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萍
在一次家访中,小王爸爸多样化的职场经历让我产生了兴趣,我决定在职业理想、职业志向以及职业生涯教育中引入这些鲜活的资源。我认为,虽然行业不尽相同,但立足岗位、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是相通的,都能为学生的成长和终身发展做铺垫。于是,我萌生了成立“家长讲师团”的念头。
初次尝试
我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在班级家长微信群中招募了第一批志愿者,可惜并不顺利,热情洋溢的招募函在微信群整整挂了3天都无人问津。后来调查发现,是家长担心自己不会讲、讲得不好给孩子丢脸。于是,我主动联系了小王爸爸,恳请他将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宝贵的职业生涯经历分享给同学们。
于是,我和小王爸爸精心磨课,协同配合,这让小王爸爸信心大增。
小王爸爸用精心制作的PPT给同学们上了生动的一课。他以“人生”为主题,将自己当兵、职场生涯、创业三段人生经历向同学们分享,表达了感悟,最后他用“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有梦就要追,滴下泪汗,不留下遗憾”作为结束语,向同学们展现了一个阅历丰富、勇往直前的形象。
但是,在准备开始班级讨论的时候,一个声音幽幽地传来:“我妈妈是一名理财规划师,不用这么辛苦出去打拼,拿点钱做投资就可以了。”声音虽小,但清清楚楚地传到了全班学生的耳朵里。此时教室鸦雀无声,所有学生的头不约而同地转向小丁。
寻找方法
要怎么改变小丁的错误观念呢?我将此次活动的视频上传到家长群。没过两天,班里好几个家长与我联系,表达了愿意参加“家长讲师团”的想法,其中就有小丁的妈妈。借此机会,我安排小丁妈妈第二次上台分享。小丁妈妈谈到,因为职业需要,她总是主动建立客户关系,稍有不慎客户就会流失,给客户做的理财方案要反复沟通修改,经常修改到凌晨,第二天一早又要去和客户再次洽谈等。同学们从小丁妈妈的职业生涯分享中明白了成功需要坚持和努力。当我把目光移动小丁身上时,他已默默地低下了头。
队伍建设
结合家长的个性特点、文化背景、职业方向和技能等,我将“家长讲师团”分为5种类型(如表1所示),通过开设亲子课、讲授课、体验课、实践课和规划课等,对学生的职业志向以及生涯规划进行指导。
1. 陪伴型导师:开展性格描述,进行潜能分析
通过个体的个性特征来选择与之相匹配的职业,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对学生的能力、兴趣、性格进行描述和評估。
2. 理论型导师:激发职业兴趣,培养职业理想
“理论型导师”作为学生生涯规划中的启蒙导师,担负着唤醒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形成职业规划观念的重任。
3. 成长型导师:了解职业概况,培养规划观念
中职学生之所以对自我生涯规划不重视,很大程度是认为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成长型导师”提供的职业体验能让学生接触社会,参与社会生活,了解社会对职业的需求。
4. 实践型导师:了解职业内涵,培养情感认知
“实践型导师”通过社会实践和综合性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职业生涯体验,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结合学校实践要求和学生实践需求设计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的活动,发挥“实践型导师”对学生成长的指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校每学期都会开展为期3~5天的职业实践活动,让学生跟随“实践型导师”参与部分岗位工作,了解岗位工作性质,指导工作流程。
5. 顾问型导师:撰写生涯规划,培养价值认知
价值观能反映人们的认知和需求状况。因此,通过“顾问型导师”的价值引领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需求,做好情感铺垫。“顾问型导师”对各种不同职业的职业方向、内容及前景等进一步分析,加深学生对各职业的印象,进而指导学生撰写生涯规划报告书。
指导成效
每月一次的“家长讲师团”成了我和学生共同的期盼。从事模具设计的小伍爸爸致力于改进技术,节约社会资源;小龙爸爸是社区安全志愿者,已经做社区安全志愿者18年了,保一方百姓的平安就是他的职业理想;做护士的家长讲如何防疫和精彩感人的抗疫故事;会剪纸的奶奶一起做手工……家长根据自己的职业特征和能力,为孩子走出学校提供了大量经验,整个过程真正体现了生活教育理论和教、学、做合一的思想。
人生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在我和家长的引导下,学生计划利用专业特长筹备成立“小家电维修志愿服务义工社”,为学校教职工和社区居民服务。在学校开展的“三走进、三服务”活动中,总能看到同学们忙碌的身影。有些电器无法修好,学生认真地说明损坏原因,提供维修建议。有些大型家电移动起来很麻烦,学生还提供上门服务。同时,学生志愿者还向居民耐心地讲解家电使用和保养方法。从学生专注的眼神和越来越娴熟的技术中,我看到了学生的职业志向在服务社会中慢慢形成。
[作者单位:浙江信息工程学校(湖州工程技师学院)]
责任编辑 何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