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方苹
关键词:环境设计;实践;教学改革;路径
环境设计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专业,随着经济和高等教育的稳步发展,环境设计专业需要探索出在“以课堂教学为重点,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基础教学模式下,适应现代教育形式和符合自身专业特征的新路线。那么充分发挥现代网络平台的优势与市场、企业、项目实训紧密结合,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实践以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乡村振兴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将乡村规划、文化建设、扶贫建设等元素融入教学改革中,需要学生充分学习了解新农村、乡村建设等相关的专业知识、政策背景等,这样的发展态势也符合我国的国情,可以促进我国文化的传承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1 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1.1 实践教学起步较晚
设计类毕业生需独自直接面向市场并“迅速成长”,我们的学生需要“直接可用”。近年来,通过对部分高校进行调研发现,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专业课,教学周期比较短,能够通过专业课进行实践性教学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课程也不多[1]。通常大一、大二学习绘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等,到大三才开始真正进入专业学习,无论从时间上还是内容与形式上都比较晚。最终造成了部分学生在校期间专业技能只停留在了电脑计算机制图和手绘技法表现上,对于专业性的问题似懂非懂、模棱两可,进入工作岗位后几乎是从零开始学起。当然这些并非归咎于教师或学生,只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设计与实践密不可分,学生学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专业实践现状得不到有效融合,必然跟不上新时代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项目实践性教学的投入亟待加强[1]。
1.2 实践教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1.2.1 实践教学的主体思想认知有限
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和引导学生进行框架体系构建的能力直接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坏。目前高等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师队伍中,具有硕士学历者居多,可在实践教学中所需的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双师型”教师比例不足一半,教师在实践教学上的思想认知有所限制,教学理念稍显老旧。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强,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手段依旧在大学课堂中沿袭,学生习惯了课堂上被动的学习模式,哪怕课堂已不再是学习的唯一场所,部分学生依旧没能转变学习习惯,主动与校内外的项目实践对接,教师未能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主体意识,学生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实践教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
1.2.2 实践教学的形式表现单一
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现在还是传统意义上的“你讲我听”的教学模式,除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够外,单一的教学途径也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环境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的目标[3]。被动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很难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很好的应用于实际中,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设计或者直接生搬硬套。在课程设置上没有形成系统的课程群体和成果导向,导致课程设计、设计训练及结课形式单一化,未能形成设计成果的滚动式延伸与激励,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故而调整传统教学模式,更新单一的授课形式,鼓励师生与“外界”接轨,深入参加一线实践工作也是极其重要的[4]。
1.2.3 实践教学缺乏有力机制
在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中,环境设计课程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增强专业课程的综合性与研究性,通过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与结构,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以此来实现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科学的实践教学机制是极其重要的。通过分析发现,我国虽然出台各项政策进行引导,也积极的鼓励高校参与到新农村工作中来,但针对高校自身而言,并没有相应的课程考核、激励性政策或者专业实践教学评比等等,没有把此项内容与职称、绩效奖励等相连接,院系之间也没有制定合理的课程或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各教研室、教师之间也很少设置实践教学课程群或者教学效果展等,没有相关的条款政策、科学课程体系作为基础保障,课程不能真正有效地参与到实际建设中来。就如我们耳熟能详的“产学研”在各高校各门课程中的实际教学效果到底达到了多少,有没有达到教学目标,实现从基础理论教学,到综合实践教学,再到创新实践教学,循序渐进地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教学管理机制缺乏,教师与教师之间进行多学科协同交流的机会较少,学生通过实践锻炼学习的机会也很少,专业实践教学相对局限[5]。
2 环境设计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意义
2.1 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教学的互动
环境设计是一个跨学科且综合性较强的专业,涉及园林规划、工程技术、人体工程等多学科多领域,需要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极其必要的[6]。环境设计在高年级的时候主要分为“室内”和“景观”两个专业方向,室内方向开设的课程有居住空间设计、酒店设计、办公空间设计等,景观方向开设的课程有景观设计(上)、景观设计(下)、居住区景观等。这些专业课均包含了理论与实践两大部分,通过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和项目的实操能够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增强实际设计能力,其中项目实操不仅是用理论知识解决,更是对专业环节知识点和综合运用能力的检测。因此,在环境设计课程中结合实践项目是学生学习实践的重要基础,通过项目实训课达到能力的培養与教学的互动是设计类实践课程建设的关键。
2.2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环境设计专业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重视实践性教学并积极探索改革的新路径,在某种程度上完善了“教学补充”,辅助了课堂教学,是环境设计专业的核心,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在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下,任课教师通过选定的实践主题让学生自主创作与设计,教师主导知识输出和学生接受学习的教学模式等,保证了教育教学的规范,同时也引导了学生在创意发挥上做到主动思考,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从学生本身出发,以实践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以学生能够自觉和积极地获取知识和求知欲望设计一些实践项目、竞赛或者实践教学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积极参与,有效地提高了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这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另一重要意义[7]。
3 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路径
3.1 充分利用项目实训
环境设计教育与相关行业、市场的关系十分密切,设计产品要接受市场的检验,并需要得到消费者的认同,因此如何让设计思维与材料、工艺、应用及形式美等诸多问题有机地统一设计成为一个整体,是专业教学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介于课程的特点,专业基础教学和项目实践教学相结合是环境设计专业教学需要重视的问题。授课教师需要主动走出课堂,带领学生进行项目实操,真正做到案例教学,提高在校大学生的专业实践机会,从根本上增强学生的实际设计水平[8](如图1)。
以建筑学为依托的环境艺术设计,要注重建筑规划设计、建筑装修材料与市场报价等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充分了解不同室内空间环境的营造。除了对传统施工图进行学习外,对新型材料的认识使用、施工工艺等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与对市场的考察和了解分不开,因此必要时需要进行考察学习,尤其是市场、工地等[9]。可以建设环境设计专业工作室等校内实践方式,以院系、教师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在业内的实际影响力,承接适合课堂教学的实际项目,以培养学生为最终目标,提供项目实践的机会,引进企业项目入课堂,组织学生实操训练,真正做到产学研,提高专业教学。建立专业对口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可以让学生在步入社会工作的前期,不仅能提高专业能力还有助于学生在切实了解社会需求、行业状态及自身实际定位后,为将来明确目标。此外在與企业充分接洽后,也有利于高校对课程设置的优化与调整,使他们能够适应实际设计市场的发展需求。
3.2 合理发挥网络平台
结合环境设计的艺术与技术需高度融合的专业特点,以及课程安排上应强调设计理念、工业技术与设计管理素质等,知识讲授应与实操课堂相结合,虚拟情境设计应与企业项目相结合。从基础的“讲授”教学方法到示范性教学模式及融入课程讨论的教学手段,都是极其重要的。“互联网+”模式下的精品课程、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多样化的网络平台教学方式可以实现辅助教学,符合高校教与学的教学规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搭建智慧课堂、QQ& 钉钉在线课堂、超星学习通等多种互联网式的学习传播平台来丰富课堂教育,充分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紧密结合,这并不意味着打破传统的授课模式,而是利用网络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以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课程为例,施工现场固然要去参观、学习,但碍于施工周期与课程学时数的现实因素,学生很难从头到尾全程参与,这就需要教师采用网课、微课的形式录制施工视频,从一开始的客户源的搜寻、了解客户的实际需求、量房放图、制定平面方案到初步报价与客户反复交流沟通与修改等,再到施工过程与工人师傅的对接,以及施工的过程,都可以在微课中进行展示学习。另外加强构建“互联网+”下工作室进行精准实践教学也是很好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行业最新资讯、相关专业的业务订单、企业用人要求等有效信息,让学生在相应平台中以工作室为单位主动联系业务进行实践学习,从而拓宽视野,形成实践教学的良好效果(如图2)。
3.3 与时俱进构建新课程体系
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的艺术设计院校,课程设置上一般都是先进行基础教学,后进行专业教学,专业教学大多是以项目教学的形式进行。我们国内高校在新生入学的时候大多就已经确定好专业方向,在第一年设计类专业通常会安排基本的专业基础课,如设计素描、设计色彩、三大构成等课程。到了第二学年会进行专业划分,进行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涉及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如建筑手绘设计表现、人体工程学、计算机制图等等。在学生们到了大二下和大三开始学习专业课,大四继续学习专业课,并进行毕业实习和完成毕业设计等等[10]。传统的课程设置确实是科学的、合理的,但社会发展太快,我们也应以实际大环境、外界市场的变化为准绳去融合应用,细化与优化课程设置,做到与时俱进实时分析市场,构建科学的新课程体系,培养出符合当今设计所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4 综合提升教师学术水平
高校教师自身的学术水平是非常重要的,院系不仅需要引进高学历师资队伍加强理论教学,提高教育教学的学术含量,而且还需要鼓励在职教师充分利用寒暑假深入参与一些实践工作。另外,走校企联合,构建环境设计专业的单位兼职部分实践课程科目的教师,形成稳定的师资库也是非常必要的。在某种程度上,高校需要鼓励教师考取专业相关的资格证书,如城市规划师、建造师等等。大力支持进行学历、能力的提升,如鼓励读博、采取培训、进修、学院学术交流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4]。普遍来说,我国高校设计专业的教师很大部分是研究生毕业直接任教的,可能这些教师在任教前在社会上进行设计实践,可即便如此,也是非常有限的,设计具有时效性,如果教师自身不走在设计前沿,他们的设计思维和表现手法就很容易被社会淘汰。
3.5 积极促进专业融合
高校应加强对专业老师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和学习,环境设计专业教师“只知其然”是远远不够的,专业教师的知识储备需要“与时俱进,紧跟国情”,提供相关的学习机会,丰富教师对应的知识储备,精准促进建设。在环境设计具体的专业理论课程中加入一些与乡村振兴等建设相关的内容,辅以一些优秀的案例,让学生在校园内就对乡村建设等有着一定的了解和兴趣,使振兴中华、建设乡村融入骨血。从制度层面入手做好具体的规划和指导工作,做好“顶层设计”,例如政府、高校与乡村积极联系、共同构建,在此基础上,方便师生对文化背景、需求定位等进行深入调研,引导学生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兼顾实际应用价值,充分了解乡村建设中人与环境、建筑之间的关系,做好设计,实现双赢。
3.6 深挖课程就业元素
实践的教学环节主要有课堂集中讲授、作业设计、调查实践等。在课堂集中讲授环节,各门专业的课程内容通常会包括设计的起源、发展、技术、风格、案例分析、作品赏析等,在这些内容讲授过程中可以结合国家、民族对该设计种类在方法、实践等方面的贡献;在作业设计选题方面,选择与就业相关的课题方向,作业方式可选择小组或个人独立完成,前者注重团队协作精神,后者有利于独立思考、责任担当等品质的培养;在调查实践环节,对相应的材料、技术、工艺等做相关的资料搜集和调查研究,如了解水电、油漆、切割工艺、榫卯结构,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为此构建后的课程设计每个模块都符合学生的自身需求,突出实践价值引领,提升实践教学效果。
4 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的飞速发展、市场的实际需求等因素时刻要求着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某种程度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实践教学改革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的必经之路,高等院校的环境设计专业针对此情况,紧跟时代发展,抓住当下乡村振兴发展的机遇,在教学上协调和统筹理论知识,与时俱进注重教学理念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并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实际项目进而全面发展。同时,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并通过多路径引导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加强实践教学,扩充课程教学的实际发展空间,推动应用型设计专业健康持续的发展,共同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