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莉莉
[摘 要]
马克思主义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党史中作出的三个历史决议,鲜明践行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三个历史决议是“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的产物,是“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的产物,均发挥着“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的历史作用,彰显着铭记历史、启迪未来的战略考量,深刻践行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唯物论。新时期,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学习好、贯彻好三个历史决议,更好指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伟大实践。
[关键词]三个历史决议;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理论创新
[中图分类号] D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23)02-0027-0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实践第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础观点。毛泽东于1937年写就的《实践论》是阐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经典文献,他在文中提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無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为推动全党深入总结和反思被实践证伪了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毛泽东发起和主持制定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第一个历史决议);也是基于同样的实践观,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发起和主持制定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第二个历史决议)。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第三个历史决议),是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下起草的,再度遵循同样的实践观。整体审视可见,党的三个历史决议均立足实践,坚持理论创新,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彰显着铭记历史、启迪未来的战略考量,深刻践行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唯物论。
一、“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的产物
马克思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三个历史决议诞生的时代背景虽各不相同,但都是基于实践所产生的现实问题,从认知解释层面进行建构诠释,是客观现实维度和主观自觉意识的内在耦合。
(一)第一个历史决议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实践形成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基础上,总结得出真理性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深入分析中国社会环境和特殊国情,广泛发动人民群众,相继掀起国民革命、土地革命、全民族抗日战争的斗争风暴。然而在革命斗争实践中,深受“左”倾和右倾的错误思想影响,中国共产党遭遇了诸多困难。最为突出的是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致使第五次反“围剿”遭遇失败,无数共产党人在残酷的战斗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面对革命实践中的巨大挫折,党认识到纠正路线错误、端正思想路线的极端重要性。正如毛泽东指出的:“如果简单地处理几个人,不总结历史经验,就会像过去陈独秀犯了错误以后党还继续犯错误一样。”
在此背景下,党中央领导进行了全党范围的延安整风运动,使全体党员的思想得到全面洗礼。从1941年开始,党中央将学习和认识党的历史放在重要地位,总结汇编了《两条路线》等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党史著作,使广大党员干部通过了解和掌握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的历史,重新认识和理解党走过的革命实践历程。1944年5月,党中央成立党内历史问题决议准备委员会,着手制定第一个历史决议。毛泽东以深邃的历史眼光要求,决议的起草工作必须实现团结全体同志,又要搞明白我们党的历史,并修改了决议的起草文稿,确定了题目。他强调指出:“这是事关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历史决议,必须对党和人民负责任。”
经过详细研究和再三斟酌而产生的第一个历史决议,对一系列重大历史问题作出了科学正确的结论,特别注重对革命斗争实践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在思想层面上作出剖析,既有对历次错误主要特征的描述,又有对前后错误路线间关联的细致分析。决议在考察三次“左”倾路线的基础上,深刻洞察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变化的不平衡性,指出革命形势发展到“重新具有在城市中建立民主政府的条件时”,这些不均衡性就会得到实质性改善。这正是党基于此前斗争实践得出的真理性认识。正如毛泽东指出的:“在革命时代,我们从成功到失败,再从失败到成功,反复对比之后才真正认识到革命的发展规律和必然趋势。”
(二)第二个历史决议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形成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基础上,总结得出真理性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战胜政治、经济、军事等一系列严峻挑战,荡涤旧社会留下的污泥浊水,领导建立和巩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党审时度势,一举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党领导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制度保证。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国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此后,党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全面社会主义建设,虽然取得巨大成就,但也出现过曲折和失误。如何认识和评价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如何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如何评价毛泽东的功过是非和历史地位,是困扰全党全国的疑难问题。
在此背景下,党中央一方面领导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推动全党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另一方面,对于曲解“解放思想”、肆意夸大党和毛泽东所犯的错误进而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给予旗帜鲜明的反对。邓小平警觉地指出,“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丢掉了这个旗帜实际上就是否定了我们党的历史”,“要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实事求是地、恰如其分地评价‘文化大革命,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功过是非”。在决议起草过程中,邓小平始终注意从对实践影响的角度把握决议内容。他指出:“党内外都在关注,不拿出一个解决办法,重大问题就会缺乏一致的看法,国际社会就会质疑中国的团结安定。”
经过反复讨论和修改而产生的第二个历史决议,同样对一系列重大历史问题作出了科学正确的结论,同样特别注重对革命和建设斗争实践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在思想层面上作出剖析,总结其中的规律性认识。决议以扎实的数据为基础,充分肯定了新中国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进行工业建设、农业发展中所取得的成就,细数了在科教文卫事业、城乡商业和对外贸易中所获得的成效。决议还充分肯定党的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动的判断,即国内主要矛盾已从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转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种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必须遵循的规律,成为第二个历史决议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实践的最根本的总结。
(三)第三个历史决议在建党百年之际取得历史性成就、形成历史性经验基础上,总结得出真理性认识。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消灭了绝对贫困、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使全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面貌发生了空前改变,中华儿女正以高度的自信昂首阔步迈向现代化强国建设和实现民族复兴的新征程。进入新时代,党“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是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历史性胜利,也是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胜利。”
伴随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的日益强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南北矛盾”重新变得突出,环境危机、种族危机、发展危机、全球治理危机等深层次问题也日益凸显,正如第三个历史决议所指出的:“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威胁上升,逆全球化思潮上升,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对于国内和党内,一些困难和问题还比较突出,诸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重点领域改革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意识形态领域存在不少挑战”“铲除腐败滋生土壤任务依然艰巨”,等等。对于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而言,如何在国际国内局势日新月异、中国发展站上新的历史起点的实践基础上,团结和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就成为一个必须作出总结和部署的大问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党中央于2021年3月正式启动第三个历史决议的起草工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起草工作始终坚持4点原则,即全面把握和重点突出决议起草对于新时代国家发展的重要性;系统总结历史经验与重大成就,从厚重的历史中汲取新时代奋勇前进的精神养料;坚持唯物史观,坚持大历史观和正确的党史观,以此推进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新征程;以“学习、研究、民主”的精神认真做好历史决议的起草工作。此后,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提出必须妥善处理好“最新认识与已有结论”“分析失误与总结成就”“突出重点与系统总结”“历史阶段性与历史连续性”之间的关系,始终着眼于广泛的民主和深入研究,全面征求不同领域、不同专家、不同群体的意见,历经仔细推敲和反复讨论,最终在十九届六中全会上成功通过。第三个历史决议区别于前两个历史决议之处在于,突出“在建党百年之际,系统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和重大成就,实现了全党在思想和行动上的统一,为开创伟大事业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交汇点,第三个历史决议的产生,表明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总结达到新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党的百年历史特别是新时代历史充分证明“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的深刻规律。
二、“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的产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三个历史决议的内容和侧重点虽各不相同,但有一条共同的红线,就是通过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得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结论。
(一)第一个历史决议贯穿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线索,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飞跃的理论根基。第一个历史决议深入分析了党内“左”、右两种路线错误出现的思想源头和社会根源,高度评价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生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决议第一句话就写明了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决议特别指出,在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和实践便是此种结合的代表”。决议强调,只要坚持正确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路线,正确地运用馬克思主义理论于中国具体实际,“并向一切与之相反的错误思想作了胜利的斗争”,中国共产党才能达到“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空前的巩固和统一,发展为今天这样强大的革命力量”。
决议虽然没有使用毛泽东思想的概念,但通过批判历次“左”、右倾错误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和严重危害,对照论证了毛泽东“创造性地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革命学说应用于中国条件的工作”,并从政治、军事、组织等方面详尽论述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理论与策略问题的正确观点,初步勾勒了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轮廓。决议在对错误的政治路线、军事路线和组织路线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指出这三类错误“都是从思想上违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而来,都是从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而来”。决议最后强调:“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更普遍地更深入地掌握干部、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结果,必将给党和中国革命带来伟大的进步和不可战胜的力量。”
(二)第二个历史决议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建构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飞跃的理论框架。第二个历史决议从纵向和横向的结合上概括了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6个方面,并提炼出更具指导意义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3个“活的灵魂”。这使毛泽东思想具有科学的系统表达和理论形态,也体现了邓小平对起草历史决议的要求:“要给人一个很清楚的印象,究竟我们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坚持毛泽东思想,指的是些什么内容。”特别是,决议将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个人的思想作了区分,把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晚年错误区分开来,强调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这实现了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界定,解决了当时既要坚持毛泽东思想又要否定毛泽东晚年错误这一难题,实现了既“拨林彪、‘四人帮破坏之乱,批评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回到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轨道上来”的目标。
决议通过对毛泽东思想的概念界定和内容阐释,阐明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渊源和理论基础,将坚持毛泽东思想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决议进一步从党和国家工作重点、分阶段实现现代化目标、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变革、主要矛盾、建设高度民主和高度的精神文明、民族关系、国防建设、对外关系、党的建设等方面,第一次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十个要点”。这既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阶段性理论成果,也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
(三)第三个历史决议强调坚持以“两个结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系统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第三个历史决议同样蕴含着清晰的理论创新线索。在谈到起草第三个历史决议的考虑时,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到要深入研究一些重大问题,其中就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条重要线索,即“深入研究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深化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正因为如此,第三个历史决议在讲到我们党百年奋斗各个历史时期面临的主要任务和取得的伟大成就时,都特别提到要以理论创新引领事业发展。我们党所开创的一个个新局面,都与党不断用创新理论指导实践有关。因此,第三个历史决议特别强调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博大胸怀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引领伟大实践”。
第三个历史决议以宏阔的历史眼光和高度的历史自觉,总结提炼了新的实践基础上的新理论、新观点,用“十个明确”系统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科学阐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内涵和重大意义,充分肯定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理论上的原创性贡献。决议明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國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是第三个历史决议的一个突出亮点和理论重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揭示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创性贡献和创新性发展成果。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第三个历史决议与前两个历史决议在确立党的指导思想和加强党的理论建设上是一脉相承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他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进一步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我们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党的百年历史特别是新时代历史充分证明“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深刻规律。
三、发挥着“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的历史作用
三个历史决议都立足于在重大历史关头系统总结历史经验并作出高度理论概括,为推动党和人民事业胜利前进的伟大实践发挥重要作用,深刻践行了认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一)第一个历史决议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面胜利奠定坚实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政治前提。第一个历史决议在回顾党过去24年的历史、总结24年的经验教训、剖析以往出现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成因的基础上指出,今后全党的任务是在弄清思想、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加强全党同志“如同一个和睦的家庭一样,如同一块坚固的钢铁一样”的团结,“为着获得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和中国人民的完全解放而奋斗”。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解决了历史问题之后,党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集中精力解决新问题,推动全党实现了“既放下了包袱,又开动了机器,既是轻装,又会思索”。第一个历史决议的通过和党的七大的召开,标志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稳固建立和党的稳定成熟的领导集团的形成。
自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以后的10多年间,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和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引领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夺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辉煌胜利。这个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统治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也极大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二)第二个历史决议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奠定坚实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第二个历史决议在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从理论层面第一次对初步形成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作了系统概括,初步建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对于推动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二个历史决议首次在党的正式文件中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和科学定位,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第二个历史决议公布的次年,1982年召开了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党的十二大以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而载入史册,标志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
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国内改革发展任务多么艰巨繁重,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的伟大胜利,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三)第三个历史决议为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实现第二個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障。第三个历史决议其目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决议立足“把党走过的光辉历程总结好,把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的辉煌成就总结好,把党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宝贵经验总结好,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砥砺奋进的理论和实践总结好”,高度凝练出“十个坚持”的历史经验,明确提出“两个确立”这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大政治论断,揭示了党和人民事业不断成功的根本保证,揭示了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胜利的力量源泉。
党的二十大重申和发展了第三个历史决议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践经验的总结,进一步提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在此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据此,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了分“两步走”的总的战略安排,即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二十大还特别强调指出,要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党的百年历史特别是新时代历史充分证明“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的深刻规律。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三个历史决议,都是中国共产党遵循历史发展规律、顺应历史发展大势、始终掌握历史主动的必然结果,都是中国共产党100多年来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奋斗主题,一以贯之坚持和发扬以史为鉴、开创未来鲜明品格和优良传统的必然产物,是浑然天成的统一整体。我们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坚持正确党史观和大历史观,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学习好、贯彻好三个历史决议,更好指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伟大实践。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人事局副局长、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赵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