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瑶
品读古文:
狡兔①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②,未得高枕而卧③也,请为君复④凿二窟。
注释:
①狡兔:狡猾的兔子。
②窟:洞穴。
③高枕而臥:高枕无忧,安心地睡觉。
④复:再。
这则典故出自西汉刘向的《战国策·齐策四》,讲的是孟尝君的门客冯谖为孟尝君开拓栖身地,帮助他在政治漩涡中安身立命的故事。
“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田文是齐威王的孙子,他喜欢结交有才华的侠义之士,邀请了许多这样的人住在自己家中,称为“门客”。在这些门客中有个叫冯谖的人,住了很久却一直一言不发。孟尝君觉得很奇怪,但也没有赶他走。
有一次,冯谖替孟尝君去薛地讨债。但他到了以后,非但没有跟百姓们要钱,反而把债条一把火全烧了。百姓们以为他这样做是出于孟尝君的授意,于是对孟尝君充满了感激。后来,孟尝君失势,被齐王解除了相国的职位,只能前往薛地居住。薛地人民热情地欢迎了他,他这才知道冯谖当初那样做的用意,不禁对冯谖的深谋远虑感到叹服。
不过冯谖却对孟尝君说:“狡猾的兔子都有三处洞窟,才能在猎人手中逃生。如今你只有薛地这一处,还远远未能高枕无忧,请让我再为你找两个栖身地吧!”
于是冯谖去见了梁惠王,向他大力夸赞孟尝君的能力。梁惠王就派人来请孟尝君担任要职,帮助治理梁国。可是使者一连来了三次,冯谖都让孟尝君不要答应。事情传到齐王耳朵里,齐王大为惊慌,急忙派人来请孟尝君回去继续当相国。冯谖又指点孟尝君,要求齐王把齐国的祖传祭器送到薛地,并在此建立祠堂。
祠堂建好以后,冯谖对孟尝君说:“现在属于你的三处安身之地都有了,以后你可以安心睡觉了。”
拓展延伸:
“狡兔三窟”这个成语正是出自上面的故事,它说的其实是人应该多考虑退路和后手,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为自己留下充足的余地,以防遭遇意外后束手无策。对古人来说,这是一种为人处事的智慧。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故事。
范蠡急流勇退
“卧薪尝胆”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了。今天我们故事的主人公不是越王勾践,而是他手下的一名能臣,名叫范蠡。
范蠡,字少伯,楚国人,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他虽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年轻时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而和好友文种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王勾践。
公元前494年,勾践决定发兵讨伐吴国,范蠡劝阻无果。结果吴军在夫椒大败越军。越王勾践在追悔不已的同时也认识到了范蠡的价值,于是便听从范蠡的建议向吴王夫差请和,并表示愿意携妻带子入吴国为臣。吴国相国伍子胥反对此事。勾践知道伍子胥这个态度,便决定与吴国决一死战。但是范蠡深知吴王夫差为人伪善又好面子,喜欢彰显自己的大度和仁慈。而且伍子胥喜欢直谏,一直不受夫差所喜。而夫差的宠臣伯嚭为人贪财好色。于是范蠡建议勾践买通伯嚭,替越国求情。伯嚭收了越国的财货美女后便在夫差耳边吹风,夫差果然接受了越国的请和,撤回军队,越国逃过一次亡国之灾。
三年后,勾践被释放回国。在范蠡和文种等人的辅佐下,他励精图治,秣马厉兵,不断积蓄实力。范蠡又献上美人计,往夫差身边送美人以消磨他的意志。此消彼长之下,勾践终于在公元前473年大败吴军,吴王夫差自尽。
灭吴后,范蠡向勾践提出隐退。勾践极力挽留,但范蠡并不动摇,决然地走了。临走前范蠡还告诫文种:“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越王此人可以共患难,不可同富贵。”劝他跟自己一起隐退。然而文种不听。后来,勾践果然怀疑文种,派人给他送了一把剑,逼文种自杀。
毋庸置疑,范蠡是人生的智者。他深谙世事,洞悉君王心术,不恋名利。所以他能从灭吴功臣的荣耀中急流勇退,为自己留下后半生的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