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继承和发展

2023-05-30 10:48:04刘琼华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继承发展

刘琼华

[摘 要] 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与发展,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始终是我党的立党之本与根本遵循。立足新时代,踏入新征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承与创新,也是坚定四个自信的基本保障。文章从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论依据、科学内涵与当代价值等层面进行系统性探讨,在明确其思想精髓与要义的基础上,审视其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筑牢理论根基。

[关键词] 群众史观;以人民为中心;继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B1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0292(2023)02-0016-05

一、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论逻辑

(一)唯物史观视域下的人民主体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论根源,尤其是其中的“人民主体”思想,是我国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根本指引与理论遵循。

1.人民主体思想的精髓:群众史观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更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与主体性力量。《共产党宣言》指出,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是无产阶级运动的奋斗目标  [1](P411) 。换句话讲,“绝大数人”的阶级广泛性,使得人民群众成为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运动的直接受益者、目的指向者与价值评判标准。因此,群众史观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论遵循,是对群众史观的坚持与发展,既注重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性,更强调现实中“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1](P422) 。

2.列宁对群众史观的提升

列宁坚持了人民群众在历史推进中的主体地位,只有在群众斗争中坚持人民群众立场才能诞生无产阶级领袖并被群众认可。正因如此,只有依靠人民群众,并获得人民群众的拥护,才能确保无产阶级政党永葆生命力,而党员在政党建设中不过是一粒米。换句话讲,“不接近群众,就会一事无成”  [2](P543) 。例如,在政党建设层面,列宁强调人民群众在管理党组织、党员与群众关系方面的监督作用;在经济发展层面,列宁强调全部劳动者是受益主体。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是继承并发展了列宁的群众史观,在根本立场与方法指导方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理论向导。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中的基因传承

正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体现的,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建设与发展,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立场,体现出强烈的民族独特性,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基因传承与历史理论基础。

1.毛泽东思想的基础奠定

毛泽东思想汲取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理论精髓,并奠定了我党执政与建设的总基调,从群众路线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集中反映了毛泽东思想的最终价值追求。其中,党的七大更是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是处理党民关系的指向标,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体观,也体现了我党解放人民、服务人民的宗旨与信念。在确定根本宗旨的基础上,群众路线从观点与方法上保证了宗旨的实现路径,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  [3](P57) 。

2.从邓小平理论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遵循毛泽东思想,人民思想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时代发展中持续展现中国特色。面对“资”与“社”的困惑,邓小平从生产力、综合国力与人民生活水平三方面阐述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以此界定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其中,人民利益是“三个有利于”的最高标准与客观遵循。面对党的执政与建设,江泽民从生产力、文化、最广大人民利益角度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旗帜鲜明地彰显了我党的政治立场,并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处理党群关系的根本准则。面对新世纪发展问题,胡锦涛同志围绕“以人为本”确定了“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4](P15)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继承并发展了历代领导集体的思想精髓,是新时代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映射。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

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从萌芽到繁盛并绵延至今,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文化根基,集中体现在敬民、利民的文化传统中。

民本思想萌芽于商周,顶峰在明清。从《尚书·夏书》的“民为邦本”到老子的“先民”思想,从孟子的“民贵君轻”到荀子的“君舟民水”,从贾谊的“民为万世之本”到唐太宗的“国依于民”,从司马光“田地与禾苗”的民、国关系到明清经世致用之士的民本思想,“敬民”是稳固统治、治理国家的主要思想,并以此厘清了“民本”思想。在利民思想方面,从孔子的“仁爱”“富民”思想到孟子的“薄税敛”,从荀子的“节用裕民”到贾谊重德治轻徭役的“爱民”主张,从张载的“为生民立命”到张居正的爱民利民,无一不在强调利民思想。从这个角度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基因与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血脉相连。当然,较之古代社会以巩固统治为目的的敬民利民思想,以人民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践行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彰显了人民是最终的受益者,两者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科学内涵

(―)中国梦与人民梦的关系阐释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为己任。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阐释了“中国梦”的内涵  [5](P36) 。2013年3月17日,再次阐述中国梦与人民梦的等同关系。从这个角度讲,中国梦是以人民为立场,既要依靠人民,又要以人民为落脚点,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引领目标和总基调。

1.中国人民的“中国梦”

从本质上讲,中国梦代表了国家、民族、人民三层利益关系,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与人民幸福的有机统一体。其中,人民是中国梦的主体,是践行中国梦过程中的参与者与创造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5](P40) 。换句话讲,在国家富强与民族振兴的基础上,要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以人民的美好生活为价值导向,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当然,每一名群众的个体梦都是中国梦合力的组成部分,正是由于小梦想的万千支流才汇成了中国大梦的磅礴力量。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中国人民的梦,个体追求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生命共同体。但无论如何,从过去到现在再到将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以及对人民福祉的追求是中国梦的本质。

2.世界人民的梦与中国梦的梦相通

“和平”既是中国梦的基本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精神传承的表现,更与世界人民的期盼“不谋而合”。中国梦继承了传统文化中“达则兼济天下”的包容情怀,致力于国内与国际社会的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这是中国梦的宏伟蓝图与世界各国发展诉求的衔接过程,也是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基础上世界受益过程。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到“一带一路”国家倡议合作政策,中国梦始终坚持世界“共赢”原则,并在世界人民的幸福追求中贡献中国智慧。从这个角度讲,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兼顾现实与未来,统筹国内与国际两个梦想。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向度

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向度,包括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创作导向与研究导向,分别指向意识形态、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等领域。

1.意识形态领域的人民导向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思想宣传工作,要求“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通过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的宣传,增强精神力量,巩固意识形态领域的统一性。在政治方向与立场方面,既要坚定不移地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要坚持人民立场与人民利益,丰富人民精神,树立人民信仰。这是意识形态领域宣传工作的基本逻辑。当然,以人民为中心的意识形态宣传,既要坚持宣传工作的服务意识,也要强调对人民的提升与教化功能,即服务与发展的有机统一。同时,宣传工作还要坚持开放与创新原则,即汲取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强化国内与国际的互动联通,并通过创新宣传途径提升服务能力。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闻舆论工作进一步明确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从“树立”到“坚持”,人民中心与人民利益始终是宣传工作与新闻舆论的工作导向。

2.文艺创作领域的人民导向

关于文艺创作与人民的关系,我国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均有深刻论述,即文艺创作的人民本位。立足文艺创作的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从“为什么人”的角度进一步明确“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从而厘清了文艺与人民的关系。因此,如何表现人民、服务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根本原则。这是因为,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文艺创作的素材来源。在获取素材、汲取创作灵感的基础上,文艺创作既要表现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与真实情感,也要展现其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并凝铸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从而实现文艺工作的人民价值。当然,优秀的文艺作品也是展示中国精神与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即让全世界人民更加全面认识中华民族的魅力。

3.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人民导向

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这种导向坚定了该领域研究的人民立场,是对马克主义群众史观的继承与发展。从该领域研究的受众主体讲,人民是服务与提升的对象,这就需要研究者始终坚持研究方向的人民性,从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理论指导地位。当然,这种研究要聚焦人民的具体实践并接受人民的监督与检验,尤其是关乎民生发展的迫切问题,这是确保理论创新与生命力的实践源泉。对此,在研究课题与设置学科方面,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聚焦人民实践问题与民生发展需求,确保理论价值能够经得起人民的检验与时间的锤炼。值得注意的是,从理论接受与理解层面讲,如何構建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面临的“传播性”问题,即从人民立场考虑研究结果如何被国内外人民接受,从而提高文化自信,提升国际话语权。对此,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从为什么人、靠什么人、发展什么人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构建导向。

(三)人民性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全过程

2015年10月,习近平明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从发展目的、发展动力与发展目标方面明晰了新时代发展观的具体路径,尤其是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要始终坚持人民的价值导向。

1.发展的目的、动力与目标

坚持发展的人民导向,要从发展目的、发展动力与发展目标等方面进行探讨。一方面,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与奋斗目标,也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这就要求发展必须为了人民,关注民生问题。另一方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参与与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与改革的动力源泉,这就要求尊重人民群众在发展中主体地位,并充分发挥其创新意识与实践经验,从而最大程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意愿。此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这就需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观,坚持发展成果的共建共享。例如,通过“创新”实现人民的个性独立、能力提升与活动自由;通过“协调”实现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与精神追求的全面提升;通过“绿色”构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通过“开放”赋予人民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通过“共享”调动人民积极性、保证人民对发展成果共享。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是践行了人民价值导向与新发展观,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舞台。同时,面对现阶段“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现实矛盾,缩小差距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任务,即围绕创新发展生产力、围绕协调补齐短板、围绕绿色实现可持续发展、围绕开放创造稳定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围绕共享践行公平与正义。

2.高质量发展与民生建设的关系

民生建设是高质量发展的评判标准。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过程中,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基本方式与现实需求是实现经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保证,也是贯彻人民导向的体现。对此,如何有效配置、利用资源是关键,这就需要正确理解与切实践行新发展观。具体而言,即从五个维度着力解决新旧动能转换、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不可持续发展、内外联动性弱以及民生短板等问题。其中,民生建设的质量是检验新发展观有效落实的价值标准,这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持续追求关系密切。例如,围绕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重点,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服务的公平正义。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性、持续性动力。这也是坚持人民导向贯彻发展全程的要义所在。

(四)強化以人民为中心的战略定位

党的十九大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推进伟大事业的“基本方略”,既从理论层面增强了系统性,也从实践层面明确了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从战略高度明确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从理论依据角度讲,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考虑,从理论与实践层面,以战略高度明确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并成为指导我国新时代伟大事业前进的路线图。在新时代背景与新发展理念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丰富了“依靠什么人发展”的内容,既坚持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者地位,也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对社会发展的主体推动作用。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中,只有坚持人民中心与导向,发挥人民力量与智慧,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迈向新台阶。

2.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根本宗旨与美好生活

“以人民为中心”,在理论上丰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实践上界定了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奋斗目标,以此确保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也是我党确定根本宗旨的理论遵循。换句话讲,为人民谋福祉、尊重人民主体、满足人民发展需求、实现人民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建党初衷与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最终价值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了“为民服务”的宗旨,深化了“发展为民”的内容。面向新时代、立足新征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践行这一根本宗旨的标准与指南。当然,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包括多个维度,是新时代我党对人民发展需求的总括,集中反映了当前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与人民的利益诉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即是对这种诉求的回应,从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到“十四五规划”的制定,无论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还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发展为民”思想贯穿始终,并坚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多样化需求。

3.理论与实践的审视:群众路线与具体工作

“以人民为中心”,在理论上强化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在实践上明晰了各项工作的基本思路,既是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尊重,也是对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升华,更是在持续满足人民需求的基础上激发其实践创新性的关键。因此,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丰富了发展的“共享”内容。同时,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各领域具体工作均坚持这一群众路线。例如在政治方面,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制度确保民主;在经济方面,坚持新发展理念,着力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文化方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文化自信;在社会方面,坚持共建共享,统筹社会治理与民生建设;在生态方面,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构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

三、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理论价值

1.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与发展观的传承与创新

群众史观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集中体现,同时反映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观。换句话讲,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立足人类历史的宏大视角,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强调人民与历史的主客体的关系。当然,人类社会的发展既包括生产力标准下社会制度的更迭,也包括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以人民为中心正是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与发展观。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中国国情,以“中国特色”对人民主体地位进行了重新审视与具象化,有助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对历史的推动作用。面向新时代,在处理人民具体需求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到中国梦的实现,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民生建设,从文艺创作的人民导向到国内国际的开放联动,“以人民为中心”更强调人民立场,更注重人民群众的具体实践与智慧经验,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正确轨道内发展。另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是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崇高理想的现实性追求,并进一步拓展了发展的内涵。所谓“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高速发展”下对人民主体性与价值的弱化,导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以及自身发展的需求未得到充分满足。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发展观理念下,基于对美好生活的奋斗目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成为可能,这一理念尊重了人民主体性与创新性,有助于发挥人民群众的治理才能与优势。

2.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承与创新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集中反映了我党指导思想中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其理论内核均围绕“人民”展开。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要义与精髓,“以人民为中心”继承并发展了我党在新民主义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更加坚定政治方向,更为坚持人民立场,凸显了我党执政的人民本色。

总体来看,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摸准了新时代发展的脉搏,紧紧围绕人民主体、人民需求、人的发展,并在顶层思维与具体工作中有效落实群众路线,以“美好生活”的新需要和新诉求作为理论创新与实践工作开展的重点。从这个角度讲,“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我党执政的本质,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中国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更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理论指导。

(二)实践价值

1.指明了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原则与要求

“以人民为中心”在实践层面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社会主要矛盾解决方向的指导。值得注意的是,社会主要矛盾的提出,是我党立足人民立场与人民发展的需要做出的正确判断。因此,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自然是解决矛盾的原则与要求。所谓新时代、新矛盾、新发展观,具有其内在的逻辑性,都要在“中国特色”的前提下坚持人民立场、人民中心。基于这一立场,围绕中国梦与人民梦的关系,关注人民需求与人民利益便成为社会各领域工作开展的航向标。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行稳致远,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从“人民立场”出发,以此化解社会主要矛盾,践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而为高质量发展把住航向。

除了举旗定向外,“以人民为中心”还为主要矛盾提供了解决要点。例如,围绕人民立场,立足人民需要,我党重新审视并准确判断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并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作为今后治国、治理的着力点。同时,围绕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将民生建设作为工作重点,致力于解决百姓最关切的民生问题。更重要的是,这种“新变化”与“新需求”,促使我党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致力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因此,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评判标准,更是解决矛盾的根本原则与途径。

2.为全球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毫无疑问,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宏观角度审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并坚持开放共享观念,从而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特色智慧、力量与方案。立足为人民谋福祉的初衷,尊重世界各国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尤其是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发展观,为世界各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精神,是坚持“求同存异”前提下的重要理论贡献,符合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从这个角度讲,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仅调动了世界各国人民参与建设与治理的积极性,更解答了如何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路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坚持人民立场不仅体现在“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更体现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与实践中,是世界人民的合作共赢的新方案。这既反映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先进性,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包容性,捍卫了世界各国人民对全面发展的需求与利益。

总之,面向新时代,立足新时代,从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到坚持人民立场与人民需求,以人民为中心的發展思想从理论与实践层面为新的发展观提供了理论指导,赋予中国特色社会发展道路以人民本性。

[参 考 文 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列宁全集(第47卷) [M].人民出版社,1990.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吿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 薄 刚]

猜你喜欢
以人民为中心继承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浅谈杜审言、杜甫的祖孙关系:推崇、继承、发展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1:48:10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1:30:46
浅论紫砂艺术的继承与创新
论电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
电影文学(2016年16期)2016-10-22 10:53:56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人民论坛(2016年11期)2016-05-17 11:44:25
气象科技史研究领域又一重要学术成果
企业导报(2016年6期)2016-04-21 17:4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