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开林
为何许多人热衷于励志?答案呼之欲出,他们想变得更棒,变成人上人,做更高的官,发更大的财,出更响的名,最起码,也要读更好的学校,干更好的职业。他们的逻辑很简单:世间的优质资源有限,你不朝夕励志,你不奋勇拼搏,就会居于人下,落于人后,沦为强者的垫脚石和上马镫。
如果机会众多,变现容易,如今的教育又何至于如火如荼?在城市里,有的孩子剛上初中,家长就倾巢陪读,高中更不用讲。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无不披着励志的迷彩外衣。他们的逻辑是:只要你现在努力拿到6A,考上重点高中,然后考上名牌大学,你的前途就是光明的,你现在失去的一切,将来都能加倍甚至十倍百倍地获得补偿。殊不知,由于大学常年扩招,许多大学毕业生连满意的工作单位都找不到,连创业的大门小窗都摸不着,就算顺利入职,要成家,买车、买房均要贷款,难免压力山大,当年家长许诺的“超额补偿”依旧遥遥无期。这种时候,继续励志,恐怕就是“再而衰,三而竭”了。近年来,“心灵鸡汤”的书刊不复受人待见,实在是因为现实更具有侵略性和征服力。追求更棒的信念裹挟着众人一路狂奔,直到“超额补偿”愈离愈远,从依稀可见、隐约可闻到影沉响绝。
大型歌舞影片《马戏之王》讲述了一个好故事,巴纳姆是裁缝之子,与富商之女查丽蒂相爱,他许诺给她最好的生活,除了使自身变得更棒,他毫无退路,因此励志的调门响遏行云。尽管查丽蒂只要一家人生活得自由自在相亲相爱就心满意足了,但他鼓足了劲要打拼出一片新天地。巴纳姆组建的马戏团集合了各类奇人和畸人,演出相当成功,没过多久,他就掘到了人生第一桶金,但他并不满足于“下流粗俗”的定位。他决定豪赌,押上全部本钱,与“瑞典夜莺”、著名歌唱家珍妮·琳德合作,走高端大气的路线。当虚荣心喧宾夺主时,爱情、亲情和友情就迅速被边缘化了,朴素的幸福观势必遭到碾压。“瑞典夜莺”由爱生恨,一怒之下中断了合作,随后不久,剧院又付之一炬,房产被银行收走,妻子伤心离去,岂止是祸不单行,简直就是倒霉透顶。这时候,谁还能拯救这位贫困潦倒的失意人?倚靠空洞的励志根本无济于事,依靠荣辱与共、生死不弃的友情、爱情、亲情,他才有希望东山再起。
《马戏之王》好就好在它超越了肤浅的励志层面,达到了更高的觉悟平台:找回初心并不是重蹈覆辙,更棒不是最重要的,踏入上流社会的交际场合也远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将友情、爱情、亲情置于人生的核心地带,从而以满满当当的善意成全他人,成全自己,这才是一个男人暖心暖肺的事业,朴实无华的幸福必将如影随形。
虽说心灵鸡汤色香味俱全,但都是用鸡精和香精勾兑而成的。上了当,受了骗,泼掉鸡汤无妨,找回初心,拨正时针和分针,再度出发,尚且不迟,怕就怕执迷不醒,至死不悟。
可悲的失败者会制造出更可悲的失败者!这是令天下父母为之一惊亦为之一凛的警告。何不适可而止,逆向思考,把子女往更棒的独木桥上引导甚至驱赶,还不如陪伴他们走向一座朴素的花园,那里的幸福全由亲情、友情、爱情的花叶组成。一个被社会定义为“更棒的人”未必靠谱,但一个被社会认证为“更本真的人”则不易跑偏方向。倘若以纯粹的成就感为计量器来作最终匡算,我坚信,后者的“盈余”必定胜过前者,须知,这还没有计入良知流失后的精神损耗。
【原载《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