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财经类高校本科人才经济思维养成的教学范式研究

2023-05-30 20:33岑指昊
理财·市场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经济学教学内容思维

在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背景下,本科类财经课程应不断进行自我创新,构建课程内生创新发展机制,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教育要求。本文针对长期以来本科经济学类课程存在的教育教学问题,提出以培养经济思维人才为目标导向,构建体系化、系统性的课程改革路径,以期为本科《经济学原理》等课程提供借鉴。

背景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新高教40条)中提出:“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既注重‘教得好’,更注重‘学得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规律、准确把握基本国情,掌握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因课制宜选择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科学设计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概念释义

本文认定的经济思维,是一种认识世界、思考问题的方式,至少包括三个维度:一是客观性,即不带主观色彩地对人、事、物的全面观察;二是辩证性,即能够充分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原理,对现象进行充分有效的分析;三是理性,即个体基于客观性和辩证性之上做出的合理决策和创新创造。

国内现有研究现状

关于《经济学原理》《西方经济学》等的教学改革研究。昝鑫在2021年提出使用研讨式教学组织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探讨研讨式教学在国际经济学课程中的教改实践;韩瑞青从学生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差、实践能力不足的学情出发,结合教师教授课程方面的教学内容不细化、教学设施缺失、教学方式单一的现状,提出针对不同专业安排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关注精品课建设三个方面提出具体对策建议;汤程桑融合双创教育,对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进行研究,提出了重视理论实践融合、完善教育内容设计、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的教改建议;李娜根据民办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课时设置不合理、理论与实践联系较弱、学生数理基础偏弱和能动性不足、考核方式对学生的激励不够等学情,提出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丰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革考核机制等对策;姚庆运用讲授法、案例法、视频法作为教学法,教学内容重视理论、术语讲授,考核方式有考查、实训、考试;黄阳平注重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实行分层次教学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讲授法、分组讨论、启发式、实训),增强学生的能力。

关于“经济思维”的研究。李时华在2020年提出,长期养成的生活化思维会使人困于经验和既定法则,无法形成規范、理性的思考和决策,西方经济学课程在本科阶段的根本目标在于教师逐渐将学生思维从日常向学科方向培养,进而教会学生思考,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学生可以构建属于本体的学科学术框架,进而完成个体经济思维框架的构建,达到“理性人”在思维上的要求,即理性。段晓华则首先对思维进行定义,其认为思考客观事物的逻辑或角度即思维,是个体能动的、有步骤、逻辑性的认知世界的方式,可以让个体把握事物的本质,探寻内在深远的意义,他进一步认为第一阶段对学生进行经济学思维的培养,应以学科知识为基础和脉络,不应过分拘泥于数学推演、模型分析,而是以本质、纯粹的经济学规律作为教学辅助,同时保持严谨。学生在完成经济学思维的个体养成后,自然可以使用更高一级的经济学工具来分析经济学现象,提升个体分析力,这是第二阶段。田天则综合节制措施,使其付出效用最大化,承载治理组织责任及其认知实施过程的思虑活动与外显特征之度量。黄阳平根据经济学者研究人的理性选择行为、解释和理解经济现象,探究经济活动规律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蒋国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维做了三种不同逻辑规定,即经济手段、运行体制和改革目标;刘奎林认为综合运用现代思维规律和思维形式于现代的经济制度、经济形态、经济发展规律、方针和趋势及其经营管理战略和决策等具体经济活动之中的一种对象性思维。

课程发展现状

一、现阶段管理类人才培养目标

国家目标。教育部对“公共事业管理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一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现代公共精神,具备现代公共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化、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障、公用行业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非政府组织等公共部门从事业务管理和综合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校级目标。根据我校人才培养方案所列示:公共事业管理本科毕业生在思想品质上应“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知识目标上应“掌握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政策分析、经济分析评价、绩效评估等管理的基本技能,掌握医疗卫生服务经营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好的科学管理思维、组织协调、沟通交流与表达的能力”。

二、开设专业

目前高校管理类本科共设三个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健康服务与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其中开设《经济学原理》的专业有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

前期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仅仅注重教材讲授。本课程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西方经济学(上册)》为主教材,教学内容为微观经济学。前期调研发现,公共事业管理方向的任课教师注重对教材知识的阐述,如花时间详细解释教材中的函数图表与公式推导等,没有重点结合人才培养实际和学情,缺少“跳出教材看教材”的视角。

忽视辅助教学书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各行业的应用上取得伟大实践成果,教授西方经济学课程,既要着眼于原理的讲解分析,又要讲解市场经济理论在中国的应用实践,故挑选合适的经济类书籍从而加强学生对主教材知识点的理解尤为重要,如林毅夫、温铁军等名家著作。

缺少思维和实践训练。前期调研发现,公共事业管理方向的任课教师为使学生理解教材内容,而选取与之有关的案例作为教学辅助,对教学内容的拓展训练仅停留在“表层”的讲授法和讨论法的应用。

经济思维教学范式的研究价值

一、学术价值

丰富跨学科教学法在《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的理论研究。《经济学原理》涵盖了数学、管理学等学科,不同学科教学方式迥异,如数学重在演算推导的示范,管理学重在案例讲授,这对教师个体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该课程为样本做跨学科教学研究,有助于发展和完善教学理论。

将抽象的理念(经济思维)与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教学成果做对接和转化,对思政类、人文类课程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理论课程的量化考评历来是课程评估评价的重点和难点,本研究以创新为导向,将抽象理念同具体教学实践事项相挂钩,构建相应课时权重,旨在为人文社科类课程教学提供应用范式。

二、实践价值

丰富“课程思政同课程教学紧密结合”的教学实践经验,为经管类课程的教学提供强有力的参考借鉴。课程思政的根本导向是立德树人,实现方式是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讲授西方理论知识的课程,容易出现“厚西薄中”的现象,教师在课程内容中加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专题,可起到知识平衡的效果,在此过程中亦可实现课程思政的要求。

丰富学生的见闻见识,拓展经管知识面,进而提升专业学习兴趣;进一步彰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完成立德树人的教学育人任务。公共管理类的学生学情,特别突出地表现在对本专业认识不清,进而难以找到对应的就业部门和工作岗位,失去自我能力定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宽口径、复合型、应用型的现代公共管理人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秉持这一导向,以课程教学为契机,介绍财经类行业的发展动向,有利于学生拓宽就业和升学的选择。

有助于教师树立自我提升意识,进而符合课程教学内在要求,提高教学质量。经济学既是独立成理论体系的学科,又是与其他学科、国民经济各行业深度结合的学科,于是对任课教师的学科素养、个体知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主动成为学习型角色,吸收各行业的经济案例并将其转化为授课内容,进而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知识传播者。

有助于为我校创建一流本科专业提供具有创新意识和医学院校特色的经济学课程。

管理类本科人才经济思维养成的教学范式与路径的探索

一、教改目标

以全方位培养本科生“经济思维”为教学改革目标,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教学的辅助者、引导者,在全教学活动中完成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任务。

二、教改内容

以培养“经济思维”为目标导向的课程改革与创新实践作为教学改革的主线,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前期准备、课堂教学、教学评价、总结反思。

三、《经济学原理》教学范式与优化路径的探究

教材内容的梳理。以往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讲授多为按章节次序讲授,没有根据学生学情和现实需要有重点、有次序地开展教学,也忽视了经济学教育的三个层次:第一层初级经济学,主要传授经济学最基本的思想、原理;第二层中级经济学,主要运用基本代数知识和初高等数学来解释经济学思想;第三层高级经济学,主要运用高深的数学和管理学知识来描述经济学思想。

重点内容的重置。根据公共事业管理学科人才培养的方向,初级经济学应是本门课程的教学方向,即强化对西方经济学经典原理、概念、经济学分析工具的讲解,并辅以大量短、精的生活化案例促进学生理解;对于数量分析类的内容不应沉迷公式的推导,而是重在解释使用数量分析法的目的;经济学与市场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必须增设系列经济学前沿专题作为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内容的扩充。经济学是串联整个经济社会和各行各业的主体框架,教学内容紧贴现实生活、持续更新是教学的内在要求。故设“经济学前沿专题”作为本门课程的补充,包括但不限于“中国经济史专题” “金融学基础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专题”“历次经济危机比较专题”“经济与金融数据的获取、分析、应用专题”等。

横向课程的兼顾。考虑到管理类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前后会修习《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劳动经济学》《创新创业教育》等课程,故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将经济学知识作为主线与上述课程联系起来,善用“类比学习”,调动学生学习新知的興趣和积极态度。

课程改革实施反馈

本次课程教学改革先行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施,根据课程评价问卷显示,有90%的学生认为“课程学习难度低于预期,能够理解教学内容”;有85%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方式灵活有趣”;有80%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丰富,能够较为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根据对任课教师的访谈显示,有82%的学生能够较好地完成期末评测,基本完成既定培养目标,即学生提交的课程论文能够整体体现客观性、辩证性、理性的经济思维素养。

总之,在持续推进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一系列的伟大成就,在此背景下,有必要阶段性地对《经济学原理》等纯经济类课程进行梳理、整合,结合国情、学情以及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形成具有可借鉴意义的课程改革范式,塑造一批具有“客观性、辩证性、理性”三位一体的经济思维的人才,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作者简介:岑指昊,硕士,经济师。研究方向:边疆民族地区劳动经济、产业经济研究。作者单位:右江民族医学院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经济学教学内容思维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简明经济学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经济学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经济学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