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诗歌的群体崛起与审美突围

2023-05-30 10:48:04马春光孙基林
百家评论 2023年2期
关键词:新世纪山东诗人

马春光 孙基林

内容提要:新世纪以来,山东诗歌呈现出繁荣的气象,就诗人群体而言体现为实力诗人持续发力、青年诗人迅速崛起、女性诗群蔚然大观、地域诗群蓬勃生长等方面,就诗歌现象而言体现为入围权威诗会和获得重要诗歌奖项的数量激增、民间诗刊及诗歌活动的多元丰富、诗歌选本与诗歌批评的良性互动等层面。新世纪山东诗歌在时代现实与地域经验书写、精神底色与文化品格呈现、形式实验与语言探索等维度建构了独异的审美标识,同时存在“有‘高原缺‘高峰”的问题。山东诗人应积极探寻以地方性抵达中国性的诗学路径,在地域文化与时代现实的融合中实现新的审美突围。

关键词:新世纪 山东诗歌 群体崛起 地域文化 综合诗学

在新时期以来的诗歌地理版图中,山东诗歌整体上显得沉稳、平静。虽然山东没有出现轰动性的诗歌运动和诗歌流派,但难掩新时期山东诗歌的创作实绩与蓬勃生机,孔孚的山水诗、苗得雨的军旅诗、桑恒昌的怀亲诗、纪宇的爱情诗等均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审美标识,影响深远。以韩东、杨争光、王川平等为核心的山东大学“云帆诗社”于20世纪80年代初掀起了新的诗歌美学思潮,从山东出发,以《他们》为阵地的新诗潮构成第三代诗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他们》的核心成员之一,普珉成为连通第三代诗与山东青年诗人的重要桥梁,“他的作品风格尤其是写作姿态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代山东的诗歌创作。”进入21世纪,山东诗歌迎来全面的繁荣,成为中国诗歌地理版图中的闪亮存在。如诗人江非在2010年所言,“近十年来的‘山东诗歌已经作为中国诗歌的一个重要部分为大家越来越关注,一部分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出生的山东诗人,不但以他们的创作活动和诗歌理念完成了一个省份的诗歌塑造,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和带动了近十年来中国诗歌的发展和探索。”新世纪山东诗歌的繁荣是全方位的,本文尝试对新世纪20年的山东诗歌进行整体考察,全面客观地展示其成就,剖析其问题并展望其未来。

一、诗人群体状况

进入新世纪,山东诗歌呈现出繁荣的气象,这种繁荣集中地呈现为实力诗人持续发力、青年诗人迅速崛起、女性诗群蔚然大观、地域诗群蓬勃生长等四个方面。需要说明的是,这种群体划分是以新世纪20年的诗歌现象为依据、出于研究性言说的权宜之策,各个群体之间存在交叉叠合的情况,并不具有绝对性。

(一)老诗人与中生代诗人群体

耿林莽、苗得雨、桑恒昌、孙国章、纪宇等老诗人在新世纪以来保持旺盛的创造力,追求诗艺的自我超越。耿林莽在散文诗创作上不断探索,出版《鼓声遥远》等散文诗集多部,2009年获中国作家协会颁发的从事文学创作60周年荣誉证书及纪念章。桑恒昌以“怀亲诗”盛名于诗坛,新世纪以来进行了更加丰富的诗歌探索。老诗人的“衰年变法”是新世纪山东诗坛一道亮丽的风景,引导、鞭策着中青年诗人的诗艺探索。

中生代诗人以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前期的诗人为主,他们于20世纪80年代进入诗坛,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取得艺术上的成熟,在新世纪持续发力,不断探索。这主要包括普珉、岩鹰、王黎明、谭延桐、雪松、长征、戴小栋、马启代、康桥、弓车、高建刚、王桂林、格式等。雪松先后获泰山文艺奖、柔刚诗歌奖,普珉、长征、戴小栋等分别在新世纪发表重量级诗作;王黎明的《贝壳说》(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年)入选“文学鲁军新锐文丛”第一辑,是10部入选者中唯一的诗集;马启代创办主持“中诗在线”、策划推出“长河文丛”,筑造了稳固的诗歌出版传播平台等等,均在国内诗歌界产生广泛影响。在新世纪刚刚开始的2001年,《七人诗选:山东实力诗人作品》(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年)的出版颇具意味,这个集子收入普珉、雪松、宇向、长征、格式、柏明文、孙磊等七位诗人的作品,“实力诗人”是一种自我体认与命名,其中宇向、柏明文、孙磊均为70后青年诗人,这暗示了诗人代际之间的弥合与传承,预示着70后诗人的崛起。

(二)青年诗人迅速崛起

部分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出生的诗人和70后诗人的崛起,是新世纪山东诗歌第一个十年最值得注意的现象,他们成为新世纪山东诗歌崛起的主力军。这些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出生的青年诗人主要包括路也、王夫刚、寒烟、东涯、邵风华、阿华、孙方杰、尤克利、吴玉垒等,他们于20世纪90年代在诗坛崭露头角,在新世纪迎来诗歌创作的成熟。以王夫刚和路也为例,他们的诗歌写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但真正为人瞩目还是在新世纪以来。如燎原所言,“其实早在1989年,王夫刚就写出了他自己的重要诗作《北方的河》”,路也从20世纪80年代末在大学期间开始发表诗作,2003年他们一起入选第19届青春诗会,犹如一个仪式,象征着两位优秀青年诗人在全国诗坛的正式出场。

新世纪以来,山东出现了一个数量可观、实力均衡的70后诗人群体,主要包括江非、邰筐、轩辕轼轲、孙磊、宇向、陈亮、韩宗宝、李林芳、徐俊国、辰水、马累、盛兴、臧利敏、田暖、臧海英等。他们以独特的地域文化标识、锐利的思想锋芒、精湛的文本技艺凸显于21世纪诗坛,成为新世纪的重要诗人,深度参与并有效推动了新世纪诗歌的发展。

进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山东80后、90后诗人迅速崛起,涌现了老四、王二冬、马晓康、徐晓、庄凌、木鱼、孙念、金小杰等活跃于诗坛的青年诗人群体。80后诗人老四曾获第二届“紫金·人民文学之星”诗歌佳作奖。王二冬、马晓康、徐晓、庄凌等90后诗人陆续在《人民文学》《诗刊》发表诗作,入选《诗刊》社青春诗会和《人民文学》新浪潮诗会,诗作入选各类权威诗歌选本。马晓康连续出版《晏子》(线装书局2018年)、《孙子》(山东教育出版社2019年)等历史长诗。孙念2016年编選的90后诗人合集《青未了——山东青年诗人诗歌辑》以及《山东文学》2018年6月下半月刊推出的山东90后诗人作品大展,以群体方式展现山东90后青年诗人的创作成果。由此,一个先锋凸显、阵容强大的山东90后诗群跃然出现于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诗坛。

无论从诗人数量、水准还是影响力和精神走向来看,山东青年诗群的崛起已经成为21世纪中国诗坛的代表性现象。2013年6月,山东青年诗群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认为山东青年诗人“扎根于齐鲁文化的沃土,既自觉地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又敏感地触摸当下时代的脉搏,以其朴素、深厚、扎实和坚韧的创作实践,在纷繁的诗坛格局中显示出自己独特的品格和实力”。研讨会重点讨论的十位诗人包括了从60后到90后在内的已经具有广泛反响和认知度的山东青年诗人,这是山东青年诗群的一次集体亮相,同时也是山东诗歌创作实绩的集中展示。在十位青年诗人中,以路也、东涯、阿华、寒烟等为代表的山东女性诗群和以邰筐、轩辕轼轲、蓝野为核心的“临沂诗群”构成山东青年诗群的核心力量,从性别、地域等维度显示了新世纪山东诗歌的丰富面向。

(三)女性诗群蔚然大观

在新世纪诗坛,山东女性诗人群体作为一个特色鲜明、不容忽视的存在得到了多位研究者的关注与研究。2015年至2017年,《山东文学》连续三年推出山东女子诗会。2015年“山东女诗人专刊”《编前语》中指出,“新世纪以来中国的诗歌地理版图上,山东以整体性姿态和独具个性的地域特色、文化结构、历史积淀、美学症候以及精神趋向成为突出的文学景观。山东诗人尤其是女诗人以一种集体‘崛起的态势引起诗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女子诗会”集中展示了山东女性诗群的创作面貌和成就,这在全国的诗歌版图中是非常罕见的现象。山东女性诗群在各个年龄段均有全国性的重要诗人,主要包括寒烟、路也、宇向、东涯、阿华、高伟、李林芳、田暖、小西、徐颖、微紫、臧利敏、徐颖、臧海英、徐晓等。她们在新世纪诗坛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路也于2006年入选由《诗刊》社等主办的“新世纪十佳青年女诗人”。宇向于2021年入选由《钟山》《扬子江文学评论》共同主办的新世纪文学二十年“青年诗人20家”榜单(专家榜)。路也、阿华、东涯、李林芳、田暖等先后获得泰山文学奖。更年轻的臧海英、徐晓、庄凌等先后入选青春诗会,以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给诗坛带来审美冲击。“她们的诗歌都是以素朴的方式实现着自己在诗歌领域的‘在场,她们以自己最实在的生活方式实现着自己作为自然人的存在,既没有以革命者的姿态在诗坛上掀起暴风骤雨式的改革,也没有怀着强大的功利之心在诗歌中加入个人要融入诗歌史的雄心壮志。”d山东女性诗人不仅仅局限于對女性经验的挖掘与抒发,而是以题材的丰富性和审美的多元性成为新世纪女性诗歌的引领性力量。

(四)地域诗群蓬勃生长

新世纪以来,诗歌地理与地域诗歌成为热点,其中被谈论较多的“临沂诗群”就是诗歌地理最有力的表征。临沂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是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与诗歌的中心,近现代以来,这里成为“沂蒙精神”的发源地。古典传统与红色文化交织的临沂,在新世纪出现了一个地理标识鲜明、风格独特、引领全国风气之先的诗人群体。《诗刊》2003年第2期首开“群落展示”专辑,第一期推出临沂诗群,标志着其作为代表性地域诗群的正式出场。江非、邰筐和轩辕轼轲被称为临沂诗群的“三驾马车”,江非以“平墩湖”为基质的乡土经验建构、邰筐对临沂城的浮世绘书写、轩辕轼轲的解构性口语探索等成为新世纪诗歌的重要现象。另外如辰水、尤克利、白玛、朱庆和、老四等以各自的创作展示了临沂诗群的丰厚实绩和多元取向。

在这之外,其他区域也存在着风格独特、旗帜鲜明的诗人群体。20世纪90年代颇有影响的滨州诗人群包括长征、雪松、李辉等,他们创办《诗人》民刊,与韩东、普珉等的诗学观念一脉相承,进入新世纪依然活跃。滨州和东营因黄河的缘故而存在天然的地域相近性,他们共同创办《黄河口诗人部落》(王桂林编,2003年),“黄河口诗人群落”由此命名。李掖平主编的《潍河七子诗选》(中国人口出版社2020)是潍坊诗人的一次集结,林莽在序言中高度评价以“潍河七子”为代表的潍河诗歌群落,“正是潍河流域这种典型的‘东鲁遗风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了今天的《潍河七子诗选》中的七位作者。”e再如吴玉垒主编的十卷本《泰山诗丛》(青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全面地展示了泰安诗人的创作成绩。2018年1月,《作品》杂志以14个页码的篇幅刊发九位聊城诗人的诗歌作品及诗歌综述,是聊城诗群在大型文学刊物的集中推介。《滇池》2015年第12期推出中国都市新生代之青岛诗群,展出10位青岛诗人的近作并配有霍俊明的评论。如果细细点数,每一个地域都存在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诗人群落,他们共同为一座城市、一片地域点亮了诗歌之光。每一个地域的诗人都在精心书写着这一地域的独特经验,同时又共同谱写着齐鲁大地上的诗歌精神。

在以上四个群体之外,还需要注意两点。其一是山东著名作家张炜的诗歌创作,张炜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间断地进行诗歌创作,新世纪以来先后出版《不践约书》《挚友口信》《铁与绸》等诗集,在诗坛产生广泛影响,成为新世纪山东诗歌不容忽视的部分。其二是朵渔、赵思运、赵目珍、马知遥、谭延桐、徐俊国、蓝野等在外的山东诗人诗作中有浓郁的山东经验和齐鲁文化底色,同样是山东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诗歌中包裹着山东本土文化经验的内核,只有通过地域文化的角度阅读阐释他们的某些诗作才更有效。

二、诗歌现象举要

(一)权威诗会与重要诗歌奖项

新世纪以来,山东的诗人队伍快速壮大,诗歌创作质量提升,这其中非常重要的指标是入选全国高层次“诗会”和“丛书”、获得全国重要诗歌奖项的数量。《诗刊》社“青春诗会”、《人民文学》“新浪潮”诗会、“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是权威性的青年作家选拔渠道,从入选的数量得以窥见山东青年诗人的整体水平。鲁迅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华文青年诗人奖、柔刚诗歌奖、徐志摩诗歌奖、海子诗歌奖等获奖数量的多寡,则是衡量山东诗人整体水准的重要指标。仅仅依靠以上数据指标显然不能判断新世纪山东诗歌的整体成就,但这些指标从客观上反映了山东诗歌的基本样态,因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据不完全统计,新世纪以来入选《诗刊》青春诗会的山东诗人有:寒烟、马行(2001),江非(2002),路也、王夫刚(2003),孙磊(2004),曹国英、木杪(2005),邰筐、徐俊国、李云(2006),尤克利、孫方杰(2007),李辉(2008),韩宗宝、董玮、阿华(2009),东涯(2010),王琪、马累(2011),田暖(2013),陈亮(2014),臧海英、辰水(2016),庄凌(2017),盛兴(2018),徐晓(2019),王二冬(2020)。入选“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的诗人诗作有:江非《一只蚂蚁上路了》(2004)、蓝野《回音书》(2005)、邰筐《凌晨三点的歌谣》(2006)、徐俊国《鹅塘村纪事》(2007)、徐颖《面包课》(2009)、臧海英《出城记》(2016)。

在新世纪以来的重要诗歌奖项中,亦不乏山东诗人的身影。2022年,路也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以持续时间长、公信力强的柔刚诗歌奖为例,自2001年以来,先后有孙磊(2001)、宇向(2002)、格式(2004)、王夫刚(2012)、雪松(2020)等诗人获奖。在另一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诗歌奖“华文青年诗人奖”的获奖名单中,江非、路也、王夫刚、邰筐、尤克利、蓝野、陈亮、臧海英等八位山东诗人赫然在列,是获奖最多的省份,这些获奖的青年诗人先后成为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在这之外,路也入围第十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诗人”(2012),寒烟获首届“海子诗歌奖”主奖(2014),宇向获第十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诗人”(2016),庄凌获2016年扬子江年度诗人,徐晓获第二届人民文学奖年度新锐奖(2016),微紫获第五届徐志摩诗歌奖(2018),金小杰、王二冬分别获第三届(2020)、第四届(2021)“草堂诗歌奖”青年诗人奖。从诗人的获奖情况来看,山东积攒了充沛的诗歌创作后备力量,这让我们对未来的山东诗歌充满期待。

(二)官方引领与地方推动

新世纪以来,山东省政府及作家协会陆续推出一系列文艺举措,扎实有效地推动了诗歌的发展。其中,“山东省作协签约作家”和“文学鲁军新锐文丛”两项举措为青年诗人的作品发表和诗集出版提供了重要支撑,而泰山文艺奖、齐鲁文学奖以及各级地方政府的诗歌奖则为山东诗歌构建了良好的传播与奖励机制。

山东是较早实行签约作家的省份,自2008年以来,已有近30位青年诗人成为诗歌类签约作家。诗人数量逐渐增多,诗人占比逐渐增大,正是山东诗歌逐渐繁荣的迹象。自2001年起,山东省作家协会已连续出版“文学鲁军新锐文丛”四辑,每辑出版10位左右的青年作家文集,迄今已有八位诗人的诗集入选。泰山文艺奖、齐鲁文学奖等官方奖项是对省内优秀诗人诗作的遴选,是对文学经典化的有效推进。泰山文艺奖(文学创作奖)自2008年以来已评选五届,先后有21部诗集获奖。官方的政策引导与奖励机制促进了山东诗歌的整体繁荣,在发现、输送优秀青年诗人诗作的同时,加速了新世纪山东诗歌的经典化进程。

诗探索·红高粱诗歌奖、诗探索·中国新诗发现奖和诗探索·中国春泥诗歌奖由《诗探索》杂志分别与高密、诸城、平度地方政府联合主办,前者始于2011年,后两者均始于2016年,具有不同的颁奖宗旨,至今已举办多届,形成了良好的声誉。诗歌奖的举办有两个重要作用,其一是有利于传播本土的地域文化,有效激活当地的诗歌生态;其二,有助于发现新人,扶植、推动青年诗人的创作,促进诗坛的良好生态。

(三)民间诗刊及诗歌活动

新世纪以来山东的民间诗刊虽然数量不多,较少产生轰动效应,但其沉稳扎实的作风让人肃然起敬。其中,影响较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当属《极光》。《极光》于2001年由严纪照、马知遥、谭延桐等创刊于济南,主要同仁有长征、忘川、勿、老了、史质、段磊、牛耕等。他们于2002年创办极光诗歌论坛,2007年始设立极光诗歌奖。极光诗人群得到了诗坛广泛的关注,《红豆》(2016年第6期)和《作品》(2017年11月上)先后对极光诗群进行推介,尤为《作品》在“汉诗·民间诗刊档案”栏目用20多页的篇幅推出《极光》专辑。

孙磊主编的诗歌民刊《谁》于2006年首发,第一期共推出15位70年代出生的山东籍诗人,分别是流马、盛兴、孙磊、朵渔、江非、严冬、李红旗、柏明文、邰筐、马累、老了、马知遥、朱庆和、周公度、宇向。值得注意的是孙磊在第一期序言《刻骨沉静的力量》中所体现的地域与代际意识:“山东诗歌作为地域性力量的真正崛起,实际上是以70年代以后出生诗人的陆续亮相为标志。他们以极其鲜明、适度、灵活的语言方式和更为沉实、内蕴、强力的情感表述能力各自确立了其复杂多变而又锐利十足的诗歌形象,赢得了普遍的赞誉。”f其清晰而决绝的代际意识赋予山东诗歌清晰的历史线索。

除此之外,新世纪以来山东有《泰山诗人》《鲁西诗人》等地方诗歌学会主办的诗歌刊物以及《黄河诗报》《山东诗人》《诗群落》等民刊,这些诗歌刊物各有特色,彰显了新世纪山东诗歌的活力和深厚的民间基础。

(四)诗歌选本与诗歌批评

新世纪以来,几位热心而执着的诗人以辛勤坚定的劳动默默支持山东诗坛,为新世纪山东诗歌的发展与传播留下了宝贵的资料。王夫刚、孙方杰、谢明洲、董忠堂等先后编选了《山东30年诗选》《山东诗人60家》等权威诗歌选本,王夫刚撰写了多篇关于新世纪山东诗歌的概述与评论性文字,孙方杰曾多年坚持编选《山东诗歌年鉴》,在新世纪山东诗歌史料建设方面居功甚伟。新世纪以来的山东诗歌选本主要有:《7印张·山东大学作家班诗选》(王夫刚编选,时代文艺出版社2006年);《层面·新世纪山东青年诗选》(孙方杰等编选,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山东30年诗选》(王夫刚、孙方杰、谢明洲编选,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册页·新世纪十年山东诗选》(王夫刚、董忠堂编选,山东文艺出版社2012年);《别来无恙:新世纪山东诗集选粹》(王夫刚、董忠堂编选,时代文艺出版社2015年);《山东诗人60家》(谢明洲、孙方杰编选,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年);《齐鲁文学:典藏文库当代卷(诗歌卷)》(山东省作家协会编选,山东人民出版社2020年)。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山东30年诗选》,这是山东省作家协会策划的诗歌选本,精选1978年到2008年30年间283位诗人的1200余首诗作,按地级市行政区划进行分配,共5册。诗选彰显青年性,有所侧重地回顾新时期山东诗歌文本状况,是改革开放30年山东诗歌的整体展示。这些选本编选角度各异,各具特色,但是都暗含着经典化的倾向,为山东诗歌经典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山东一直是中国诗坛诗学研究和批评的重镇。在新世纪山东诗歌发展过程中,诗歌评论家为新世纪山东诗歌的繁荣与发展保驾护航,新世纪山东诗坛活跃着老中青三代诗歌评论家,老一代诗评家有吴开晋、吕家乡、袁忠岳等;中生代诗评家有耿建华、章亚昕、燎原、张清华等;青年诗评家有房伟、赵月斌、张丽军、丛新强、张厚刚等。他们以诗人作品论、现象评析、年度综述等形式密切关注新世纪山东诗坛,进行跟踪性的评论研究,关注诗坛的最新动向,发掘新的创作质素,及时总结新世纪诗歌的艺术经验并洞见其中的症结。吕家乡对如路也、徐晓等山东青年诗人的新作保持关注,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讨论其艺术得失,对她们的创作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张清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撰写大量评论性文字,对山东诗坛尤为青年诗人进行系统性阐发和跟踪性研究。房伟对“极光诗群”不遗余力地介绍、细读,有效地拓展了山东民间诗歌的传播渠道。近年来,山东省作协主办的《百家评论》杂志通过“齐鲁作家屏”“文学新鲁军”等专栏刊发了大量山东诗人的评论与研究文章。评论家的积极参与和诗人的创作是相辅相成的,诚恳而有效的诗歌研究与批评是新世纪山东诗歌良性发展的坚实保障。

三、文化与审美品格

(一)时代现实与地域经验

乡土经验、城市经验和海洋经验是新世纪山东诗歌地域经验的三个重要维度,山东诗人在浓郁的地域经验中凸显时代现实,建构了时代现实与地域经验交相融合的诗歌审美空间。

其一是时代巨变中的乡土经验书写。山东是传统农业文明的核心地带,山东诗人积淀了浓郁的乡土情思。在新诗的历史上,王统照、臧克家、李广田等是重要的乡土诗人,他们写下了兼具时代标识与地域症候的乡土诗歌。山东诗人继承了这一传统,并基于自身的时代书写了新的乡土经验。新世纪以来山东青年诗人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源自乡土经验的诗性书写,他们集束性地输出乡土经验,成为新世纪乡土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故乡书写在很多诗人那里呈现为一种地域经验和地理意象的塑造,江非的“平墩湖”、徐俊国的“鹅塘村”、韩宗宝的“潍河滩”等引领了新世纪诗歌的乡土风潮。辰水的组诗《在乡下》入选王光明编选的《2002—2003中国诗歌年选》,被认为是“近年来乡村题材诗作中最出色的作品之一。”尤克利、陈亮获首届“全国十大农民诗人奖”,他们诗歌中浓郁的乡土气息为新世纪诗歌贡献了独异的乡土审美经验。山东诗人对时代的感知较为集中地体现在对乡村经验的书写,城乡巨变中的乡村回望成为最典型的诗歌情绪。山东诗人的乡土经验书写格外重视对伦理的审视与表达,“在家园回望中舔舐伤口,进行家园回望与血脉血亲指认。”g江非、辰水、臧海英等诗歌中的“父亲”,陈亮诗歌中的“娘”及“失踪的亲人”等,均是在血亲伦理中书写乡土经验。总体上说,山东诗人的乡土经验有一种沉重感,这在90后诗人中得以赓续,如王二冬的诗集《东河西营》有90后诗人少见的“泥土气息”:“他们的身体灌满了铅一般的土,走不出巴掌大的地/我却要拖着泥泞的双脚,弯着腰背,走在离乡的路上”。王二冬对“东河西营”为标识的乡土怀有深刻的宿命感和认同意识,这也是山东诗歌乡土书写的典型症候。

其二是海洋经验及其书写。山东半岛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海洋经验成为齐鲁文学自古以来的重要文学经验,齐文化中的志怪志谐等文学传统均与海洋经验息息相关。进入新世纪以来,部分山东诗人对海洋展开更加深入的书写,突出地表现在日照、青岛、烟台、威海等沿海地域部分诗人的作品中。东涯的海洋书写尤为集中,诗集《侧面的海》是一部整体意义上的海洋之诗。对东涯而言,“大海作为一种背景既作用于我的生活,也修正过我的心灵。”《侧面的海》以沿海渔民生活为背景,诗歌中出现了众多海洋生存中的女性,这其中有渔家姐妹、织网的女人、渔村里的老阿婆,“拣浮水”“修假坟”等海边的日常丧事被东涯自然地写进诗歌。作为一位自幼在海岛生活的诗人,东涯把大海作为自己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来言说:“如果万物都有归宿/我的归宿必是这片茫茫海洋”,藉此从海洋日常生活经验的叙写上升到对生存情境的体悟。阿华、北野等诗人同样注重对海洋生存经验的书写。阿华的诗注重日常生活中的海洋经验书写,如《有一段时间我常去海边》中海洋对“我”的疗愈:“浩渺的海水很快就/清除了我身体里的锈迹/它让我带走宽厚和仁慈/爱这动荡如浮萍的生活”。2005年,诗人北野从新疆移居威海,他的《大海的邻居》呈现了别样的海洋经验:“有时我去海边看看/白浪的手臂远远地起伏着向我召唤/但我并不激动//海嘛,液体的沙漠,吃人的水/谁要是渴死在海水里/海不会感到抱歉”。区别于朦胧诗人对大海之崇高的无限敬意,也不同于韩东对大海的意义消解,北野以一种更加日常也更加人本的方式触到了人类与大海关系的本质,“液体的沙漠”这一意象,大胆而新颖,书写了异质化的海洋经验。“大海”在他们的诗歌中告别了简单的崇高和单纯的消解,走向平凡诗意和更加真实的生存空间,在或批判或褒扬的抒写中彰显了诗人体物抒情的美学变迁。

其三是城市经验及其书写。城市化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最显豁的社会现实,山东诗人注重对城市经验的观察与记录,从多角度叙写新世纪以来具有独特地域标识与文化内涵的城市经验。路也的《城南哀歌》《老城赋》等长诗对济南展开深入的书写。在《老城赋》中,路也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济南老城进行了一次漫长的精神游历。路也以异常饱满的情感和尖锐的问题意识,唱出了一首动情而值得深思的老城哀歌:历史上由“泉水”裹挟的丰富的文化内涵被以推土机为代表的现代性强力意志无形地摧毁,只剩下“泉水在流,空空地流,空空空空地流/泉像是一个又一个空洞”。从个人化的情感出发,路也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人文历史内涵的深刻矛盾,兼具诗学与社会学价值。邰筐最初受到普遍关注缘于他以临沂为载体写作的大量“城市寓言”,在诗集《凌晨三点的歌谣》《徒步穿越半个城市》中,抒情主体居于庞大的城市,恍惚不定而又沉稳顿挫。《凌晨三点的歌谣》是对城市底层的深挚书写,《这座城市几乎每天都有车祸发生》是对新的城市生存经验的叙写与质询,“一辆对人类/言听计从的汽车,怎么/一下子变成了一堆失去控制的铁?”诗人质询了城市发展对日常生活经验的深刻影响,揭示了城市发展与人们生活之间的悖论。邰筐以歌谣化、叙述性的诗歌书写方式強化了当代城市诗歌中的反讽与悲悯经验。如果说邰筐诗歌中的临沂是世纪之交的城市经验,那么臧海英诗歌中的德州则是聚焦于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城市经验。《开发区》蕴含着诗人复杂的城市体验,“开发区”是经济快速发展、城市高速扩张的产物,“市区是城市的样子,/乡下是农村的样子,/开发区,在它们之间,/和我一样,长着一张混沌的脸,/一直在开发。”其本身就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生存空间,然而这空间却在一般的意义上拒绝诗意。随着当代中国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当代诗歌对“城市”“新区”的书写经历了由期待、赞颂到批判、拒斥的过程,这也正是两种现代性之间的博弈过程。在全国各地疯狂蔓延的“开发区”这一命名本身即裹挟了新的特质,她诗歌中“我”与开发区之间的碰撞与摩擦,带来了新的思想与审美空间。从“城乡结合部”的职能化地域空间到作为思想与审美空间的“开发区”,其中的诗学凝视与转化值得深入思考。“试了几次,没法把那枚钉/送进墙里//隔壁夫妇,却把骂声递了过来/很像我和德州的关系”。臧海英的《在德州》中“我”和城市之间的紧张关系,构成新世纪以来“进城的底层人”与城市之间复杂关系的一种隐喻。

(二)精神底色与文化品格

新世紀山东诗歌“以一种集体崛起的态势引起了诗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同时也集体性地凸现了山东半岛千百年来的地域文化传统的滋养与浸润。”i这种文化传统的滋养鲜明地体现为山东诗人独特的精神底色与文化品格。

其一是面向现实的反思气质。诗人以不回避现实的超凡勇气直面当下时代的诸多问题,深切体现出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一些诗人致力于现实书写,如马启代、王夫刚等以诗的方式直面残酷的现实。马启代“为良心写作”的诗歌写作宗旨,保持了尖锐的现实批判与反思立场。格式、老了、轩辕轼轲、盛兴等则用口语、解构的方式直面现实。强烈的现实倾向,包涵着山东诗人的道德感和责任意识,其现实关怀饱含着人道主义的内核。山东诗人关注民生、普照天下的儒家情怀,在王夫刚的诗作中表露无遗。王夫刚发表于2005年的《安全帽上的遗言》,对现实生活中的民生疾苦进行了诗意的表达,在痛彻的认识与深刻的反讽中,诗歌的批判意识和心灵观照得到了痛彻淋漓的表达。山东诗人的现实关怀还体现在对现实问题的跟踪关切,面对近年来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路也在新作《恳求》中以形象直接的语言呈现这一现实:“你见过穿着笔挺的燕尾服/蹒跚走路,站在巨大冰川上的企鹅吗/它南面的家已满是泥泞//你知道白色的北极熊吗,它越来越瘦/正怀抱幼儿,蜷缩在一小片浮冰上/等待方舟”。路也以冷峻而急迫的质询呈现问题,发出了“企鹅和北极熊,在地球两端,一次次含泪恳求”的痛彻心声,显示了诗人浓郁的现实关怀意识。实际上,如果进行更深广的阅读,会发现山东诗人在精神深处蕴藏着根深蒂固的现实关切与忧患反思意识,“在他们作品的核心之处,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比其他的诗人更明显、更强烈地指向了‘天下道德这四个字。”这种来自文化基因深层的道德感,在新世纪山东诗歌中体现为面向现实的关照与反思气质。

其二是性别书写中的对抗意识与理想建构。山东女性诗人在女性经验的书写中蕴藏尖锐的现实指向与反思意识,她们善于通过对自身性别经验的挖掘来修正、对抗正统的历史经验。女性诗人的对抗意识体现为苦难意识与疼痛感、死亡想象等诗歌经验的书写。在新世纪以来的女诗人中,寒烟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她的诗歌饱含张力,有一种直逼内心的生存痛感。其早期诗歌《伤口》堪称个人诗歌写作的“胎记”,预示了她的诗歌景观与内在理路:“只想碎的更彻底,像一个末路的狂徒/因此,大海的闪光才被我看做/一万把斧头的锋芒”。在与外部世界的决绝对抗中,寻求写作的内在本质,是寒烟一直以来的写作立场。对命运与生存的叩问是寒烟所有诗歌的内核,这种叩问一直伴随她,成为解读她诗歌的“点石成金”的玄奥。在寒烟的内心世界,对个人命运的深思同时伴随着词语的生成与锤炼,这是一个“二而一”的过程,这是诗与生活的合一,是词语的闪电劈开精神岩石的过程。臧海英对世界的观察与表现浸润着一种直取生存核心的锋利,如《甩鞭子的人》中,大胆而惊人的诗句寄托着女性对男性的凝视,包含了女性对男性世界的诗意发现,包蕴着丰富的生存体验与性别政治意涵。山东女性诗人的审美理想体现为情感乌托邦与情感地理的性别化建构,“江心洲”系列组诗已经成为21世纪女性诗歌的经典文本,路也以温婉的叙述建构了一个诗意的爱情乌托邦。阿华、李林芳诗歌中反复咏唱的“梨树镇”“艾涧”,是诗人对故乡的诗意命名,既是真实的故乡地域,更是精神的乌托邦,包蕴着抒情主体理想化的生活图景,成为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

其三是对文化传统的书写与回应。以乡土为基质的儒家文化、以志谐为特征的有鲜明海洋文化气质的齐文化,以及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共同建构了山东诗歌多元化的文化品格。山东诗人热衷于对齐鲁文化的重写和当代反思,长征的《习经笔记》、田暖的《儒地》、张炜最新长诗《铁与绸》等是其中的代表。长征的《习经笔记》致力于对《诗经》的重构,将诗经中的古典经验解构、转化为个体生存经验,让诗句、地域和个人记忆贯通起来。长征的书写是直面少年经验的,他进行了准确的经验转换,转变了传统儒家对诗三百之首的道德赋义,抵达了清晰明亮的少年身体经验。田暖的诗集《儒地》于2021年获泰山文学奖,诗人常年生活于济宁,在儒家文化的熏染下,发掘“儒地”的文化与气韵。田暖自言,“我试图在自己的深入生活里,叙写生活在儒地上的人们,在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和文化的熏染下,现代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传承与嬗变,试图以儒地为精神原乡,诗性地呈现一个时代的生活景观、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在《圣迹图》一诗中,诗人在与孔子的诗意对话中,书写了儒家文化传承的如梦佳境:“你革着未来的新/和世人一路争吵,一辩千年/而群山如笑,如铃如鼓/人间春服,延续着更新的长度”。田暖的创作实现了传统文化、地域景观与时代精神的深度融合,凸显了卓越的诗歌创造力,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下传承探索了新的诗歌路径。张炜最新长诗《铁与绸》是对齐文化的重新审视与书写,“铁”和“绸”作为齐国强盛的重要物质基础,同时也构成其文化侧面的象征。“精美的剑鞘含羞以待,饰有/锦帛花纹垂挂金色丝带/快些入鞘吧,为一颗倔强的心/为明媚的双眸和藏锋的腔/最锐利最怯懦的是开刃的铁/最坚韧最无畏的是绚丽的绸/它们合在一起,它们正欣然切割/它们合在一起,它们作垂死欢歌”。张炜以华丽的诗歌语言象征性地书写了齐文化的生命张力,在物质与精神的交融中重释齐文化精神,浸润着强烈的文化探寻与精神反思意识。老四的《鲁南行》等诗歌在对“鲁地”历史地理的书写中贯穿了浓郁的历史凭吊意识,马晓康的历史长诗《晏子》《孙子》等则通过对齐鲁历史人物的重述激活传统文化的当下活力,暗含着90后诗人沉稳阔大的诗歌观和历史观。

(三)形式实验与语言探索

新世纪以来,山东诗人沉潜于诗歌的形式试验与语言探索,在诗体的多元探寻、诗歌语言的锐意探索、叙述性诗学等方面做出了富有成效的探索。

其一是诗体的多元探寻。山东是新世纪以来散文诗写作的重镇,其中耿林莽是当代中国最具开拓精神和独特风格的散文诗大家。耿林莽2007年被授予“中国散文诗终身艺术成就奖”,他不仅以独树一帜的创作引领着中国当代散文诗发展,而且不断建构当代散文诗的理论框架。其他如韩嘉川、栾成舟等,在散文诗的理论建构与文本实践中取得不俗成就。长诗是衡量诗人成熟度和表现力的重要维度,新世纪以来山东诗人的长诗写作成绩卓异,成为新世纪长诗写作的引领性力量。路也创作了《心脏内科》《城南哀歌》等多部长诗,探索不同的长诗结构与书写面向。她的长诗以日常生活为出发点,融合古代“大赋”的文体特色,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其《心脏内科》发表后广受好评,获2011年人民文学奖诗歌奖,并入围第十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张炜近年来连续推出《不践约书》《铁与绸》两部长诗,他善于为长诗嵌入一个基本的故事框架,在具体的文本中彰显诗歌与小说、散文的文体融合。陈亮最新长诗《桃花园记》在结构及想象方式上均别具匠心,以“魔幻”“荒诞”的手法书写逝去的故乡记忆。其他如孙方杰《钢厂》、散皮《传他,或者自传》等长诗也各具特色,共同显示了山东诗人长诗写作的丰富实践。马晓康的“齐鲁圣贤人物作品”《晏子》《孙子》是对历史叙事诗的新探索。他“继承了长诗写作的传统,同时有意对这一写作传统加以发扬和创新,显示出新一代诗人对历史题材的把握,以及成熟的诗艺。”在《孙子》一诗中,马晓康以《孙子兵法》的文本结构为长诗的基本结构,每一部分均由“时间轴”、“诗外音”、“孙武的心声”、诗歌正文等四个部分组成,在多元化的文本结构中有效打开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释放出更丰富的历史内容。在散文诗、长诗、叙事诗等的丰富探索之外,山东诗人如田暖还进行了诗剧的探索,其《隐身人的小剧场》就是一部具有强烈先锋色彩的诗剧。就诗体探索而言,山东诗人的努力体现为两个方向:向内,不断探索诗歌自身结构、语言、节奏、语气等内部元素,孜孜于完美的诗歌形式;向外,则在诗歌与散文、小说、戏剧的文体融合中寻找新的诗歌表现手段。

其二是诗歌语言的多元探索。轩辕轼轲、盛兴等诗人的口语化探索,是新世纪诗坛口语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口语诗在山东有更远的传统,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韩东、杨争光等在山东大学“云帆诗社”时期就进行了口语诗的探索,后来《他们》群体的口语写作对山东青年诗人影响深刻,形成了山东口语诗歌的一个隐秘谱系。如轩辕轼轲所言,“后来在90年代初,才接触到于坚韩东他们的作品,于坚的那本《诗六十首》对当时的我影响很大,然后陆续读到了严力、李亚伟、伊沙他们的作品,才开始了自己的写作。”轩辕轼轲接受的诗学影响是民间、口语的传统,并“把八九十年代以来方兴未艾的口语诗的某些倾向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女性诗人对直觉、潜意识的挖掘,具有强烈的形式试验与语言探索倾向。寒烟曾长期沉迷于对诗歌语言的锤炼,她的诗歌语言是一种沉重的、注重修辞与密度的书面化语言。宇向则有鲜明的口语化、叙述性倾向,具有鲜明的解构色彩。路也则介于二者中间,她的如滔滔江水般的排比式诗句,略显随意但又整饬有序,给读者以阅读语感上的极大满足。女性诗人直觉化的诗歌语言介于抒情与叙述之间,以一种敏锐的感觉直抵诗歌的核心。对传统诗歌古雅、优美的语言风格的借鉴与转化,是山东诗人语言探索的重要维度。戴小栋专注于对古典诗意、语言的吸收与转化,《冷香》做出了扎实而富有成效的探索。如其中的《敲打》一诗:“敲打,持续的敲打/如屋檐上的春雨不绝于耳。停放/在春天的路口,这些赤条条的生灵/搓背的师傅甩一把汗/继续清理档间张挂的毛芋头/那些睡眠最后的葡萄”。戴小栋将日常生活中的“搓背”进行诗意化,既释放了陌生化的生活体验,同时为古典诗歌语言在当下的转换提供了精彩的范例。在古典诗语与当下生活之间,如何激活活色生香的古典诗歌语言,在某种意义上构成新世纪诗歌写作、传播与接受的重要命题。

其三是综合性的诗学范式建構。从20世纪80年代的抒情性为主到20世纪90年代所谓的叙事性倚重,再到新世纪以来的叙述性的综合诗学,山东诗人进行了扎实有效的探索。江非的诗歌强化叙述的诗意,他消解了以往诗人们倚重的叙事策略,转而建构一种综合意义上的叙述,如《马槽之火》一诗:“我想起那时我正提着马灯到田野上去/那里还有未停止的劳动,父母和邻居们/在用干草和树叶燃起另一堆旺盛的马槽之火/它在田野上,比那个真实的马槽更加幽秘,更加诱人/仿佛在烧制着一个崭新的马槽/散发出了浓浓的马粪与草料的味道”。这里的“马槽之火”是建立在回忆基础之上的诗意创造,“一盏真实的小火走向虚幻的大火,火焰里竟然有马群跃动,镜头由小而大,由实而虚,整片田野的生命力重新被感知。”o由此,江非虚实互渗的诗意叙述扭转了20世纪90年代乡土诗歌过分倚重生活实感呈现而诗意缺失的艺术困境。宇向在对口语的运用中建构综合性的诗歌书写范式,《2009,中秋夜》是其具有先锋意味的探索。“这人丁兴旺的一夜/月亮们滚滚而来/黑暗中偎在墙角的孩子/如真理一般虚无”。诗的前两句是建立在现实与隐喻融合基础上的诗意叙述,第三句是以客观的叙述实现诗意的陡转,“人丁兴旺”为“偎在墙角的孩子”提供了一个极具反差效果的背景,月亮与黑暗形成对峙,“如真理一般虚无”是一个悖论化的断语,或曰议论性话语,在丰满的叙述中形成丰富多元的诗意空间。不难看出,山东诗人积极探索新的诗性话语,暗含着反拨传统抒情话语、建构新的话语范式的诗学冲动。“当下诗歌被诟病的症结之一其实不是口语化的‘叙述或‘叙事,而是‘诗性的叙述或‘叙述的诗性缺失问题。”p建基于“诗性叙述”基础上的综合诗歌艺术祛除了对单纯歌唱性的诗歌话语方式的依赖,转向对“诗性叙述”为基质的诗歌话语方式,这既使得诗歌具有了与现实、历史对话的“及物”性,同时避免了过于倚重口语带来的诗意的丧失。整体上看,山东诗人的诗艺探索略显沉稳,但也有部分诗人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创新。这在诗歌与传统的关系中得到明晰的表达,如路也在对传统诗歌音乐内质的继承中融入了自己的个性,王长征、轩辕轼轲等则致力于对传统的解构,更年轻的80后、90后诗人面对传统更注重一种综合性的诗学态度。宇向、臧海英、庄凌等女性诗人在解构、反叛的路上走得更远,其他如寒烟、田暖、徐晓等女性诗人则秉持诗歌传统的语言精炼、诗意锻造等艺术宗旨。这些不同的诗学路径表明新世纪山东诗歌与自身悠远传统的积极对话,预示着更加多元化的诗歌书写局面的到来。

四、以“地方”抵达“中国”:

成就、瓶颈与出路

综上所述,山东诗歌在21世纪实现了群体崛起和审美突围。“作为地域诗学经验的山东新世纪新诗书写,无论是其诗人群体的数量和创作实绩,还是其整体性的思维倾向与鲜明的诗歌立场,都值得我们认真地关注与思考。”q新世纪已经过去20年,检视山东诗歌20年的成绩,总结新世纪20年山东诗歌的艺术经验,很有必要。对新世纪20年山东诗歌的历史回顾,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进行时的观照,有助于厘清山东诗歌的历史道路、创作现状,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诗学参照。

诗人宇向在2003年的一篇短文中对山东诗人有如下的整体评价,“在山东,大多数优秀的诗人是沉潜的、冷静的,他们不喧哗,不随波逐流也不急功近利,对诗歌的现状更愿意与诗坛保持互动的关系而不是被同化,更愿意去生活而不是盲从。”r这种沉潜的状态在21世纪以来有所扭转,借助于各种文学举措、诗歌奖项与诗歌活动,山东诗坛正逐渐由“沉潜”滑向“热闹”。纵观新世纪20年来的山东诗歌,在官方推动和诗人个体的持续努力下,诗坛的繁荣已是不争的事实,山东诗歌在全国的影响力也可见一斑,但是官方的多种政策性奖励与推动,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有效地刺激、鞭策诗人们更努力地投身于诗歌创作,更高效地进行诗歌生产,这自然会促进山东诗坛的整体繁荣。泰山文艺奖、签约作家和新锐文丛等部分地挑选出了最好的山东诗人诗作,也意味着这些诗人最有希望冲出山东,走向全国。事情的另一面是,当诗人们过于沉浸于评奖、“入围”的奖励性体制推动,就会造成诗歌创作的难以深入,甚至有些诗人会产生严重的浮躁情绪,这是需要警惕的问题所在。近年来山东诗坛虽然繁荣,但具有广泛影响力、能够支撑起诗歌史重要环节的“大诗人”依然没有出现,存在着“有‘高原缺‘高峰”的问题。官方的文化引领、支持与奖励措施应该以拓展更加自由、浓郁的诗歌氛围为旨归,摒弃“短视”“速成”的诗歌生产意识,在长期的文化熏染中抚育杰出诗人和经典诗作。诗人们只有沉潜于诗歌创作,通过经年累月的诗艺探索,才能真正取得艺术的突破。

对新世纪山东诗歌之整体地域文化特质与审美范式的分析与提炼,旨在获得以地方性抵达中国性的诗学路径。“以‘地方性体现‘中国性,是新世纪中国诗歌的一个重要特色。”s从地域的角度出发,诗歌的“突围”不外两种方式。如果不局限于地域特色,就应该以开放的姿态完全走出去,在一种普适的诗歌书写中建构自己卓异的诗歌风格,并不断磨礪自己的诗歌语言;如果追求自己的地域特色,就应该钻进地域历史、现实、文化的地心,写出齐鲁大地的文化之根与生存之本。在时代巨变的21世纪,时代呼唤着新的诗歌主题与审美样式,城乡巨变和社会加速进程中的人心与人情、全球化时代的地域传统文化呈现等召唤着更深广的诗歌书写。如何在迅速变幻的时代把握诗意,既需要诗歌创作者的辛勤耕耘,同时需要研究者、评论家的理论研究和指引。鉴于此,我们既要保持对新世纪山东诗歌的整体观照,又要充分尊重其内部不同的差异性,并期待能从更细微的地域性书写中发现更具冲击力的诗学命题,在做出理论支撑的同时引导山东诗歌的更好发展。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限于作者的阅读范围、知识水平和文章篇幅,本文可能忽略或遗漏了某些重要的山东诗人诗作、诗歌现象,对某些重要的诗歌特质或许也缺乏洞见。正是基于此,作者诚心接受各位读者的批评,期望更多针对新世纪山东诗歌的讨论和更深入系统的研究。

注释:

①宇向:《产地山东——浅谈山东诗歌和部分现居山东的诗人》,《诗歌月刊》2003年第2期。

②江非:《王夫刚诗歌中的“天”和“天下”》,王夫刚著《粥中的愤怒》,大众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163页。

③黄尚恩:《沉潜质朴的“山东青年诗群”在崛起》,《文艺报》2013年6月10日第1版。

④赵目珍:《直逼新时代内心的话语生成——以山东中青年诗人的写作为考察中心》,《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19年第6期。

⑤林莽:《潍河七子诗选·序》,李掖平主编《潍河七子诗选》,中国人口出版社2020年版。

⑥孙磊:《刻骨沉静的力量》,《谁》(民刊),2006年9月。

⑦冷满冰:《延异与救赎——1990年代乡土诗歌回眸》,《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4期。

⑧东涯:《海水不能浇灭的火焰(代后记)》,《侧面的海》,中国戏剧出版社2013年版。

⑨霍俊明:《漶散时代坚卓的诗歌半岛》,《中华读书报》,2009年7月22日。

⑩江非:《王夫刚诗歌中的“天”和“天下”》,王夫刚著《粥中的愤怒》,大众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163页。

?田暖:《水淌过之后到底要留下什么(后记)》,《儒地》,中国青年出版社2019年版,第188页。

?李路平:《天问:战争与人与文明——读马晓康长诗〈孙子〉》,《名作欣赏》2020年第3期。

?张立群、轩辕轼轲:《挣脱桎梏的灵魂体操——轩辕轼轲访谈》,《新文学评论》2015年第2期。

?程继龙:《诗到语言为止——轩辕轼轲诗歌论》,《诗探索》(理论卷)2017年第1辑。

?陈大为:《“70后”诗人的农村挽歌(2002—2018)》,《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1年第11期。

?孙基林:《“叙事”还是“叙述”?——关于“诗歌叙述学”及相关话题》,《文学评论》2021年第4期。

?房伟:《新世纪山东新诗的审美意识流变》,《小说评论》2009年第1期。

?宇向:《产地山东——浅谈山东诗歌和部分现居山东的诗人》,《诗歌月刊》2003年第2期。

?王光明:《一个地方的中国诗——“闽东诗群”及汤养宗的突破》,《诗刊》(上半月刊)2020年第11期。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诗学高等研究中心)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诗歌叙述学的中国传统、西方资源与当代诗歌写作生态研究”(项目编号:21YJA751021)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新世纪山东诗人
图说山东
新航空(2023年9期)2023-09-18 18:59:16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金桥(2022年3期)2022-03-29 01:16:24
『山东舰』入列一周年
2020《新世纪智能·新高考》全新改版了,快来订阅吧!
2020《新世纪智能·新高考》全新改版了,快来订阅吧!
《新高考》更名为《新世纪智能》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中华诗词(2018年6期)2018-11-12 05:28:18
诗人猫
山东的路幸福的路
中国公路(2017年14期)2017-09-26 11:5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