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美学思想及其时代价值

2023-05-30 14:50:23季园月
今古文创 2023年2期
关键词:劳动实践马克思美学

季园月

【摘要】 马克思没有美学论著,他对美学的见解都是夹杂在经济学、哲学等理论的阐释中,特别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手稿》中,马克思美学思想以现实的人作为逻辑起点,通过实践这一逻辑中介,最终归于人的审美自由与审美解放,详细论述了美的起源、美的规律、审美感觉三个美学理论问题。研究马克思美学思想对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弘扬社会主义“劳动美”的主旋律;消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异化现象。

【关键词】 马克思;美学;劳动实践;劳动美

【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02-004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2.014

马克思美学思想未成体系,而是零星分布在马克思的一些著作和手稿中,尤见于《手稿》。《手稿》中,马克思花费较多篇幅阐述美学问题,只不过马克思思想深邃、博大精深,掩盖了美学的光芒。因此,有必要回归经典,准确系统地解读马克思美学思想。

一、马克思美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语境

马克思美学思想的产生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从现实环境来讲,它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对人的审美本质的剥夺;从理论维度来讲,马克思主要是从物质资料生产的基础上来研究美学问题,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

(一)马克思美学思想产生的现实语境:“异化劳动”与美的悖论

马克思美学思想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对人的审美本质的剥夺。工业革命改变了欧洲各国的生产方式,机器大生产代替了手工劳作,利益驱使下的社会生产,一方面是物质财富的增加,另一方面则是无产阶级的赤贫化加剧。人从属于机器,成为机器的奴隶。工人在资本家监控下工作,高强度的劳动消耗使工人的劳动同自身本质异化,劳动本应有的愉悦感被压抑感所取代,“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呆痴”[1]。高强度强制性的劳动使人的本质和审美感受丧失,“资本主义生产弱化了劳动者的审美感觉” [2],使人的审美能力逐渐萎缩,个体片面畸形地发展。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有赖于人的感觉的全面解放,为解决这一问题马克思也构想理想社会形式——共产主义社会,那时人们扬弃了私有制,人的属性完全复归,实现了对人的本质的完全占有,人的劳动机能被完全激发出来,劳动中的压抑情绪被自由愉悦的情感所代替,真正实现审美自由和审美解放,这种情感体验就是美。因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的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的解决。”[3]

(二)马克思美学思想产生的哲学基础: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

从西方美学发展史来看,美学思想大都形成于美学家各自的哲学体系中,作为哲学思想整体的一部分而存在,因此也造成了这样一种现象:在西方美学史上,许多美学大家首先是一位哲学家。这就启示我们:如果想弄清楚马克思美学问题,如不首先弄懂其哲学基础,单独取出进行分析,难免会有失偏颇,因此把马克思美学放入到马克思思想大语境中进行分析显得尤为必要。

从《手稿》本身来分析。《手稿》作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诞生地,存在丰富的美学思想,对这些美学命题的认识必须放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框架中进行阐释。《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把人的历史和生活的多样性归结为一部意识的异化和异化的扬弃史去讨论,把人类的历史看作一部精神生产史,从抽象的精神层面去探讨劳动,这是一种唯心史观。马克思在《手稿》中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否定了人类历史是一部精神发展史,他指出物质资料生产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经济发展决定历史进程。他认为人类的历史是一部物质生产史,物质生产是精神生产的基础,艺术作为精神范畴,服从生产的一般规律,创造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命题。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构建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石。

从马克思美学理论本身分析。关于“人化的自然”这一美学命题,马克思说:“社会的人的感觉不同于非社会的人的感觉。只是由于属人的本质的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属人的感觉的丰富性,即感受音乐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简言之,那些能感受人的快乐和确证自己是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或者发展起来,或者产生出来。因为不仅是五官感觉,而且所谓的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爱等等)——总之,人的感觉、感觉的人类性都只是由于相应的对象的存在,由于存在着人化了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 [4]在这里马克思论述了美的起源问题,美感是由于“人化的自然”的存在而存在,审美体验源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人们在劳动中产生的愉悦感、满足感,属于历史唯物主义内容。在阐述“美的规律”时,马克思指出动物只能按照它自身的物种尺度进行生产,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及幼崽生存所需,所以它们的生产动机很简单,生产的产品也很单一。而人可以按照任何一种尺度进行生产,将自己固有尺度作用于实践对象,实现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统一。从内容来看,马克思在这里主要是从物质生产的层面来阐述美的规律问题,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命题。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手稿》本身来分析,还是从马克思美学命题来阐释,马克思美学思想都是被放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中加以讨论的。

二、马克思美学思想的理论内涵

马克思没有专门的美学著作,但是他一生中对美学问题发表了许多见解,这些美学思想一般是作为经济学、共产主义等理论的补充和引申。尤其是马克思年轻时期总结自己思想而写的这部未完成的手稿,集中体现了马克思早期的美学思想,《手稿》中马克思论述了美的来源、美的规律等美学命题。

(一)美的来源

资本主义社会,资本逐利的本性,资本家为窃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就要不断加大对工人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工人终日在资本家的监视下工作,工作过程简单乏味,工作环境恶劣,这种强制性的机械劳动最终导致工人和自身的本质相异化。他指出:“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5]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把人看作生物学意义上的存在,没有划清动物和人的本质区别,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同时,马克思详细论述了人类的劳动实践和动物的生产活动之间的本质区别,指出自由的有意识的劳动实践是人所特有的本质活动,正是这一属性将人和动物区别开来。

《手稿》中,马克思从经济学、哲学层面展开对美学问题的研究,他批判了黑格尔美学思想从唯心主义出发把劳动看作抽象的精神活动。马克思立足于生产实践,从唯物主义视角确定了生产劳动是美学诞生的逻辑起点,从生产劳动层面揭开了美学秘密,直接指出“劳动创造了美”这一美学命题。

(二)美的规律

《手稿》中马克思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存在的种种异化现象,着重分析了资本逻辑支配下的人同类本质相异化,通过对比人的实践活动和动物的生产活动,指出人的本质是有目的、有意识、自觉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随后在劳动实践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尺度”与“美的规律”理论命题。“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固有的尺度作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6]种的尺度在这里指的是客观事物所固有的规律性。动物的生产活动“只是按所属的那个种”,就是说动物的生产活动是在肉体直接需要的刺激下产生的,是一种低级的、最直接的生产推动力,其目的是满足自身以及幼崽的最直接需求,是一种无意识的生产活动。而人的劳动实践“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指的是人在生产实践中懂得利用一切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能动地改造世界不断满足自身需求,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可以生产整个自然界,这是一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此外,人还“懂得处处把固有的尺度作用于对象”,这里的“固有尺度”的主语依然是“人”,人的“固有尺度”也就是实践主体通过实践活动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

如上所述,人的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在实践活动开始时便把自身的终极需求倾注于实践对象,通过掌握事物发展规律,实现自身目标,如马克思所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7]

正确理解“种的尺度”和“固有尺度”才能准确阐释马克思“美的规律”这一美学命题。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认识、利用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同时还可以把自己的实践目的作用于客观对象,达到改造现存世界满足自身需求的目的,因此《手稿》中说“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可见美的规律正是实践活动中的合规律性合目的性,是种的尺度和固有尺度的统一。

(三)审美感觉

谈到“审美感觉”不得不提及“对象化”这个概念。“对象化”是黑格尔的哲学用语。黑格尔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绝对精神,绝对精神按照“正—反—合”三段式运动,“对象化”是其运动的一个阶段,即事物从统一体走向自身对立面。马克思不满意黑格尔关于“对象化”的唯心主义解释,更中意于费尔巴哈从人出发解释“对象化”。但是,马克思不满足于费尔巴哈把人看作生物学意义上的抽象的人,同时批判了他的直观唯物主义。他认为人的本质在于实践劳动,自然界对于人来说是一个生成的过程,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立足于实践唯物主义阐释人的本质对象化这一概念,论述了人的审美感觉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关系问题。

关于审美对象与审美感觉的关系问题,马克思说:“只有音乐才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8]由此可见,审美感觉和审美对象两者相互联系,如果没有审美感觉,审美对象就不复存在,正如马克思所说“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9]关于审美感觉和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关系问题,马克思认为审美感觉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即由于人化的自然界的存在才产生和发展起来,而人化的自然界归根到底是源于人的劳动实践。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不仅五官感觉,而且连所谓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爱等等),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10]

三、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当今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时代,新时代产生新的问题,面对这些新事物,有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它不能科学揭示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然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实践,西方金融危机导致《资本论》的脱销,种种事实证明,我们仍未超越马克思所分析的时代,马克思主义没有因时代变迁变旧、变腐,反而历久弥新,在当代展现出鲜活的生命力。美学作为马克思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僵化的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品格。当前中国正处于由全面小康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一步,要自觉接受马克思美学思想的指引,释放马克思美学思想强大的理论阐释力和实践指导力。

(一)弘揚社会主义“劳动美”的主旋律

马克思所生活的时代,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体力劳动。资本家在利益的驱使下,不断提升劳动效率,来追逐更多的剩余价值,一方面加重了工人阶级的贫苦,另一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马克思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指出是工人的劳动创造了价值,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来源。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虚拟经济越来越活跃,表面上看体力劳动正在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创造的财富日益减少;另一方面西方享乐主义思潮的侵蚀,消解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劳动的尊重。许多人轻视劳动者,鄙视体力劳动,认为人工智能完全可以取代体力劳动,当今时代不再需要劳动者。无可置疑,虚拟经济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尤其当下科学技术的发展,虚拟经济在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覆盖面广,可以将自己的客户无限延伸,远在山沟沟里的农产品可以通过网店卖到海外;虚拟经济不需要中间流通环节,不用店面,没有租金、工人工资支出,价格便宜吸引更多消费者,这是虚拟经济的魅力所在。但是虚拟经济具有投机性和不确定性,会使经济运行出现泡沫,少数人在炒作中获利,大多数的资本参与者蒙受损失。因此虚拟经济不能脱离实体经济单独运行,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无论虚拟经济规模有多大,最终还是依托于实体经济,毕竟有更好的商品才能找到更多的客户。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立身之本,关乎一国兴衰,而生产劳动又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经历一代代人的努力奋斗,中国实现了小康社会,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但实现中国梦仍然任重道远,需要我们自觉坚持马克思美学思想,弘扬崇尚劳动美的主流社会价值观,尊重平凡岗位上辛勤耕耘的劳动者,“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造就了中华民族辉煌历史,也必将创造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11]

(二)消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异化现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百业待兴,发展经济是我们的首要目标,三大改造,四个现代化,使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进入发展快车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然而发展中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长期处于生产链低端的国际分工使生态环境恶化,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造成了巨大的环境压力;中国经济经过四十多年的高速发展,无论是沿海地区还是内陆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人们总体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但是经济发展的同时造成了贫富差距和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些都应该围绕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去解决。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中国的发展重新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们不仅满足于丰衣足食,对环境、安全、公平的呼声也与日俱增。经济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网络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这与人们美好生活的向往背道而驰。人类生产所需要的一切物质资料都来自大自然,在生产过程中要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尊重自然规律,掌握物种尺度,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式现代化既要求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也要求精神财富不断提升,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化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两者相互促进。只有遵循发展的规律,实现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统一,才能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0-51,87.

[2]相雅芳.“劳动美”何以可能——兼论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当代价值[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0,(9):70.

[4][9]马克思.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79-80,82.

[5][6][8][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2,163,191,191.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08.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6.

猜你喜欢
劳动实践马克思美学
仝仺美学馆
杭州(2023年3期)2023-04-03 07:22:36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宝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盘中的意式美学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08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纯白美学
Coco薇(2017年8期)2017-08-03 02:01:37
劳动实践与唯物史观的形成
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探究
开展劳动实践,培养留守儿童生存生活能力
求知导刊(2016年27期)2016-11-07 11:38:53
“妆”饰美学
Coco薇(2015年5期)2016-03-29 23:1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