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伟 童佳怡
随着烟台向万亿之城冲刺的脚步趋紧,各区市因时因势扎实谋开局、奋战开门红,发展脉动愈发强劲。作为全市发展龙头,烟台黄渤海新区须担当更大责任、作出最大贡献。
奋跃而上,新区有底气。
纵向看,在烟台,黄渤海新区一直是一个被寄予厚望的地方。从开发时代,到自贸时代,再到新区时代,这片土地始终承担着国家、省市赋予的使命。
横向看,这里工业、投资、外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对全市增长的贡献率稳居榜首,经济压舱石和第一动力源作用凸显。
不管从“使命”角度,还是论经济地位,在烟台冲刺万亿之城的征程中,黄渤海新区都是当之无愧的“主力”。
奋跃而上,新区以远谋与实干争先。
以工业立区,这里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备的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形成高端化工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及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五大主导产业,去年总产值达到2600亿元。
从某种意义上说,新区产业优势的快速形成,正是得益于一批“大、 高、 外、 强”产业项目的崛起。
在荣昌生物新药产业化项目三期工程,经过两年开发建设,已是高楼林立,其中质检大楼已启用。待全部启用后,加上建成投用的一、二、四期项目,年产值可达数百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抗体药物生产基地。
源于新药项目的持续输出,荣昌生物在去年便实现年产值4倍增长,未来几年还将有持续产能释放。
行走在新区,始终能感受到产业“进阶”竞速的蓬勃活力:万华化学投资176亿元实施乙烯二期工程,强化聚烯烃产业链,填补国内高端聚烯烃产品空白;上汽通用东岳基地将通过技术改造引入上汽通用两款全球首发最新车型,总投资超过50亿元,达产后年产值350亿元……
今年,新区持续加大投资、扩大规模,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力争五大主导产业产值突破2900亿元。到“十四五”末,争取上市企业总数突破20家。
如果说龙头企业、龙头项目代表一个地区的产业高度,那么专精特新企业尤其是“小巨人”等腰部企业就代表着一个地区的发展后劲和潜力。龙头企业与腰部企业的融通发展,将有效带动产业链条的做大做强。
数据显示,2022年,黄渤海新区新增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10户,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瞪羚独角兽企业93户,全区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型企业总数达到234户,稳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
庞大的腰部企业矩阵,蕴含强大攀升潜力和动能。
深谙此意的黄渤海新区,于2021年底就开始谋划专精特新产业园区建设,先后推出泰和高特纤维应用制造产业园等两批共20个专精特新产业园。
定位于“一园一特色”,20个特色产业园涵盖生物医药、新光电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紧扣烟台16条重点产业链发展布局,突出制造主业、补强上下游产业、提高关联企业粘性,真正实现“一个产业园就是一个大平台,一个项目就是一个旗舰”。
依照這一路径,新区专精特新产业园区的总投资将超过2000亿元,带动产值4000亿元。规划的20个专精特新产业园中,现已开工9个,年内储能电池、石英晶谷、复合碳材等第三批产业园将“入场”,全年开工建设产业园20个以上。新区的目标,就是要在全国率先打造“专精特新产业园示范区”。
“率先”,彰显奋跃之智,更折射黄渤海新区起步就冲刺、推动全年工作高质量起跑的担当作为。
这一进程中,“创新之钥”,始终被高擎。目前黄渤海实验室共有院士6位,创新团队11个,人员规模达到130余人,其中5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按照“边规划、边建设、边科研、边转化”的理念,实验室先后走访企业120余家,与20多家企业、高校院所建立实质性合作。
眼下,在新区土地上,烟台哈工程研究院、烟大开发区科教园区、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烟台)等一批高能级科创平台已经建成或在建,与区内企业协同互动,打造活力型创新生态。
强强竞逐,项目为要。作为全市项目建设的主战场,黄渤海新区今年重点推进总投资达1500亿元的120个以上产业项目开复工。
今年开春,新区就曾一周连开7场工作推进会,聚焦抓项目、抓招商等关键任务,释放强烈发展信号。截至三月初,区级领导已带团外出招商40多次,对接拜访500强、国企央企和高校科研院所等近百家,达成合作意向50余个、签约项目18个。
星辰大海,壮阔无垠;变中求进,永不停滞。
这是奋跃而上的黄渤海新区,恰如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疾驰的烟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