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凌 李军强 桂艳琴
摘 要:当前中医药学雕版传世实物较少,相关专题研究甚少。文章通过对鹰潭市博物馆馆藏晚清民国时期关圣殿雕版中儿科与小儿科医方进行系统整理和内文释读,以充实中医药文献传承与发展的研究资料。从释读上看,这批雕版刊刻者多为兄弟或至亲,个别可能为同族或者同乡,反映了当时木雕刊刻行业的从业特征和当时社会普遍存在以行业、商帮为特征的行业组织形式。
关键词:关圣殿;医方雕版;儿科;小儿科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06.002
1 关圣殿医学雕版的收藏背景及概况
鹰潭市位于赣东北地区,其市级博物馆内收藏一套晚清民国时期雕刻关圣殿中医处方的木印版,共计73件,每件长36厘米、宽9厘米、厚1~2.6厘米。雕版双面阳雕药方,涵盖儿科、小儿科、妇科、男科、眼科、伤科、喉科等各门科类,每件印刷成品后可裁切装订成长约9厘米、宽约7厘米的袖珍版小册书籍。
2 关圣殿雕版医方的整理及内容
现以儿科与小儿科为例对这批雕刻关圣殿中医处方木印版的内容作一详细介绍。
2.1 儿科医学雕版
儿科医学雕版有6块木印版,每块单面刻5付处方,共计60付处方。现以十一千至三十千为例(图1~图4),公布20付儿科处方,释文如下:
关圣殿十一千儿科 牛子、白芍、桃仁、大黄各一两;红茜五分;尔鱼两分;末药三分;李堂刊。
关圣殿十二千儿科 党参、知母、连翘、牛子、法下、炙草各一两;陈米石羔引;李堂刊。
关圣殿十三千儿科 元参二两;升麻三分;北丰一两;今介一两;甘草二分;牛子二两;李堂刊。
关圣殿十四千儿科 豆根、吉梗、射干各一两;大力一两半;北丰二分;元参八分;寸冬二两;甘草一两半;八分;李堂刊。
关圣殿十五千儿科 生地三两;赤参二两;木通五分;车全一两;党参三两;灯芯五根;甘草二分;竹叶引;李堂刊。
关圣殿十六千儿科 熟地三两;甘草二两;红茜五分;全胡二分;炙芪三两;生地三两;党参、牛子、子草、白芍各一两;李堂刊。
关圣殿十七千儿科 党参、云苓、焦术、陈皮各三两;当归、附片、肉蔻、炙草各一兩;元参、丁香、上桂各三分;川朴五分;煨姜、红枣三;李堂刊。
关圣殿十八千儿科 何羔、大力、瓜蒌各二两;革铃、杏仁、洋参、甘草各一两;糯米引;李堂刊。
关圣殿十九千儿科 天麻、姜虫、法下各一两;白付一两半;甘草二分;生姜三片;李堂刊。
关圣殿二十千儿科 焦术五两;党参二两;云苓二两;法下一两;广皮五分;附片二两;炙草五分;全虫二个;生姜二片;糯米引;李堂刊。
关圣殿廿一千儿科 炙草五两;焦术四两;红乎一两;当归三两;广皮二分;酒升四分;升麻四分;生姜、枣引;李堂刊。
关圣殿廿二千儿科 熟地五两;当归二两;党参三两;广皮二分;正山三两;红乎二分;升麻四分;炙草一两半;生姜引;李堂刊。
关圣殿廿三千儿科 犀角一两;生地三两;白芍一两半;丹皮一两半;李堂刊。
关圣殿廿四千儿科 酒中、大黄、条芩、甘草各五分;芒硝四分;支仁一两;连翘一两;薄荷三分;竹叶八分;李堂刊。
关圣殿廿五千儿科 生地二两;熟地四两;天冬一两半;末冬一两半;李堂刊。
关圣殿廿六千儿科 川贝、生地、党参、桔梗、麦冬各一两;白芍五分;熟地三两;百合一两半;甘草五分;当归二两;李堂刊。
关圣殿廿七千儿科 枣皮、宅下、丹皮各五分;熟地三两;山药二两;云苓二两;知母八分;川贝八分;李堂刊。
关圣殿廿八千儿科 川朴、广皮、伏毛、酒芩、支仁、木通、甘草各五分;只壳三两;李堂刊。
关圣殿廿九千儿科 云连、支仁、黄北各一两;酒芩五分;李堂刊。
关圣殿三十千儿科 党参二两;熟地五两;熟中一两;芒硝一两;当归一两半;炙草五分;伏龙肝三两;李堂刊。
2.2 小儿科医学雕版
小儿科医学雕版有6块木印版,每块单面刻5付处方,共计60付处方。现以一千至十五千、七十一千至八十千为例(图5~图9),公布25付小儿科处方,释文如下:
关圣殿一千小儿科 才乎一两半;当归二两;酒芍一两;今介一两;炙草一两;生姜三片;二付;林花珍刊。
关圣殿二千小儿科 才乎一两半;干合二两;酒芍一两;酒苓一两;连台一两;千草五分;二付;屈世高刊。
关圣殿三千小儿科 生地三两,酒洗;当归二两;酒芍一两半;酒苓一两;连台一两;子草一两;地骨皮一两半;二付;聂伟珍刊。
关圣殿四千小儿科 子草一两;地骨皮一两;牛子一两;酒苓一两;木通五分;连台八分;虫退五个,去头足;赤芍一两;千草八分;二付,聂玉珍刊。
关圣殿五千小儿科 熟地五两;当归一两;川芎一两;党参三两,米一斤;酒芍一两;炙草一两;二付,聂世阶刊。
关圣殿六千小儿科 炙芪六两;台党四两,米一斤;焦术四两,土一斤;当归一两半;上桂六分,去白;炙草八分;二付,吁春莲刊。
关圣殿七千小儿科 台党五两,米一斤;当归二两;密芪八两;熟地五两;母丁五分,兑;上桂八分,研兑;附片三两;炮姜一两;炙草八分;一付,吁名平刊。
关圣殿八千小儿科 台党三两;炙芪六两;全归二两;酒芍一两;川芎一两;上桂八分,研;山楂一两,炒;木香八分,研兑;防风一两;白芷一两;川朴一两,姜汁一斤;炙草八分;二付,吁利平刊。
关圣殿九千小儿科 肉蔻霜三两;龙骨二两,煨;柯子二两,煨;赤石脂一两半;砂仁二两;枯允一两;麻鱼一两;金墨二两;右为末三两,入稀粥内服;吁双平刊。
关圣殿十千小儿科 台党三两;全归一两半;炮姜八分;炙芪六两;焦术二两,炒;川兄八分;上桂一两,去皮研兑;炙草八分;二付,邓五山刊。
关圣殿十一千小儿科 牛子一两;白芍一两;桃仁一两;大黄一两;红花五分;尔香二分;末药三分;一付,吁名升刊。
关圣殿十二千小儿科 党参一两;知母一两;连翘一两;牛子一两;法下一两;炙草一两;陈米熟石交引;吁名升刊。
关圣殿小儿十三千 北丰一两;今介一两;千草八分;元参二两;升麻八分;牛子二两;吁名升刊。
关圣殿十四千小儿科 豆根一两;寸冬二两;吉梗一两;大力一两半;北丰八分;射干一两;元参八分;千草八分;一付,陈兆刊。
关圣殿十五千小儿科 生地三两;赤芩二两;木通五分;车全一两;党参三两;千草八分;淡叶一两;灯芯五根;陈兆刊。
关圣殿小儿七十一驱风散 胡黄连六分;天竺黄一两;犀角五分;麻黄五分;全虫五分,薄荷水洗;北丰一两二;茴花金一个勾耳七个引,陈立安刊。
关圣殿小儿七十二 党参五两;天麻一两,煨;云神一两半;朱砂五分;胆心一两;青皮一两;白附一两;甘草一两半;茴花金一个勾耳七个引,陈立安刊。
关圣殿七十三小儿 天麻八分;防风一两;云苓一两半;全虫三个,薄荷洗;朱砂五分;白附五分;目鱼三分;南心二分;苏乙三皮灯芯一丸引,陈立安刊。
关圣殿小儿七十四 天竺黄一两;云苓一两半;虫退三只,去头足;党参一两半,米炒;朱砂三分;明麻八分;全虫三个,薄荷水洗;纹艮磨水兑服。佉有应刊。
关圣殿小儿七十五 党参五分,米炒;姜虫五分,炒;川芎一两半;朱砂五分;防风五分;雄黄一两;甘草五分;胆心一两;天麻八分;全虫三个,薄荷水洗;薄荷五分引,佉有应刊。
关圣殿小儿七十六 生地二两;木通一两;黄芩一两半;淡竹乙三皮;元参一两半;甘草一两;熟石交三两;灯芯三根引,佉有应刊。
关圣殿小儿七十七 胆心一两;竺黄一两;青代五分;芦荟一两半;姜虫五分,炒;吉梗五分;门石一两半,煨;焦术二两五分;辰砂八分;金头蝇公五分;酒炙引,陈菊生刊。
關圣殿小儿七十八 焦术一两半;合鱼一两;云苓一两半;扁豆二两,研;全虫三个,薄荷洗;天麻一两;千草一两;陈米五两,炒;莲肉三粒;附片一两半;党参三两,米炒;木香六分,陈菊生刊。
关圣殿小儿七十九 法下一两半,炒;只十一两;枣仁二两;云苓一两半;陈皮一两半,去白;川朴一两;志肉二两二分;党参二两;千草一两;生姜一片大枣二个水竹菇一两引,陈菊生刊。
关圣殿小儿八十千 熟地八两;正山五两;宅下一两;云苓三分;羌合一两;防风二两;丹皮二两;志肉三两;枣仁二两;生姜大枣引,陈齐果刊。
3 关圣殿雕版的学术价值与初步认识
目前中医药学雕版因传世数量较少,相关研究更少。目前研究主要有两类:一类将中医药学雕版归于刻印医书这个大研究对象中,进行区域性刻印医书的研讨。如黄晶的《清代江浙刻印医书研究》①通过界定清代江浙行政区域以确定刻印医书收录范围,从区域内雕版印刷业发展以及官刻、坊刻与私刻三种刻书系统综合讨论清代江浙刻印医书;吴娅娜、阳春林与向陈的《晚清湖南刻印医籍研究》②讲述晚清湖南地区通过出版机构和个人雕版刻印出版了大量医籍,包含方药、疫病、传统医书以及部分当地医家著作。另一类针对部分地区中医药雕版的整体研究。如林晓岚《基于旧志的福建四堡雕版印刷医学文献研究》③以四堡雕版印刷医籍为研究对象,综合各类研究方法整理形成了四堡中医药雕版印刷医籍书目,以便捷其他学者获取和研究相关医籍。本文通过对鹰潭市博物馆馆藏关圣殿医学雕版中的儿科与小儿科医方进行系统整理和内文释读,以充实古代中医药文献传承与发展的研究资料。
释读发现儿科与小儿科医学雕版的木雕形制、用材等与男方、女方等其他门类相同,内容主要为处方所含中药材的名称、用量、用法、剂量等信息以及刊刻人姓名,每付处方刊刻的格式和体例大致相同,但也有诸多不同之处:
①处方编号格式和名称不完全统一,同一处方类别名称也不一致,如“小儿科”“小儿”“小儿方”等;有的处方编号在前处方类别在后,如“五千小儿科”,有的处方类别在前编号在后,如“小儿七十二”;有的处方有名称,有的没有名称,如“小儿四十二羚角煎”“小儿七十二”等。
②儿科与小儿科中医处方雕刻木印版均存在同一印版上存在不同刊刻者姓名的情况,其中儿科60付药方的刊刻者为“李堂”与“李唐”二人完成,“李堂”居多,二人同名异字;小儿科刊刻者众多,如邓果利、陈齐果、陈菊生、陈立安、陈杰、刘平阶、黄丙再、颜凤阳、唋兰庭、喻有武、唋正廷、李生仁、邓五山、师有应、陈兆、吁名升、吁名平、吁利平、吁双平、吁春莲、聂世阶、聂玉珍、聂伟珍、屈世高、林花珍等。
从这些医方刊刻者的姓氏和名字来看,他们中大多为兄弟或至亲,个别可能为同族或者同乡,反映了晚清民国时期木雕刊刻行业的从业特征和当时社会普遍存在以行业、商帮为特征的行业组织形式。
注释
①黄晶.清代江浙刻印医书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08.
②吴娅娜,阳春林,向陈.晚清湖南刻印医籍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5(2):1-2,10.
③林晓岚.基于旧志的福建四堡雕版印刷医学文献研究[D].福州:福建中医药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