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绥化市是农业大市,是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草食畜牧业基地、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近年来,在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上,该市探索出了一些符合基层实际、促农增收效果明显的路径模式,为推动绥化乡村产业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强化党建引领,集体经济依托“头雁带动”
聚焦党建引领乡村产业发展,着力筑堡垒、强产业、育人才。绥化市160个乡镇全部成立了创业兴村党支部,带动发展强村富民产业86个,累计增收4.4亿元。党支部指导190个村发展绿色有机种养业,累计带动集体增收1600余万元、群众增收亿元以上。典型模式有“组织联建+产业联育+发展联促”模式。该模式在全市成立鲜食玉米、有机大米、富硒大豆等产业联合党委46个,吸纳链上龙头企业和社会组织150家、乡村党组织234个。肇东市成立鲜食玉米党建联盟,打造“王老宝”黑色鲜食玉米品牌,带动乡村发展订单农业,网络终端销售量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前三。“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该模式通过入股分红、租赁经营等方式,助推村级集体经济提质增效。北林区整合水稻加工企业和社会组织,带动1286户农户年增收2100万元。
壮大主导产业,持续带动乡村收入“水涨船高”
绥化市10个县(市、区)都有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对乡村产业发展形成强力支撑。典型模式有“公司+脱贫户”生猪代养模式。望奎县生猪饲养量多年位居全省首位。该县先后投资1.14亿元,建设11个年出栏万头以上的生猪代养场,带动3400户脱贫户实现户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企业+基地+农户”鲜食玉米种植加工模式。青冈县围绕“玉米百亿元”产业发展目标,打造万亩以上标准化生产基地,支持新型经营主体、龙头企业加工鲜食玉米,安置就业4000余人,年收入3500万元。
推行规模化经营,土地托管服务“地中寻金”
绥化市是黑龙江省整市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的试点市,土地托管面积达到1545.4万亩,占播种面积的54.6%。典型模式有“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绥棱县克音河乡向荣村发挥村集体“统”的功能,推动土地规模经营。村集体年收入达到150万元,集体积累5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8万元。“企业+合作社”模式。庆安县洪光现代农机合作社与中国华粮物流集团达成1.5万亩“托管+粮食银行”合作协议,保证粮食收储和农民收益。
实施“菜园革命”,房前屋后结出“金果银菜”
绥化市深入挖掘百万个庭院、百万亩土地潜力,鼓励“多数人种效益园”,全市已累计建设菜园经济示范村476个。典型模式有“企业+经纪人+农户+小菜园”模式。兰西县把发展庭院经济作为农民增收的新引擎,由企业提供种子、农药、种植技术规程、蔬菜收购标准和保底收购价,培育经纪人负责管理。目前,全县小菜园专业村发展到47个,参与农民7100户,面积5080亩,纯效益超过2000万元。“菜单式帮扶+私人定制”模式。明水县推广“菜单式”帮扶、“园田地”私人订制模式,制定果蔬、干菜、畜禽等帮扶菜单,农户“点餐”、县里“下单”、部门“炒菜”、帮扶干部“送餐”,带动8411户年平均增收500元。
发展特色种养,激活多元增收“动力源泉”
以稳定发展猪、牛、羊、禽等基本畜禽为重点,积极构建多元化养殖体系。典型模式有“种植+特色养殖”多元共作模式。海伦市东风镇仁东村发展冬季小龙虾、河蟹、林蛙等特色养殖,实现村集体、农户收益47万元;大力推广“稻虾共作”立体种养新模式,2022年稻田放养小龙虾15万余只,产优质绿色水稻1万多公斤,实现“一田双收”“粮渔双赢”。
加强光伏运管,不断增强发展“续航能力”
绥化市累计建设“村级+联村”电站351个,总装机容量238兆瓦,覆盖405个脱贫村,年均收益近2亿元。典型模式有“专管队伍+企业+村集体+脱贫户”光伏收益模式。青冈县光伏电站总装机容量73.73兆瓦,组建专职管理队伍,聘请电力安装公司统一维护,累计实现收益1.12亿元,带动全县脱贫户户均增收8110元。
打造乡村旅游,田园特色谱写“华彩乐章”
绥化市现有24个乡村旅游景区,有国家和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8个,旅游人数达432万人次,创收6.63亿元,典型模式有“基层组织+乡村民俗旅游”发展模式。海伦市福民乡众福村以“四大坊民俗风情园”为载体,由村集体领办,打造文化兴盛类村庄,形成了集休闲观光、果蔬采摘、美食品尝、农事体验、民俗风情、农产品营销等于一体的农旅融合产业链条。
扩大电商服务,农副产品插上“网络翅膀”
绥化市有7个县(市)被评为“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成电子商务园区10个,猛犸印象、悠土商城等自建平台8个。域内企业依托淘宝、拼多多等全国知名平台,开展线上合作,建立活跃店铺2.5万个。典型模式有“农产品+直播基地”模式。肇东市昌五镇昌盛村是全省第一个村级直播基地,带动30多人加入直播行业,粉丝量达到1.5万人。安达市创新实施“直播小铺”带货模式,通过后台数据分析、供应链产品对接、多平台集中数据转换直播,助力农副产品销售。
(摘編自《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