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幼儿来说,没有谁能代替妈妈

2023-05-30 10:14晓林
现代家长 2023年5期
关键词:小涛小苏隔代

晓林

确实,与妈妈分离,大多数孩子哭几天就不哭了,但这并不表明他已从情感挫折中康复,他在心里也许要哭几个月、几年,甚至一辈子……

抚养、教育孩子,可以看作一场接力赛,妈妈是跑第一棒的选手,孩子和世界的第一个联结通道是由妈妈建立的

前不久,同事小苏做了妈妈,我带着鲜花去月子中心看望她。

小苏打算休完产假就给孩子断奶,然后把孩子送到乡下姥姥家,她就可以抽出身来重返职场,问我这样安排好不好。我斩钉截铁地回答了五个字:绝对不可以!

“为什么不可以?”小苏不以为然。

我告诉她,妈妈的怀抱,是孩子温暖的港湾。母子相处的质量,不仅决定了孩子童年是否幸福,心理是否健康,还影响着孩子一生的走向:发展母子关系是发展亲子关系的前提,而亲子关系的质量,又决定了孩子未来人际关系的质量。

作为过来人,我语重心长地开导小苏:“你是否愿意带孩子,在孩子的生活中扮演主角还是配角,现在看来只是时间和精力的问题,但最终会决定孩子的生命质量。孰轻孰重,你要好好掂量。”

小苏噘起了嘴:“做女人真倒霉,既要生孩子,又要养孩子!”

“这样的倒霉,何尝不是一种荣幸?你上网搜一搜,歌颂母亲的歌曲多还是歌颂父亲的歌曲多?”我笑道,“抚养、教育孩子,可以看作一场接力赛,妈妈是跑第一棒的选手,孩子和世界的第一个联结通道是由妈妈建立的。母乳喂养、肌肤相亲、一言一语、一笑一颦,都是在打通和拓宽这个通道,所以,母爱的价值不可低估。”

小苏瞟了一眼正在照顾孩子的丈夫,故意大声问:“我听说,被爸爸带大的孩子更聪明,真是这样吗?”

“那是指3岁以后的孩子。3岁之前,妈妈是抚育孩子的主角。”我告诉小苏,做妈妈,必须有当仁不让的责任感,“为什么男人的生育能力可以维持到六七十岁,甚至80岁,而女人的生育能力只能到50岁左右?这样的‘设计,就是要保证孩子出生后,妈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抚养孩子长大成人。”

我国民间有一句不大中听的谚语:“宁死当官的爹,不死讨饭的娘。”就是在说妈妈是不可替代的,而且妈妈陪伴孩子的价值不是用金钱、地位来衡量的。这句谚语在心理学上是讲得通的,翻译过来就是:“孩子失去父亲是失去了世界的完整性,而失去母亲,则是失去了整个世界。”

这时,小苏的丈夫回过头来,严肃地表态:“放心吧,我不是那种甩手掌柜式的爸爸!”

孩子因与妈妈分离而患孤独症,当然是比较极端的情况,但即使孩子不得这种病,也会因与妈妈分离而留下难以治愈的心理创伤

小苏为难地说:“谁不想天天跟孩子腻在一起呢?但从此远离职场,我不甘心。要知道,半年前我刚刚考取了中级职称。”

我说:“哪个女人生孩子的时候不是正处于事业上升期?每天早上送孩子上幼儿园,然后风风火火赶去单位打卡的妈妈大有人在。对妈妈来说,苦日子就那么几年,熬一熬就过去了;但对孩子来说,错过了享受母爱的黄金期,后患无穷!”

我接诊的一个孤独症案例,称得上是反面典型。

生下儿子小涛后,岳女士奶水很好,把小涛喂得白白胖胖。3个月产假结束,为了心无旁骛地工作,岳女士硬生生給小涛断了奶,并把他交给婆婆带。婆婆虽然和岳女士住在同一个城市,但离得比较远,岳女士只在周末去看小涛一下,吃顿饭,然后匆匆离开。

婆婆不爱说话,很少带小涛下楼玩,大多数时间是让小涛看电视或自己玩。为了保持家里的整洁,婆婆尽可能地把小涛圈在儿童房里,只在吃饭、上厕所和看电视的时候把他抱出来。

小涛很乖,不黏人。3岁上幼儿园时,岳女士才发现他不对劲儿。在幼儿园,小涛基本不与小朋友交流,而且十分胆小,随便一点声音都会把他吓得躲到桌子下面,好久不出来。在家里,小涛对岳女士似乎没有感情,很少表现出对妈妈的依恋。他情绪十分不稳定,动不动就发脾气,或大哭大闹。

在我的心理咨询室,小涛被确诊为孤独症。

近10年,患孤独症的幼儿越来越多。跟踪调查显示,90%以上的患儿在幼年早期与妈妈有较长时间的分离,由祖辈或保姆带大。如果负责照看孩子的祖辈或保姆对孩子管得太严,包办太多,或经常把孩子“交给”电视机,不注意和孩子互动交流,几种原因加起来,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心智无法正常发育。母子分离时孩子的年龄越小、分离时间越长,孩子的症状越严重。

小苏惊讶不已,连声说“不会吧”。

我说:“孩子因与妈妈分离而患孤独症,当然是比较极端的情况,但即使孩子不得这种病,也会因与妈妈分离而留下难以治愈的心理创伤。”

我在咨询工作中接触到许多亲情淡漠、亲子沟通出现严重障碍的家庭,妈妈和孩子间就像隔着一块玻璃,表面上看靠得很近,却无法触碰,更无法沟通。奇怪的是,许多拥有高学历、高职称的妈妈,与孩子相处时显得格外笨拙,甚至不如学历低但亲自带孩子的妈妈。

“为什么会这样?”小苏问。

我说:“因为拥有高学历、高职称的妈妈往往是职场精英。她们过分看重自我奋斗的价值,严重低估母子相处的价值,不能很好地协调自己的自然角色和社会角色间的矛盾,经常为了一些眼前的现实利益,轻易放弃作为妈妈的义务,也就在不知不觉间葬送了孩子的幸福。用不了几年,恶果就会出现。如果知道自己的事业成功,换来的是对孩子心理健康的伤害,她们还会做出当年的选择吗?”

小苏咬着下嘴唇陷入了沉思。

我告诉她,女性角色在漫长的人类发展过程中有很大变化,由家庭人变为社会人,但人类的天性在过去数千年中几乎没有什么改变。数千年前,降生在草丛和兽皮上的孩子需要妈妈的怀抱,随后几年需要妈妈的陪伴;数千年后,在电子仪器监护下和高档婴儿产品包围中出生的孩子,同样需要妈妈的怀抱和陪伴。

妈妈是孩子早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如果孩子缺失了与妈妈的语言交流和母爱的温暖,正常的生命潜能有可能无法被激活。

我强调:“作为过来人,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工作和孩子是可以兼顾的,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你获得的快乐一定大于辛苦。长期来看,花时间陪伴孩子是值得的,因为它可以让孩子和你都获得丰厚的情感回报。”

祖辈溺爱孙辈固然要警惕,但对留守儿童的调查显示,管教过严比溺爱的问题更严重

小苏说:“我妈去年退休了,在家闲着,广场舞跳烦了,早就盼着抱外孙。现在有了外孙却不让她带,恐怕说不过去。”

我说:“隔代亲是人之常情,但完全由祖辈带孙辈的隔代抚养万万要不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三世同堂、儿孙绕膝是老年人的幸福向往,也是家庭成员间彼此温暖、合理互助的一种形式,但这种互助必须有度,否则过犹不及,帮忙变成帮倒忙。”

小苏問:“我听说,隔代亲比妈妈的爱更亲密,孩子交给姥姥带,为什么不能放心呢?”

我说:“没错,隔代亲感人至深,甚至比母爱更热烈,但这是祖辈对孙辈的单向情感,无论祖辈多么疼爱孙辈,孩子在感情上仍然与父母更近。这是自然选择,天性所定。所以,很多老人感慨,隔代亲只能养出白眼狼。”

小苏点头表示同意:“是啊,溺爱也是一个问题。先做妈妈的闺蜜告诉我,隔代抚养一定要留意,别让祖辈把孩子给溺爱坏了。”

我提醒:“祖辈溺爱孙辈固然要警惕,但对留守儿童的调查显示,管教过严比溺爱的问题更严重。”

很多祖辈知道溺爱对孙辈有害,为了孙辈的身心健康,同时为了堵住大家的嘴,故意对孙辈严格要求。这对正在忍受与妈妈的分离之苦的孩子来说,真是雪上加霜。调查发现,这种因克制溺爱而故意打压孩子的现象,同样会出现在父母身上。这样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不是因为得到的爱太多,而是太少。

16岁男孩小野在少管所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时说,他是家里的独生子,父母在他1岁时外出打工,把他留在农村,由奶奶照管,他每年只是春节期间见父母一次。按天数算,他长这么大,和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时间总共不超过半年。

每次父母离开都是偷偷地走。小野醒来发现父母弃自己而去,总要大哭一场。奶奶嫌他烦,对他不理不睬,甚至嘲笑他脆弱,不像男子汉。

现实生活中,很多祖辈不能真正理解孩子,认为小孩子都爱哭,哭几天就没事了。确实,与妈妈分离,大多数孩子哭几天就不哭了,但这并不表明他已从情感挫折中康复,他在心里也许要哭几个月、几年,甚至一辈子。

小时候,小野特别想父母,天天盼着父母回家,但几乎每次父母回来都闹不愉快。父母在短短的相处时间里,总是想抓紧时间教育他,可是又不得法,只会不停地指出他哪里不好,告诉他应该这样、应该那样。

即使这样,小野还是对父母充满眷恋。10岁时,有一次和奶奶闹不愉快,小野独自坐火车去深圳找父母,没找到,流浪了几天,被警察送回村里。为此,小野挨了奶奶一顿打骂,父母也在电话中对他好一顿训斥,没有一点心疼的意思。

最令小野伤心的一件事,发生在他13岁那年春节。父母见他个子一下长高了,面露惊喜,话说出来却是:“怎么驼背了?挺起胸来!”在接下来的几天里,父母不停地告诉他应该这样、应该那样,很少向他表达赞赏和爱。被父母横竖看不顺眼,小野非常痛苦,觉得自己不可爱、没价值。他对父母失去了希望,于是偷了父母的钱,离家出走,开始堕落。

情感上的欠缺必然在心理上留下一些无法治愈的伤痛,即使不出现品行方面的问题,也会影响到未来的生活质量。比如有些年轻人在恋爱或结婚后,不会和伴侣相处,要么过分依赖对方,要么苛刻要求对方,总喜欢扮演情感受伤者角色。也有人心里自卑,外表傲慢,身上有种说不出的别扭,难以和他人合作、相处。这些成年后的问题,往往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在情感方面的缺失。

小苏语气失望:“带孩子真的不能指望我妈吗?她跃跃欲试,可能这两天就来了。”

“那就来呗,事在人为嘛!但要记住一个要领:自己做抚育的主角,老人只是帮忙。”我说,“只要孩子能天天见到你,每天有和你亲密互动的机会,同时监督老人不溺爱、苛责孩子,隔代帮忙完全可行。”

“太好了!”小苏两眼放光,“要保证孩子身心健康,每天和他互动多长时间?”

“其实不难做到。”我说,“研究显示,母子每天亲密互动1小时,孩子获得的滋养就够正常成长了。”

【编辑:陈 彤】

猜你喜欢
小涛小苏隔代
盲人小苏
铁砂掌
小涛长大了
“隔代亲”与文化传承
祖辈学堂:幼儿园隔代开展家庭教育的实践建构
苏唯一的心事
苏唯一的心事
你把孩子的教育失败归咎于“隔代教育”,爷爷奶奶不背这个锅!
UNIQLO叫你来买单了
隔代教育为何总“两头不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