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家愈加重视文化建设,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明确提出“文化强国”的重要性。面对全新的发展形势,文博馆紧跟时代脉搏,在新技术应用的同时保证文化的多样性。文博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承担着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也需要做好社会价值观的引导工作,为公众提供一些文化展览、文化教育活动、文化传播活动等公共服务。
一、公共需求导向下文博馆公共服务的方向
文博馆的公共服务能力直接影响到其生存和发展,从文博馆发展的角度来看,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才能满足多样化的公共需求。文博馆无论其服务还是展品都具有公共性和公益性,因此在其服务时需要把握公共需求,尤其是根据文化需求类型的不同,提供相应的服务。文博馆公共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着公共需求来展开,从原本的文物保护单位逐步地朝着教育方向发展,满足公共文化需求。同时,文博馆需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职责,认真对待公共需求,与观众进行良性互动,在其发展过程中,既要满足行业需求,又要满足公众的需求,在参观文博馆文物的同时,也能了解到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既能受到教育和启发,也不能过于严肃,文博馆的参观过程应更加休闲。在公共需求导向下,文博馆在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同时,需要实现文化的供给,尤其是从公众服务的角度出发,从服务模式到服务内容都需要进行转变,从公共需求的角度来看,鼓励公众参与,尤其是在互动的同时接收其反馈,面对其多样化的公众需求,灵活调整服务内容,在满足现有观众需求的同时,进一步扩大服务的覆盖面,针对更多类人群的需求,提供丰富的服务内容。
二、公共需求导向下文博馆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价值
(一)适应社会文化发展
文博馆在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同时,需要适应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社会环境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文博馆的建设,从这一角度考虑,在文化强国的背景下,文博馆更应该注重自身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以便于承担相应的社会职能,凸显其社会价值。同时,从文博馆本身的文化属性入手,在其未来发展中更需要注重对文物故事的挖掘和讲解,让每一件文物“活”起来。
(二)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文博馆在发展过程中,满足公共文化需求一直是其不可忽略的内容,维护好群众的文化权益,保障公共文化服务的普适性。文博馆在其发展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了方向,教育、展示和科研只是其基本属性,除此之外需要和其他行业相结合,尤其是抓住重点,重视社会公众的参与,实现文博馆的共享,重视空间建设。[1]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凸显了文博馆的价值,重视其文化属性,不仅仅需要内部科研,还需要从公共需求角度出发,设计相应的文创产品。增强公众对于文博馆的亲切感,策划多种类型的文化活动,实现精准服务,进一步提高公众满意度。
(三)满足行业发展需求
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使得文博馆对于其文化服务方式有了全新的认知,并在文化传播的前提下,树立品牌效应,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多种合作交流方式,进一步挖掘城市文化基因,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文博馆的公共服务需要进行相应的转型,从表象的文物故事到文化内涵的挖掘,不断营造文博馆与旅游相融合的新形式,进一步适应公共需求。新技术在发展的同时,在文博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得文博馆的发展方向更加多元,凸显文化的同时也促进了地区的发展,转变现有的管理思路,吸引更多的公众,也成了如今文博馆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三、文博馆公共服务的转变
(一)公共性
文博馆在发展的同时,将公众作为日常服务工作的重心。以多种手段展现文博馆中的文化,为了进一步实现文化传承,增强文化软实力。文博馆从原本的文物研究到后续重视公众需求,实现了以人为本。在工作重心上,不仅进行文物的收藏和研究,也需要重视文物的展示和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在满足公共需求的基础上,承担相应的文化职责。
(二)社会性
文博馆的公共服务模式发生了转变,从服务主体的角度来看文博馆寻求和更多的社会力量合作,实现多元主体参与,加强和企业、社区、学校等主体的互动。文博馆的公共服务更加重视社会化转变,探索从文物故事的挖掘到文化内涵的展现。文博馆与旅游相结合,实现了文旅融合发展,刺激旅游消费,符合市场需求,逐步朝着社会化方向转变。
(三)大众性
文博馆服务对象发生了转变,服务内容更加大众化,逐步的以公众需求为导向,适应公众的需求,在维持现有观众的同时,吸引更多的新观众。文博馆在其内容展览上满足了不同层次观众的需求,从讲解到路线都有了明确的划分,针对不同群体展开了相应的公共服務。既能为公众提供普及性教育,也可以满足一些观众的个性化需求。
(四)开放性
文博馆在发展的初期,由于自身发展能力的限制,很少关注公众的想法,更多的是进行单方面的文物展示。公众也没有选择服务内容的权利,只能被动地接受文博馆展示的各种文物。文博馆公共服务发生了转变凸显其开放性,重视公众的需求,凸显出浓厚的文化底蕴,重视公众对于文博馆的体验,并结合新媒体手段开通了一系列平台,吸引更多的公众参与其中。
四、公共需求导向下文博馆公共服务能力提升路径
(一)吸纳服务主体
IP(Intellectual Property)是指知识产权,文博馆IP授权可以将文博馆内的馆藏资源进行委托授权,授权给其他的社会主体,让更多的社会机构参与其中,进一步增强其服务水平。2019年,国家文物局印发的《博物馆馆藏资源著作权、商标权和品牌授权操作指引(试行)》中,明确提出了IP授权这一概念,更好地实现市场资源的配置。[2]文博馆的IP授权是通过社会合作,进一步拓宽了文博馆的推广渠道,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国内有一些IP授权的成功案例。例如陕西历史博物馆“唐妞”IP建设为文博馆的服务内容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更为深入的挖掘文博馆的文化价值。文博馆的文化内容体现了当地的文化特色,作为公共机构,其形象代表了政府的文化价值引导,因此重视自身形象传播,树立大IP概念,在此基础上和一些其他企业合作,更容易掌握目标消费人群,实现跨产业之间的联动,形成品牌效应。同时重视其公益性质,在文化产业领域,无论是产品的开发还是授权,都需要以传播文化为主,进一步增强公众获得感。在IP授权时,既可以对文创产品授权,也可以挖掘文博馆IP。例如故宫博物院在其文创产品开发的同时,也吸引了许多的社会组织参与其中。将故宫家具、故宫口红、故宫护肤品等,这些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物品赋予了文化属性,既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购买文创产品,也能将这些产品作为载体,宣传传统文化,加深和公众之间的联系。文创产品面对的客户群体多种多样,价格适中的前提下,人们也更希望购买一些大IP衍生的文化产品,更能凸显自身的文化品位。通过这一品牌化的结合方式,进一步增强了文化的影响力。文博馆本身就是一种IP类型,进一步挖掘文博馆中的馆藏资源,形成独特的文博馆品牌,更好地实现公众教育。从文博馆的公益性特点出发,为了补充人员缺口,可以让社会组织参与其中,例如湖南博物馆有两百名左右的志愿者,为观众提供讲解服务,同时协助参与文创开发,陈列展览、摄影、摄像等专业性的服务,通过志愿者的参与,一方面解决了文博馆本身服务力量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积累了志愿者的实践经验,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其中。
(二)完善服务机制
从社会化管理角度出发,探索社会合作机制,在多元主体参与的同时,找寻灵活化的用人方式,避免人员上的不足。从文博馆自身角度出发,进一步完善其管理机制。第一,坚守文博馆的科研属性,搭建学术交流平台,进一步拓宽研究领域,吸引多领域人才,促进展览形式的转变,将文博馆作为日常展览的平台,也成为专业人员沟通交流的平台。第二,在科研管理中,重视文博馆的科研能力,尤其是和一些高校与社科院相比,文博馆的科研属性不容忽视。通过完善科研管理机制,吸引人才参与其中,加强专业人才和文博馆工作人员的交流合作,激发其学术研究积极性。鼓励博物馆和高校之间的合作,在学生的日常课程中引入博物馆文化,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眼界,也体现了博物馆的文化输出,馆校合作的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走进博物馆,了解博物馆中的文物和文化内涵,同时利用博物馆其本身的平台优势,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探索文化知识,在自由的环境下,对文化知识的内涵有着更为深层次的认知。第三,文博馆从自身入手,重视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完善自身的运营机制。从工作人员的角度入手,激发工作队伍的活力,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与教育,提供专业化的讲解与服务,也能不断充实自身,在培训的同时引入专业人员,灵活应对如今对于文博馆发展的新公共需求,以高效的激励手段促使工作人员积极参与文博馆的日常运营中。
(三)优化服务内容
在人工智能的应用下,文博馆的数字化建设逐步成为可能。在文物馆数字化转型的同时,完善现有的管理流程,利用数据实现了馆藏资源的保护、修复、管理、展示和传播,也成为文博馆服务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利用数字化手段包括虚拟现实技术、大数据技术等,打造智慧型文博馆。第一,文博馆实现了线上展厅,加强和观众之间的互动,线上展厅包括模拟展厅、三维展厅等,观众可以通过客户端、手机端随时随地的观看展览,也能在观看的同时和他人进行互动交流,让参观过程变得更加生动。展览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虚拟数字化展厅不仅仅是对某个文物的数字化展示,而是让原本静止的文物“活”起来,数字化展厅通过AR、VR等技术手段可以实现三维观看,观众有更为强烈的体验感。第二,文博馆智慧化建设的亮点在于加强和观众之间的互动,从数字情境中找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通过互动式的体验,在优化服务内容的同时,也提高了文化服务能力。如,“数字敦煌”的出现让人们意识到了数字文创的影响力,顺应新媒体传播的趋势,也让文博馆的文化展示唾手可得。敦煌研究院的数字化博物馆建设实现了博物馆服务内容的转型,将文博馆和数字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既能实现藏品数字化传播,避免文物资源的损伤,也增加了互动性,对于观众而言,通过与文物之间的互动,避免在文物观看时的地点和时间限制,更加符合年轻人的喜好。第三,文博馆重视自身的文化思想引领和社会价值观的传播工作,进一步拓宽文博馆的教育内容,将专业性知识更为生动直观地展现出来,在凸显馆藏特色的同时,也需要注重现实教育意义。文博馆的教育意义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讲座,而是利用展厅资源现场教学,可以身临其境的开展一些互动性的体验项目,充分发挥其场景优势,从文物出发,逐步延伸到其背后的故事,以正确的价值取向融合社会公众需求,主动参与到公众社会生活中去,让静态的文博馆成为“流动的文博馆”。
(四)实现精准服务
从公共需求的角度出发,重塑服务理念,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提升文博馆的公共服务能力。第一,文博馆以公众为中心,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提供一些无障碍服务,尤其是针对特殊人群,设置无障碍文博馆,公众可以选择在任何时间来到文博馆,也能让观众理解文博馆中的内容,获得相应的文化知识,包括无障碍通道、盲文说明等,满足其对文博馆的参观需求。在不影响文物安全的同时,丰富文物的展出形式,可以通过沉浸式体验、多媒体展示、三维立体展示等渠道,帮助公众能更好地去理解文博馆中的文物。文博馆的参观模式可以选择预约参观,避免排队时间过长,人流量过大等,也能让公众更为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第二,文博馆本身的属性不能缺失,应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很多文博馆都实现了免费参观,文博馆面对的公众群体多种多样,年龄、性别、参观需求也并不相同。面对极为复杂的群体,需要重视文博馆的无差别属性。无论对于何种参观对象,都需要提供无差别服务,满足来访参观人员的多样化需求,在现有基础上满足不同服务对象的参观需求。例如文博馆中的一些文物往往蕴含着极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果只是单纯的参观,很难理解其内在含义,对此可以提供一些讲解服务,包括人工讲解、语音讲解、智慧型讲解等。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基础型讲解和专业型讲解,讲解内容既可以深入浅出,也可以由浅入深,无论是亲子活动还是专业研究,都能满足参观者的需求。第三,弱化文博馆的参观展览属性,突出其互动属性。为了进一步提高文博馆的公共服务能力,建立互动型文博馆,接受公众的反馈。除了常见的现场留言之外,也可以通过微信客户端、微博客戶端以及文博馆官网等方式传递公众的声音,增加不同形式的调研活动,让公众参与其中,除了欣赏和了解之外,也可通过多种形式实现互动交流,分享自己的参观体验,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无论是评论留言,还是实时发言,在互动沟通的同时,文博馆通过新技术的应用,优化参观环境,提高展览水平,更好地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实现精准服务。
五、结语
总而言之,文博馆是公共服务机构,其文化底蕴深厚,具有丰富的公共文化资源,在提高文博馆公共服务能力的同时,重视公共需求,将其作为工作的落脚点。这样提高了文博馆服务的精准性,推动文博馆的现代化转型,也能尽可能地避免在发展过程中的弊端,增强文化软实力,进一步赋能文化强国战略。
参考文献:
[1]唐坤.论中小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提升的应对策略[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3(01):92-96.
[2]王立铎.中国国家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文博,2022(06):101-107.
(作者简介:胡燕清,女,本科,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馆员,研究方向:文化研究、文物保护利用)
(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