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影视文化涵育新时代大学生志气、骨气、底气的价值与实现

2023-05-30 22:58:39郭琼梁小辉
传播与版权 2023年3期
关键词:志气骨气底气

郭琼 梁小辉

[摘要]红色影视文化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伟大奋斗历程的红色基因,生动诠释着中国共产党辉煌的奋斗历程、坚定的政治信仰、无畏的英雄气概,以及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奋斗精神,对大学生砥砺志气、磨炼骨气、筑牢底气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在新时代,高校应“把握育人导向,增强引导力”“借助技术赋能,强化感召力”“落实场域改造,巩固推动力”,以充分发挥红色影视文化培根铸魂的精神力量,激励大学生以昂扬向上的精神姿态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使命。

[关键词]红色影视文化;大学生;志气;骨气;底气

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注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1]。大学生生逢盛世,肩负重任,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2]。然而在多元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各类质量参差不齐的文化内容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志气、骨气、底气造成一定冲击。红色影视文化是涵育新时代大学生志气、骨气、底气的优质资源。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履行铸魂育人使命,高校必须充分利用好红色影视文化资源,引导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奋进新时代的志气、骨气、底气。

一、红色影视文化涵育新时代大学生志气、骨气、底气的内涵特质

一百多年以来,“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代表着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现了我们党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汇聚成我们党的红色血脉”[3]。红色影视文化在时代语境变迁中不断创新发展,其蕴含着涵育新时代大学生志气、骨气、底气的鲜明特质。

(一)政治性和思想性相统一,聚焦奋斗历程的政治理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崇高政治理想、高尚政治追求、纯洁政治品质、严明政治纪律。”[4]红色影视文化以政治性内容为核心,其理念在于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增强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感。红色影视文化在内容上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征程上的伟大成就,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开拓进取的赞歌。“寻路”是《觉醒年代》贯穿始终的叙事主线。该剧将艺术性和历史感相融,刻画了特定历史中的人物,首次全景式映现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发生、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成立之风云变幻的历史画卷。正因影视作品是视听表达艺术,红色影视作品能够重塑真实历史场景,彰显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知、政治信仰,建构起受众的集体记忆。

艺术性和历史感奠定了思想性的基础,这也是红色影视文化的内在生命力。红色影视文化将政治性和思想性相统一,对受众思想形成冲击和激荡,真真切切以进步的思想、崇高的理想,启迪人们的思想政治觉悟。《觉醒年代》观照史实,闪耀思想光芒,其中,《新青年》刊发的一篇篇现代思想史上璀璨生辉的文章、聚焦于北京大学内部新旧思想碰撞的图景,始终激荡着先辈们的激情、勇气、担当与智慧。红色影视文化在各层面让受众感受中国共产党人追求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信念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二)民族性和情感性相统一,彰显人物群像的精神气节

人物群像的塑造始终是影视创作的核心问题。红色影视文化多层次聚焦与映射典型形象昭显着民族性。中华民族的民族情感和民族品格是红色影视的优质资源,如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乃至脱贫工作中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奋勇向前的改革精神、攻坚克难的脱贫攻坚精神等。“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要有不信邪、不怕鬼、不当软骨头的风骨、气节、胆魄。”[5]红色影视文化展现了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的先驱李大钊、夏明翰、向警予,抗日英雄杨靖宇,抗美援朝英雄邱少云、杨根思等人身上忠诚、朴实、执着的崇高品格。

红色影视文化在歌颂历史人物的大无畏牺牲、奋斗精神时,“伦理‘泛情化策略成为‘主旋律电影传播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一条有效通道”[6]。红色影视文化将民族性和情感性相统一,既再现可歌可泣的人物史诗,又将个人情感与民族大义融合,以革命浪漫主义直击受众内心。在电影《1921》中,在杨开慧勇毅赴死时,电影以柔光镜头追念她与毛泽东夸姣的爱情故事,在唯美的画面中放大伟人的“红色浪漫”。在电影《我和我的父辈》中,《诗》以女性的深情和细腻,诠释着航天工作者的坚韧和勇敢。红色影视“寓理于情”,对历史人物的牺牲奉献给予最深情的褒扬,彰显着人物群像的精神气节。

(三)审美性和生活性相统一,肩负影视创作的时代使命

马克思指出:“人民历来就是什么样的作者‘够资格和什么样的作者‘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7]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基于当代受众的审美趣向和思想精神追求,红色影视文化既追求内容的真切实感,亦注重具有新意的呈现表达,强调审美性和生活性的高度统一,以凝聚受众情感共识。

其一,在于以“小”见“大”的新视角。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站在人民史观的立场上,通過七个主人公的“行动”和“参与”,生动有力地揭示了祖国和历史的命运与每个个体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其二,注重历史事件的生活化。《大江大河》刻画出改革开放时期中国人民勇毅前行的精神面貌。《山海情》围绕脱贫攻坚,通过运用方言增强审美效应,同时亦引导受众正确对待生活苦涩。因“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8],红色影视的创新不仅体现了创作理念的时代性,而且依托议题设置、人物衣食住行等,皆与时俱进地记录着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使命,领导人民奔赴美好生活的责任担当。

二、红色影视文化涵育新时代大学生志气、骨气、底气的价值意蕴

红色影视的情节剧情、人物群像、创作使命始终镌刻中国共产党伟大奋斗历程及其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永恒印记。红色影视文化具有独特内涵与鲜明特质,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历久弥新,对涵育新时代大学生志气、骨气、底气具有重要作用。

(一)明确政治方向,引导新时代大学生砥砺理想信念之志气

志气与理想相连,表征坚定理想信念之气魄。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念和党的政治志气、政治志向贯穿红色影视文化的主题主线。红色影视文化的政治意蕴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之志气。

其一,其可以使大学生感悟真理伟力,坚定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的百年奋斗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1]《觉醒年代》展现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及以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进步青年在不断探索救国之路中的成长并终得觉醒,最终证明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唯一且正确的方向,从而引导大学生深切体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展现的强大真理伟力,自觉以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武装头脑。

其二,其可以使大学生坚定道路自信,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9]《大浪淘沙》通过采用“双时空”结构讲述了从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中共七大召开这二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由创立到成熟的光辉历程。一方面,該剧强化了大学生对历史选择的认同,使大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道路是全体中国人民的选择;另一方面,该剧强化了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认同。

其三,其可以使大学生体悟历史发展规律,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红色影视立体式展现历史景观,可证实共产主义理想是中国共产党在复杂斗争中保持高傲斗志的精神支柱以及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政治灵魂,使大学生深刻感受共产主义理想的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

(二)传承优秀品质,感召新时代大学生磨炼不屈品格之骨气

骨气与意志相关,表征锤炼不屈品格之气节。“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伟大建党精神之底色,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当代青年价值品质的引领。红色影视文化谱写人物群像,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书写壮烈的英雄史诗,以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人格品质感召大学生磨炼骨气。其一,红色影视文化以“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激发新时代大学生的意志力量。如《长津湖》通过长津湖战役歌颂中国人民志愿军钢铁般的顽强毅力;《大山的女儿》在崇高与平凡之间建立艺术之道致敬黄文秀以生命坚守“扶贫”的初心。“世界上没有哪个党像我们这样,遭遇过如此多的艰难险阻,经历过如此多的生死考验,付出过如此多的惨烈牺牲。”[10]红色影视文化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造就国人如今的幸福生活不惜成仁取义的无畏气概触动大学生内心,感召他们传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不屈不挠的品质,在遇到困难险阻时应始终砥砺前行。

其二,红色影视文化以“英勇斗争”的昂扬拼搏斗志磨炼新时代大学生的胆量气魄。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之时,一出生就铭刻着斗争的烙印,一路走来就是在斗争中求得生存、获得发展、赢得胜利”[11]。《觉醒年代》呈现了先驱们倡导新文化运动,与旧思想、旧文化的斗争;《八佰》以抗战史的一个片段凸显中华民族殊死抵抗的抗战精神等。红色影视艺术性呈现中国共产党的斗争实践,从而启发新时代大学生要走出舒适圈,增强胆量魄力,增强斗争意识和忧患意识。红色影视文化引导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自觉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培育民族气节。

(三)增强使命意识,推动新时代大学生筑牢自信自强之底气

底气与实力相牵,表征秉持自信自强之气概。红色影视文化的审美感和生活气息传承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年来其不断创新发展,甚至走出国门,如《战狼2》《长津湖》《中国医生》等红色影视作品在欧美影视市场也赢得受众赞赏。红色影视的创新发展乃至走出国门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有利于强化新时代大学生对国家的信心,从而增强其使命意识,使他们以青春之我投身于强国实践的新征程。

红色影视文化促进新时代大学筑牢自信自强之底气。首先,其激励新时代大学生强化理论,增长本领才干。红色影视以历史的深度、艺术的高度生动再现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取得的伟大成就,这在于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始终坚持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因此,新时代大学生要努力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科学方法,既要脚踏实地,也要敢于创新,增长本领才干。其次,其鼓励新时代大学生积极实践,勇于拼搏。《功勋》以言简意赅、凝练节制的中华美学精神展现了八位功勋人物平凡人生创造的不凡功绩,启迪新时代大学生在物质丰裕、社会和谐的时代,不应被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所裹挟,应在强国实践中锐意进取、拼搏成长。最后,其激发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时代思维、开拓国际视野。《流浪地球》的视野既聚焦中国成为世界主要太空探索国的角色,亦诠释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新时代大学生应胸怀世界、胸怀未来,做到顺应时代潮流和历史大势,努力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践履强国行动。

三、红色影视文化涵育新时代大学生志气、骨气、底气价值的实现

红色影视文化集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新时代涵育大学生志气、骨气、底气的珍贵资源。以红色影像传承红色基因并涵育大学生志气、骨气、底气,要求高校通过教育教学实践、借势网络新兴媒体、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等举措,以提升红色影视文化的引导力、感召力、推动力,确保取得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积极成效。

(一)育人导向:以教育教学实践贯通红色影视思想内蕴,增强涵育大学生志气的引导力

红色影视文化一经诞生,就以承载和传播党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为己任,是主流意识形态表达软植入的绝佳载体。而“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4]。其一,高校应将红色影视思想内蕴融入课堂教学。高校应加强顶层设计,组织教师及社会影视文艺创作者协同配合解读红色影视文化内涵。高校思政课教师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以红色影视阐扬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效地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坚定理想信念。

其二,高校要以校内外实践为枢纽,促进红色影视思想内蕴入脑入心。实践是发挥红色影视涵育志气、骨气、底气价值的重要环节。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开展红色影视主题校园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切实体会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理想。高校可将红色影视宣扬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寓于与红色影视相关的专题活动,进而引导大学生在进行宣传设计、鉴赏讨论、手工制作时增强对红色影视中思想文化内涵的理解与认同。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建立专题类的红色影视社会实践基地,促进大学生在情景交融中感悟中国共产党伟大奋斗历程的真理力量。高校可以选择在国庆节、马克思诞辰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大学生参观红色影视基地,并鼓励大学生创作红色短视频,使其在实践体验中深切体会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的不懈追求。

(二)技术赋能:以网络新兴媒体传播红色影视人物精神,强化涵育大学生骨气的感召力

党的二十大指出要“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12]在媒体融合的“时空域”中传播红色影视文化,高校应充分把握新媒体运行机理以抢占网络意识形态主阵地,从涵育媒介的技术向度开展红色影视人物情感传播,强化红色影视涵育新时代大学生骨气的感召力。一方面,高校可以运用大数据分析实现红色影视人物准确化引导。高校通过引进信息智能推荐技术,持续追踪和抓取大学生观看红色影视剧、发表弹幕评论的数据信息,基于算法技术进行标签式画像,实现对大学生喜爱且关注的红色影视作品的精准投放。

另一方面,高校可以依托VR技术打造红色影视人物拟态环境,真实展现时代风骨。红色影视以无数历史前辈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缩影重现了红色历史事件,铸就了恒久的红色革命风骨。高校通过VR技术可以实现对红色影视人物更为直观地展现,深化大学生与红色影视人物的隔空对话和思想交流。高校可截取与整合红色影视人物的镜头画面,并建设云端红色影视人物资源数据库,擢升剧中人物精神气节的传播性。在运用红色影视资源时,高校可引导大学生通过VR设备近距离立体感受先驱们的人格魅力。比如,高校通过VR设备将《觉醒年代》中陈延年、陈乔年兄弟二人慷慨赴死的画面以及他们从容就义的回眸镜头引入大学生的视野,以此惊心动魄的英雄史诗激发他们感悟历史风骨,磨炼自身骨气。

(三)场域改造:以校园文化环境承载红色影视文化自信,巩固涵育大学生底气的推动力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3]。在新时代,我国红色影视应准确定位,提升制作水准,找准受众的审美情趣,抒写民族奋进步伐,以赢得国际社会好评的优秀制作展现属于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优秀的校园文化环境是保障红色影视涵育新时代大学生志气、骨气、底气的外在环境基础。一方面,高校可通过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承载红色影视文化自信。高校可将红色影视独特的美学风格融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以无意识呈现的东方美学与审美理想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如高校在校园宣传栏、校报、文化长廊等对《觉醒年代》的黑白木刻版画元素等进行宣传介绍,使大学生感受电影质感的视觉设计,从而以极富感染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他们的文化底气。同时,高校可通过校园电子屏展播红色影视中兼具中国美感和思辨意味的影像。另一方面,高校要通过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建設承载红色影视文化自信。校园精神文化对广大师生的思想观念、精神风貌养成具有重要作用。高校可依托社团组织,努力营造承载红色影视文化自信的校园浓厚氛围,以红色影视的影像风格为主题,组织开展多元化、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举办红色影视配音比赛,使大学生感受剧中人物言语的年代感与艺术气息,以及举办红色影视服饰设计活动,引导大学生体验中华美学等。高校通过各项有关红色影视艺术创作的主题活动,以影视文化呈现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面貌,能够激发新时代大学生凝聚奋发向上的自信底气。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

[3]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 赓续红色血脉 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J].求是,2021(19):4-9.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5]习近平.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J].求是,2022(03):4-15.

[6]尹鸿,凌燕.新中国电影史 (1949-2000)[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0]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07):4-17.

[11]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1-09.

[1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会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

[1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作者简介]郭琼(1996—),女,江西赣州人,赣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梁小辉(1996—),男,江西吉安人,赣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志气骨气底气
企稳的底气
巴西侨商叶兴平:宽厚养大气,淡泊养志气
华人时刊(2020年19期)2021-01-14 01:17:00
人小志气大
心声歌刊(2020年5期)2020-11-27 01:56:02
盖叫天的骨气和风格
朽木颂
老友(2020年2期)2020-03-08 14:25:40
心底无私底气足
商周刊(2019年18期)2019-10-12 08:51:30
为政底气
当代陕西(2019年16期)2019-09-25 07:28:30
欲望与志气
你要有拒演悲剧的底气
文苑(2018年17期)2018-11-09 01:29:42
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