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娜 陈士葆
现在,许多人的思想观念中,一切事物都可以量化:学生的价值用分数衡量,人的社会价值用社会财富数量的多寡来衡量。数据以外,关乎思想与道德的问题,则成了无关生计和无人问津的精神泡沫。人们在功利主义的大潮裹挟之下,正无奈地逐渐接受自己成为一种“商品”的事实。越来越多的人违心地活着,只为自己不被淹没在功利主义的浪潮中,沦为时代的弃儿。
面对汹涌的世俗化浪潮,有些人随波逐流,默默接受世俗的洗礼,屈从功利主义的价值观,用极端实用主义的功利态度来看待事情和分析事物。为人处世的态度就是有用和无用。因为他们需要资本来承认自己的价值。“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让人们感受到了资本的巨大能量。功利主义的精髓在于否定不能带来实际利益的一切价值,如道德价值、人生意义等。极端功利主义者,徘徊和摇摆在“有用和没有用”的思想地带中。在他们眼中,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事物都可以单纯地分为有用和无用。以自我为中心,对自己有利的,能带来好处的就是有用的,反之对自己没有好处的就是无用的。而那些和他们毫无关系的陌生人和事情,自然就是没用的废品。这种极端功利主义的浪潮,让人性的光辉正在黯然失色,许多人正在退化成人兽参半的怪物。
人性中美好的精神气息日渐挥发,社会逐渐被冰封。一些本性纯良之人,在功利之风的熏染之下,变得日益自私和冷漠。一方面物质文明一路凯歌高奏,大行其道,另一方面精神文明式微,正在沦为社会发展的婢女,已经成为一个无法掩盖的事实。在功利主义大行其道的社会氛围里,人们的灵魂在扭曲,心灵也变得污浊。
因此,用科学和谐的教育方式培育一批人格健全、思维理性、精神文明、有社会责任感的年轻人,是当务之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正是一种自古以来我们所推崇的理想的人格特征。这其中包含着刚柔相济的中华智慧文化。强者,才华横溢;德者,品行美好。只有两者兼备,才是受人尊崇的君子。当下,我们的教育看似发展得比较高端,实则问题不少。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和时代发展。然而,实际上我们的教育也被功利主义所裹挟。例如,经过现代科学主义思想洗礼的科学家、工程师、医生、现代管理人才等,成为社会发展的精英,成为社会的中产群体。虽然他们的科学知识很丰富,但其人文主义素养相对薄弱,科学计算和理性分析进入了他们的生活之中,并深刻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做事严谨有余,生活中往往锱铢必较,关注自我胜过关注他人与社会。这与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处于劣势不无关系。其重要原因,就是人文学科在社会上不被重视, 日益被边缘化,在学科考试中也无法与数理化相提并论。很多学生从一入学,就开始谋划将来选择“好”专业来“挣大钱”,因为钱是衡量人的社会地位的硬指标。相对来说理工科学生毕业工作好找,收入高,文科毕业生工作难找,收入还低。我们社会的确需要一批高精尖的专业人才,但人才的过度专业化也将人们科学逻辑的思维方式与艺术诗意的精神活动割裂开来,导致人与自然的距离感加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科学技术对社会和自然的过度干预,不但使人与自然对立,而且人类自身的生存方式越来越远离自然。因此社会获得巨大进步的同时,贫富差距拉大等社会问题依然存在,并且成了社会进步的掣肘。理想社会永远是在人们怀揣社会理想的奋斗过程中,是我们的美好生命信仰,走在这条路上,社会就有希望,人们就有奔头,社会就会不断完善。这种理想主义精神與功利主义的态度是完全对立的,功利主义只关注当下,没有未来,以“过把瘾就死”的态度来消费世界,而不是着眼未来,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因些,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立足我们的传统文化,平衡中西文明,不断地从传统人文经典中汲取精华,用高尚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的思想,培养一批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意识,了解社会人性,具有包容心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用之才。正确的教育观念永远把“育人”放在首位,只有德才兼备的“完人”才会真正去创造属于人间的幸福。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必须让学生去阅读经典文化。接触传统经典文化必须通过沉浸式阅读体验,才能深刻感悟和领会中华经典所蕴含的微言大义。我们在与学生坐而论道的同时,更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起而行之,只有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会历练学生的高尚品行,使其真正做到“身在丝绒樊笼,心有精神家园”,像荷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之风,摆脱功利主义的束缚,成为具有君子品行,为社会进步、民族造福的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