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新婷
【摘 要】2021年河南卫视春晚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和2022年央视春晚的舞蹈节目《只此青绿》是较为成功的传统文化节目,本文以这两档节目为例进行对比分析,从年轻化、现代化、娱乐化三个层面阐释优秀传统文化节目的故事化叙事策略,以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借鉴。
【关键词】《唐宫夜宴》;《只此青绿》;节目创新;叙事策略
2021年春晚刷屏的河南卫视文化节目《唐宫夜宴》让受众惊艳于传统文化的魅力,节目一经推出,更是火爆全网,网友纷纷直呼“河南卫视杀疯了!”。《只此青绿》是东方演艺集团与故宫博物院联合出品的舞蹈诗剧,2021年8月18日在人民网1号演播厅举办首演新闻发布会,8月20日至8月22日在国家大剧院的首场演出即成为“爆款”掀起了一股“青绿浪潮”,于同年9月开启全国首轮巡演,2022年1月31日除夕夜登上央视春晚更是霸屏各大视频网站。该舞蹈灵感来源于2017年故宫博物院的《千里江山图》展,节目将画中的千里江山拟人化为少女,赋予平面的山水画以立体化的舞蹈呈现,耗时一年零八个月打造的文化精品,掀起了又一股传统文化热潮。
故事,是对一件事或一系列事件进行有趣的叙述或讲述,以吸引倾听者,无论他们是读者、听众,还是观众。[1]独具创意的故事性叙事是《唐宫夜宴》和《只此青绿》火爆的重要原因,故事化的叙事形式充分迎合了当下大众文化消费的大趋势。在一众同质化的文化作品中,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引人入胜,带有独具创新的表现张力是优秀作品得以突围的核心要义。阿多诺特别反对“严格区分高级与低级艺术的二分法”,[2]《唐宫夜宴》和《只此青绿》可以说是将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很好结合在一起,制造了巨大的反差效果,以平民化的叙事策略让观众更直观、清晰地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唤起了大众尘封的文化基因,其走红是必然。不同于以往传统文化节目创作的姿态,两档节目打破了人们对传统文化宣传严肃、不接地气的刻板印象,它们以新颖活泼的形式,呈现出年轻化、现代化和娱乐化特征,吸引更多年轻人,以培植年轻用户,真正做到亲民,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破圈”效果进一步扩大。
一、年轻化:“国宝带国风、国风引国潮”的“穿越”体验
《唐宫夜宴》和《只此青绿》充分融入“国宝、国风、国潮”三元素,以国宝带动国风、国风引国潮。作为近年来迅速兴起的潮流文化,国潮文化以消费产品与文化作品为载体,融合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因素,受到了以青年人为主的消费群体线上线下的大力追捧,形成“现象级”热潮,并逐渐发展为广泛而有生命力的青年亚文化。[3]《唐宫夜宴》和《只此青绿》将青年人的审美拉回古代,再现中国风审美,辅以现代化的故事情节,让枯燥的历史文化更加生动,真正做到让文物“活起来”。单一的故事情节难以吸引受众,在当下的文创类节目中,多表现为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叙事特征,具有连续性、故事性、娱乐性等多重表现张力。同时,原创性突出,避免同质化,将传统文化与当代不同产业相结合衍生出文化内涵丰富的产品,更好融入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唐宫夜宴》和《只此青绿》中的“出圈”舞蹈并非简单独立的节目,是在进行叙事铺垫的前提下展开,两者均善用“穿越”文化,将现代社会的喜好进行叙事编排,从而获得受众青睐。在现代舞蹈节目《唐宫夜宴》中,唐朝的乐俑们在一幅幅古籍名画和现代博物馆建筑之间穿梭,将“穿越”这一现代性叙事情节编织进古代的宫廷背景中,用一种生动、活泼的方式展现了我国文化艺术遗产的古风韵致。[4]《唐宫夜宴》以河南博物院内的国宝级文物为情节叙事和表演的载体,赋予沉闷文物人性化特征,使其更添灵气。
不同于《唐宫夜宴》的文物数量丰富,《只此青绿》是根据故宫博物院国宝级藏品《千里江山图》进行深入叙事,以故宫研究员(展卷人)打开《千里江山图》为背景,根据展卷人的视角带领观众“穿越”到宋代,目睹王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的过程,并最终进入“入画”环节。而“入画”阶段的舞蹈是对《千里江山图》意境的高度概括,舞蹈最后演员们仿照《千里江山图》的布局摆出各种造型,错落有致,和背景卷轴合二为一,恍惚间画和人已融为一体,分不清是山峰,抑或是人。作为虎年春晚“现象级”节目之一,《只此青绿》不仅还原了《千里江山图》的绝妙笔法与隽永意境,更是带观众领略了宋代的山水气韵和文人风骨。《唐宫夜宴》和《只此青绿》将国宝文物与国风文化巧妙融合,不仅赢得一大批粉丝,同时也掀起了对唐宋的仿妆和服饰文化的研究,进一步扩大了国风文化的影响力,更好地推动了国潮文化在国内乃至国外的发展。
二、现代化:高科技+传统文化+文物+舞蹈的破壁联合
事实证明,科技愈加成为传统文化节目中不可或缺的角色,这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亦是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魂,中国传统审美和意境是骨,技术舞美是皮肉,三者缺一不可。从《唐宫夜宴》到《只此青绿》都离不开现代科技的大放异彩,节目在舞台布局、场景营造、镜头呈现等各个方面均体现出现代科技感,同时将蕴含优秀传统文化的文物以舞蹈的形式表现,打破了时空区隔将表演融入技术创造的虚拟时空,带领观众进行沉浸式体验,营造出跨越千年与古人进行时空对话的氛围感。
《唐宫夜宴》有三个转场示范。开场是一个夜幕下星空背景的短暂镜头,使观众心理上放空并与后续表演形成阻断,然后将镜头聚焦到全体演员,展示演员妆造凸显人物角色的差异性。转场一是将传统文化与舞台相结合的典范,以暖光色调从两位演员的身上逐步扩散,最终将整个虚拟馆藏呈现出来,整个舞臺运用4K+5G+AR+VR技术,串联多件国宝级文物和名画,将河南博物院的文物立体化,把玻璃笼罩的文物放在一侧,造成人在“物”中走的错觉,将博物馆的厚重气息表现出来。节目的运镜非常懂得如何引导观看者的视线,在有众多表演者的情况下保持有章法地分镜,不至于太杂乱或太空洞,逐次给每个演员打光,观众的视线随着光束移动。转场二的镜头特效是整个节目的画龙点睛之处,通过一滴墨的晕染特效与舞台完美契合,把原本只是平面的背景画变成了立体的舞台情境,充分契合中国水墨画主题。转场三将节目推向高潮,演员排成两列,依次走进宫门,用正反打镜头的方式,反面突出体态和表演服装,正面突出妆造,然后是俯拍的全视镜头,充满电影质感。同心圆的舞台设计加上明艳的服装、大气磅礴的乐舞与金碧辉煌的宫殿相呼应,非常适合大型晚会的氛围。节目最后保持叙事的完整性,退场与开场相呼应,用光束照耀造型各异的人物群,将开场镜头进行反向叙述,最终整个舞台归于沉寂,女俑也变成文物状态,观众犹如跨越时空观看了一场极尽浓艳的盛会。
不同于《唐宫夜宴》的多轉场,《只此青绿》的场景搭建更为简约,充分展示了东方意境。节目利用XR(拓展现实)、全息扫描等前沿科技,注重舞台的全景沉浸式体验。XR具备沉浸式、可交互、真三维的特性,能够将虚拟图形与现实元素融合的同时扩展现实。《只此青绿》以沉浸式体验为支撑,增强舞台与观众之间的交互感,打造三维立体场景。除此之外,光与影、色彩与氛围,暗部与亮部的细节处理,营造了理想的氛围感。如在灯光和舞美设计上,充分将现代科技和光影美学梦幻结合,镜头感和电影质感强,注重远景和近景的调度,近景镜头以人物的动作表达情绪,远景镜头像仙鹤翩翩起舞。同时,镜面舞台设计加上台前水纹倒影,充分展示了山水画的意境,舞台上的圆拱缩小了背景,展现了天圆地方,而舞者就是群山,舞台上腾起的烟雾,加上演员的舞蹈,仿佛一幅会跳动的山水画,文化内涵与舞美设计实现了融合。
三、娱乐化:视觉奇观建构的“审美想象”
让艺术归于艺术,让美归于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总能引起大众情感共鸣,时代的发展提高了国人的审美能力,对于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审美形态的多元阐释折射的是审美标准的变迁。视觉是人类认知世界的第一步,于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观众对于节目的感知,首先是从眼睛开始。《唐宫夜宴》和《只此青绿》以舞蹈为叙事表现形式,以人体为支点向外延展,纯视觉的人体姿态具有艺术感,动作精密细致,所有的一切均在舞中,将表演拉到本质上,只关注身体的动作姿态。
如果说《唐宫夜宴》是热烈的美,恢弘、气派、艳丽,那么《只此青绿》则是含蓄的美,清冷、简约、大气。唐宋两代的文化氛围和内涵阐释不同,故在视觉建构上要符合特定的时代背景,尽可能做到细节上的高度还原,诸如身型、发髻、服饰、妆容等都很有讲究,对各种造型的要求不同,这也就导致视觉效果呈现出的差异性。两档节目所打造的视觉奇观是多重视觉体验的集合,将古代的故事和人物与当今的演员和舞台技术相结合,引起了审美的全民化热潮,将文化精品的审美主体触及普通民众,构建了全民统一的审美想象。
(一)《唐宫夜宴》的视觉想象
“鬓云欲度香腮雪,衣香袂影是盛唐”。《唐宫夜宴》的舞蹈展示了唐朝少女们从准备、整理妆容到最终演奏的过程,十四位体态丰腴的唐朝少女怀抱乐器,奏响音乐,还原了一千多年前宫女赴宴前的场景,被网友称为“唐朝少女的博物馆奇妙夜之旅”。
《唐宫夜宴》中的女俑眼部两抹月牙形妆造取自唐朝“最潮”妆容:斜红。发型则极像中国汉字“丫”,古人就是从发型获得灵感创造了词语“丫头”用来代指“女孩子”。同时,为体现唐俑丰腴的体态,演员的嘴里含上棉花,服装也是经过特制塞入了海绵,仕女的造型借鉴了唐三彩陶俑的造型样式,宽大的裙摆,憨态可掬。服装统一使用低纯度的红绿配色,既醒目独特,又不显土气,红绿襦裙,体态各异,俊俏万千。在一场御水边的星空场景下,中间的小姐姐从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舀起一勺水泼向身后的姐妹,动作和逼真的临水特效相结合,大大增加了节目特效的真实感。在最后的高潮阶段,慷慨激昂的音乐响起,女俑们结束练习来到飘着金鱼的故宫时,演出正式开始,舞台一改之前轻松欢愉的氛围,场面变得宏伟壮观,大唐繁盛华丽的场面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只此青绿》的视觉想象
宋代尚简,重神轻形,注重化繁为简,余韵悠远。宋代是文人士气十分浓厚的时代,对于人的想象也是内敛的,如宋代画卷里的仕女,往往是清瘦的姿态,风姿绰约,瘦而有力。《只此青绿》在服装和妆容上没有过多修饰,它的妆容不同于《唐宫夜宴》的艳丽,较为简洁、干净,服装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强调了宋代所崇尚的清瘦感跟留白气质,肩部和腰部收紧展现女子的线条美,袖口和裙摆的大幅度开合展现动作的飘逸感。实际上宋代贵族女子的发髻承袭的是晚唐五代的遗风,以高发髻为美,作品中发髻的设计更是对国画中“势”的巧妙还原。“势”指的是画面的视觉方向跟线条走势,《千里江山图》中的山峰是上紧下松,色彩也是上重下轻,正好与人物的服装与发髻的设计相呼应。“青绿腰”是整个舞蹈最“出圈”的一个动作,在做这个动作时,发髻像是书法中的顿笔与收笔,水袖抛出,发髻收回,将山脉的走势蕴于舞蹈之中,刚柔并济,张弛有度。
《只此青绿》的演员刚出现时仿佛融入画中,静如雕像,舞的色调和风格都与画作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色彩搭配的质感均是《千里江山图》的浓缩,在动作上舞者上身不动遮住脸颊,脚步移动是在模仿山峦脚下的微尘跟水流的移动,人物前后的高低错落,也是呼应了画中山峰的高低错落。现代融合式舞蹈,完美的踩点,侧弯和强有力的弯腰动作,流畅而又不失灵动之美。与此同时,舞者保持气息下沉,脚踏大地,相对向内的力量感集中在下半身,上半身保持相对松弛;舞者都是半蹲而行,缓慢探步,呈现出宋代的极简之美。“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大抵不过如此。这段舞不仅柔美,更多呈现的是大气磅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沉淀,表现的是千里江山的壮美。
《唐宫夜宴》和《只此青绿》呈现出的视觉审美奇观体现了全民的一种回归式与自我认同式的文化自信。中华上下五千年,美各有异,比如《唐宫夜宴》给了当下微胖女生以“生存空间”,而《只此青绿》则迎合了清瘦的少女形象,两者均有各自的潜在受众,这不仅彰显了时代的审美变化,更呈现出现代社会的多元审美,美的定义并非一成不变。
结语
《唐宫夜宴》和《只此青绿》的火爆为其他传统文化节目带来借鉴,《唐宫夜宴》注重文物的美与文化表达,多实景拍摄;《只此青绿》作为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扶持作品,更多的是一种家国情怀的总括,受众面也更广。两个作品有诸多不同之处,但都是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深挖文物的文化内涵,为文物打造了立体多元的形象,通过节目引起情感的互动与共鸣,并寻求叙事突围。传统文化要赢得年轻受众的关注,创新必不可少,现代元素加上文物更能激发受众的文化基因,让传统文化节目符合大众审美并走得更远。
注释:
[1]李代英. 新时代农村纪录片中故事化叙事研究[D].暨南大学,2021.
[2]曾一果,李蓓蕾.破壁:媒体融合下视频节目的“文化出圈”——以河南卫视《唐宫夜宴》系列节目为例[J].新闻与写作,2021(06):30-35.
[3]吴倩.国潮文化影响青年价值观的逻辑及导引路径[J].理论导刊,2022(05):116-121.
[4]张国涛,欧阳沛妮.解锁河南春晚成功“出圈”的密钥及其启示[J].中国电视,2021(05):26-29.
(作者: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2021级新闻专业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