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娟
【关键词】“一带一路” 人文交流 民心相通 话语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真正要建成‘一带一路,必须在沿线国家民众中形成一个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1]“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中国不断深化同国际社会的互利合作,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特别是人文交流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打牢了社会和人文基础。在乌克兰危机、地缘政治博弈加剧背景下,“一带一路”人文交流面临一系列新挑战,迫切需要通过加大协作力度、创新方式和路径等加以应对。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明多样,只有通过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才能建立互信,为推动务实合作奠定坚实的人文基础与社会根基。“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历经10年已取得积极进展,科教文卫等各领域交流合作不断走深走实,各团体之间交流日益密切,多渠道、多平台、机制化的互动模式日渐形成。
围绕“一带一路”倡议,沿线相关国家政府、社会组织等不同主体共同发力,与现有全球或区域国际组织机构加强合作,构建了一系列多层次、多元化的合作机制与交流平台。一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作为“一带一路”框架下最高规格的国际活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中国首倡、中国主办的层级最高、规模最大的多边外交活动,也是各方共商共建“一带一路”、共享互利合作成果的重要国际合作平台。2017年和2019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共举办两届,与沿线国家对接发展战略、推动互联互通、促进人文交流,明确了人文交流合作方面的具体措施,促进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二是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各类人文交流活动,如丝绸之路国际文化论坛、国际学术研讨会、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艺术节等,都取得良好效果。2021年在甘肃省敦煌市举行的第五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和第十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展示丝路文化魅力,为推进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提供了重要载体。[2]三是“一带一路”品牌项目,如“‘一带一路艺术创作扶持计划”“丝路文化之旅”“丝路文化使者”等,发挥了很好的示范效应。比如,2019年发起的“丝路一家亲”行动已经推动中外组织建立近600对合作伙伴关系,在沿线发展中国家开展300多个民生合作项目。[3]四是“一带一路”框架下建立的各类联盟,如“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一带一路”国际科学合作联盟、“一带一路”国际商会协作联盟、“一带一路”国际交通联盟等,合作领域不断深化、合作内容不断丰富,极大带动了联盟成员间不同地方和不同群体的参与和交流。
在科技方面,中国不断强化与沿线国家的合作,提高各国科学研究相关资源的利用水平,更好地培养科技创新人才。2017年,中国启动了“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计划,与沿线国家在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技术转移等4个方面开展合作,力求将“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创新之路。截至2022年末,中国启动的“一带一路”国际科技组织合作平台建设项目累计吸引200多个国际组织和千余个国别组织参与,涉及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实施152个项目,支持建立或筹建30家区域科技组织、36家国际科技组织联合研究中心、5家国别科技问题研究中心,培养11.9万多名科技人才。中国主导发起的“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成员单位达到67家。此外,中国面向东盟、南亚、阿拉伯国家、中亚、中东欧国家、非洲、上合组织、拉美建设8个跨国技术转移平台,并在联合国南南框架下建立“技术转移南南合作中心”。[4]
2023年1月3日,第九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颁奖典礼现场。
在教育方面,中国出台教育行动相关政策并不断升级,积极支持和鼓励沿线各国共同发展教育事业,更好地满足“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才需求。其中,聚焦职业技术和职业文化的“鲁班工坊”已经成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知名品牌,也是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孔子学院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语言文化教育机构,在沿线一些国家的各层级教育机构中推进汉语教育。通过实施“丝绸之路”奖学金计划,留学工作在人员数量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新发展。
在文化和旅游方面,截至2022年7月,中国已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中的142个国家签署了文化和旅游领域的协定或谅解备忘录,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设有31家中国文化中心、8个中国旅游办事处。[5]
在体育方面,2017年国家旅游局、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布了《“一带一路”体育旅游发展行动方案》,对体育旅游的重点项目、设施建设、装备制造、目的地发展、合作平台建设、智力支持等作出了规划,在“一带一路”相关领域形成了一批精品体育旅游赛事、特色运动休闲项目、有竞争力的体育旅游企业和知名体育旅游目的地。如,陕西自2019年开始推出的“一带一路”陕西体育精品赛事活动,累计吸引观赛游客超过200万人次,直接带动经济收入突破10亿元,极大地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6]特别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相继举行,向各国传递了和平、团结、进步的积极理念。同年11—12月,以卢赛尔体育场、供水工程建设、新能源客车等为标志的“一带一路”元素闪耀卡塔尔世界杯,“中国设计”“中国智造”“中国贡献”如繁星一般照亮了这届世界杯,成为“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中的“闪亮名片”。
2022年2月18日,國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来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主媒体中心,与志愿者交流互动。
在卫生方面,以“健康丝绸之路”为主线,加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携手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既为完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提供新路径,也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增添新动力。特别是在新冠疫情全球肆虐期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医疗物资援助、疫苗研发生产、防疫经验分享等方面合作,为全球抗疫树立了典范。三年来,中国累计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供应超过22亿剂新冠疫苗,向153个国家和15个国际组织提供了大量防护服、呼吸机、口罩等防疫物资,85.2%的全球受访者高度赞赏中国为全球抗疫作出的贡献。[7]
“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活动的持续推进,使沿线国家能够更多、更好地了解中国、了解“一带一路”倡议及其核心理念,推动“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取得明显突破。通过对外讲好中国文化和中国故事,对内宣介沿线国家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众增进了彼此了解、增加了相互认同,为深层次的文化交流合作打下良好基础。例如,宁夏举办的“2022丝绸之路城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国际论坛”就是一次很好的尝试,为促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和务实合作建言献策,凸显了中国故事、中国经验、中国声音强劲的影响力,吸引了国内外热切关注。[8]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9》显示,海外受访民众对中国整体形象的好感度继续上升,中国在参与全球治理各领域的表现获得更高认可,六成以上海外受访者认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个人、国家、全球治理的积极意义。
“一带一路”人文交流虽已取得明显成效,但较之经贸合作相对滞后。随着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格局加速演变,地缘政治风险与安全风险上升,美西方炮制多种负面论调,利用话语霸权持续打压和抹黑“一带一路”倡议,给共建“一带一路”特别是人文交流带来了多重挑战。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深入推进,中国的综合实力和世界影响力不断提升,但并未获得与之相应的话语权。当前,西方仍然掌控全球话语霸权,并利用这种霸权宣扬其所谓的“普世价值”,竭力对中国进行抹黑、遏制,抛出“损害主权论”“强迫劳动论”“地缘扩张论”“重塑国际秩序论”“经济掠夺论”“债务陷阱论”等种种负面论调。如,2019年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军事研究员威廉·帕卡特诬称,“一带一路”倡议(BRI)走向全球且影响力越来越大,不仅威胁着美国及其盟国的利益,还威胁到过去数十年一直繁荣发展的全球秩序。[9]2021年美国前副国务卿克拉奇公开称,“一带一路”倡议不尊重“自由世界”的“透明度、问责制、可持续性、主权、人权、环境”等原则,而只是利用这些原则攫取经济利益。[10]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伊丽莎白·伊科诺米宣称,中国“通过其大规模的 ‘一带一路 倡议,深化其全球政治、经济和安全影响力,并利用其在联合国和其他机构中的领导作用,使国际规范和价值观……与其规范和价值观保持一致”。[11]受其影响,“一带一路”倡议遭到部分国家的警惕甚至敌视,特别是“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活动难以顺利推进。
近年来,全球安全环境持续恶化,全球安全格局加速演进,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影响。乌克兰危机成为二战结束以来欧洲本土爆发的最大规模冲突,使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急剧恶化。同时,美国利用乌克兰危机极力鼓噪所谓“民主对抗威权”的叙事,大搞反华宣传,散布谣言谎言,严重误导欧洲各国政府和民众的对华看法。受此类虚假言论影响,欧洲各大货代企业均暂停了过境俄罗斯的中欧班列业务,中国与欧洲间的货源组织受到冲击,中欧班列欧洲业务大幅萎缩,普遍下降3成至5成。[12]而此前本就受制于疫情的中欧人文交流也雪上加霜,导致双方民众对彼此的隔阂加深。
美西方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大力推动“印太战略”,企图搞印太版的“北约”,不但在中国周边升级军事力量部署和加大演习力度,制造新的战争或经济“陷阱”,而且在东北亚挑动朝韩紧张关系,使半岛局势急速升温。在东南亚利用所谓“南海仲裁案”制造话题陷阱,挑拨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关系。美国推出“印太经济框架”,试图建立同中国经济“脱钩”的经济阵营与联盟,逼迫地区国家选边站队,目标直指“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加强与地区国家在能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数字经济领域的合作,为东道国提供‘一带一路的替代性方案”。[13]
2019-2020赛季丝路冰球超级联赛。
在多重危机以及大国激烈博弈影响下,国际危机事件此起彼伏,热点区域风险持续外溢:一些国家濒临破产,政府危机不断,中亚、西亚地区硝烟再起,人员伤亡激增、民众流离失所,加之能源危机升级、通货膨胀创历史新高、经济衰退风险上升,一些国家爆发大规模游行示威和罢工浪潮,政局出现动荡。在此背景下,“一带一路”人文交流遭受冲击,发展动力下降。
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宗教、语言、历史文化传统方面的差异,是跨文化交流特别是“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必须面对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风土人情各异,在文化和利益诉求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而与此相关的价值取向以及情感取向也各有不同。中国一些企业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的过程中,未充分考虑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与人文风俗,未采用对象国能够接受的交流方式,从而导致因对彼此了解不深而出现各种误会和不信任,使得交流的效果不彰。在实践中,一些“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项目因遭遇不同程度的阻力而无法有效地推进。如,2019年底全国工商联正式对外发布《“一带一路”沿线中国民营企业现状调查研究报告》,报告指出民营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設过程中面临当地员工不容易管理、关系维护难度大等困境,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经常出现“中外员工之间因文化和语言差异引发的交流障碍”等问题。[14]因为员工所属国家及民族不同,怎样建立多元融合的管理文化并能够适应当地的国情是中国企业走出去一直面临的困境。[15]
相较于政治、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等较为成熟的合作领域,“一带一路”人文合作的机制建设、规模和深度等仍显不足;交流机制缺乏清晰的逻辑,对应的评估体系和方案不完善,制约了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交流方式比较固化和单一,与不同的国家进行交流缺乏具体针对性,特色鲜明度还显得不足。此外,在实施主体方面,中国承担对外人文交流领导、组织的机构有很多,除了一些政府部门外,还有大量的企业组织、民间团体等,其运行模式和理念以及管理方式不同,相应的人文交流的途径差别很大,在实施过程中发挥协同作用还不到位。
与西方以输出价值观为目标的“人文交流”不同,“一带一路”倡议是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强调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在新发展阶段,“一带一路”人文交流要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不断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创新交流内容和方式,通过精耕细作共同绘好“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工笔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16]通过跨文化传播全方位地讲述“中国故事”,要充分发挥网络传播媒体的优势,用外国民众能够接受而且能听懂的语言和方式传播,提升信息的可信度。[17]这一方面有助于沿线国家地区和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防止误解、促进交流;另一方面有助于解构西方对“一带一路”的一系列负面论调,消除沿线国家的顾虑。要加强外宣平台和内容建设,改善传播方式和技巧,增强国际传播实效;扎实做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和文化交流具体工作,注重与沿线国家增进互相了解、加大正面宣传力度,进一步调动对“一带一路”倡议认同度高的国际组织和机构的积极性。同时,要做好相应的风险防范工作,预防在人文交流中因语言、文化、历史传统等差异引发误判和矛盾,积极主动面对和解决问题。此外,在遇到美西方国家利用话语霸权对“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活动进行恶意攻击和抹黑时,要沉着应对、主动出击,利用多种平台发声、积极做好公关工作,有效消除隔阂与对抗,坚决维护中国的正面形象。
“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科教文卫等多个领域,各领域交流方式也有所不同。同时,由于沿线国家国情、文化、历史等各不相同,其国内不同群体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方式不能千篇一律,要积极改进形式、提升吸引力,突破传统人文交流障碍。一是要加强对沿线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研究,针对不同国家、不同群体、不同领域探索不同的交流方式,在用好现有交流机制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精耕细作,打造一批重点项目和平台,发挥好示范带动效应。二是面对各种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困难和挑战,要善于调动各方力量,拓展新途径和创新交流方式,由单向向多向、由浅层向深层转变,消除各种猜忌和误解,帮助沿线国家以及国际社会深刻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意图等内容。[18]三是借助图书、音像制品、互联网和新媒体等各类媒介丰富人文交流载体,突破传统人文互动中的障碍,为人文交流提供可靠的技术手段支持。
政府与民间机构在人文交流中密切协同,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总体交流目标要求。政府作为官方主体发挥着主导作用,负责完善顶层设计和机制建设、统筹国内外各种资源,在人文交流过程中要注重向沿线国家阐述政策、宣传法律、表达观点,全面树立中国的良好形象。民间团体作为非政府主体在对外交流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对民众的思想和感情会产生显著影响。民间团体比政府更能灵活多样地开展交流,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政府、企业和各类民间团体等不同主体的作用,建立起“官民一体、官民并举”的交流平台。在实施过程中,调动和激励不同主体的自主性创造性,更好地推动区域间、市民间交流与合作,为民心相通奠定良好基础。
2023年1月20日,在俄罗斯莫斯科举行的“欢乐春节—中国文化庙会”活动上,来宾接过“福”字。
2022年11月22日,东盟国家来华留学生在“感受中国新时代”主题征文、摄影和短视频大奖赛颁奖活动中表演抖空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带一路延伸之处,是人文交流聚集活跃之地。民心交融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19]人文交流合作本身是一项民心工程,具有投入大、见效慢的特点,需要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今后,要基于目前面临的环境和挑战,紧扣建设目标构建纵向协同、横向联动和保障可行的跨文化交流长效机制,为民心相通提供制度性保障。一是要增强各级政府的协同性,有针对性地加强顶层设计,注重设置全局性和长期性的议题,建立有效的激励、监督和制衡机制。二是各部门、各领域之间要统筹推进、形成合力,避免出现因职责不清导致效率低下的情况。三是要强化人财物支撑,加大组织、人才、资金等方面的投入,尤其要注重培养语言和跨文化交流人才,不断增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持续性和实效性。
本文是2023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校级教师科研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技能人才交流与养成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3XYJS001)的阶段性成果
[1]《借鑒历史经验创新合作理念,让“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各国共同发展》,人民网,2016年5月1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501/c1024-28317252.html。
[2]《第五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甘肃省文化博览局网站,2022年8月22日,https://www.gswbj.gov.cn/a/2022/08/22/14817.html。
[3]《共建“一带一路”九周年成绩单》,中国一带一路网,2022年10月1日,https://www.yidaiyilu.gov.cn/xwzx/gnxw/281310.htm。
[4] 《“一带一路”日益成为科技合作创新之路(专家解读)》,光明网,https://world.gmw.cn/2022-12/12/content_36230482.htm。
[5] 王彬:《让特色文旅资源发声 用城市可持续发展讲话—2022丝绸之路城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国际论坛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径》,载《中国文化报》2022年7月27日,第1版。
[6] 《2022年陕西省“一带一路”体育精品赛事发布》,人民网,2022年6月,http://sn.people.com.cn/n2/2022/0613/c186331-35311966.html。
[7] 《全球民调88.1%受访者赞赏中国三年防疫成果》,央广网,https://news.cri.cn/20230126/8a99f43a-c28b-ca9e-1ad9-26e94604ac97.html。
[8] 同[5]。
[9] William Pacatte, “Competing to Win: A Coalition Approach to Countering the BRI,” December 2019, https://www.csis.org/analysis/competing-win-coalition-approach-countering-bri.
[10] Sakhri Mohamed, “Belt and Road Meets Build Back Better,” October 2021, https://www.politics-dz.com/belt-and-road-meets-build-back-better/.
[11] 王冬雪:《西方国家歪曲抹黑人類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几种论调及辨析》,载《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2年第11期,第94页。
[12] 《俄乌冲突对中欧班列有何影响?专家:已出现“结构性变化”》,腾讯网,2022年7月2日,https://new.qq.com/rain/a/20220702A01JGA00.html。
[13] 颜少君:《新形势下一带一路面临的风险与中国抉择》,载《开放导报》2023年第2期,第18页。
[14]《“一带一路”沿线中国民营企业现状调查研究报告》,中国一带一路网,2019年11月21日,https://www.yidaiyilu.gov.cn/xwzx/gnxw/110501.htm。
[15] 吴彬、王莉莉、肖雯雯:《“熵道”—中国企业“一带一路”文化建设思辨》,载《东岳论丛》2021年第1期,第107-116页。
[16]《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并讲话》,中国政府网,2021年6月1日,http://www.gov.cn/xinwen/2021-06/01/content_5614684.htm。
[17] 王蕊:《“一带一路”民心相通与我国高质量发展测度研究》,载《价格理论与实践》2022年第2期,第59-62页。
[18] 曹润霞:《跨文化交流视角下实现“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策略研究》,载《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年第5期,第178-181页。
[19]《习近平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的演讲(全文)》,新华网,2016年1月22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1/22/c_11178554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