世界,2020(12):4-5.
[141]庞如超,李宏宇,韩钰.档案事业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J].浙江档案,2021(02):47-49.
[142]肖秋会,张博闻.行政法视域下的档案征购制度研究——兼论新《档案法》第二十二条[J].档案学通讯,2022(01):102-108.
[143]栗相恩.全面依法治档:对新修订《档案法》“法律责任”章的理解[J].档案管理,2021(03):20-21+25.
[144]陈惠霞.新修订档案法(新修订《档案法》《档案法》)立法理念研究[J].浙江档案,2020(11):59-60.
[145]徐拥军.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特点[J].中国档案,2020(07):26-27.
[146]孫大东.新《档案法》尚需彻底解决的三个问题[J].档案管理,2021(01):18-20.
[147]常大伟.新修订《档案法》的立法导向与实施要点[J].档案与建设,2020(12):22-26.
[148]邓君,常严予,钟楚依.基于立法技术视角的新《档案法》解读[J].档案管理,2022(01):47-50.
[149]周秋萍.修订档案法对档案职业能力的新要求[J].浙江档案,2020(06):56-57.
[150]聂云霞,卢丹丹.新《档案法》背景下档案监管的内涵与发展[J].档案管理,2022(01):39-44.
[151]赵彦昌,宋雪婷.融媒体环境下档案文化传播路径研究——基于《“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的学术考察[J].浙江档案,2022(06):23-26.
[152]饶圆,郑冰树.广西档案文化创意产品的调查分析与开发建议[J].山西档案,2022(02):164-170.
[153]郭若涵,王玉珏.我国档案馆文化创意服务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兰台世界,2020(05):33-39.
[154]赵琛.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J].浙江档案,2022(08):52-54.
[155]黄霄羽,靳文君.档案馆文化惠民服务的实施策略[J].档案与建设,2021(11):17-22+.
1 6.
[156]王玮.试论高校档案文化育人体系的构建[J].档案与建设,2020(03):36-40.
[157]吴金燕,房小可.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档案文化资源建设研究[J].北京档案,2022(10):14-18.
[158]刘业群.高校档案文化建设的PEST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兰台世界,2022(06):.
4 6-49.
[159]朱彤,杨桂明.口述校史在高校档案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和价值研究[J].浙江档案,2020(01):62-63.
[160]吴志杰,刘永,吴雁平.档案信息化建设责任主体的职责定位——基于新《档案法》第五章的文本考察[J].档案与建设,2021,(09):21-25.
[161]冯亮秋,王治,尚喆,詹高飞,和小波.基于《“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的档案信息化战略转型研究[J].档案管理,2021,(05):46-47.
[162]甘露华.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档案职业的重塑——以四川大学档案馆校史馆建设为例[J].兰台世界,2022,(11):83-85.
[163]李健.信息技术影响下档案职业发展研究[J].兰台世界,2021,(06):87-91.
[164]杨吉星,胡立新,方涛,刘军,汪宇雄.中建电力工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实践[J].中国档案,2022,No.588(10):66-67.
[165]樊艳霞.新时代地质资料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档案管理,2021,(05):124+126.
[166]周俊.大数据背景下公安人口档案信息化应用的实现路径[J].档案管理,2022,(03):121-122.
[167]连杰.不动产档案信息化管理刍议[J].档案管理,2021(02):88+90.
[168]宗静娟.医疗档案信息化安全体系建设研究——基于某三甲医院的SWOT分析[J].档案管理,2021(02):91+93.
[169]宫晓东,丁海悦.论乡镇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四个维度[J].档案与建设,2022(04):40-43.
[170]杨智勇,谢雨欣.数字档案馆的“数字—数智—数治”演进之路——基于《“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的分析[J].档案与建设,2021,(08):57-61+71.
[171]李建玲,熊回香,陈子薇.基于DEMATEL模型的数字档案馆建设影响因素研究[J].档案管理,2022,No.258(05):44-49.
[172]王洁菲.数字档案馆生态位提升策略探究[J].北京档案,2022,(09):13-16.
[173]王可欣,牛力.面向“十四五”的新一代数字档案馆建设路径及趋势分析[J].档案管理,2022,(04):34-36.
[174]王静.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数字档案馆建设探析[J].浙江档案,2021,(07):47-49.
[175]蒋术.数字档案馆建设探索与实践——以中国华能为例[J].北京档案,2021(12):30-33.
[176]王肖波.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创新与发展——以浙江省档案馆创建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为例[J].档案学研究,2021(01):104-109.
[177]王志宇,郭士华.基于文档型非关系型数据库档案数据存储研究[J].档案学研究,2021,(05):79-84.
[178]黄天娇,邱志鹏,丛佳.面向全民抗疫记忆构建的疫情防控档案专题数据库建设研究[J].兰台世界,2021,(03):60-63.
[179]赵嘉文,韩佩晔,赵佳智.数字文化视域下档案网站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以陕西省10个地市级以上档案馆为例[J].兰台世界,2022,(10):64-67.
[180]吴琳,周丽霞.政府网站网页归档体系建构研究[J].山西档案,2022,(01):55-62.
[181]朱晓明.地方高校科研档案管理系统功能优化——以青岛大学为例[J].兰台世界,2021(04):90-92.
[182]高立慧,贾慕云,李瑾,李雅文,荚爱民.港口企业数字档案管理系统研究与應用[J].中国档案,2021(05):62-63.
[183]赵鑫强,李颖.智库建设视角下的政府档案知识管理系统研究[J].山西档案,2021(06):54-60.
[184]李飞荣,邓振华,朱国庆.基于文档一体化管理的电子公文档案管理系统建设与实践——以国防科技大学为例[J].北京档案,2021(02):39-41.
[185]卞咸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数据采集系统设计与应用[J].中国档案,2021(05):72.
[186]刘子国,梁付奎.基于信息集成平台的无纸化病案归档实践[J].中国档案,2021,(02):42-43.
[187]程媛,张博闻,李鑫.档案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应用——基于武汉大学《专门档案管理》课程的案例研究[J].山西档案,2021,(02):135-143.
[188]王晓光.“数字人文”的产生?发展与前沿[G]/ / 全国高校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研究会组.方法创新与哲学社 会科学发展.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207-221.
[189]牛力,高晨翔,张宇锋,闫石,徐拥军.发现?重构与故事化:数字人文视角下档案研究的路径与方法[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1,47(01):88-107.
[190]左娜,张卫东.数字人文跨学科共生因素及档案范式识别研究[J].档案学研究,2021,(04):25-31.
[191]曲春梅,何紫璇.概念?意义与实践:档案与数字人文的双向考察[J].档案学研究,2022,(06):10-17.
[192]陈艳红,陈晶晶.数字人文视域下档案馆红色档案资源开发的时代价值与路径选择[J].档案学研究,2022,(03):68-75.
[193]靳文君.基于数字人文的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档案与建设,2021,(04):12-16+11.
[194]加小双,姚静.数字人文赋能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机制与路径[J].山西档案,2022(03):19-27.
[195]左娜,张卫东.面向数字人文的档案资源整合模式构想:解构与重组[J].档案学通讯,2020,(03):29-37.
[196]黄天娇,邱志鹏,于雯青.数字人文视域下南侨机工档案文献遗产开发路径研究[J].浙江档案,2021,(10):21-23.
[197]杨冠灿,卢小宾.面向数字人文的京剧脸谱图像数字资源构建[J].档案学通讯,2020(03):38-44.
[198]陈慧,南梦洁.数字人文视域下大型体育赛事档案资源整合模式研究[J].山西档案,2022(01):27-39.
[199]陈海玉,向前,万小玥.数字人文视域下抗战档案资源的开发策略与路径研究[J].山西档案,2021(03):71-80.
[200]王思琪,黄钟雨,付亚楠,蒋冠.数字人文视域下戏曲档案资源开发路径探析[J].北京档案,2022(02):26-28.
[201]赵雪芹,李天娥.面向数字人文的档案领域本体构建研究——以万里茶道档案资料为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2,45(08):154-161.
[202]邓君,王阮.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与多维知识发现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22,66(07):4-16.
[203]牛力,刘慧琳,曾静怡.档案工作参与数字人文建设的模式分析[J].档案学通讯,2020,(05):62-67.
[204]陈晶晶,覃芳,董小熔.数字人文背景下档案馆知识服务:价值阐释与运行逻辑[J].北京档案,2021,(12):23-27.
[205]魏歌,吴志杰.数字人文视域下的数字档案馆建设:合理性诠释与策略探讨[J].北京档案,2021,(02):15-18.
[206]陈宇.民国档案数字人文服务平台建设思路研究[J].北京档案,2021,(08):28-31.
[207]房小可,王巧玲.档案著录?知识关联与社会记忆重构[J].档案学通讯,2021,(03):27-33.
[208]陈忻,房小可,孙鸣蕾.我国社会记忆构建研究综述[J].兰台世界,2021,(01):46-50+45.
[209]房小可.档案学科视角下社会记忆构建框架研究[J].档案学研究,2021,(03):18-23.
[210]王卓.档案构建社会记忆路径探析[J].中国档案,2022,(04):46-47.
[211]房小可.面向社会记忆重构的档案信息语义组织研究[J].档案学研究,2022,(02):77-82.
[212]聂云霞,陈烟然.解构与重构:论档案与社会记忆管控[J].档案与建设,2021,(04):22-25+46.
[213]金成民.社会记忆视角下的国内日本细菌战档案研究[J].浙江档案,2020,(05):17-21.
[214]邓莉,汤玲玲,王运彬.基于社会记忆观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档案征集工作探析[J].山西档案,2020,(06):147-153.
[215]庞帅.社会记忆视角下非遗口述历史档案资源保护及开发探究[J].北京档案,2022,(10):30-32.
[216]魏莉,方丽萍,梁小平.基于社会记忆构建视域下的精准扶贫档案资源建设研究[J].档案学研究,2021,(03):60-64.
[217]丁华东,周子晴.从固态到液态:档案记忆再生产形态的嬗变与思考[J].档案学通讯,2021,(06):13-21.
[218]丁华东,黄琳.“记忆之场”:皮埃尔·诺拉的档案记忆思想发凡[J].档案与建设,2020,(04):43-46+37.
[219]宋扬.英国Memory Lane项目给我国区域档案记忆项目带来的启示[J].档案与建设,2020,(10):45-49.
[220]任越,马骏超.社会融入视角下档案记忆建构问题探究[J].档案与建设,2021,(03):4-8.
[221]丁华东,张燕.档案记忆再生产理论创建的构想[J].档案学通讯,2020,(04):12-19.
[222]李依玲.知识管理理论在档案记忆再生产中的应用探究[J].档案管理,2020,(01):30-33+59.
[223]杨茜兰.档案记忆再生产视角下的身份认同过程与策略分析[J].浙江档案,2021,(10):27-31.
[224]黄智斌.后疫情时代档案记忆构建与实践创新[J].山西档案,2022,(02):181-185.
[225]王丹,王红红,颜祥林.国内档案学界数字记忆研究的兴起?发展与展望[J].山西档案,2022,(03):177-186.
[226]徐朝钦.论档案馆数字记忆的价值及构建路径[J].浙江档案,2021(05):37-39.
[227]李思艺.档案著录工具在数字记忆构建中的应用研究[J].档案与建设,2020,(02):4-8.
[228]倪代川,金波.数字记忆视域下档案数据治理探析[J].档案管理,2021,(01):41-44.
[229]龙家庆,聂云霞.数字记忆建构视域下档案文化创意服务模式探析[J].档案学通讯,2020,(05):68-76.
[230]舒忠梅,张萍,李小霞,张珊瑜,周纯,刘一凡.数字记忆视角下重大社会事件档案知识图谱开发——以中山大学抗疫专题档案为例[J].浙江档案,2021,(04):46-48.
[231]徐海静,姜惠丹.数字记忆视角下红色档案资源开发模式构建探析[J].山西档案,2021,(05):136-142.
[232]秦康威,倪代川.数字记忆视域下晋商档案资源建设探析[J].山西档案,2021,(02):46-52.
[233]赵雪芹,邓文慧.数字记忆视角下新冠肺炎疫情档案收集研究[J].北京档案,2020,(10):7-11.
[234]刘婉欣,雷晓蓉,冯文博.畅想大数据时代的档案数据科学[J].档案管理,2021,(06):55-56.
[235]王長红.大数据背景下强化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J].档案与建设,2021,(04):54-55.
[236]韩秋菊.大数据背景下医院病历档案管理策略研究[J].兰台世界,2022,No.601(11):104-106.
[237]王华.大数据时代人事档案数据的保全与保密问题研究[J].档案与建设,2022,No.404(08):70-71.
[238]周林兴,林凯.大数据时代档案数据质量控制:现状?机制与优化路径[J].档案与建设,2022,(02):4-8.
[239]周林兴,崔云萍.大数据视域下档案数据质量控制实现路径探析[J].档案学通讯,2022,(03):39-47.
[240]金波,杨鹏.大数据时代档案数据安全保障探究[J].档案学通讯,2022,(03):30-38.
[241]林伟宏.省域档案大数据共建共享方法与路径探讨[J].浙江档案,2022,(09):20-22.
[242]姜钦芳.档案治理体系下社交媒体文件归档研究[J].中国档案,2022,(02):74-75.
[243]文传玲,张晓宇,周文泓.社交媒体在国家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中的应用——基于美国档案与文件署的案例研究[J].兰台世界,2020,(03):22-26.
[244]宿娜.社交媒体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挖掘路径探析[J].浙江档案,2021,(07):44-46.
[245]郑慧,虞香群.基于内容分析的美国国家档案馆社交媒体应用及其启示[J].山西档案,2020,(04):123-131.
[246]周文泓,代林序,苏依纹,黄小宇,贺谭涛,文利君.全球社交媒体信息存档的行动要素解析及启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1,44(08):35-41.
[247]谭彩敏.从所有权角度分析社交媒体文件的归档管理[J].北京档案,2021,(09):34-36.
[248]李欣钰.挑战与应对:《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制下删除权在社交媒体文件归档工作中的实现[J].档案管理,2022,(04):46-49.
[249]张雪,周毅.社交媒体归档工具的功能分析与设计[J].浙江档案,2021,(11):40-43.
[250]农颜清,周毅.社交媒体政务文件长期保存的鉴定要素与内容分析[J].浙江档案,2022,(02):24-28.
[251]周文泓,贺谭涛,黄小宇,文利君.档案馆的社交媒体信息存档实践进展与策略展望[J].山西档案,2021,(01):55-60+13.
[252]于英香.档案学研究技术取向批判的再思考[J].档案学通讯,2021,(01):21-28.
[253]徐拥军.档案记忆观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84.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商学与管理学院 钟楚依,博士研究生;邓君,博士,教授,博导;常严予,博士研究生 来稿日期:2022-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