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冰 周海思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在迈出法治中国建设新步伐的关键时刻,法治教育至关重要。2019年秋季,部编版教材《道德与法治》在中小学全面推行,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小学阶段的思想政治课程,是体现国家意志的课程,承载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大历史使命。如何依托《道德与法治》教材,在小学思想政治课堂中开展法治教育、帮助小学生将法治意识内化于心,本文依据一线教学实践就这一问题进行了以下探索研究。
笔者通过分析《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和小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涉及的法治意識内容,梳理出义务教育阶段法治观念的定义及其主要表现,具体如下:在义务教育阶段,法治观念是指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义务相统一的理念,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为。“新课标”中对法治观念的主要表现也进行了详细介绍,主要包括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义务相统一,守法用法意识和行为,以及生命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五个方面。
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不同学段课程内容中法治教育内容也各有侧重。那么,教师如何依托教材培养和渗透法治规则、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呢?笔者根据本校师生的教学实践,总结归纳了以下培育路径。
精准把握教材内容,增强法治意识培育的针对性 深钻《道德与法治》教材,我们会发现法治教育的内容有显性和隐性之分,需要教师具有足够的敏感度,充分发掘教材、运用教材,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树立法治观念、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
一是把握正文中的核心内容,加强学生的法治观念。《道德与法治》教材是道德与法治学科开展课堂教学的最根本依据,也是最核心的教学资源。其中作为贯穿教材主线的正文,文本一改古板僵硬的成人化口吻,而是以“对话式”的表达模式,“同龄人”的表述方法,将日常生活或者社会事例用鲜活、生动的语言展现出来,旨在实现正面导向的作用。教材正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法治内涵,这就需要教师牢牢把握住正文的核心要素,培养和加强学生的法治观念。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正文向学生们提出“你能理解这些失学女童上学的渴望吗?她们能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吗?”的思考,以此引发学生对于失学儿童问题的关注和讨论。进而,向学生普及相关法律并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让学生认识并掌握我国适龄儿童都依法享有义务教育的权利和应履行相应义务的法律知识,从而潜移默化地渗透法治精神和法治素养。又如,小学五年级上册《协商决定班级事务》一课的教材文本以学生视角阐述了学生应具有集体意识和规则意识,强调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利用正文内容对学生进行班级民主生活的教育,强调集体中民主、法治意识的核心要素。
二是细掘主题图中的内隐知识,渗透规则意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尤其在低年级段的教材中,经常会将教学内容以情境式的主题图进行呈现。这些主题图虽然基本包含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内容,但其中隐含的规则意识并非一目了然,而是比较含蓄地呈现。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足够的敏感性,将蕴含在图中的一些内隐的知识点细致地挖掘出来、找到契合之处,再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说明,学会“用教材教”而不是只“教教材”。例如,一年级上册教材中《升国旗了》一课的主题图中展示了少先队员面向国旗敬礼的场景,这就是可挖掘的尊重国旗、爱国守法的规则、法治意识的教学点。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现场模拟,情境再现来体会如何遵守升旗时的规则。又如,一年级上册《上学路上》一课图片下展示了一首儿歌,内容是过马路应该遵守的交通规则,但是“行人应有序走斑马线过马路”的教学内容却需要从图中发现并展开。对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让学生继续补编上几句小童谣,如“斑马线,脚下行,过马路时更文明”,再让学生拍手读一读,以此加深学生对这一规则的印象。
此外,小学一二年级的教材还经常利用书页下方的空间横向设置一些补充性的情境故事,这部分内容也是不可忽略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联系生活实际演一演,再谈一谈自己的看法,明确“规则”与“礼让”之间的关系。
三是紧抓“活动园”板块,在活动中培养法治思维。小学高段教材中设置了大量的“活动园”板块,旨在增加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沟通合作能力和搜集、筛选、处理信息能力等。教学时,教师可以有效利用“活动园”中与培养法治意识有关的内容,组织学生在课前、课中或课后开展相应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培养法治思维。例如,小学五年级上册《选举产生班委会》一课的“活动园”栏目要求学生调查同学校、不同班级的班委产生方式,并且针对调查结果发表个人见解。针对这一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明确选举形式需要民主公正,遵循一定的程序,保障大家权利,从而提高学生的民主及法治意识。又如,小学五年级上册《我们神圣的国土》一课的“活动园”栏目要求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设计《旅游文明公约》并签字承诺,用书面约定提高学生在社会参与中的公民意识和规则意识。
此外,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会大量使用到小组合作这种学习模式,而小组合作本身就涉及任务安排、人员分工、纪律要求等环节,这能够进一步帮助学生内化法治思维。
四是提升“知识窗”“相关链接”的延伸作用,培养法治观念。小学中高年级教材中的“相关链接”板块,是教材中集中补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法律条文的专栏,可以说是编者培养学生法治意识意图的直接体现。同时,教材中还以“知识窗”小贴士的形式,补充了与规则、法治相关的一些知识内容。对此,教师一定不要忽视这两个板块在培养学生法治意识方面的重要作用,避免在教学过程中省略这部分内容,也不要仅限于让学生读一读。要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同时可以通过组织学生交流加深认识,还可以引入法律专业人士对教材中的法条进行解读,或者通过视频的形式进行相关内容的拓展,对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补充等,以此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认识,也能让学生的法治意识得到内化。值得注意的是,小学阶段的法治教育重点并不是学习法律条文,而是通过对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养成遵法、守法、用法的行为习惯。因此,教师在教学“相关链接”和“知识窗”时应注意教学重点,对教学资源有所取舍,有所侧重。
以生为本创新教学实践,增强法治意识培育实效性 “以生为本”的教学实践创新是重视学生真实体验的表现,旨在通过交流、合作、探究等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将课堂还给学生。
一是善用案例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教师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需要提供符合学情的教学案例,并引导学生通过围绕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及合作探究学习,潜移默化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教学方法。那么,如何进行“案例教学”呢?对此,教师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以“目标”为依据选择和改造案例。什么案例可以带入课堂,这是案例教学的首要问题。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儿童,教师需要对部分真实案例进行内容上、表达上的修改,以符合兒童的认知特点,以利于儿童的身心发展。此外,案例的选择和改造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符合教学的需要。第二,以“问题”为引线,导向目标达成。案例实际上是对已发生的生活事件的叙述,事件本身是隐含问题的,问题则是贯穿案例教学的引线。案例教学可以通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不同层次问题的剖析,逐步将儿童的思考引向深入。好问题不仅能引发儿童的疑问和探究的兴趣,而且能引导儿童找到案例剖析的切入点,不会出现思考的漫无边际,法律案例中的问题解决了,法治意识渗透的目标也就达成了。
二是巧用多媒体融合教学。要引导学生理解树立法治意识,就无法避免要让学生接触枯燥单调的法律概念及条文,而多媒体融合教学则可以提升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解决法律条文学习较为枯燥的问题。对此,教师可以在授课之前收集各种视频和图片等信息,精心准备课件,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学生呈现相关法律知识、案例分析等,也可以通过视频、动画、希沃触屏游戏等方式充分顾及学生的感受,保证色彩清新明亮,内容直观形象。例如,在教授“拒绝毒品”的相关内容时,教师通过播放视频《花季少年的噩梦》引导学生通过视频里的真实案例真切体会吸毒对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的危害,通过触目惊心的画面加深对毒品危害的认识,从而认识到吸毒是违法行为,并了解相关法律法规。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法、游戏体验法、案例剖析法、课堂辩论法、自主探究法等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方式,引导学生把法治意识根植于心,外化于行。
因地制宜开发教学资源,提升法治意识培育合力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活动性、综合性的课程,所以想要依据教材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还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可利用的社会资源,开展真正贴近学生生活的原汁原味的法治体验活动。
一是密切联系家长,提高学生法治活动参与积极性。家长是学生成长道路上最关键的人物之一,作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师,除了要陈芬关注学生的成长,还要密切联系家长,注重提升家长的法律素养。例如,学校可以邀请家长和学生一同参与法治情景课堂,一起探讨面临现实当中的法治问题应该怎么做,共同提升法治意识;也可以鼓励家长带领学生参加学校或社会相关机构举办的普法活动;学校低年级利用《小学生每周成长记录册》引导家长在家中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每周强化一个小规则、小习惯,做文明小学生;中高年级组织开展“家长课堂”活动,请工作在交警队的家长朋友来为全校师生分享交通安全知识,引导大家严格遵守交通规则。
二是立足学校主阵地,营造法治教育环境。除了课堂教学,校园也是法治意识培养的主阵地。教师可以充分考虑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学校校史校情、学生个体差异等因素,量体裁衣地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以提升法治教育效果。例如,我校以国家宪法日为契机开展“宪法小卫士”活动,学生纷纷登录教育部普法网,参加宪法知识挑战,进一步了解宪法知识,提升了学习宪法的意识,和全国的小伙伴们一起学法、知法,共同维护宪法的权威;在“法治故事”讲演活动中,教师组织学生认真排演节目,节目精彩纷呈,有短剧,有演讲,有三人快板,也有三句半,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法治意识随着一次次排演也深入学生心中。
三是发挥校外社会资源优势,延伸法治教育课堂。首先,课堂教学不局限于道德与法治教师,也可以由具有法学专业背景的校外行政机关人员、司法人员、法律工作人员、律师等来讲授。例如,我校会定期邀请滨海新区检察院的检察官来到校园,进行法制安全教育和禁毒宣传。宣讲活动中检察官用生动的讲解,结合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引导学生们发现身边的法律,使遵法、守法、懂法、用法的法治精神在全体学生中生根发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其次,利用校外社会资源进行适当的课后延伸,将实践活动与教学资源相结合,将法治意识落实在日常生活中。例如,进行课前小调查(照片)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实践调查能力,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关注法律。又如,结合“创建文明城市”活动,教师、家长与学生一同走进社区,通过派发传单、担当普法讲解员,在宣传法律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将教材中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生活,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自身的法治意识。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要立足教材中蕴藏的隐性与显性的法治内容,从不同角度出发创新教学方式,因地制宜地开发教学资源,找到适合学情的方式开展教学。只有发挥教育合力,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其中,才能促进小学生法治意识培育,使法治意识深入人心。
【本文系天津市教育学会“十四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培育学生法治意识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编号:KT-【十四五】-101-GH-2108) 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