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武
在城市生活了十几年,父母回到了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家,在离村庄不远的一个山坳里养起了白对虾。这里山清水秀,常年绿意葱葱。特别是酷暑的夜晚,山坳微风轻拂,树语呢喃,蝉鸣声声,雀鸟叽喳,有道不尽的清凉。
沿着山坳有一条小路通往附近的村庄,平时行人不多,白天略显空旷,晚上更加静谧。而这条小路正好沿着父母的虾池逶迤而行,中间有几个小弯道。为使行人从远处就能看得见弯道,父母特意装了一盏路灯。
我问过父亲,这里晚上行人很少,留这盏路灯有必要吗?父亲说,这个地方有弯道,一不小心就很容易摔倒,对我们是没有太大必要,但对不熟悉这里路况特别是走夜道的人就很有必要。父母总是用他们的方式,默默地为社会做一些不求任何回报的事情。
留一盏路灯,在我的记忆里还有另一种情结,包含着我们家人对父亲的一种期待、一份守望。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父亲是一名拖拉机司机。在那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年代,拖拉机是村里重要的交通工具,拉物送货都是靠它。为了生计,父亲每天开着那辆敞蓬的拖拉机,早出晚归、来回奔波。那时没有移动电话,若是送货到远一点儿的地方,就不知道父亲何时才能回家,三更半夜到家是常有的事。
夜幕降临时,如果父亲还没回来,母亲总是要把家门口那盏路灯给亮着,这是母亲用另一种方式在等待父亲平安回家,也是用这种方式告诉父亲,这盏路灯就是家的方向。母亲说,那盏路灯可以让父亲到家后方便停车和收拾东西;但我知道,那盏灯其实更包含着我们对父亲的守护和期盼。
老家的房子正好处在省道边上的一个拐弯处,门前有一口百年老井,房子与路之间还有一片不大不小的空地,平时主要是用于停放父亲的拖拉机。
在当时,我们老家是没有自来水的,更没有矿泉水,几乎每家用水都要到我家门口的老井去挑水。若遇上干旱季节,附近村民通宵达旦排队等着挑水是常有的事,所以,这盏灯也为附近村民提供了不少方便。
而且,由于老井在省道边上,在高温酷暑季节,不时也有夜归或远行的人,看到燈光下那口老井,便停下来洗把脸、喝口水,给水壶加点儿水再赶路。
在那个收入相当有限的年代,电费对我家来说,其实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然而,淳朴的父母总说我们省一点儿,别人就方便一点儿。他们用农村人特有的品质,传递着善良与爱心。
从老家回城的时候,从汽车后视镜看着父母站在那盏灯下凝视着我走远,我忽然明白,那盏灯下其实是一颗关爱的心。
(摘自2022年第12期《品读》)