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砍价

2023-05-30 10:48郭莹
出国 2023年2期
关键词:店家摊主英国人

英国人的砍价文化并不盛行,虽然最近一些年开始有所松动,大概与经济不景气的大气候有关。

跟我学汉语的一位英国女孩,是位30多岁的中学老师。她带团去中国旅行时,行前讲座一项内容是谈在中国自由市场如何砍价。对此英国孩子很吃惊地提问:“讨价还价是很不礼貌、没有教养的表现,不尊重人家。”女教师答疑解惑:“讨价还价是中国自由市场上的买卖风俗,不会不礼貌,相反讨价还价的寒暄过程增进了买卖双方的友谊。中国人觉得还价后买下心爱之物,有些许成就感。”英国孩子还是一脸惊讶。英国人不太讨价还价的习惯还在于,英国即使露天市场上的摊贩商品也都明码标价,英国顾客大都习惯照价付款,当然也有个别要求折扣的客人,由于小贩大都标的是实价,折扣的空间不大,通常仅会给予一、两英镑左右的折扣,对此英国顾客也大都欣然接受。笔者周末也曾在海滨露天市场练过摊卖首饰,90%的顾客都是按标价付款。一个周末旁边一位卖帽子的摊子,8英镑一顶帽子,一位英国男士还价5.50英镑,摊主不同意,男顾客纠缠了几次没成功就离开了,20分钟后那位男士又返了回来,仍坚持5.50英镑,这下惹得摊主暴怒铁着脸大声要求他立即离开,骂走顾客后摊主仍旧一副很受侮辱的样子。

另一位英国女摊主的首饰摊前,一位英国男士对于13英镑的耳环还价10英镑,女摊主拒绝,大约一小时间,顾客先生契而不舍地往返了三次,女摊主始终坚持13英镑,最终他不得不以13英镑买下,对此女摊主显得很不开心,一直黑着脸。上述死缠烂打砍价的现象,笔者只在露天市场上见识过两次。当然印巴裔顾客除外,印巴裔是喜欢死缠烂打杀价的一族,所以,英国商人啼笑皆非地形容:印巴裔永远抱怨挂出的标价太贵,即使你免费白送给印巴人,他们也会投诉说:“旁边那家比你便宜。”不止一位英国人告诉笔者,英国传统文化里羞于讨价还价,认为不礼貌、不尊重人。虽然英国人不太流行讨价还价术,但近年的经济不景气使得英人处处节衣缩食,典型场景就是商店打折时人头汹涌,再就是热衷网上购物。社会调查显示,由于经济拮据,超过一半的被访者表示,若家庭成员买了没打折的商品会引发家庭纠纷。这种“打折”情绪下,英国人谈价的情形也开始有抬头之势,但英国人谈价有不成文的“潜规则”,英国人当然会要求最好的deal(合约)。比如:与电话公司谈合约时,他们会询问:“我是否有机会得到更好的deal ?”若商家回答:“这就是最好的deal 。”对此,英国人大都能接受,不会继续死缠烂打,即使他们不满意也就会说:“那我放弃你们。”然后挂掉电话。

笔者给英国店家供货首饰8年,90%以上的店主从不当面还价,他们更喜歡采取货比三家的做法,或者上网比价。英人即使还价也是问:如果付现金是否可以有优惠。开头讲过英国人觉得唇枪舌剑地杀价不是很好教养的做派,英式买卖礼貌的方式是:你若觉得价钱不妥,可以立即扭头走开。事实上我曾劝告一些华人商人,一定要给自己的商品定一个适当的价位,让英国人觉得物有所值,若定价太高,他们会一言不发地立即转身走开。

笔者去旅行社购买度假套餐时,付全款1400英镑现金,我询问是否有优惠,店家大都会给我5英镑左右零头的优惠,我就欣然接受绝不再额外要求。对此,有华人朋友说我傻,事实上他们有时也确实死缠烂打之后得到了6英镑甚至更多的优惠,但我对此不以为然,我觉得知足常乐,中国话不是说:适可而止,不要占便宜没够吗。英语里有一个词:麻烦制造者(Troublemaker),英国人大都忌讳自己被别人视为Troublemaker。笔者一次更换家居窗户,三扇窗户店家开价1000英镑,我提出全部一次性付现金,店家说可以减掉消费税,交850英镑即可,我同意。女友马上说:“你吃亏了,20%的消费税后,应该是800英镑才对。”女友催促下于是我再次致电查询,安装公司回答:“最终价格就是850英镑。”女友表示不应该接受,应该继续“据理力争”,我觉得没有这个必要,我不喜欢咄咄逼人,中国人“吃亏是福”也是一种大度和人生智慧。

笔者有时看见华人讨价还价时死缠烂打,英国店家那种愕然的窘态,情何以堪。比如购买度假套餐,旅行社女孩帮你在电脑上寻找了20分钟,然后你就为几个英镑零头一直不依不饶。人家女孩毕竟微笑着为你服务了,且英国旅行社的标价都是实价,下浮的空间很小。比如,笔者瞧见旅行社的英国女孩对着一位华人女士解释:“我们做不到更多折扣,这已经是最优惠的价格了。”华人女士却说:“你不再多一些优惠,我就不买。” 旅行社女孩瞠目结舌还是坚持:“我们真的做不到。”顾客是上帝,几次价格拉锯战后,旅行社女孩只得进里间请示经理,回来后又给了华人女士3英镑的优惠。对此,华人女士露出胜利的笑容丢下一句:“你早给我优惠多省事。”一旁的笔者,如坐针毡。比如买房,这位华人女士照例拿出拦腰砍价的本领,标价14万英镑的房子,她还价到10万英镑,一星期后房子被他人买走。如此反复7、8次、时间已经过去了半年,地产经纪好心规劝华人女士:“你的出价应该接近卖主的要价,这样才显得有诚意,再说早点买下来早点租出去,你已经收获了半年的租金。”房子终于买了,谈定价格后,买卖手续已经进入到律师楼,两月后华人女士又开始反悔,因为她觉得另外一个房子“更划算”。对此地产经纪要求她付违约金,她不同意,双方僵持,闹得英国人认为中国人没有契约精神。

笔者在此奉劝一些过于偏爱讨价还价的华人朋友

一:英国商品标价,比如房子、家庭保险、度假套餐等大都是实价,没有50%的拦腰砍价空间,英国政府不允许店家标过高的虚价。当然,百货公司节后清仓大甩卖除外。

二:没完没了地讨价还价,过于咄咄逼人,会令英国人感觉不被尊重,被冒犯的感觉已经超出了金钱的意义。

三:英国文化里,不大有:若你坚持不懈地、反复做细致的思想工作,人家就会改变初衷。英国人的思维观念是:我第一次已经清楚地回答你了,已经明确地表明了立场和态度,若再纠缠就是不文明礼貌。

四:即使你最终逼迫店家给了你额外的优惠(大都属于施舍一点小恩小惠,赶快打发你走人),但你会得到一个Troublemaker的恶名,得不偿失。

英国人对于Troublemaker的恶名避讳不及,笔者看到有时英人对于商品明明不满意,但为了“不找麻烦”英人有时宁愿选择忍气吞声。比如,一次在泰国餐馆聚餐时,一位英国先生抱怨主菜鱼烹饪过头;一位英国女士抱怨汤太咸;但结账时他们还是留下了10%的服务小费。当餐厅经理过来关切大家吃得如何时,在场各位英人皆笑脸盈盈地表示:“吃得很好。”无一人提出异议。笔者诧异地询问英人为何表里不一?他们回答:“不满意,下次不再光顾即是,犯不着找麻烦。至于不满意也仍旧打赏小费,那是文明客人的做派。”当然,笔者不是鼓励大家花冤枉钱、当“冤大头”,中国人讲究入乡随俗,在北京秀水市场,你当然要拦腰杀价,你在自己家乡,你对于家乡的买卖风俗及商品底价皆心里有数。但是,不能把拦腰砍到半价的观念、习惯原封不动地带到英国,敢拼不一定终究赢,英国人是非常坚持原则的民族。

比如,笔者看到那位华人女士在旅行社讨价还价时,其英国男友坐在一旁瞠目结舌。她为了要求降价20英镑坚持了20分钟,她用磕巴、蹩腳的中式英语砍价其脸色已经涨得通红,她身旁的英国男友也憋得一脸通红,但是他不敢出声,因为他是“免费伴游”,华人女士全部买单度假消费,所以英国男友只能敢怒不敢言,但是这位英国男友搓着手、满脸通红的窘态,在场静观的英国人群一定很同情他。出门后,这位英国男士说了一句英国人的口头禅:“你付出多少钱,就得到多少回报。”华人女士立即反驳道:“你什么都没付出,你怎么就得到了最好的中国女友。”英国男士再次瞠目结舌。看不下去的笔者忍不住对华人女士说:“你可以选择不与英国穷人捆绑,但你不能居高临下地羞辱他。穷人,也是有尊严的。”

郭莹

英籍华人,世界华文作家协会会员,国际问题评论员。作为专栏作家,为港台、新加坡、欧洲及中国大陆媒体报道西方世界。著作有:环球行纪实《相识西风》;国内首部群体老外在中国纪实《老外侃中国》;中国女性越洋婚恋生存实录《一家两制—嫁给老外的酸甜苦辣》;深度剖析欧洲社会、文化纪实《欧洲如一面镜子》。

郭莹曾荣获“世界华文旅游文学征文奖”亚军;上海《新民晚报》“我的第一本书征文奖”季军。曾作为时事评论员参与凤凰卫视节目。曾任教香港公开大学硕士生班文学评论课。

猜你喜欢
店家摊主英国人
添零和抹零
英国人的姓氏
英国人的性格
这样耿直的店家,请给我来一打
20元
遇上了行家
多地查缴“牙签弩” 央视:仍有店家偷偷卖
年销过2亿英镑!!英国人竟然都在买这种玩具……
秀才写招牌
地摊情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