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华 孙建华
范县以种植小麦、水稻、玉米为主,为促使范县进一步做大做强粮食产业,拉长产业链条,增加粮食附加值,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笔者提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内小麦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一、基地生产条件
全年无霜期205 d,年平均气温13.5℃,年降雨量在600 mm以上。土壤耕层深厚,在黄河冲积物上发育成潮土。黄河水灌溉,水资源丰富,沟渠配套,灌排方便,水质良好,未受到工矿企业的污染。
二、播前准备
(一)精细整地
前茬作物收获后,2~3年深翻1次,耕深25 cm,掩埋残留作物秸秆;一般每667 m2施腐熟的农家肥1500~2000 kg,氮磷钾为15-15-15的硫酸钾复合肥30 kg, 硫酸锌2.5 kg,然后再进行旋耕,整地。
(二)品种选择
选择优质、抗倒、抗冻、抗(耐)病能力强、分蘖成穗率高的半冬性小麦品种,如百农207、周麥27、濮麦6311等。
(三)播种
1.适期播种。稻茬麦最适播种期在10月上旬。稻茬撒播麦共生期掌握在10~20 d, 水稻收割时小麦应处于1叶1心至2叶1心期。播种过早,稻麦共生期过长,导致麦苗瘦弱、纤长,难以形成冬前壮苗,抗冻性差,不利于越冬;播种过晚,小麦苗小、根浅,水稻收割后暴露于地表, 易失水干枯,造成缺苗现象。
2.适墒播种。它是保证稻田撒播小麦苗齐、苗全、苗壮的关键。播种时, 土壤含水量应达到饱和状态, 撒播后应使大部分种子半籽入土(泥)。若田间积水过多,播种后种子易腐烂,不能出苗,所以应排干积水后再撒播种子;若田间含水量过低,播种后种子不能吸收足够水分,造成出苗差,所以应在播种前浇水造墒。
3.适量播种。范县稻田撒播小麦,每667 m2播种量应掌握在15~20 kg,每667 m2基本苗为 25万~30万。播种量过大易形成弱苗,分蘖成穗率低;播种量过小,导致群体降低,从而影响产量。
三、田间管理
(一)增施基肥
水稻收割前 7~10 d,趁墒情较好时每667 m2撒施有机肥500 kg、15-15-15的硫酸钾复合肥30 kg,可使麦苗早发,培育冬前壮苗,未能撒施基肥的地块,水稻收割后要及时补施苗肥。
(二)化学除草
稻茬麦田杂草主要是硬草、猪殃殃,一般采取冬前化学除草。在12月上旬,选择晴朗无风天气且近3 d 平均气温在10℃以上,于上午10点至下午3点喷药。根据不同草相,每667 m2用10%炔草酯乳油15 g对水30 kg均匀喷雾,或20%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乳油20 g对水30 kg均匀喷雾。
(三)氮肥后移
返青肥施用过早、用量过大是造成稻田撒播小麦后期倒伏、早衰的主要原因, 因此,氮肥后移就成了夺取稻田小麦高产的关键措施。返青肥要看苗施肥, 苗壮、苗齐可不施或少施,缺苗或麦苗瘦弱的地块,应适当补施。
(四)合理浇水
稻茬撒播麦由于播种量大,返青时根系相对少、下扎浅,麦苗相对弱,地下水位高,一般不浇返青水,视天气、墒情只浇孕穗水。
(五)病虫害防治
1.农业防治。铲除麦田周围、路边、沟边的自生杂草,破坏病虫滋生环境,减少病虫菌源;适量播种,合理密
植,建立合理群体结构,增施有机肥,平衡施肥,合理灌溉,促使植株健壮生长,增强小麦的抗逆能力。
2.物理防治。采用太阳能杀虫灯、黄色黏虫板诱杀,人工拔除地边、地头、路旁、田间杂草与病株。
3.生物防治。小麦蚜虫的天敌种类繁多,如瓢虫、草蛉、蚜茧蜂、蚜小蜂等,要积极保护利用天敌,防治小麦虫害。
4.科学安全用药。防治白粉病,每667 m2用20%三唑酮乳油30 g或30%吡唑醚菌酯可湿性粉剂20 g,对水30 kg均匀喷雾;防治赤霉病,在小麦齐穗-扬花初期,每667 m2用25%戊唑醇悬浮剂20 g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 g或25%丙环唑乳油20 mL,对水30 kg均匀喷雾;防治纹枯病,每667 m2用5%井冈霉素水剂100 mL或25%丙环唑可湿性粉剂30 g或30%吡唑醚菌酯可湿性粉剂20 g,对水30 kg均匀喷雾。防治蚜虫,每667 m2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 g或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0 g或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10 g,对水30 kg均匀喷雾。
四、适时收获
采用联合收割机适宜收获期为完熟初期,小麦秸秆全部还田,割茬高度不高于15 cm。绿色食品原料专用小麦要单收、单打、单运、单储,严防混杂。
( 责任编辑 刘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