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媒体时代中,“学习强国”APP以其全面丰富的功能收获了众多受众,但是随着推广的不断深入,其丰富的功能并未得到充分应用。通过梳理当前有关“学习强国”APP与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强国”APP与党建以及“学习强国”APP作为载体等方面的研究文献,对“学习强国”APP的诞生、功能、发展趋势、创新等问题进行分析,以期对“学习强国”APP的未来研究方向提出相对应的建议,从而增强“学习强国”APP的应用功效,促进“学习强国”APP与思想政治教育、党建工作的融合。
关键词:“学习强国”APP;思想政治教育;党建 ;载体
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崇尚学习、加强学习”的号召,2019年1月1日“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手机客户端和pc端同步上线。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出席仪式并宣布平台正式上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出席上线仪式并讲话。中央的高度重視为“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的推广使用提供了坚强后盾,“学习强国”APP也在全国上下掀起了一波学习热潮。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功能健全,内涵丰富。PC端平台拥有180余个一级目录内容,手机客户端更是聚合了社交、学习、生活等多项功能元素。APP的推出不仅实现了学习的组织化、管理化、指导化、服务化,也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新的平台。目前,各级党政组织对“学习强国”APP功能的探索正在逐步深入。
那么,“学习强国”APP目前的实际应用情况如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员教学使用中发挥了哪些功能?还存在哪些问题?目前学术界对这些问题研究状况如何?还有哪些可以拓展的研究空间?基于此,研究对基于该平台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以期能解答上述问题。
一、文献的可视化分析
研究据以分析的文献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知网。以“学习强国”为主题,发表时间设定在2019年1月1日到2021年12月31日,在此条件上进行文献检索,共找到871篇文献。按论文数量排名,2019年215篇,2020年339篇,2021年282篇,文章数量自2019年以来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学术期刊535篇,硕博士学位论文26篇,报纸57篇,特色期刊141篇。按引用次数排名,被引用50次以上的1篇,20-30次以上的2篇,10次以上的8篇。论文涉及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党的基本建设、新闻与传媒、高等教育、计算机科学等。其中,“学习强国”APP与党的基本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较多。
以“学习强国”APP为主题,发表时间设定在2019年1月1日到2021年12月31日,在此条件上进行文献检索,共找到132篇文献,其中2019年49篇,2020年65篇,文献数量自2019年来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学术期刊102篇,硕士学位论文8篇,报纸3篇,特色期刊19篇。
以“学习强国”APP和“教育”为主题进行检索,共找到44篇文献,其中学术期刊32篇,主题主要集中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党建工作模式创新、课程思政创新、党员干部教育工作推动等方面,其中硕士学位论文3篇(均收录于2020年),特色期刊9篇。以“学习强国”APP和“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检索,共找到9篇文献。9篇文献均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案例,多以传播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为主,研究利用“学习强国”APP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探索与创新。
以“学习强国”APP和“党建”为主题检索,共找到16篇文献,其中学术期刊12篇,特色期刊4篇。其中高校利用“学习强国”APP推进党建工作的13篇,基层党组织利用“学习强国”APP推进党建工作的1篇,政府机关单位利用“学习强国”APP推进党建工作的1篇,医院利用“学习强国”APP推进党建工作的1篇。值得一提的是,山东省枣庄市立医院独创了PDCA法即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介绍了运用PDCA法推动“学习强国”APP使用的做法,探讨了现代管理工具应用于医院党建工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1]
以“学习强国”APP和“载体”为主题检索,共找到10篇文献,其中学术期刊7篇,硕士学位论文1篇,特色期刊2篇,其中7篇来源于教育类期刊。文献中的“学习强国”APP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的载体出现。
通过文献整理发现,目前版本的“学习强国”APP聚合了诸多党政类APP的功能,内容丰富全面,且在贴近受众需求方面有较大进步,但在部分群体之间,特别是老年群体之间的传播还不够深入;在发挥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资源优势,建立学习组织架构,实现有组织、有指导、有管理、有服务的学习方面也在持续推进,但还存在较多的组织管理上的漏洞;在通过运用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技术,增强针对性、互动性和参与度, 提高覆盖面和影响力方面在不断进步,但将党的理论、党的政策通过“学习强国”APP传达到各个基层党组织方面还略显吃力。
二、文献的主要内容
(一)“学习强国”APP的主要应用
首先是利用“学习强国”APP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时代的大环境下,“学习强国”APP的推出使得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手段。蔡静俏的研究认为:当下普遍开设的公众号、官方微博,存在公布信息不及时,内容单一乏味不够生动等问题,没有实现与时俱进。同时,媒体平台上的内容不够生动,吸引不了学生的关注,无法发挥其思想引领与宣传教育功能。[2]莫盛程、张琪和陈黄川认为影响思政教育现状主要包括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发挥不足、思政教育模式与内容单一、部分人存在思维行动惰性。[3]刘珊珊认为融媒体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以下问题:教育主体观念的桎梏、教育内容筛选的困难、融媒体建设的不充分、教育客体的局限性。[4]信息化时代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诸多困境,而“学习强国”APP的出现为解决这些困难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其次是利用“学习强国”APP进行党的建设。目前党建工作存在党员教育不深入、党建工作监督不到位、入党考察方式不够完善等方面的问题。骆胖认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包括:没能时刻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没有发挥好多媒体工具的作用、没能充分应用好学习强国平台、没能深化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的开展。[5]武素梅,朱宝春通过问卷访谈等实证调查发现,基层党员群众对新媒体等渠道的党员学习教育更感兴趣,对讲座、讲堂等形式兴趣较低,这也是新媒体的自身短平快的特性决定的,因此党建的未来发展趋势必然是与互联网新媒体平台结合。[6]王静提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大变革条件下,党建工作中有诸多较为尖锐的问题浮出水面,“三会一课”的党建活动形式过于单一,内容枯燥乏味,且存在党日活动创新不足,场地受限等其他问题。[7]“学习强国”APP聚合多种功能于一体,也能为新媒体时代的党建提供必要的助力。
最后是“学习强国”APP作为载体的运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方面,“学习强国”APP发挥着重要的载体功能。据孙冬梅,李守玉调研发现:教师对于学习载体的选择多倾向于学习效果明显的,如组织讲座学习、先进思想的宣传教育、现场教学资料等方面。因此,仅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而言,“学习强国”APP是一个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和资源库。在学生中,“学习强国”APP是党员以及入党积极分子们的学习载体,是一个权威地获取党政信息的载体,甚至还可以承载部分入党教育的功能。[8]作为党建载体方面,封晓鸣认为随着一批批党务工作者的摸索实践,各式各样的“互联网+党建”载体和形式出现。当前,中国进入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也必须跟上时代大潮,否则必将落后于时代。“学习强国”APP作为党建载体,是应对多元思想交锋的举措,不仅可以实现党建信息的透明度,也能进一步达到了解党员诉求与群众需要,进一步提升基层支部的服务性的目的。[9]
(二)应用短板的解决办法
在新媒体时代,该如何引入“学习强国”APP,并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呢?谢文昊和华雨航认为“学习强国”APP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网络社区参与意识、新媒体运用能力和对新媒体信息的快速反应能力等优势。[10]王迪生和崔艳华认为“学习强国”APP具有灵活方便随时学习、教学资源丰富、无需付费无经济负担等优势,同时对于意识形态的主阵地的筑牢具有重大意义。[11]卞波和吴春梅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认为“学习强国”APP具有认知定位、传播渠道、行为方式这三方面的优势,学习强国的出现,就是相关政府部门与高校形成整体,以科技手段与理论实践,攻克网络思想阵地,夺取意识形态的话语权的必要手段。[12]在利用“学习强国”APP进行途径与方法探索方面,孙淼和徐喜宁提出要通过正确的舆论引导,培养大学生的国家情感、通过独特的内容选择,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觉悟;通过短视频播放配合,实时更新,提高大学生的新闻兴趣。通过“学习强国”APP这个平台,大学生不只是简单地接受新闻信息和党政思想的过程,而是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13]蔡静俏不仅从广度上提出了探索的方法,提出了构建以“学习强国”APP为中心的多元育人工作平台,利用“学习强国”APP推动教育模式变革和人才培养方式创新,还从深度上探索了融合的方法,提出了应用“强国视频会议”进行非接触式党建活动、善于应用“新思想”板块深化日常主题教育活动、善于应用“志愿者”板块开展实践活动、善于应用“教育”板块整合资源以提高教学质量,将APP中各专业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APP中各类影视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实现思政育人效果。
新时代党建的新问题普遍存在,“学习强国”APP的运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现状,所以要充分利用“学习强国”APP,助力党建。骆胖认为“学习强国”APP推动了党建的创新发展,且加强“学习强国”APP的应用是占领思想意识形态阵地的重要举措,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他特别指出:党组织可以通过学习强国的平台来对党员群众进行舆论引导,也可以进行案例分析,使得党员群众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更加深刻。武素梅和朱宝春认为,利用“学习强国”APP构建起学习组织,注意行政手段的推广和激励政策相结合,注意提升党员群众的参与性、互动性。王静认为“学习强国”APP为党建工作的进行提供了不一样的路径,突破很多地域空间的限制,更重要的是,“学习强国”APP上功能区域丰富多彩,无形中促进了受众对党的新思想、新动态、国家最新政策等内容的学习和理解。在如何利用好“学习强国”APP进行党建方面,张会认为要借助学习强国来创新党建工作,首先要树立新媒体和党建工作融合发展的意识,加强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的结合,发挥各自的作用,充分地完善党建工作;其次就是建立学习型党组织,借助学习强国平台来加强巩固自身的专业知识,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最后是创新党建的工作机制和方式,在培养党员中,可以借助学习强国平台来促进党员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打破传统的学习方式,并且实现线上线下的融合发展。[14]邵超提出利用“学习强国”APP进行党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形成正确的学习理念、完善学习的相关制度、发挥学生干部的模范作用、科學设置学习的内容、促进党支部学风建设等。[15]
在探索“学习强国”APP作为载体方面。“学习强国”APP主要存在载体形式过于单一、乏味等问题,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运用形式进行创新。一是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于各种具体的现代化信息素材。“学习强国”平台关于爱国主义教育题材的微课、慕课、音乐等作品,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16]二是加强地区传统民族特色、信息技术及思想政治教育三者的高度融合。“学习强国”平台把各地区的历史传统、旅游文化、饮食习惯、民族特色等整理并拍摄成视频作品,使人们在观看作品时受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17]三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实现“活动载体”的线上迁移。“学习强国”平台灵活使用了“线上活动载体”形式,如“我和我的祖国”歌唱展等活动,形式多样,已被各教育主体广泛接受和使用。[18]
三、研究评析
关于“学习强国”APP应用的文献发表数量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且在传播学领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党的建设领域都在不断增加。不难发现,学界对“学习强国”APP的研究越来越重视、越来越深入。随着学习强国用户的日益增加以及内容的日益丰富、功能的日益拓展,“学习强国”APP的研究近几年的研究思路也在不断拓展,但还需要更多更加深入的研究。
从现有研究文献来看,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影响力还不够,所发期刊档次不高。这说明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以形成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发挥该平台对实际工作的推动作用和研究成果的指导作用。具体来说,存在如下不足:第一,在阐述“学习强国”APP对高校党建的具体推动作用时,学者们虽然保持着肯定的态度,也列举了如“强国视频会议”等功能,但是却没有结合实际来考虑。即使在高校群体中,使用学习强国开展党建活动的党支部仍然是少数,开展活动的效果依然不清晰,面临的问题依然较多。第二,目前学界的学者在研究“学习强国”APP的时候,对部分问题选择性避开,强调使用“学习强国”APP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却避开了研究解决学生形式主义的学习的办法;强调使用“学习强国”APP进行党的建设,却避开了支部老党员对智能手机以及软件的使用情况。在研究中对于这些深层次问题没有涉及。第三,目前研究“学习强国”APP的案例主要分布在江浙沪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对于经济水平较为落后的西北部地区的研究成果则相对较少。因此地域上分布的不平衡的状态也从侧面反映了不同的地域对“学习强国”APP的重视程度是不一致的。第四,群体之间的不平衡。对于研究的群体,案例多分布于学习能力强、思维活跃的大学生群体,且多以班级、院校为整体,对学生群体与“学习强国”APP之间的各种关联性进行研究。相比较而言,对于其他不同职业群体、不同年龄段群体的研究较为缺乏,研究成果较少。这也导致了“学习强国”APP在学生以外的群体身上的作用并没有体现在直观的调查研究结果中。
基于上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后续研究可以在如下几个方面拓展深化:第一,多视角对“学习强国”APP的功能进行挖掘。现有的研究多是立足于自身需要来对“学习强国”APP的资源进行利用,对学习强国本身的功能挖掘并不充足,还要从“学习强国”APP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转化利用、“学习强国”APP的作为党员教育载体、“学习强国”APP与各党支部党员黏性等角度进行研究,拓宽研究的视角,不断挖掘“学习强国”APP蕴含的功能。第二,深化对“学习强国”APP的效果挖掘。现有的研究成果多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对“强国视频会议”“强国通讯录”“强国云盘”等功能的研究存在“理论可行”、实际效果不详的问题。利用“学习强国”APP更新党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都需要实践调研,收集大量的样本进行分析,以基层对“学习强国”APP的真实使用效果为依据得出结论,针对问题,提出意见建议。第三,有针对性地对“学习强国”APP的研究重难点进行挖掘。“学习强国”APP作为一款“年轻”的党政资讯类APP,必然存在一些不足。在研究中要抓住重点难点,例如:学习强国功能全面但功能使用率不高、用户形式主义地学习、评论中复制粘贴他人成果的行为、答题时直接跳过題干抄答案的行为等都是重难点问题,应当成为研究的重点,从起因,过程和结果着手解决问题。第四,要注意研究地区的平衡。对于“学习强国”APP的研究要多学科、多层次、多方面、多路径进行研究,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充足、优势明显,APP的受众也数量庞大,因此研究阻力较小。应加大对小、散、远地区的使用情况研究,促进“学习强国”APP的研究走深走实,要在坚持平衡宏观和微观的基础上兼顾重点。第五,要注重研究对象群体间的平衡。目前,高校学生群体是研究的热门。相比较而言,对老年群体、农村群体的研究微乎其微,甚至都没有对老年群体的研究。要扩宽研究对象的年龄、居住地、职业等的研究范围,从而避免增加“学习强国”APP在其他群体中使用的不确定性。
参考文献:
[1]解伟.我院运用PDCA法推动“学习强国”APP使用的实践探索[J].中国医疗管理科学,2021,11(04):60-64.
[2]蔡静俏.“互联网+”时代高校辅导员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探析——基于“学习强国”APP的应用[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07):127-129.
[3]莫盛程,张琪,陈黄川.融媒体视域下文化聚合平台在高校传媒专业思政教育的应用策略研究——以学习强国app为例[J].统计与管理,2020,35(01):57-63.
[4]刘珊珊.融媒体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效的路径[J].现代企业,2021(07):148-149.
[5]骆胖.充分应用“学习强国”焕发党建力量[J].南方论刊,2020(11):45-47.
[6]武素梅,朱宝春.充分利用“学习强国”App加强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基层党建[J].智库时代,2019(50):16-17.
[7]王静.依托“学习强国”推进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结合机制创新发展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01):7-9.
[8]孙冬梅,李守玉.融媒体背景下高校推进理论宣传载体创新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9(12):24-26.
[9]封晓鸣.新时代高校“互联网+党建”创新路径研究[J].改革与开放,2020(14):38-41.
[10]谢文昊,华雨航.关于利用新型客户端提高警察政治素养与能力的研究——以“学习强国”为视角[J].法制与社会,2020(20):142-144.
[11]王迪生,崔艳华.“学习强国”APP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路径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0(05):66-68.
[12]卞波,吴春梅.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学习强国”APP为例[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39(08):94-96.
[13]孙淼,徐喜宁.论“学习强国”APP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作用[J].科技视界,2019(29):99-100.
[14]张会.大数据时代大学生党建工作模式创新研究——以“学习强国”APP为例[J].公关世界,2020(20):61-62.
[15]邵超.加强高职院校学习型学生党支部建设的研究——基于“学习强国”APP的视角[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10):105-106.
[16]魏莹.思想政治教育数据驱动:内涵、特征与功能探析[J].社科纵横,2021,36(06):150-155.
[17]邵丽莹.融媒体时代高职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现状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2,43(10):171-172.
[18]反响之一:主流媒体集中报道[J].中国火炬,2022(03):8-11.
责任编辑 姜淑娟
作者简介:成圳,南京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