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宁
如果你读过刘慈欣的《三体》,一定会记得里面的名场面“人列计算机”——冯·诺伊曼说服秦始皇调动三千万人组成的“一台”巨大计算机。书中冯·诺伊曼用3名士兵举黑白两色旗的方式为秦始皇演示了如何构建计算机最基本的运算部件与门、或门、非门、与非门、或非门、异或门、同或门和三态门,这一过程堪称精彩。“人列计算机”的创意完全可以成为信息技术教学的好素材,我们甚至可以在课堂上重现它,从而帮助学生更加生动、形象地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近年来,随着科幻热的升温,更多新颖的、硬核的科幻小说走入大众视野。而科幻小说中蕴含的大量资源,尤其值得信息技术教师去挖掘和使用。
首先,就像“人列计算机”一样,科幻小说有助于学生对技术概念的深入理解。甚至有些技术概念就来自于科幻小说,如这两年大火的“元宇宙”,就源自美国作家尼尔·斯蒂芬森写于1992年的科幻小说《雪崩》,小说中描绘了一种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相互融合的生存方式。《雪崩》无疑成为元宇宙这一概念的最佳注解,当然,描绘元宇宙场景的科幻小说不在少数,弗诺·文奇的《真名实姓》、威廉·吉布森的《神經漫游者》、理查德·摩根的《副本》、谢尔盖·卢克延科的《幻影迷宫》都为我们讲述了元宇宙中的故事并深刻探讨了其中的生存问题。
其次,科幻小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技术想象力。众所周知,技术发明有赖于科学家超凡的想象力,宏大的互联网和“渺小”的鼠标,都是来自人机共生的疯狂想象。而想象力正是科幻小说的灵魂,科幻小说中的想象可不是漫无目的的猜想,而是在坚实的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合理想象。手机、电子书、视频通话的发明都曾被科幻小说成功预言,而今天的科幻小说中也蕴含着未来技术发展的各种可能性。例如《AI未来进行式》一书预言的20年后的智能技术——虚拟人、AI制药、智能武器……就无限接近真实的未来。今天的信息科技课堂需要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意,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好的技术作品,而科幻小说无疑可以成为点燃学生想象力的火把。
再次,科幻小说还有助于学生对技术带来的诸多社会伦理问题乃至哲学问题展开严肃思考,这也是科幻小说本身的深层价值所在。杰克·威廉森的《束手》描写了一个智能机器人接管一切、人类受到机器无微不至地照料的故事,但人类什么都不用做、也什么都不能做的场景令人细思极恐;刘慈欣的《太原之恋》讲述了计算机病毒对一个智能城市的摧毁,表达了对人类高度依赖智能化的担忧;而他的另一本小说《诗云》则对无所不能的技术发出终极之问:“技术制造出的艺术是真的艺术吗?”这些蕴含哲理的科幻小说无疑是学生反思技术的好素材。
科幻小说与技术发展紧密相连,它理应成为信息技术教学的有益补充,同样,科幻小说不应只属于科幻爱好者,它也可以为教师和学生带来丰富的养料。在科幻热潮中,我们切莫错过科幻小说这一技术学习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